诗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
- 格式:ppt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15
诗词风格的对比解析何为诗,何为词?相信很多诗友并不能明晰分辨。
今天继续推荐一篇经典好文,希望大家留意,看对自己写作能否有所提高。
诗词意境意境之说,诗词同源。
意境,即主观情境与客观物镜交融而形成之艺术境界。
最早源出王昌龄《诗格》“情境、物镜、意境”三境说,静安大师将三境归一,合于“意境”涵义之内,区分为三种形式: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已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乙稿序)。
情感作为作者主观因素,需借助客观物象予以表述,主体内在因素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便形成诗词之意象与意境。
意象带有强烈个性特点,对风格形成具有不稳定性,意境是由意象扩展而构成的完整艺术境界,是意与境,情与物的有机统一。
一、意境的形象特征意境的形象特征集中体现为情境交融。
(一)、情境情因感而发,或感于事,或感与物,回味旧往,感于笔端,始成情境。
具体到作品,表现为不同的三种形态。
1、直抒胸臆此种表现手法,词人内心世界直接袒露,情感表现无所掩饰与旁借,感情宣泄酣畅淋漓,其一吐为快之情感气势比之比兴寄托之法更具动人魄力。
如李煜《菩萨蛮》:“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韦庄《思帝乡》:“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稼轩《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此类词作,以感情宣泄为主,随主体情感之流动,创造富有个性特征之情境,写景叙事只为陪衬,刻意追求具有直接感发之力的艺术情境。
2、移情于物移情于物,即主体之情感、生命、情绪、意趣投射、移注、输入至客体,使其具有与主体相同之情感生命。
主客体情感之转移,首先应具“同形同构”关系,意即“景能称情”(客体特征适合表现主体情感)。
其次,移情当借助想象与联想,于情思外射之过程中达到情感扩张、移转之目的。
如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吴文英“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等,均凭借想象与联想作用,将自身情感移入花鸟,使之具有人之情感与品格。
摘要:女性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呈现出阴柔之美,却也不乏阳刚之气。
纤柔委婉,尤其显得千娇百媚,凄恻婉转,呈现出清纯可人、春心荡漾、妩媚放情、孤寂委婉、柔弱无奈等诸般姿态,柔的形象远比男性笔下来得真切丰满、细腻传神。
刚毅豪迈,并非男子性情独有,她们同样铁骨铮铮、豪迈自信,表现为刚烈威猛、雄奇悲壮、孤傲自信、坚韧顽强等各种形态,并且颇具女性本色。
关键词:女性诗词作品柔刚女性古典诗词作品中的柔和刚邓岳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07-02在男性作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文学史上,因为长期遭受男权思想的压制,女子的文学创造才情,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张扬。
所以女性作家寥若晨星,作品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然而,女性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园地,绽放出一朵又一朵奇葩,让那些抒写同类题材的男性作家望尘莫及。
在男性作家的诗词中,女性形象多为怨妇思归,总体上是情爱之尤物,为大男子所怜悯。
然而,我们品味女性古典诗词作品,感到女性形象并非千江一月。
她们既呈现出阴柔之美,却也不乏阳刚之气,刚柔相济,异彩纷呈。
一、纤柔委婉,虽然是女性诗词作品的情感主流;但是,它在女性作家的诗词中,尤其显得千娇百媚,凄恻婉转,柔的形象远比男性笔下来得真切丰满、细腻传神。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清纯可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多写其悠闲生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如果说它还浸润着伤怀情致的话,那么南宋另一位女词人朱淑贞,在《点绛唇》中描绘的女子,着实清纯可爱、活泼乐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荡秋千后,薄汗湿透轻衣,人似花染露,活泼天真的少女形象已显露出了;见有人来时,慌忙中袜子落下金钗滑落,含羞疾走,又依门回眸,怕人猜透心思,借嗅梅子的清香掩饰自己。
论杜甫咏物诗中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1、杜甫咏物诗中的阳刚之美
杜甫咏物诗中的阳刚之美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中所洋溢着的豪迈俊逸的气度,一往无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这正是杜甫咏物诗中阳刚之美的生动体现。
杜甫的咏物诗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他的咏马诗有十一首,所咏的马都是雄健之马,它们一个个姿态雄杰,神情清劲,意气飞扬。
使人读之,深感阳刚充溢,真力弥漫。
2、杜甫咏物诗中的阴柔之美
杜甫咏物诗中阴柔之美的表现也是极为出色的,只不过是在诗人具体创作中根据物象和自己的感情以及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轻重而已。
从《白小》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
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
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
生成犹拾卯,尽取义何如。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广泛的同情心去咏写,感情细腻深婉,表现出诗人深刻的审美体验,柔婉的笔触与深沉的悲悯交织在一起,显示出韵味深美、情调婉约的阴柔之美。
诗的审美倾向并非是绝对单向的,美感与题材的联系亦是如此。
