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读《伊索寓言》(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必修)《读<伊索寓言>》课时计划第1课时 (总第72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2、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3、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
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
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略)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总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主要用三种方法:引申改头换面推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读<伊索寓言>》课时计划第2课时 (总第73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读《伊索寓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1.问答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2.讨论法。
(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具体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新看法,明确读前人的文章应怎样掺进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师生共同回忆,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农夫与蛇等)再想一想,你们对这些寓言有过新的看法吗?(学生各抒己见)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
他有怎样的新见解,又是怎样得出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读〈伊索寓言〉》。
二、解题《读〈伊索语言〉》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这是钱钟书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作家柯灵曾评论这个集子:“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
读《伊索寓言》〔钱仲书〕[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剖析人生的精神2、语句品味[教学难重点]重点:即“教学目标〞1、2难点:即“教学目标〞1、2[教学设想]1、多朗读体会;2、讨论;3、点拨。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要点:熟悉九那么寓言寓意和作者的新解过程:△课前准备1、作者:〔1910—1998〕,某某某某人。
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作品:《读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生平事迹:勾勒如下——破格入清华/六种语言写《管锥编》/拒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2、伊索寓言: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作品△课内学习:一、熟悉九那么寓言:过程:用斜线划开二、熟悉作者新解:过程:用适号括出三、填表练习:〔如下〕寓言名称/寓言寓意/作者新解1、……/讽善变者/讽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2、……/享乐者挨饿活该/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的人3、……/戒贪得/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就改的人4、……/眼晴朝上必摔跤/讽当时的上层政治,地位沦落仍想“往上爬〞5、……/伪装终显本相/①艺术家思想家不是装出来的,不能只看外表②被人揭短反过来揭别人短。
6、……/戒狂妄自大/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7、……/戒贪/富人往往吝啬8、……/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诉苦可免旁人来分甜头9、……/错行仁义反受其害/行医者有时也会草菅人命四、作业:1、朗读体会作者新解2、练习第一题〔写法分类〕〔三类:结尾进一步推演;改头换面;引申〕第二课时要点:九那么寓言语言品味过程:1、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体会以下语言——〔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即可〕①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②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晴还是向上看的③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④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⑤诉苦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⑥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⑦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第一课时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
抗战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学生们,听说先生要回四川老家省亲,特设宴为大师饯行,并邀请梅兰芳等名流出席. 宴会开始,张大师向梅兰芳敬酒,调侃道:“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梅先生愕然,忙问:“此话怎讲?”听了张大师的解释,众宾客频频点头,开怀大笑。
您能猜出张大师如何解释的吗?(答案是:“有句俗话,叫‘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您唱得一口好戏,誉满天下,我不过靠一只手作些画,所以,您应该上座。
”)这是关于“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寓言谜语。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交流,老师做适当点拨——寓,寄托之意。
寓言,就是在浅显的文字中寄托着某种道理。
)2.再次猜谜语。
①尖尖嘴,细细腿,狡猾多疑拖大尾。
(打一动物)②一半是孤独一半狂野。
(打一动物)同学们真聪明!但是,今天,有位客人比你们更聪明。
猜猜它是谁——?(揭示课题)2.这篇课文是一则读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老师相机进行归类)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倾听。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做到:读准: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
读通: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不重读,不漏读,不错读。
读熟:反复读,读熟练。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指名读文,遍读遍纠正读音。
葡萄狐狸费劲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可以引导换成其他词语)馋够无望费劲无能为力4.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吗?【设计意图课文较短,学生容易做到读准,读通,读熟,这是为后面的理解做准备的。
关于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好像有些不合时宜。
但这样的短文,学生一读就基本会懂的,只是不要让他们大概懂,而要真正懂,也就是要理解到每个词语身上。
最后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所讲的故事,实质上是要训练学生说话的简洁、扼要、准确。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一)研读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
这段中有几句话?这三句话是一种什么关系?2.重点关注:①第一句中“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的“垂”可以换成“挂”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说是“成熟的葡萄”?②你能把“馋得直流口水”换成哪个成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馋涎欲滴”?比较朗读,看看哪个给我们的感觉更生动?(体会用语的准确)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伊索和《伊索寓言》伊索,在基督诞生前约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
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
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
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
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且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
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
伊索曾经靠机智救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
据说伊索因得罪特耳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
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
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寓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二、课文析读《读〈伊索寓言〉》命意探析(X真福)这是一篇厚重而奇妙的文章。
那么,写作初衷、真正命意到底是什么?我以为是以评论或批评《伊索寓言》为借口或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群丑百怪画像。
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伊索与作者有何关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开启过无数代儿童智慧和心灵的《伊索寓言》竟至于激起作者“无情嘲讽”的愤情?如果不是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写这种颇有锋芒的文章干什么?再说,文章主体的九个原故事与作者所发议论跳跃非常大,在逻辑上、学理上并无严格对应关系,似连非连,所勾连者仅是一种讥趣,一种依托。
