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拼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2
活动目标:1。
巩固对常见平面图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
发展幼儿创造力思维灵活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初步认识了解公用边,知道公用边的特征及含义。
活动准备:PPT、美工垫、雪糕棒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
播放PPT1页请幼儿观看,这是什么呀?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小朋友可要看仔细哦。
二、讲解&;公用边【大班教案:。
】&;1。
播放PPT2---3页,老师拿掉一根雪糕棒还有几根雪糕棒?你们信不信用5根雪糕棒也能拼搭出两个三角形,我要变了,你们可要看清楚哦?2播放PPT4-6页。
成功了吗?我用5根雪糕棒也拼搭出了两个三角形,咦?奇怪了,同样是两个三角形,为什么面我用了6根雪糕棒,而现在我只用了5根雪糕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引导幼儿说出两个图形都用到中间的一根雪糕棒)小结:原来这根雪糕棒即是上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也是下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两个三角形都用到了这条边,教案出自:教案我们就把这条两个图形都用到的边叫做&;公用边&;。
三、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对闯关游戏的兴趣,启发幼儿用雪糕棒拼搭出图形,感知图形公用边的特征。
1。
播放PPT声音,教师模仿接,告知内容,引入闯关游戏。
2。
引导幼儿用公用边的方法拼搭出要求的图形,进行闯关游戏。
一关:播放PPT7---10页,引导幼儿用6根雪糕棒,用公用边的方法拼搭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找出它们的公用边。
3。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幼儿展示自己拼搭成果,并找出公用边。
小结:集体观看PPT11---12页,原来6根雪糕棒可以拼搭出方向不同的图形,而且每个图形都有一条它们的公用边。
二关:播放PPT13---14页,引导幼儿用公用边的方法,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并找出它们的公用边。
5。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幼儿展示自己拼搭成果,并找出公用边。
小结:集体观看PPT15页,引导幼儿感知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的每一条边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用边,这些边共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
幼儿园大班数学《趣味拼搭》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趣味拼搭》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学习图形的拼搭和组合,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图形的拼搭和组合。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拼搭和组合,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磁性拼搭板、各种平面图形模具。
学具:每组一套磁性拼搭板、各种平面图形模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通过PPT展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邀请幼儿上台演示,将图形模具拼搭成不同的形状。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教师通过磁性拼搭板,展示图形的拼搭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
(2)教师讲解图形拼搭的方法,让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完成图形的拼搭。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复杂的图形,引导幼儿分析图形的组成部分,并尝试拆解。
(2)教师逐步讲解如何将基本图形组合成复杂图形,让幼儿跟随操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使用磁性拼搭板和图形模具,尝试完成指定形状的拼搭。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拼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邀请各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拼搭成果,并分享拼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拼搭板上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并标注名称。
2.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模具,展示图形的拼搭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积木、纸片等),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并拍照记录。
一年级上册数学《幽默的拼搭》授课方案授课内容:本课授课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第二课时《幽默的拼搭》,主要授课第35 页后半部分和第36 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八的第4、 5、 6、 7 题。
授课目的:1、使学生在拼、搭活动中经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责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特色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初步建立空间看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解析问题、思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创新意识。
授课重点:使学生能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拼出新的图形,能较清楚地向别人说明所拼图形的内容与方法。
授课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析问题、思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法与学法:在授课“幽默的拼搭”这部分内容时,主要先经过拼摆若干个小正方体、小长方体和圆柱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领悟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牢固对峙体图形特色的认识。
再经过“看谁搭得又稳又高”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试一试指导法、收效回授授课法。
学生采用:合作交流、实验研究法。
授课准备 :积木(分 1、 2 号篮子)授课过程:一、发言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搭积木吗?老师知道同学们喜欢搭积木。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朋友“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玩搭积木,你们猜猜他们是谁?(生猜一个师板贴一个)圆圆鼓鼓小俏皮,滚来滚去不费劲。
(球)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圆滑滑都相同。
(正方体)上下圆圆相同大,放倒一推就转动。
(圆柱)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
(长方体)小朋友们真棒!看来小朋友们对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立体图形来玩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幽默的拼搭”(板书课题)【设计妄图】:本课先以平和的发言引入课题并以“猜一猜”活动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大班数学精品课件《有趣的图形拼搭》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教材第七章“平面图形与拼搭”展开,详细内容涉及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分类、图形的拼搭与组合。
重点围绕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基础图形进行拼搭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化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并命名常见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类、拼搭等活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拼搭的组合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创新拼搭。
教学重点:图形的认识、分类及拼搭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形拼搭示例、教学挂图。
2. 学具:学生用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拼搭实物,如积木、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图形认识与分类(10分钟)通过挂图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并进行分类练习。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图形拼搭案例,讲解拼搭思路和方法,强调图形间的相互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形卡片,尝试进行拼搭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合作拼搭(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意拼搭,要求每组完成一个主题作品,促进团队协作。
6. 成果展示与评价(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图形名称及特征2. 图形分类方法3. 图形拼搭步骤及技巧4. 小组作品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给定的图形卡片,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命名。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展示拼搭图案,并注明所用图形的名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拼搭活动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图形拼搭实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苏教版 数学 一年级 上册
认识图形综合实践 有趣的拼搭
2.能够应用图形的特征准
确地进行直观判断。
学习目标
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数一数等活动,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吧!