杜甫的咏物诗即是如此。
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是贯穿始终的,而在体现诗人一种婉约深美的情绪时,又辅之以阴柔之美的审美情绪,杜甫正是在其众多的题材广泛的咏物诗中巧妙地恰当地运用了两种审美倾向,因而使其咏物诗别树一帜。
论杜甫咏物诗中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者:张肖侠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8期具有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审美主体,选择符合自己情感的物象和景物,会呈现出一定的审美追求。
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的审美追求是受其审美理想(内因)和审美体验(外因)的影响和支配的,因而其审美追求必然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致性。
在杜甫咏物诗中沉浸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所谓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杜甫咏物诗中的阳刚之美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中所洋溢着的豪迈俊逸的气度,一往无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这正是杜甫咏物诗中阳刚之美的生动体现。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类型的美感特征论述较为完备的是司空图。
在他之前的曹丕的文体论风格、刘勰的个性论风格只是一个侧面,司空图的理论更加成熟。
司空图在他的理论中,总结了唐代和唐之前诗歌创作的十二种类型,属于壮美型的有“雄浑”“高古”“劲健”“豪放”“悲慨”“旷达”等;属于优美型的有“冲淡”“纤秾”“典雅”“绮丽”“清奇”“飘逸”等。
关于“雄浑”,司空图的观点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孙联奎说:“此篇章法:首二句虚笼[雄浑]。
次二句明点[雄浑],以下六句分贴[雄浑]。
或说理,或取象,颇具层次。
末二句收结通篇,悠然不尽;且寓以勉励意。
”对“雄浑”的特性、作用和形成、途径作了介绍。
明谢榛说:“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沈骐说:“杜甫独以浑雄高古,自成一家,可以为史,可以为疏,其言时事最为悚切,不愧古诗人之义,亦诗之仅有者也。
”陆时雍说:“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
”以上就雄浑一例可见历代对杜子美雄浑的美学风格的推崇。
壮美包括“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窗然空纵。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的高古,“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作者:刘晓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 2017年第4期刘晓艳摘要:柳永那些富于阴柔之美的词作,向来为人所称道,然柳永词中展现的阳刚之美却为人所忽视。
本文在承认柳永词富于阴柔之美的同时,旨在论述柳词中展现的阳刚之美。
笔者认为,柳永词的阳刚之美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般性指柳永创作了富于阳刚美的词作以及柳词意象、意境上呈现的恢弘之气;特殊性指柳词中显现的一种精神力量———本色真诚。
关键词:柳永词;阳刚之美;具体显现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4-0021一、刚柔相济,彰显大家本色姚鼐认为,天下“至文” 应是“统二气(阴阳)之会而弗偏” 的。
然而,由于种种条件,事实上姚鼐所谓的“至文” 很少出现,偏胜总是难免。
但任何一个具有成熟风格的作家,绝不会偏执一端,或以阳刚济阴柔,或以阴柔济阳刚,使其风格日臻成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无不如此。
柳永作为本宋词坛的巨手,自然也不会例外。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富有创作个性的词人。
谈及柳永,人们大多关注他的婉约词作,而且柳永对于婉约词的贡献也向来为人所称道,连被称为“婉约词宗” 的秦观,也曾被苏轼讥其“学柳七作词” ,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不容质疑,柳词中富于阴柔之美的词作确属婉约词中的极品,然精心研读便不难发现:柳永词中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柳词中的阳刚之美亦别有风味,这种阳刚之美,如掣电流虹,显现着无法阻挡的艺术魅力。
二、柳词中阳刚之美内涵的界定阳刚之美之于柳词,既有其一般的表现,又有其特殊的内涵。
纵观柳词,不难发现,柳永已创作出许多富于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作,而且柳词在意象和意境方面,与前人相比,已有恢弘之气,富有阳刚之美的内蕴。
这是柳词阳刚之美的一般性。
而柳词中所展现的本色真诚,则是柳词阳刚之美的特殊性。
三、柳永词阳刚之美的具体显现1. 柳永词阳刚之美的一般性(1)创作豪放词,显阳刚之美柳词给人印象较深的多是他的妓情词,殊不知,柳永不仅为词创制了长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技法,并且以“纵横奇逸之笔,慷慨豪迈之气” 创作了风格多样的词作,显示了阳刚之美的内蕴。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它概括为八个方面。
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
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
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
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
