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网民规模统计情况:2009年6月达到33800万人,2009年12月达到38400万人,2010年6月达到42000万人,2010年12月达到45730万人,2011年6月达到48500万人,2011年12月达到51310万人,2012年6月达到5376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统计情况:2009年6月为25.5%,2009年12月为28.9%,2010年6月为31.8%,2010年12月为34.3%,2011年6月为36.2%,2011年12月38.3%,2012年6月为39.9%。
IPv4地址数量统计情况:2009年6月为20503万,2009年12月为23245万个,2010年6月为25045万个,2010年12月为27764万个,2011年6月为33163万个,2011年12月为33044万个,2012年6月为33047万个。
中国网站数量统计情况:2009年6月达到306万个,2009年12月达到323万个,2010年6月达到279万个,2010年12月达到191万个,2011年6月达到183万个,2011年12月达到230万个,2012年6月达到250万个。
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地区也逐渐被互联网所渗透。
为了了解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农村互联网调查。
一、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提高。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70%左右。
这一数字表明,农村地区的居民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并积极融入到数字化社会中。
在农村互联网使用的终端设备方面,手机是最主要的工具。
超过80%的农村居民使用手机上网,而电脑和平板电脑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这一现象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关,但也与手机的便携性和易用性有关。
二、农村电商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调查显示,超过60%的农村居民已经通过互联网参与了电商活动,其中以购买农产品和生活用品最为常见。
这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购物需求,也为农村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新的渠道。
农村电商的兴起还带动了农村创业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开展自己的小生意,如开设网店、代购等。
这不仅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也丰富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教育与互联网互联网的普及也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调查显示,超过50%的农村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互联网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互联网还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然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网络环境不够稳定,网络速度较慢,影响了学习效果。
其次,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安全意识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网络欺诈等问题的影响。
因此,加强农村互联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互联网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显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了解到城市的发展动态和政策变化,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社会建设中。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调查介绍 (6)一、调查背景 (6)二、报告术语界定 (6)三、调查方法 (7)四、报告创新 (9)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宽带网民规模 (12)(三)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14)二、网民结构特征 (15)(一)性别结构 (15)(二)年龄结构 (16)(三)学历结构 (17)(四)职业结构 (18)(五)收入结构 (19)(六)城乡结构 (19)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21)一、基础资源概述 (21)二、IP地址 (21)三、域名 (22)四、网站 (23)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3)第四章网络接入 (25)一、上网地点 (25)二、上网设备 (25)三、接入方式 (26)四、上网时间 (27)第五章网民网络应用 (28)一、主要网络应用使用行为 (28)二、热点网络应用调查 (32)(一)网络安全 (32)(二)网络涉农信息 (34)第六章手机上网行为研究 (36)一、手机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36)二、手机上网应用行为 (38)三、3G市场预期与手机上网影响因素分析 (39)第七章网民网络生活形态研究 (43)一、总体分析 (43)二、中国网民网络信任 (44)三、中国网民网络互动 (45)四、中国网民网络依赖 (47)本次报告的结语 (50)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1)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59)报告摘要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
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半年增长率为13.4%,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4.3%。
虽然中国的宽带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5.9%,半年内手机网民增长超过3700万。
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CNNIC发布《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农村网民规模首次过亿城乡“数字鸿沟”持续拉大2010年4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虽然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从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城乡互联网差距持续拉大。
农村网民规模首次过亿,农村手机网民年增长3000多万人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0681万人,年增长2220万人,年增长率26.3%。
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000多万,年增长率79.3%,远高于农村网民的整体增幅。
此外,农村网民使用台式机作为上网终端的比例下滑至68%,而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使用率达67.3%,与之相比,在2.77亿城镇网民中,城镇手机上网用户1.6亿人,使用率为57.5%。
可见,手机成为农村网民主流上网终端,同时也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城乡互联网差距拉大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
CNNIC《报告》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
CNNIC《报告》中分析,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新媒体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作者:刘芳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7期【摘要】新媒体在农村发展迅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农民对新媒体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媒体对他们的生活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因此,新媒体对农村的整体影响要考虑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新媒体城市农民工留守农民新媒体发展迅速,农民这个广大的群体也日渐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手机和网络媒体是农民接触和使用最多的新媒体。
