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基础地质及灾害
- 格式:pptx
- 大小:6.45 MB
- 文档页数:26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
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如何?本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1山东处在欧亚板块的东部活动大陆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扩张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移的影响,山东目前(以来)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的轴向方位为70~80о、大小是; 最小主应力σ3的轴向方位为340~350º、大小是33..9 Mpa;σ1与σ3差应力值为 Mpa。
2.基岩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发育NNE、 NW、EW走向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的NNE向和NW断裂为活动断裂主要NNE向活动断裂:(1)沂沭断裂带,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2)聊考断裂带。
主要NW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二) 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1.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其范围是:济南~淄博~潍坊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一线东北、昌邑-大店大断层(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大断层)以西及济南~东阿~东平一线以东地区。
是其北、南和西由平原环绕的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
岩等变质岩;地壳上升,剥蚀、切割作用强烈,泰山、沂山、蒙山、俎徕山、鲁山、俎莱山等千米高程以上的中山主要分布在本区。
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常发育“崩滑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简称)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东部~东南部是抗震、防震重点地区,该区周边发育厚度不等的黄土状地基土(湿陷等级为I 级(轻微)),临沂地区沂沭河两岸附近发育膨胀土。
σ1 σ1σ1 σ1 目前中国地应力方向 以东经100~105o 为界分东西两区。
强度上:西强东弱(西高东低) 方向上:西: NNE-SSW 为主,东:近E-W 。
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2010年修订)正文:---------------------------------------------------------------------------------------------------------------------------------------------------- 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1999年10月25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有关防震减灾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防震减灾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机制,全面落实预防措施,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卫生、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环境保护、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其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应当支持和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地震宏观测报、地震灾情速报和防震减灾宣传网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震减灾科技工作,加大防震减灾科技投入,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水平。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杨询昌石阳冯守涛王成明柴建林(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德州 253015)摘要: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及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地质问题、河道稳定性、对策、黄河、山东0 引言黄河下游是我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产值超2000亿元。
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影响,区内水质污染、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及黄河堤防稳定性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向恶化方向发展,阻碍了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我省人民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这对区内国土资源开发、改善生态与投资环境、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概述1.1 自然地理黄河自邙山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经我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宁、泰安、济南、淄博等市(地),经我省8市25县(市、区),流域面积1.83×104km ,人口约500万人。
本次研究区位于山东省鲁西北平原,主要为黄河下游山东段引黄灌区(图1)。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3~14℃,年均降水量60O~700m ,50%以上集中在6~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300mm,5、6月蒸发最为强烈。
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全长628km,年平均来水量4.23×1010m3(高村站),年平均输砂量1.06×108t,平均含砂量25kg/m3[1]。
1.2 区域构造黄河下游山东段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板块(Ⅰ级),聊考断裂、齐广断裂将其划分为两个Ⅱ级构造单元。
一、地质及防治工作(一)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兰山区地处鲁中南山区的南缘,区内有丘陵和平原两大地貌类型,北部和西部为丘陵,海拔209~270m,相对100m 左右,中部和南部为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50~80m,地势总的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按地貌成因类型划分为剥蚀地形(溶蚀~剥蚀丘陵区)、堆积地形(剥蚀平原区、剥蚀-溶蚀-平原区及冲积~洪积平原区)两大类型。
兰山区为临沂市政府所在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剧烈,目前,区内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的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地下水开采和矿山开发,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而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岩溶塌陷;矿山开发主要以石灰岩开采为主,石材开采过程中产生凌空失稳的岩体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崩塌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其次为采空塌陷。