所谓雄奇阔大的意境,一般特征是:写景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则渲染夸张,惊心破胆,如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之《满江红》等。
所谓旷放开朗的意境,一般特征是:写景则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则旷达开朗,舒缓绵长;语言则健朗明快,奇谲俊逸,如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苏轼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所谓苍凉悲壮的意境,一般特征是:写景则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则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则古朴遒劲,刚正惨烈,如王翰之《凉州词》、范仲淹之《渔家傲》等。
所谓深邃沉郁的意境,一般特征是:内容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
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如杜甫之《又呈吴郎》等。
上述各类诗词所描写的意境,或如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或如大河横前,浪涛汹涌;或如迅雷疾电,走云连风;又或如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或如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亦或如倒酒即尽,杖藜行歌;或如行吟泽畔,饮恨吞声。
凡此种种,给人的美感一般说来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
关于��艳瑰丽的意境,一般特征是: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意境美:中国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构建,创造出独特的审美空间。
诗词中的意境可以是阳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的壮丽景象,也
可以是阴柔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描绘的清新脱俗。
2. 语言美:中国诗词的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
现力。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独特的
语言风格,诗词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3. 形式美:中国诗词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从句式、韵律、平仄等方面来看,诗词具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要求,这种形
式美使得诗词在朗读和吟诵时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含蓄与朦胧:中国诗词强调含蓄和朦胧,通过暗示和
隐喻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
种含蓄和朦胧使得诗词更加耐人寻味,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5. 历史与文化: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故事、文化传统、人生哲理等元素,这些元素使得诗词具
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含蓄与朦胧以及历史与文化等。
这些元素共同
构成了中国诗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古诗鉴赏之诗歌意境常用术语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因此,把握意境就得关注意象特点及作者情感。
一)表现阳刚之美的1、雄奇阔大(雄浑壮丽):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磅礴,抒情则奔腾震荡,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动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旷放开朗”: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
3、苍凉悲壮: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
4、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厚积,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二)表现阴柔之美的1、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2、清幽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
3、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
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
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凄凉哀婉:这类诗词,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
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如李清照《声声慢》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寥廓、雄奇、开阔、旷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秀美、恬淡、淡雅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悲壮、悲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阴冷衰败、孤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美学十讲英雄气伴儿女情——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前几讲,我们说羊大为美,是在讲美的起源,说真善美,是在讲美的本质,说美在深情,说距离产生美,是在讲怎样才能感受美、欣赏美,从这一讲开始,我要和大家讨论美的类型。