根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公布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移动电话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大亮点,山西农户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由上年的94.28部升至107.71部,平均下来超过了每户一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去年发布的《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0681万人,年增长2220万人,年增长率26.3%。
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000多万,年增长率79.3%,远高于农村网民的整体增幅。
手机普及之前,农民的信息传播手段主要为口口相传和数量极少的书信,信息来源少。
农民外出务工是新时代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手机和网络媒体对城市农民工和留守农村农民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本文首先分析了手机和网络媒体对于农村正在分化的两部分人的影响,然后分析新媒体对于整个农村生活的影响。
一、手机和网络对于城市农民工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是一种漂泊的状态,他们在城市却并不属于城市,在很多城市报道中,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常与不良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
所以,对于在城市的农民工而言,他们会更加重视自己已有的人际交往关系。
手机成为一种必备的工具,一方面是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必要,另一方面也是与自己的人脉资源保持联系(还包括与农村留守人员保持联系)的方便快捷的手段。
很多农民工认为在城市的生活是离不开手机的,他们中的部分人还学会使用手机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与以前他们维权意识薄弱和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方式联系相关机构和人员维权的状况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2009中国互联网受众指数测量数据报告简版结论与发现1报告结论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展示广告、定向广告、用户口碑成为互动营销的中坚力量2008年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突破3亿,为互联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DCCI 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08年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达3.03亿,比2007年的1.82亿增长66.5%。
在奥运等大事件传播中表现良好的互联网,08年加速发展,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虽然2009年互联网的发展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该影响应该只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仍会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结构日趋多元,购物、游戏发生费用比例上升。
DCCI 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在网络消费的结构统计中发现,网络接入、网络购物、网络游戏、IP电话和即时通讯增值服务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
近8成(76.0%)用户网络接入发生费用,应该说,在奥运网络传播的强力刺激下,更多的互联网用户选择互联网接入,从而在网络进行更多的消费行为。
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的消费比例也较2008年的上半年有所增加,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选择成本更低的网络购物,以及更多用户选择网络游戏作为休闲方式都将会成为2009年的主要趋势。
图片广告成为互联网用户关注、点击最多和最能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广告形式。
DCCI 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有36.3%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关注/浏览图片广告,21.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点击/参与图片广告,16.9%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受图片广告对购买行为影响最大,成为所有被调查广告形式中,三项指标表现最好的。
图片广告以直观、容易理解、所占空间较小等因素,成为网络营销效果较理想的广告形式之一。
电子邮件广告成为广告营销双刃剑。
作为中国互联网受众使用比例较多的互联网应用,电子邮件作为广告载体受到了较大的关注,但不相关的邮件仍会引起互联网用户的反感。
电子邮件广告是广告主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最好方式,近年来对垃圾邮件的规范及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成熟导致垃圾邮件明显减少,电子邮件的自主订阅则明显增多;随着用户对电子邮件的处理的主动性的增加,通过电子邮件关注广告的互联网用户比例更高,相信未来电子邮件广告依然会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广告形式。
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对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及其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问题;对策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因特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1-2]。
这种新的电子模式能推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但目前,电子商务行为大多局限于城市里的消费人群和部分服务商品类企业,在广大农村还没有盛行开来[3-4]。
1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1.1农民上网人数少,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2009年3月CNNIC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
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缺乏基本的了解,使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得到应用推广。
1.2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信息反应迟钝,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
而懂得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很少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严重缺乏。
1.3涉农网站不多,区域分布不均衡CNNIC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网站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
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的网站在全国所占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低。