受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区内还存在砂土液化及膨胀土,其中砂土液化主要分布在河、沂河两岸约2Km范围内,膨胀土主要分布在城区东南部。
以上地质灾害中岩溶塌陷、崩塌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而砂土液化及膨胀土与自然因素有关。
随着兰山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开发和其它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必然会迅速增加,由此诱发的地质灾害也将会呈进一步加剧之势。
1、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兰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沂城区一带已发生19次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兰山区(占17次)。
其中1993年以来城区发生岩溶塌陷有10处,兰山区占8外(表1)。
岩溶塌陷造成地面建筑物开裂,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岩溶塌陷是指岩溶发育的隐伏灰岩分布区在超量或集中开采地下水等因素影响下,上覆砂土层形成塌陷的一种地质现象。
兰山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城区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范围内,如兖石铁路(全家红埠寺~杜家三岗段)两侧区域、兰山小区~涑河地段、苗庄小区、国棉八厂~陷泥河地段,均是岩溶塌陷的高易发区。
2002年7月中旬到8月初,苗庄小区因岩溶塌陷造成4幢楼房开裂成危房,导致3幢楼房被拆除;其中2003年5月~6月在兰山小区、银雀山办红埠寺养鱼池等地段发生岩溶塌陷3次,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慌;2005年6月19日-7月1日在临沂市雅禾纺织公司(国棉八厂)西院墙外(后岗头村东南角),陷泥河的上游西岸,连续发生了多次岩溶塌陷,塌陷面积总计约200,塌陷造成国棉八厂围墙倒塌、工厂停产停工、陷泥河污水直接倒灌,造成子地下水资源污染。
山东省地质灾害情况(五)胶辽台隆区主要断裂该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组。
其中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组最为重要。
1、东西向断裂组在胶莱坳陷中规模较大,多为隐伏断裂。
如平度-五龙村-石岛断裂、胶县断裂、百尺河断裂等。
2、南北向断裂组发育微弱,分布零星。
以老母猪河断裂和金牛山断裂为代表。
3、北西向断裂组该组断裂分布零星,规模较小,以俚岛断裂为代表。
沿海港湾的形成、岛屿的展布方向、上升泉及地震震中的分布,都明显受该组断裂控制。
4、北东向断裂组该组断裂相当发育,集中形成牟平-即墨断裂带,北起牟平,经桃村向西南延至胶州湾。
自西而东主要由桃村-东陡山断裂、郭城-即墨断裂、朱吴-店集断裂和海阳-青岛断裂组成。
该断裂带总体走向为40~50°,长335公里,宽40~50公里。
规模宏大,对变质岩的发育、区域混合岩化强度、构造线方向、火山沉积建造、岩浆活动等都具明显控制和分界作用。
该断裂带活动具长期性,直至晚近仍在继续活动。
5、北北东向断裂组该组断裂在胶北隆起十分发育,大致互相平行,等距排列,一般10~20公里出现一条,纵贯胶北隆起。
该组断裂在胶南隆起上也较发育。
影响胶莱运河的地震地质因素姜丽丽刘锐杨健青岛市地震局摘要:对影响胶莱运河地震安全的地震地质构造、胶莱运河周边地震活动的影响及区域地壳运动对胶莱运河地震安全的影响方面做了粗略陈述,提出这些方面都将以一定的程度影响着胶莱运河的地震安全,因此,在建设胶莱运河之前,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并针对这些方面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在胶莱运河设计时给予关注。
关键词:胶莱运河;地震安全;地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壳运动有关胶莱运河重新开通的讨论已有很多论述,众说者纷纭,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工程的关注。
笔者仅就影响胶莱运河的地震地质因素方面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1 胶莱运河周边地震地质构造对胶莱运河的影响从胶莱运河的大地构造位置上来看,它处于中朝准地台的胶东隆起上,横跨了胶北隆起和胶莱凹陷这两个三级地质构造单元(如图1所示)。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3.16•【字号】鲁政办字〔2022〕22号•【施行日期】2022.03.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22〕2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山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3月16日山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提高我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规范应急救援行为,保障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山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山东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地质灾害的灾后抢险救灾和临灾应急处置工作。
1.4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工作原则。
2 组织指挥体系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由省政府决定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山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
发生中型及小型地质灾害时,由省应急厅、省自然资源厅指导协调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
2.1 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组成及职责指挥长:省政府指定的负责同志成员: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办)、省委网信办、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广电局、省能源局、省粮食和储备局、省畜牧局、省地震局、省气象局、山东银保监局、省通信管理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省军区、武警山东总队、省消防救援总队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
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工程建设等与地质环境有关的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其活动的总和。
地震灾害防御,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地质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实际,组织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监测设施。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本省的地质环境状况公报。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及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以及破坏地质环境监测设施、标志的行为进行举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第八条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
第九条探矿权人应当对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和形成的危岩、危坡进行回填、封闭,或者采取其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措施。
第十条开采矿产资源的,应当提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全面、详细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