谈到美的类型,有一个成语我们耳熟能详,叫做:美不胜收。
别的先不说,就看那些漂亮姑娘,古话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
”(《淮南子·说林》)。
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仪态万方,各有千秋;骨感的美,丰腴的美,燕瘦环肥,各有风姿。
谈到美人就已经目不暇接,大千世界的美,更是多彩多姿,琳琅满目。
但是,不管美的对象如何地多彩多姿,琳琅满目,如果做一个归纳,我们还是可以把它们大致分成两个类型: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阳刚和阴柔是中国人的说法,西方类似的说法是崇高和优美。
那么,什么是阳刚之美?什么又是阴柔之美?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大文豪苏东坡有一个特别会唱歌的幕僚。
一次,苏东坡问他,你看我的词和柳永的词,谁的词写得更好?苏东坡提到的柳永,也是当时有名的大文人,和苏东坡一样有名。
柳永写的词甚至比苏东坡的词影响都大,当时流行一句话:“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有井水处指的就是有人住的地儿。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永的词非常流行,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歌。
那比今天的方文山、周杰伦都厉害。
文人相轻,自古已然。
苏东坡对柳永有些不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词写得比柳永好,但是自吹自擂不是那么回事,心理上也难以满足,就想听听这位幕僚的评价。
于是问这位幕僚,他的词和柳永的词到底谁的好。
你看这位幕僚怎样说:柳永的词嘛,不过就是十七八岁小姑娘敲个小木板,软绵绵地哼什么“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就不一样了,那要关西大汉敲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听了连连赞叹:“绝了!绝了!”十分受用。
这位幕僚不仅懂音乐,还特别会拍马屁。
他的马屁妙就妙在非常专业,拍到了点子上。
拍马屁也有学问,会拍不会拍效果大不一样。
结合诗句简述诗歌三美理论诗歌三美理论是一套古典诗学思想,建立在西方古典诗学思想的基础上,由王羲之,刘勰和柳宗元等古代文学家论述的,以诗言审为核心,以礼乐正气为外,以大义明理为目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对文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最佳总结。
诗歌三美理论以王羲之为代表,最早出现在“诗言审”,其理论内容源于先秦诗歌,而以诗言审为中心思想,把诗歌的根源、本质、形式分离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这一理论也被称为诗歌三美理论,指的是新雅、婉约、清新三种文学审美特征,其理论融入到古代文学家的思想之中,逐渐形成完整的诗歌三美理论。
诗言审是诗歌三美理论的核心,也是古典文学审美最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
它把文字拆分成三部分:本义,即形式和内容;比义,即比喻和比拟;以及意象,即象征和作者的文学语言。
这三个部分在文学创作中互相交叉,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从而体现出文学审美的核心内容。
新雅是诗歌三美思想的第一种审美。
新雅指的是把新兴文学元素与古老文学元素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学语言形式的审美。
新雅的文学语言,比如泛泛温文、笔法细腻、歌词细腻,也更加适合抒情诗。
古典诗歌中,往往将大作为例,以及做单词例证或句子例证,精美而又具有层次感,是新雅思想的最佳表现。
“有冤不论谁,安排过几回”,这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最具新雅审美特征的一句诗句。
苏轼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一种十分典雅淡雅的语言,以及精致的比拟,体现出了新雅思想的典型特征。
婉约是诗歌三美理论的第二种审美。
婉约指的是在文学形象塑造中,运用凝练、精炼、克制的语言,以及把客观描述与主观抒发相结合,隐婉典雅地表达出诗人深沉体会的审美。
《山中咏》是李绅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婉约审美的特征在其中尤为明显:“山色空蒙雨亦,江声连夜入吾耳。
”此句以克制的语言把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体现出自然美的婉约审美特色。
清新是诗歌三美的第三种审美。
清新指的是用简炼、清新、流畅的文字,勾勒出诗人精致的感受,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审美效果。
几篇描写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的文章或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几篇描写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的文章或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几篇描写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的文章或诗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饮中八仙歌》自力更生不怕险,艰苦奋斗排万难。
前仆后继创奇迹,“人造天河”流清泉。
——《红旗渠赞》在《登黄鹤楼》中,诗人写到:楚汉已别四春秋,今日重登黄鹤楼。
唐宋明清俱往矣,才子佳人抒忧愁。
故人虽随黄鹤去,龟蛇锁江异锦绣。
