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知识:“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学术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3
包豪斯的知识点包豪斯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20世纪初的德国崛起并逐渐影响了全球的设计和建筑领域。
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包豪斯注重简洁、功能性和工业化生产,对当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包豪斯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设计学派。
1.起源与发展包豪斯成立于1919年,由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办,最初是位于德国魏玛的一个学院。
它的宗旨是将艺术与工艺结合,追求功能性和实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豪斯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柏林和德累斯顿设立了分校。
2.设计原则包豪斯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形式追随功能:包豪斯强调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使用需求,形式应该服从于功能。
•简洁性:设计要尽量精简,去除多余的装饰,追求简洁和纯粹。
•工业化生产:包豪斯鼓励使用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和材料,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实验性:包豪斯鼓励设计师进行实验和创新,推动设计领域的发展。
3.建筑与家具设计包豪斯的设计范围广泛,涵盖建筑、家具、室内设计等。
在建筑方面,包豪斯的建筑师提倡简洁的几何形式、平面设计和流线型外观。
家具设计方面,包豪斯的家具追求简约、功能性和舒适性,采用了许多创新的材料和构造方式。
4.教育体系包豪斯的教育体系是该学派的核心之一。
包豪斯提倡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实际经验积累。
学生会接受绘画、雕塑、设计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以培养其多元化的设计能力。
5.影响与传承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强调的简洁、功能性和工业化生产的思想,成为后来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基石。
包豪斯的设计师及其学生们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发展了这一设计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设计师和学者。
6.包豪斯的代表人物包豪斯的代表人物有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约瑟夫·阿尔伯斯等。
他们以其创新的设计和理念,塑造了包豪斯的形象,并为现代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包豪斯的历史贡献与评价
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纪初德国魏玛的一所艺术学校,也是一种现代建筑和设计的理论和运动。
它成立于1919年,由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立,致力于推动建筑、设计和工艺的整合。
包豪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历史贡献:
1. 理论框架:包豪斯推崇功能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原则,强调建筑和设计应严格按照功能和实用性进行构思和设计,避免过度装饰和浪费。
2. 整体设计:包豪斯主张视设计和建筑为整体的一部分,要求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和统一,设计从建筑到家具、灯具、刺绣等方方面面都要被综合考虑。
3. 实践教育:包豪斯倡导艺术与工艺的结合,鼓励设计师实际动手、真实体验和理解材料和工艺过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
4. 理论研究:包豪斯的教师们积极探索现代设计和建筑的理论研究,例如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尝试研究并改进工业生产的方法和技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和工业社会。
评价:
包豪斯对现代建筑和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设计理念的重要源泉。
它打破了传统建筑和设计的束缚,
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标志着现代设计从装饰性向实用性的转变。
包豪斯也在设计教育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广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实践项目。
然而,也有人对包豪斯持批评态度。
有人认为包豪斯的一些设计过于冷漠和机械,缺乏人情味;同时,包豪斯因为其现代主义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传统和民间文化脱离,可能忽视了一些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不过,总体上来说,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代表,对建筑和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现代设计史上的里程碑。
德国包豪斯释义简介历史贡献成立宗旨艺术设计现代主义流派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派- 德国包豪斯知识大全目录1释义2简介3历史贡献4成立宗旨5影响释义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
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简介包豪斯产生的历史背景: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艺生产体系,是以劳动力为基点的。
而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则是以机器手段为基点。
手工时代的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出自艺人(工匠)之手,这些工匠以娴熟的技艺取代或包含了设计,可以说这时没有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师。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分工,于是,设计与制造相分离,制造与销售相分离。
设计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然而大工业产品的弊端是: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
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
因此,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
19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华而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
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以下三个运动作为标志,也是在包豪斯产生之前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包豪斯是20世纪初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及设计学派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德国魏玛。
包豪斯的成立可以归功于哲学家、设计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建筑师爱德华·米斯·凡·德·罗赫。
他们共同致力于推动艺术、工艺和设计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包豪斯最初设立了一个以课程为核心的学校,旨在整合各个艺术和工艺领域,并将其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
学校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同时,包豪斯也鼓励学生在设计领域进行实践,以促使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包豪斯的领导下,许多新颖而具有永久影响力的设计理念被提出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包豪斯宣称“形式遵循功能”,强调设计应追求实用性和简洁性。
他们还提倡将艺术与工程结合,使设计成为一种根植于技术和现实需求的实用艺术形式。
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作品有别于传统的装饰主义和过度复杂的设计风格。
