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历史1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8.21 MB
- 文档页数:212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艺术设计是指利用形式、色彩、材料等艺术元素,通过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来表达和传达信息的过程。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还推动了文化、科技和商业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从古代至今,介绍不同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古代艺术设计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艺术设计主要用于宗教、建筑和纪念物等领域。
在埃及,壁画和雕塑被广泛运用于寺庙和王陵中,以表达对神灵和国王的崇拜。
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设计则注重人体的比例和动态,强调对称和对比的美感,并应用于建筑、雕塑和陶瓷等领域。
中世纪艺术设计中世纪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时期,艺术设计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艺术设计以拜占庭艺术和哥特式艺术为代表。
拜占庭艺术注重庄严、宏伟和金碧辉煌的效果,以壁画和马赛克为主要表现形式,装饰了许多教堂和宫殿。
哥特式艺术则强调垂直线条和空间感,建筑上采用尖拱和飞扶等特点,表达了对上帝的敬畏和教堂的神圣。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带来了对古典艺术的重新追求,人们逐渐从神圣转向人本主义。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他们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注重人体结构和透视效果,追求真实感和自然表达。
现代艺术设计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进入了现代时期。
在19世纪末的艺术运动中,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等流派的兴起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创新。
印象派艺术家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观察,追求捕捉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立体主义则通过几何形状和抽象表现形式,重塑了物体的结构和空间关系。
20世纪后,艺术设计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成为两大流派,影响了建筑、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等领域。
现代主义追求功能性与简约,提倡“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艺术设计的产生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发展第三节艺术设计的功用如何界定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类的艺术设计史是一部由简单到复杂,由萌动到成熟不同阶段循环变异的历史。
而决定艺术设计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艺术设计自身而言,由艺术设计的观念、技能技巧以及形式风格等构成。
另一方面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是以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科技水平等为要素的经济基础,以哲学、宗教、政治和审美需求等为内容的社会观念形态,以人类思想观念和物质环境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分为艺术设计的产生、艺术设计的发展两个阶段。
一、艺术设计的产生艺术设计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新石器晚期,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转化,其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创造。
生产工具作为四肢和体力的延伸,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在艺术设计的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石器到玉器,从火的发明到陶器的烧制使用,器皿、服饰、建筑等艺术设计产品的出现,表明劳动是艺术设计产生的动因。
由于人类初始时期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族群社会形态,不同自然环境和各自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当时的艺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在艺术设计产生初期,“实用性”是主导倾向,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形式美的法则,并用于设计的过程中,因而产生了许多实用与审美、和谐与统一的艺术设计作品。
人类学家把从猿到人分为前人(古猿)、能人(猿人)、智人、现代人等阶段。
在400万——200万年前,只能选择自然界的天然石块和树枝作为工具,还不会制作工具。
进入能人阶段,170万年前的中国元谋人,开始打制石器,将石器一侧加工,用作砍砸和刮削(xiāo)之用。
60万年至50万年前的中国北京猿人已经使用了砍砸器和刮削器,不仅出现了用兽骨加工的工具,而且石器上出现了台面、打击点和波状放射线,说明修正加工。
艺术设计概论第一章导论设计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又创造着新文化和新文明。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定义一、“设计”的概念1974《大不列颠百科全书》“Design: blah blah........只要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的都可以说是‘设计’”郝伯特·西蒙:“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
”——最本质的意义是计划/设计,即预设一定的目标并为此而建立方案。
(不是以大工业生产为前提的意义)二、设计的意义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活动。
【设计的宏观定义】“一种对目标问题的求解活动”“从现存事实转向未来可能的思想跃迁”“......”“......”1950麦德华·考夫曼·琼尼:现代设计的12项定义:【大工业生产后的定义】1)应满足现代设计的需要2)应体现时代精神3)应从不断发展的纯美术与纯科学中不断汲取营养(自我发展)4)应灵活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并不断使其发展(与时俱进)5)通过运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产品的造型、肌理、色彩等效果(外观创新)6)应明确的表达对象的意图、绝不能模棱两可(理念清晰)7)应体现使用材料所具备的区别于他种材料的特性及美感(忠于材料)8)应明确表达产品的制作方法,不能使用表面可行、实际不能适应大量生产的欺骗手段(诚实)9)在实用、材料、工艺的表现手法上,应给人以视觉的满足,特别应强调整体效果的满足(效果展示)10)应给人单纯洁净的美感,避免繁琐的处理11)必须熟悉和掌握机械设备的功能12)追求豪华情调的同时,必须顾及消费者节制的欲求及价格问题(物美价廉)1957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CSID)1964年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他的目的是解决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造型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他从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设计历史一名词解释: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与灰陶相比,彩陶在制作上趋于精致,陶土一般经过淘洗,成型后的陶胚还常采用磨光工艺,常见器物仍是以生活用器为主。
装饰纹样以几何形为主。
陶与瓷:陶器的制作材料是粘土,瓷器是高岭土,即瓷土陶器一般在1200℃以下,瓷器烧造温度在1200℃以上青铜:是自然铜与铅、锡等元素的合金,不同器物其合金的配比不同,锡铅成分愈大青铜越硬脆。
青铜时代:人们把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的时代叫做青铜时代司母戊鼎:高135cm,长110cm,重达815公斤,铸造时使用七八个坩埚,一二百工人同时操作雕漆:又称“刻漆”是利用漆多次髹涂后,所形成的具有弹性的漆层进行装饰的一种工艺唐三彩:是一种叫做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即其纹饰绘在经素烧的胚胎上,绘饰后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在透明釉下,所以称之为釉下彩青花:是釉下彩中的主要品种,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用含金属钴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画,烧成后纹饰成蓝色。
明式家具: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朝,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
特点:1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2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实牢固,3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4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着点睛作用5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
巴洛克:原意为畸形的珍珠,作为一种设计风格它追求标新立异。
用曲形弯腿取腿,造型夸张,奔放的涡形装饰表现出一种流动性,深受贵族阶级的欢迎。
洛可可:是“巴洛克”设计风格的延续和变异,其特征是纤细柔美的造型与华丽的繁饰,自然装饰题材与夸张的色彩组合在一起。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莫里斯的美术装饰商行可以说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家从事设计,组织生产的公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广泛涉足各设计领域,但其最关心的是染织品的设计,他的这类设计多以大自然中的植物为题材。
由于莫里斯开创性的工作和努力,其影响越来越大,并积聚了相当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形成了一场有声势的艺术工艺运动。
原始陶器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
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黑陶: 当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的彩陶衰落以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
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
距织机:中国最早的织布机。
马家窑文化:甘肃,“舞蹈纹彩陶盆”。
建筑: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是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不同用途的器物或工具需要不同的合金配比。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青铜器制造方法变化合范法——失蜡法商周春秋晚期和战国失蜡法:春秋战国开始用,用失蜡法之作铜器,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的大致做法是。
先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的淋上细泥合成一定的厚度,待泥干透后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司母戊鼎:1939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全国最大的青铜器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79公斤的大鼎。
鼎腹为长方形,直口,宽沿,双立耳,四根柱组接于瓶底之下。
造型凝重雄泽,气势恢宏,腹内有既文“司母戊”因此得名。
●殷商西周两时期青铜器造型设计的不同风格:殷商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之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
西周日用青铜器最为礼器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周奴隶主为了加强统治规定了一整套礼制,在从事祭祀和典礼活动时使用礼器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严格限制以使贵贱优等上下有别,这就是所谓的葬礼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