看看哪个滚得最快?
滚一滚
球滚得最快
滚一滚
圆柱也可以滚
滚一滚
长方体不可以滚
滚一滚
正方体不可以滚
先堆一堆,玩一玩。
哪种最难堆?
你能摸出一个 吗?
摸出的是什么?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
猜一猜: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
猜一猜:
猜一猜: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
猜一猜:
比比谁搭得好!
你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吗?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思 考
4
6
4
3
3
2数一数
苏教版 数学 一年级 上册
谢谢收看综合实践 有趣的拼搭。
幼儿园大班数学《趣味拼搭》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1. 形状认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形状的认识。
2. 拼搭技巧:运用各种形状卡片进行创意拼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并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形状。
2. 培养幼儿运用形状卡片进行创意拼搭的能力,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形状的识别和拼搭技巧。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形状卡片、磁性白板、磁性形状教具、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套形状卡片、磁性白板、磁性形状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以“形状王国”的故事导入,带领幼儿进入一个充满神奇形状的世界。
2. 形状认知(5分钟)a. 教师展示磁性形状教具,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
b. 幼儿分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形状接力赛,巩固形状认知。
3. 拼搭技巧(5分钟)a. 教师示范拼搭一个简单的图形,如小房子。
b. 幼儿分组进行拼搭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创意拼搭(10分钟)a. 教师提出创意拼搭主题,如“美丽的城堡”。
b. 幼儿分组进行创意拼搭,教师观察并给予鼓励。
5. 展示与分享(5分钟)a. 各组展示自己的拼搭作品,分享拼搭过程中的趣事。
b. 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a.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b. 提问幼儿:“你们还能用这些形状拼搭出什么作品呢?”六、板书设计1. 形状认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2. 拼搭技巧:创意拼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形状卡片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幼儿对形状的认知程度,拼搭技巧的掌握情况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一起进行形状拼搭活动,提高亲子互动。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第2课时有趣的拼搭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1、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2、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作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平面、曲面。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玩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2、上节课我们学了认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物体?3、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好不好?谁能在玩的时候也学到新的知识,就能得到老师奖励的红花。
4、出示课题:有趣的拼搭。
产品视频拍摄详细问题了解下!二、探究交流1、“滚一滚”。
交代:请靠左边坐的四位小朋友按顺序分别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顶端。
右边的四位小朋友做裁判,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滑,会发现什么?听口令操作。
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左右两组轮流操作,结果是否和其他同学发现的一样?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评价。
2、“堆一堆”。
谈话:(3/4拍打击乐)下面我们就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这些物体堆一堆,又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和球,堆一堆,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
学生评价。
3、“摸一摸”。
讲述:看者小朋友学得这么投入,有一位老爷爷可高兴了。
(出示圣诞老人)他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礼物,大家想知道什么好礼物吗?指名上台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
分组摸,请没组的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的口袋,其余7人挨着顺序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4、“搭一搭”。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讨论交流:你搭的是什么?是用什么物体搭成的?为什么用这些积木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第2课时有趣的拼搭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1、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2、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作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平面、曲面。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玩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2、上节课我们学了认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物体?3、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好不好?谁能在玩的时候也学到新的知识,就能得到老师奖励的红花。
4、出示课题:有趣的拼搭。
二、探究交流1、“滚一滚”。
交代:请靠左边坐的四位小朋友按顺序分别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顶端。
右边的四位小朋友做裁判,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滑,会发现什么?听口令操作。
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左右两组轮流操作,结果是否和其他同学发现的一样?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评价。
2、“堆一堆”。
谈话:(3/4拍打击乐)下面我们就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这些物体堆一堆,又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和球,堆一堆,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
学生评价。
3、“摸一摸”。
讲述:看者小朋友学得这么投入,有一位老爷爷可高兴了。
(出示圣诞老人)他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礼物,大家想知道什么好礼物吗?指名上台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
分组摸,请没组的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的口袋,其余7人挨着顺序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4、“搭一搭”。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讨论交流:你搭的是什么?是用什么物体搭成的?为什么用这些积木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