他们采用简洁的几何形状、平滑的表面和现代材料,以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包豪斯的设计师还致力于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功能性产品,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城市生活的需求。
然而,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并不一帆风顺。
1925年,包豪斯的领导层因与保守的魏玛政府发生冲突而辞职。
随后,学校迁至德国德塞尔多夫,并在那里继续推动创新设计的实践。
然而,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包豪斯在德国被迫关闭,许多学校的成员被迫流亡到其他国家。
然而,尽管包豪斯的历史并不长久,但它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包豪斯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在后来的建筑和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功能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同时,包豪斯通过其教育体系和学术方法,培养出了许多在设计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和教师,他们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西方设计史包豪斯知识点西方设计史:包豪斯知识点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纪初德国诞生的一所艺术与设计学院,也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它的影响深远,对西方设计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包豪斯的知识点,涵盖其历史背景、教学理念、设计原则以及代表性作品等方面。
一、历史背景包豪斯于1919年由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立,其成立目的是将艺术与工艺品制作相结合,为工业化社会提供实用而美观的设计。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时期,包豪斯的理念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二、教学理念包豪斯提倡“艺术与工艺的统一”,强调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合作。
学生们在包豪斯接受全面的设计教育,通过多个工作室的轮换来学习不同的技术与材料。
包豪斯鼓励学生关注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简洁、几何的设计风格。
三、设计原则1. 形式追求功能:包豪斯设计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强调设计应根据使用需求来确定形式,追求功能性的简约。
2. 机械化与工业化:包豪斯相信工业化生产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艺术品与设计品,设计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3. 几何形态:包豪斯的设计注重几何形态,善用直线、平面、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元素。
4. 起源于材料:包豪斯的设计师注重材料的特性,设计应与材料的属性相契合。
四、代表性作品1. 《包豪斯椅》:由设计师马塞尔·布劳尔(Marcel Breuer)设计,该椅子采用钢管和帆布制成,结合了包豪斯的简约风格和工业材料。
2. 埃利·黑希特(El Lissitzky)的设计作品:黑希特是包豪斯的一位重要教师和设计师,他的作品融合了构成主义与包豪斯的设计原则,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五、包豪斯的影响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对现代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强调了功能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许多现代家具和建筑设计都受到了包豪斯的启发。
包豪斯成为了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包豪斯的成就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
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 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
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
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
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 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
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
包豪斯对建筑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包豪斯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包豪斯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包豪斯”是德文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译称。
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英文译名应为State Building lnstitute。
“Bauhaus”是格罗皮乌斯专门生造的一个新字。
”bau”在德语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子”的意思。
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
从这个新造字的字面就能看出,格罗皮乌斯是试图将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这个已被长期分隔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
更广泛地说,艺术与工艺应该合而为一。
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
1918年11月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德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废墟上的整个德国都被战败的阴影笼罩着。
这时,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一位名叫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师却与所有沮丧的德国人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
他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
所以,虽然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1919年3月16日,魏玛内务大臣弗列希委派格罗皮乌斯担任“市立美术院”与“市立艺术工艺校长职务。
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建议并获准将原萨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因此,在现代设计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在这一年的4月1日“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36岁的格罗皮乌斯成为该院的首任院长。
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
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魏玛时期;第二阶段(1925-1932):德绍时期;第三阶段(1932-1933):柏林时期包豪斯的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也是在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相去甚远的门类间搭建桥梁的历程。
成就有:1)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是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
2)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只是出正确的方向。
构成主义理念。
认为造型的三个基本单位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倡导外形坚决表追的机械美学原则。
3)提倡功能主义原则,为“功能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广州陶粒厂广东陶粒厂 编辑:ejdnc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