俯闻波涛浪打浪,江山代代数风流。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的《望江南》二.急求表现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古诗句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出自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四、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出自唐代祖咏的《望蓟门》译文: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任何风格他都信手拈来,词史上与东坡齐名。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1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
浅谈古诗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浅谈古诗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在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里,美,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也无论是艺术美还是生活美,总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秀丽纤细;有的慷慨悲壮,有的缠绵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
在人群中,人的才华有平庸与杰出之分,人的气质有刚强与柔弱之别,人的学识有浅薄与精深之差,人的修养也有高雅与庸俗之异。
因此,蕴含在古诗词的美也就多彩多异,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不同的审美价值了。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江南大风歌江南可采叶,大风起兮云飞扬,莲叶何田田。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鱼戏莲叶间。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乐府民歌《江南》以轻快的节奏,歌唱了江南人民采莲时的愉快情景:清圆的荷叶一张张的挺出水面,饱满劲秀,摇曳多姿,叶上似乎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鱼儿在荷叶下轻盈地戏游,时东西,时南北。
整幅画面,洋溢着一派盎然生意,给人以清新、恬静的美感。
《大风歌》的作者是降服了秦王子婴,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叱咤风云,建立了汉王朝的刘邦。
此诗是他在位最后一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路过故乡沛县,在行宫设宴招待家乡父老时即席吟唱的。
诗一开头,便以风起云涌的景象紧扣鉴赏者的心弦,接着抒发他那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豪情及创业艰难、守业不易的感慨,希望战士们守卫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
表现了诗人那宽阔的襟怀和非凡的胆识、气度,给人以豪迈的、崇高的美感。
我国古典美学家们把这种不同的审美特征概括成“阳刚美”与“阴柔美”。
阳刚美也叫“壮美”或“刚性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之为“崇高美”或“雄伟美”。
《大风歌》给予鉴赏者的,便是这刚性的美感。
阴柔美,也叫“柔性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之为“优美”或“秀美”。
《江南》给予鉴赏者的,便是这种柔性的美感。
阳刚美与阴柔美各有些什么样的审美特征呢?清著名古文理论家姚鼐,在他的《复鲁洁非书》中,曾用十六个比喻对古诗文的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审美特征,做了具体的描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周易》以“阴阳”“刚柔”来解释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并且影响到了文学的理论领域。
刘勰、严羽等文论家对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都做出了精彩的论说。
清人姚鼐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复鲁絜非书》一文中,对阳刚与阴柔两种作了并非系统的理论阐释①。
阳刚风格的景物意象是高大、威猛、壮丽、惊心动魄的,而阴柔风格是弱小、柔媚、秀丽、赏心悦目的;阳刚风格的意境是雄浑开阔、气势飞腾的,而阴柔风格是清新淡雅、宁静恬适的;阳刚风格的人物是一种豪雄刚劲,积极向上的形象,具有振奋、热烈、昂扬的情感[1]96,而阴柔风格的人物是平和淡泊的,有时候也流露出隐隐的哀思,淡淡的忧愁的情绪[1]88-89。
金依俚在《中国阴柔论与西方优美论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对阴柔美有过全面的论述:“既表现于手法措辞的婉转含蓄,更表现于婉转含蓄中令人心动神摇的情感的细腻缠绵,意境的空灵澄彻,格调的典雅疏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了表现‘阴柔’美所特有的题材范围:如离愁别绪、伤春惜秋、游子思乡、男女恋情、官场失意或暮年悲绪。
”[2]“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3]5763这表现了李白刚强与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目中无人,自视甚高,抱负高远,有很强的自信心,同时又很天真。
他这种自由自适的性格以至于初到长安就被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
后世诗人、诗论家也多以“豪”“雄”等字眼来评价他的诗歌,如:严羽数次用“雄”赞赏他的风格②;“李诗思疾而语豪”[4](葛立方《韵语阳秋》);“雄豪空旷”[5](范梈《木天禁语》);“李才高气逸而调雄”[6]70(胡应麟《诗薮》)。
严羽、葛立方等人所评价的李白的那种风格,在西方美学里被称之为“壮美”,大致上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里的阳刚之美。
房日晰先生在《论李白诗歌中的阳刚美》一文对他的这一风格有过精彩的论述。
