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九课
- 格式:dps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10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我会写:仞:万仞壁立千仞心游万仞岳:五岳山岳岳父岳母三山五岳摩:抚摩按摩摩天观摩摩拳擦掌遗:遗民遗失遗忘遗憾路不拾遗涕:涕零鼻涕感激涕零巫:女巫、巫师、巫术、巫婆、巫神多音字: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舍:shè宿舍shě舍不得形近字:仞(万仞)刃(刀刃)岳(山岳)兵(士兵)摩(摩天)磨(磨炼)问题归纳: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
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为什么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
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并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但鉴赏诗词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以读悟情,积极思考,乐于表达,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课文1. 原文。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飞到遥远的地方。
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2. 诗歌解析。
- 丰富的想象。
- 诗人以儿童的视角,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如“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等,把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与大自然中的事物相联系,这种想象新奇独特,充满了童趣。
- 每一节诗都是一个独特的想象画面,小手变成桃树枝上带着花苞的部分,脚丫像柳树根一样汲取营养,眼睛能在风筝上看天空,自己能种在土地上变成各种植物飞翔,展现了儿童无拘无束的幻想世界。
- 优美的语言。
- 用词生动形象。
像“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中的“悠”字,既写出了动作的轻柔、舒缓,又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仿佛真的能听到春的歌声。
- 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每一节诗都有相似的结构,如“我想把……,……呀,……——……”,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很适合儿童诵读。
- 童真的体现。
- 结尾处“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这一句非常巧妙。
既表现出儿童对自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又体现出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是童真的自然流露。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心。
通过把自己与大自然融合的想象,传达出儿童渴望亲近自然、探索世界的美好愿望。
1. 原文。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塞下曲》、《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以下是它们的原文:
1.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上为三首诗的原文,如需理解或赏析,可以查阅教辅或古诗书籍。
海伦.凯勒的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
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
•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
•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
莎莉文
•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
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
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就在这时,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身边。
沙利文老师开始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
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
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
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
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
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
“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
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海伦10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
父母为她请来了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
萨勒发音时,要海伦用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
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只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
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当夏天来临时,海伦在盲哑学校的课程正好告一段落,她说话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
海伦回到家时,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1900年,海伦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结构圈
生病————失聪失明
不屈不挠奋斗————复聪失明
奋斗不止奉献————永生留名
段落小分段
•第一段(1):写一场重病使只有一岁半的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离了”
•第二段(2~5):介绍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刻苦学习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
•第三段(6~7):写海伦在萨勒老师的指导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学会了说话。
•第四段(8):讲海伦上了大学,毕业后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