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俭以养德静以修身学以致用俭以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9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例子
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1、《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可
以算作古代的家训。
关于古代家训,大都铀了作者毕生精力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得益颇多,就是今人字字珠玑也小存有可以先进经验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
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
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2、在《诫子书》中可以看看做出诸葛亮就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
子的殷殷教导与无穷希望天下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其散文代表作存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静以修身身自清俭以养德德自成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翻开历史的日记,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明君贤臣,还是圣人先哲,无不倡导为人要修身养德,正人先正己。
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短短的一句话,内涵却非常丰富,精彩的体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修身养德观念的尊崇。
静以修身身自清,俭以养德德自成,律己于心廉自生。
修身养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领导干部只有重视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勤于修身养德,自觉抵御各种诱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否则,如果整日患得患失,面对诱惑必定难以自持,甚至会走向自我毁灭。
我认为,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要做到“四慎”。
慎始,就是要谨防初始,守住保持廉洁的第一关口。
据《松窗梦语》载:明朝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张瀚讲了一则“乘轿见闻”,说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择地而蹈”,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从此便“不复顾惜”了。
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后,“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面对诱惑,倘能果断拒绝“第一次”,累积成多,坚持下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腐败就没有可乘之机。
廉与贪、正与邪,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特别是“第一次”的那一念。
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慎微,就是要谨慎对待小节小事。
据《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但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他到南阳郡上任不久,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
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
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
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
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含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它强调通过保持内
心的平静和节约生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这个理念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
静以修身,意味着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人们常常在忙碌的日子里
感到压力和疲惫,而这种状态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思考能力。
因此,
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冥想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当
我们内心平静时,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挑战,并且更容易找
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俭以养德则是指通过节约生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在现
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追求物质享受,并且浪费资源。
然而,在传统文
化中,节约是一种美德。
通过节约来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费行为可
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更加深厚的品德和
修养。
静以修身与俭以养德相辅相成,两者共同构成了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节约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培
养出更加深厚的品德和修养。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和
发展,也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总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传统。
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节约生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和学习的思想。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这些方面,并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勤以塑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中曾经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意是:以勤奋静修来坚定志向,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不淡泊就不能根据自己的专长来完成可以达成的理想;不专注清静就不能弥补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汉.诸葛亮《诸葛武侯集?诫子篇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在实践方面,注重宁静安定,以完善自己的修养;注重俭朴,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静,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在面对着社会的起伏跌宕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显得多么的无知;面对功名,利禄,前程,金钱,所有的一切,我们常常昏昏然萌生出种种邪念,仿佛上天安排的一种"障眼法",用这些来考验我们的定力。
此时,"俭以养德,静以修身"告诉我们,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功名,利禄,前程,金钱,视之"于我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不要急于求成。
相反,一些人身居高位,目迷五色;利欲熏心,难以自持。
他们之所以会身陷囹圄,是因为他们在利欲熏心的市场经济中,难以保持一份宁静,错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他们升官发财的手段;错把为民服务的本分,当作可以高高在上的本钱。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是指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朴素的生活方式来修
身养性,培养品德和道德。
静指保持内心的平和,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
世俗的烦恼,从而使心灵更加纯净和富有智慧。
俭则是指节约和节制,不
浪费资源,不过度享受物质,使人陶冶情操,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品
德和道德。
通过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感,培养虚心谦逊、忍耐、耐心、坚毅等美德,
使人变得更加自律、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
谐发展。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解和体会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也是一种做人处世的深刻理念。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了礼义之风,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上的精华。
“静以修身”就是说,要把个人的精神、身体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修养,不可大意疏忽,务必把学习、生活和心灵三者都融合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以调剂身心,以修身养性。
修身之道,在于教育自己的行为、思想和行为,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来指导自己,用知识来提升自己,用行动来引领自己,这样就能够让自己修身养性,走上正确的路。
“俭以养德”就是说,修养德行,要以节俭为前提,节俭是修养德行的基础,也是改变行为形态的关键。
要把节俭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比如在购物、饮食、学习和工作中,都要行节俭之道,不贪图虚荣,不铺张奢华,细水长流,珍惜粮食,用心节省,以节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节俭来促进有效的学习和工作,以节俭来维护家庭的经济安全,以节俭来提高自我素质,以节俭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追求,它提倡的淡泊名利,以节俭求精苦干,勤奋学习,强身健体,修养德行,使自己的身心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修养,而且还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滋养,更能够从中体会到“慎独”的精神,让自己的人生品质得到提高。
