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规划历程共77页
- 格式:ppt
- 大小:8.54 MB
- 文档页数:4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交通专题1项目背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合肥的城市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中面临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成功的关键。
同时,伴随着机动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凸现,能否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城市交通方式合理结构的形成成为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
城市交通专题研究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首先启动,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步进行。
2研究范围与年限本项目研究范围为区域交通市域范围,用地面积约7030平方公里;城市交通市区范围,用地面积约655平方公里。
本项目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3主要内容3.1研究目标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对总体规划阶段中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证,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提出对于土地利用布局的建议以及确定和土地利用布局相协调一致的交通系统。
从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的指导下,科学地处理各种交通方式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确定协调统一的交通服务系统。
3.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合肥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3.3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目标是展望合肥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合肥发展的科学合理框架,满足合肥市社会经济及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市交通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把握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结合合肥发展整体框架提出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交通设施规划方案。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9年3月一、规划期限近期:2019年~2019年远期:2019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9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9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前言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
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简介(2001-2005年)合肥居皖之中,襟江带淮,坐落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秦代置县,汉代为知名的商业都会,隋朝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府治所在地,史称庐州。
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美誉。
1949年1月,合肥解放建市,并成为安徽省省会。
建市之初,建成区面积仅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合肥现辖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和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市域总面积749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438.2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为适应21世纪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发挥省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合肥市于2001年开始对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进行调整,2002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从2001年到2005年。
近期建设规划在维持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形态、布局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合肥市城市规模作了适当调整。
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合肥市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的16个乡镇辖区,总面积1672.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6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规划到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9.2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4.6平方米。
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建设,推动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形成以合肥主城区为中心,店埠、上派、水湖镇为次中心,中心建制镇为基础,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