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三
四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语理解 (1)罔不因 势象形:顺着、就着。 .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起。 . (3)佛印绝类 弥勒:像。 . (4)矫 首昂视:举。 . (5)其两膝相比 者:靠近。 .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清楚明白。 .. (7)而计其长曾不盈 寸:满。 .
一
二
11
核舟记
一
二
三
四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器 mǐn(皿) 糁 (sǎn) . 膝 (xī). 倚 (yǐ) . 戌 (xū) . 篆 (zhuàn) .
楫 (jí ) . 虞 (yú) .
髻 (jì ) . 钩画了 了(liǎo) .
2.找出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一
二
三
四
四、资料助读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 陷,入狱半年。次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 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 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 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者雕刻的核舟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 这件事的限制。如大苏泛赤壁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庭坚和佛 印陪同。
3.核心图解
•qLC0-8R425cbnmdswaqLC0-8R425cbnmd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今天,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呈现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对话、学习、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 亚、东南亚大片区域。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 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 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