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二章 美感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10
(完整)叶朗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完整)叶朗美学原理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概念(部分)审美体验过程:知觉表象毁损表象重构表象审美中的人,或正在进行审美的人成为“审美主体”。
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生理、心理过程、状态和感受。
审美经验:不仅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也包括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其它相关因素。
审美意识:着重指称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后成果——人们关于审美活动的自觉见解、观念,其最高形式是审美理想。
审美条件:腹饱衣暖,健全的耳目感官审美态度: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暂时忘掉各种与审美无关的功利之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的自觉意识、自我心态调节的行为。
非功利态度:指的是对审美活动自觉地精神性态度。
审美能力::指主体从事审美活动所要具备的特殊生理、心理能力。
形式感知力:指人们对各类现实对象、现象的高度敏感,是人们能较快、较容易地感受、把握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生理、心理能力。
联想想象力:指审美活动中主体能超越当下现实情境,超越眼前审美对象、现象的物质表象、时空限制,在意念中调动起自己相关的人声经验记忆,甚至对这些经验进行大胆的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创造性的人声情景和生动活泼的意象。
理性领悟力:指人们能从世界纷纭万象中当下直觉出其内在的同异关系,并由此转化为对人生的理性理解,转化为一种人生智慧。
审美心理四要素:感知,联想想象,感情和理解。
审美最后结果审美快感——美感,分为三层:耳目之悦、情意之悦、智悟之悦。
审美趣味:指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性选择倾向或爱好,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成熟的标志。
审美情趣:指人们对审美活动的真诚、持久爱好,是审美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业余娱乐的首选形式。
审美价值五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美的普遍性:美体现了人类生命追求,以人类生命需求为根本的内在依据。
美的特殊性:美是人类的特殊生命追求,它是以精神的、感性的、即时的形式表现的生命追求。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现象的认同。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名词解释部分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8、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美学原理课程重点知识汇总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二、审美积淀何谓积淀?外在的社会生活结晶为内在的审美感受,宏观的人类历史沉积为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一这样一种内化的过程,称之为“积淀”。
审美积淀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都有关系。
其中,尤以三种积淀方式为重要。
1.生产积淀2.以巫术为主的原始文化积淀3.以艺术为代表的日常文化积淀结论: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育,乃是一-种人类文化社会的、历史的、全面的哺育积淀过程。
第三章形式美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一、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
二、调和与对比:是不同形式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三、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都是体现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关系的形式构成。
四、节奏与韵律节奏是指形式因素在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变化,有规律的组合和反复。
构成节奏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运动过程,二是力量的强弱变化。
把运动中的长短、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五、多样与统一多样,指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指这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多样统一就是把具有差异、变化、对立的各种形式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差异性在整体中消除融化,构成个协调一致的统一体。
这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也称为和谐。
形式美与时尚的关系时尚有多种解释,就其内含有时间和崇尚两重意思来说应该与时髦、时兴、流行、倾向相关联,而时尚本身又有样式、方式等意思,因此,时尚与形式必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时尚与特定的形式直接相关,这种特定形式在当下肯定就是形式美。
时尚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前所述,可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也可以是社会政治原因。
而时尚形成的心理原因则是与人的群体意识有关。
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追求时尚时尚的最深层的心理原因,是人的求新倾向。
时尚肯定与变化相关,但却是有规律的。
时尚基于人的求新求变心理,由此也可看出形式美与时尚的关系。
一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织的意识系统。
2、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示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1、美在生活:“美在生活”是说把美同人类社会生活明确联系起来,断言“美是生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
2、美在形式------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
二1、1750年,鲍姆加通发表《美学》一卷,这被美学史认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2、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表明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3、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色彩、形状、声音。
4、自然美指自然界万物的美。
自然美欣赏的历史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5、科学美是一种理性美,用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领悟”。
科学美的特征是抽象简洁、和谐规律、新奇深刻。
6、审美心理过程一般要经历开始、高潮和效果延续阶段,从而呈现出美感的不同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讲“美”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美”是什么。
这个是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美的概念,和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要加以区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譬如说夏天我吃一根冰棍,一根冰棍一吃,哎呀,你说多美呀!再譬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就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上一顿。
这个美字跟我们美学学科的美它不是一个东西,要加以区分。
还有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和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狭义的美,我们一般就是指比如一朵花很美。
狭义的美就是古希腊的那种美,所谓古希腊的美,以后我们会讲了。
它就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不和谐,非常单纯,非常完整。
像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美。
像还有谁呀?像普希金的诗,就是这种美。
这种优美,这种我们讲的优美。
而广义的美,我们讲的是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那么不仅是优美,譬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还有我们中国的一些美,这个以后我还会讲。
比如是沉郁,杜甫;飘逸,李白;空灵,王维。
这些都是审美对象,都是美。
但是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优美它就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美,是一个广义的美,就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我们讨论美是什么,就讲广义的美是什么,而不是讨论古希腊的那种优美。
那个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美。
这是我们开始要作这么一个区分。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比较早像毕达哥拉斯就对“美”的问题有所论述,但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门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分为两大类: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2章美感的分析一、名词解释1.审美移情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2.移情说答: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
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
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3.距离说答:“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
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
“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
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
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
“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4.审美态度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