其实,纵观李白的诗歌,也有阴柔美的一面。
李白阳刚美的诗歌可以说是他理想型人格的体现,而他阴柔美的诗歌才更能体现真实的自己。
苏轼诗中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相互渗透的句子1、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
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拼一醉。
双凫飞去人千里。
4、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5、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6、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7、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
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
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
今夜何人吟古怨。
清诗未就冰生砚。
8、《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漫谈诗词之美漫谈诗词之美东坡的诗词和易安,小山不同,适合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演奏。
这样的美谓之“阳刚〞,现在多用来描述男子雄健的美,其实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组成局部。
和阳刚类似,壮美这一审美感受也可以给人带来类似的体验。
不过阳刚之美多用来形容体的自我修养,例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之类,描述的是意气风发的英雄。
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更加明显的展示出阳刚之美实际上是儒家对于君子之美的一种要求。
这反映出儒家的人生观,君子要坚韧有操守,要自强厚德,有所作为。
壮美常见于边塞诗歌当中。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边塞壮美的景色。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展示出壮美背后的人生观,不同于阳刚的自我修养,他是儒家对于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一种追求。
飘逸之美散见于李白的诗歌当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出李白的失意,他的失意一开始源于被贬谪。
在这一点上,李白诗歌里有儒家入世的因素,希望可以入朝为官。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同时他又擅长自我抚慰,用瑰丽的想象来弥补现实的缺乏。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和美景让李白最终超脱,到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的解脱和拥有在受到打击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飘逸之美,飘散在盛唐诗歌当中,在文化的融合里增添了一抹道家的出尘色彩。
沉郁之美常指杜甫的诗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勾勒杜甫晚年的样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出杜甫的心声。
他的诗歌仍然隐含了儒家的人生观,君王可以任用贤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入朝为官,而不是栖居寒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礼乐的一种要求,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在于主客体得平衡,和儒家人生观里中庸异曲同工。
中庸并非是现在所说的平庸,不出头,无能。
而是一种到达平衡的,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身心的智慧。
道家的“阴柔之美〞常见于老子,庄子的著作中。
阳刚和阴柔的诗句
1.阳刚如山,倔强如石,是男子汉的气质。
2. 阴柔如水,温柔如风,是女子的婉约之姿。
3. 盛夏阳光灼热,炎炎夏日汗涔涔。
4. 秋风萧瑟凉意浓,柔和阳光照人心。
5. 阳光明媚,阳光照耀,阳光照亮人的心灵。
6. 月光清冷,月光柔和,月光照耀人的内心世界。
7. 阳刚不仅代表了男人的力量,更体现了他们的胆识和决心。
8. 阴柔不仅代表了女人的温柔,更展现了她们的贤淑和聪慧。
9. 有时候,阳刚和阴柔会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10. 天空阳光灿烂,照耀大地万物;草原风吹过,柔和的微风吹拂着我的脸。
- 1 -。
阳刚阴柔自成妙境——诗、词、曲意境上的区别
徐志平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意境,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所谓意境,即是指诗人的情感孕育而成的诗中的形象体系。
在词中,王国维称之为“境界”,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
在诗歌共同的意境特色要求下,三者在意境上又有不同的个性特色,从而显现出各自的美色,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所美;阳刚阴柔,自成妙境。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徐志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意境的阳刚美和阴柔美 [J], 高星海
2.中学课本诗词曲比较阅读之二言情写志其途不一——诗、词、曲题材内容上的区别 [J], 徐志平;
3.春兰秋菊同放异彩——诗、词、曲形式上的区别 [J], 徐志平;
4.稼轩词风的阳刚与阴柔论略 [J], 杨万仁
5.阳刚与阴柔──—论李清照诗、词风格的不同及其原因 [J], 白秋玲;关丽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