总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种我们普遍应当学习和体会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懂得珍惜家庭,更加懂得珍惜自己,更加懂得珍惜别人,更加懂得珍惜一切,这样就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升华,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谁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孔子说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被广泛尊崇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圣人。
他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节俭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一观念的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静以修身”这个观念。
按照儒家的理念,修身意味着个人内心的塑造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所包围,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然而,孔子认为只有在内心深处找到宁静,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通过反省和思考,个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变自己,达到修身的目标。
此外,静心也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关键,在内心的平静中,人们可以思考更深刻的问题,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而“俭以养德”则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
在孔子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浪漫主义的理念。
相反,人们过着朴素简单的生活,注重节俭和克制。
孔子认为,过度的奢华和浪费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贪婪和短视。
只有适度的消费和节约才能保持人的内心纯净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节俭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毅力、节制和责任感,使人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资源,并鼓励人们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
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的观点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快节奏和消费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对内心灵魂的培养和道德价值观的塑造。
然而,我们实际上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汲取力量,重要的是要找到平衡点。
对于个人来说,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意味着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安抚和舒缓压力。
这可以通过瑜伽、冥想、阅读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我们也可以学会更加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盲目追求物质化的享受,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除了个人层面,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的观念也可以应用于社会层面。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
古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赏析文言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夫:句首发语词,用于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意。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
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淡泊:不追求名利。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致远:高瞻远瞩。
致,达到。
远,此指高尚的思想境界。
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冒险,暴躁。
枯落:枯枝落叶。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治性:通“冶性”,陶冶性情。
无以:没有(办法)来。
穷庐:贫寒的房屋。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才:才干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思。
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意:意与日去:志愿。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趣。
志虑忠纯:志向【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181-234)名篇《诫子书》,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临死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告诉儿子如何学习。
在我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古人所谓的“学问”跟我们今人所指不一样,除了“知识、学识的含义外,更包括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个人修养”,此处再次强调,便于读者在读古文时能更准确的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意思。
01古有名言“但在流传不在多”。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不以文名(当然是因为他的功业盖过了文章),所书多为“半公半文”之“表”“书”类。
但是,《出师表》两篇及这篇《诫子书》,可谓“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篇,不但前无古人,也可以说后无来者,势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诫子书》当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更是常见于当今社会的办公室和居家书房。
但是,恐怕我们很多人只理解了诸葛亮那句话(古文)的表面意思,而没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在这里,我不冒昧地嘲笑方嘉的写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02我们多数人把这个“静”字理解为“安静”,更进一层的呢理解为“内心的宁静”,前者是谬误,后者还不够、稍显肤浅。
“静”是儒释道三家均倡导的自我修行方法——这实在是非常的难得,从不苛责的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真理来看待。
不论儒释道,在修养层面,这个“静”字古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理想的形而上的观念和状态,就是一个人的心底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欲念,有那么一丁点佛家“入定”的意思,至少是“入定”必须经历的过程和状态。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这个“欲”字。
“欲”的意思毫无疑问指的是“欲望”。
道家和佛家关于“欲”的论述汗牛充栋、俯拾皆是,我们撇开这两家,从离我们常人更近的儒家来简单谈一谈。
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以⼴才,⾮志⽆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名⾔? 曹操诸葛亮,脾⽓不⼀样 ——民谚? 淡泊以明志,宁静⽽致远 ——三国·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后已。
——诸葛亮? 喜不应喜⽆事之事,怒不应怒⽆怒之物。
——诸葛亮? 不傲才以骄⼈,不以宠⽽作威。
——诸葛亮? ⼤事起于难,⼩事起于易 ——三国·诸葛亮? ⾮宁静⽆以成学。
——诸葛亮? 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 三个臭⽪匠,合个诸葛亮 ——民谚? 有⽂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由沈审谨密者为⽿⽬,勇悍善敌者为⽖⽛ ——三国·诸葛亮?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诸葛亮?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 贵⽽不骄,胜⽽不悖,贤⽽能下,刚⽽能忍。
——诸葛亮? 喜不应喜⽆喜之事,怒不应怒⽆怒之物。
——(三国)诸葛亮? 君⼦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 ——三国·诸葛亮? 不爱尺壁⽽重爱⼨阴,时难遭⽽易失也。
——诸葛亮? 恢弘志⼠之⽓,不宜妄⾃菲薄。
——诸葛亮?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诸葛亮?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三国)诸葛亮?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质 ——三国·诸葛亮?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亮?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离,⼈离则众叛。
——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宁静⽽致远。
——(三国)诸葛亮? 夫志当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每天都在变化,每一个人都值得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则是一种正能量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提倡的涵义无穷。
首先,“静以修身”是一种保持身心放松,专注内心的自我完善的态度,在
静下心来,培养我们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更加能获得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给自己获取思想自我调整的方法。
其次,“俭以养德”是提倡以朴素的方式修养自己,把我们钱财分配合理,用
有效率的方式攒些钱,避免随意的消费,在有节衣缩食的节流方面能够更好的去锻炼我们的心智和能力,也能够预筹足够的财力应对人生的挑战;同时,用合理的方式去支出我们的钱财,不只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慷慨大度给自己实现梦想,成就更美好的自我。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人们修养自己,更好的活出健康、自由、自信和成
功的一句古训。
它不仅激励我们要保持焦点,努力追求内心的蓬勃,更是激励我们要以更节约、更慷慨的心态给自己潇洒的生活一种不易出错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