1.4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完备、高效的通信设施是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前提,我国农村网络通信设施的现状及在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障条件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要求。
另外,原有的基础工作也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才有所正规。
(讯)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共63个企业获得投资,已披露投资金额3.32亿美元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共有63个企业获得了投资,其中已披露投资金额3.32亿美元。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共有63个企业获得了投资,其中已披露投资金额3.32亿美元。
总投资案例数量和披露投资金额同比分别下降30.8%和63.9%,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593万美元,同比下降49.1%。
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全年中国创业及私募股权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1.9%和16.5%,在广义IT行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7.1%和45.3%。
全年披露的63起投资案例分布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互联网服务、互动社区、资讯/门户网站和网络广告等11个子行业。
其中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行业最受资本青睐,分别在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这两个指标中拔得头筹。
其中,电子商务投资案例16起,占行业投资案例总数25.4%,投资金额9769万美元,占行业投资总额29.4%,平均单笔投资金额698万美元;网络游戏行业投资案例个数为11起,稍逊于电子商务行业;社区行业以5325万美元的投资金额的成为行业焦点,紧随其后互联网服务和互联网软件也有不俗表现。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净增0.86亿人,达到3.84亿人,同比涨幅达到28.9%。
其中宽带网民数净增0.76亿人,达到3.4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0.1%;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农村网民数净增0.22亿人,达到1.07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8%。
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连续2年以每年超过8500万新增网民的速度高速增长,普及率也从2007年的16%增长到2009年底的28.9%。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手机网民增长1.2亿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
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经济带动价值更高。
手机网民年增过亿网民结构不断优化经历了多年的迅猛发展,面对2008年接近3亿的网民基数,我国网民规模的增幅已经有所放缓,但整体来看,仍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
尽管增幅放缓,但是我国网络用户的结构却在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我国宽带普及率继续提高,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了7600万。
此外,农村网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
由于3G牌照的颁发,手机上网用户在2009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3070万,占整体网民数量的8%。
对此,CNNIC分析师表示,随着3G业务的持续开展,手机上网将成为刺激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新增长点。
商务交易类应用增幅达68% 中国互联网市场价值可期待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农业网站的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农业及相关从业者在互联网上活动的最主要的平台,一直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007年,农业部出台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为农业网站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与此同时农业相关从业者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网站再次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浪潮。
我们结合农业网站的特点,根据网站、网民行为等客观数据对农业网站在2009年1-8月期间的发展情况进行盘点,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一、农业网站的发展现状目前农业网站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农业网站的站点数目在09年1-8月期间有着显著的增长,总数达到29739家,八个月内增加了8183家,增长率达到38.0%,远远高于全国互联网站平均增长速度。
从这一点来看,农业网站的发展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
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大对农业网站的建设力度,同时农业企业也积极建立网站进行电子商务的尝试用以降低经营成本。
中国农业部星系中心的负责人王法英处长表示,中国农业部对于农业网站的发展极为重视。
多年以来,不惜在各地各省市投入重金以加快整个农业行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农业部信息中心将从政府监管和政策颁布机构的角度,和CNZZ这样有作为,有实力的数据专业公司一起,共同开拓农业类站点的广阔市场。
以具体的客观数据为依托,更为可观翔实地了解整个行业的关键数据。
这非常有利于深化农业信息化改革的进程,非常有利于深入了解农业网络供求两端的具体需求。
将大大加快规范和细化行业信息化政策的力度,进而优化整个农业行业的信息产业结构。
随着农业网站数目的增长,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更多农民具备上网条件,整个农业类网站的站点流量业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截至到8月31日,全行业每天的独立访客和页面浏览数分别达到342626人和1206324次,分别比这两项数据2009年1月1日的统计结果增加了15.1%和19.4%。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农村互联网使用现状分析学院:文学院*名:***学号: **********班级:新闻系09级(1)班农村互联网使用现状分析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
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途径。
一、调查目的:了解和掌握我国村农村互联网的数量和使用现状,重点把握他们的特征、内容和主要人群,同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二、调查对象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贾宋镇农村互联网使用情况。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访谈、聊天的形式进行。
一般情况下是采取当场填写问卷,然后收回的方式。
同时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还跟被访对象聊天,同与农村互联网相关的人员进行了座谈。
全村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51份有效问卷。
四、调查时间:2011年7月23日――――2011年8月5日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农村互联网使用状况,包括使用方式、使用人群、对农村经济、教育各方面的影响等等。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网民互联网的使用具备以下3个特征:1.网吧是农村网民主要上网途径。
与城镇居民多在家中上网相比,农村网民因收入限制,多不具备家庭上网设备,这使得网吧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
调查显示,农村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48.5%,接近半数。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网吧的管理至今存在漏洞,不少地方对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没有严格执行。
而某些非法网站的监管不严,也使得许多不了解网络的非网民对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妨碍了网络的发展。
2.收入不高者、年轻男性、初高中学历居民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
上网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我国农村人口学历大多低于大专水平。
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农村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
(讯)1月15日,《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今日下午在北京发布,报告回顾了中国互联网这一年来的发展状况,对各种发展数据进行了权威的统计。
为您带来详细解读。
中国互联网网民2009年结构特征解读:(一)性别结构目前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2:45.8,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女性人口的比例,2009年底男性网民的规模占比小幅上扬。
网民性别结构对比(二)年龄结构与2008年相比,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更为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更加均衡。
3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占比攀升,整体占到网民的38.5%。
这部分人群更为成熟,消费能力较强,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用户群。
低龄网民占比也在上升,10岁以下网民群体增至1.1%,2009年,“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大部分初级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
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措施,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三)学历结构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
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年增幅3.4个百分点。
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
网民学历结构对比(四)职业结构网民职业结构2009年,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更加成熟,商业价值日益提升。
同时,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也小幅增长。
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五)收入结构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比重继续上升,目前达到10%,这与无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到网民群体中有关。
同时,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在增大,互联网消费的用户基础更为坚实。
网民收入结构(六)城乡结构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报告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调查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报告术语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查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报告创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网民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体网民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宽带网民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网民规模首次过亿城乡“数字鸿沟”持续拉大
2010年4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虽然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从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城乡互联网差距持续拉大。
农村网民规模首次过亿农村手机网民年增长3000多万人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0681万人,年增长2220万人,年增长率26.3%。
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000多万,年增长率79.3%,远高于农村网民的整体增幅。
此外,农村网民使用台式机作为上网终端的比例下滑至68%,而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使用率达67.3%,与之相比,在2.77亿城镇网民中,城镇手机上网用户1.6亿人,使用率为57.5%。
可见,手机成为农村网民主流上网终端,同时也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 城乡互联网差距拉大
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
CNNIC《报告》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
CNNIC《报告》中分析,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和学生群体
CNNIC《报告》显示,与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相比,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
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9.2%,其中19岁以下年轻网民所占比重达41.1%;而在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61.5%。
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农村网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52.1%,远高于城镇中29.2%的占比。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比例达到39.5%,
比城镇高17.6%。
与2008年相比,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所占比例增长了2.7%,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向低学历人口渗透。
此外,农村网民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32.3%,比城镇网民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4.9%。
总体来看,“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农村网民结构有待优化。
农村网民商务应用远落后城镇娱乐应用比例持平
CNNIC《报告》对城乡网民网络应用进行了对比:对于商务交易类和交流沟通类的网络应用,城镇网民使用率远高于农村网民,城乡之间使用差距明显。
尤其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中,城镇使用率分别为31.7%、27.7%,而农村使用率仅为17.6%、15.1%。
而在网络娱乐的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
以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这两种使用率最多的网络娱乐应用为例,城镇使用率分别为83.8%、68.6%,农村网民使用率为82.7%和69.9%,在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上,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