2022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读伊索寓言》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先生所著,该书主要叙述的是钱锺书关于《伊索寓言》的读后感以及结合实际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读《伊索寓言》教案[教学目的]1、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1、方法构想: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
大家想读一读吗?二、读前提示:1、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
(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 《伊索寓言》样本。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2、研讨问题设计:Ⅰ 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 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 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明确:5、6、7、8 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读伊索寓言》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一必修)●课文鉴赏说明一、辨析课文主旨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
《伊索寓言》像一面镜子,它的正面是明白地要告诉读者的东西,一般读者也只从正面看;而本文作者偏偏转到镜子背后,要从看似没有东西的地方看,结果真的给他看出来了──只是这已不是《伊索寓言》本来要说的意思,而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或是对它的延伸,或是对它的深化。
共同点是它们都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的体察。
作者为文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给我们理解课文带来了难度。
我们要善于辨别分析,从而获得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除去谈九则寓言的主干部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含蕴的意思更难以琢磨,却又直接关系着我们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把握,这里提出几处较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
(一)在开头部分,作者说,从整个历史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经过几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我们年龄长,阅历深,我们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这里将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
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呢?就很难说了。
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世难以企及。
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
而据此推论出来的“《伊索寓言》是一本古代的书,因而有好多浅薄的见解”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为了顺理成章地生发出下文。
(二)结尾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对于这一段话,我们也只能把它理解为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伊索寓言》早已成为世界名著,它可以作为儿童读物,而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成人同样也可以成为兴致盎然的读者,因为虽然每则寓言讲的故事很简单,并一般都在结尾点明了寓意,但它的颇具典型性的故事,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
14 读《伊索寓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1.问答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2.讨论法。
(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具体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新看法,明确读前人的文章应怎样掺进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师生共同回忆,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农夫与蛇等)再想一想,你们对这些寓言有过新的看法吗?(学生各抒己见)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
他有怎样的新见解,又是怎样得出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读〈伊索寓言〉》。
二、解题《读〈伊索语言〉》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这是钱钟书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作家柯灵曾评论这个集子:“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
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
《伊索寓言》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课文录音。
(学生可轻声跟读,读准字音)出示投影: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狂吠.( ) 衣.( )锦还乡笨坯.( ) 延口残喘.( )注音分别为:fèiyīpīchuǎn2.提问: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主体部分是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后,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第二部分(第4~12段);第三部分(第13段)。
主体部分是第二部分,即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解读。
四、具体探讨第二部分1.学生集体朗读第4~12段。
2.示范分析第6段,即“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
(1)提问:该故事的原来情节是什么?明确: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
(2)提问:该故事的原寓意是什么?明确:该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
(3)提问:作者据此联类想到了什么?明确:“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之后,反害它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作者据此想到了像狗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对镜自照的。
(4)提问:作者借此最终阐发了什么新观点?或者说影射了社会上的哪种人?明确:作者借此影射讽刺那些不学无术、妄自尊大的人。
(5)思考:本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作者先引述原故事情节,然后揭示原寓意,再接着联类发挥想象,最后阐发新意。
3.学生自由讨论其余几则寓言故事的新意。
(按照分析“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方法)(1)提问:作者借其他几则寓言故事中的动物来影射和讽刺什么或人的什么行为?明确:蝙蝠:影射无德无行、八面玲珑的人。
蚂蚁: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乌鸦:影射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田蛙:影射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田鸡:影射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影射两种人,一种是贪心不足的人,一种是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2)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阐发新意的?学生思考后,明确:作者主要采用了反向(如蝙蝠的故事)、延伸(如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换位(如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等思维方法,联系引申,洞烛世相。
4.探讨第二部分中的难句含意。
(1)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同时画出难懂的句子,准备提问。
(2)解读以下难句。
①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
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有些东西最好不要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明确: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③“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明确:“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
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④“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这句话讽刺什么?明确:这个方法指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跟他过不去。
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⑤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⑥“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明确:意思是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⑦“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惟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此其一,前提是假设诉苦经者自己尝到的甜头是应得的。
其二,如果享用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经者的狡猾了。
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⑧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因为有些狡猾的屠夫,他们戴上了医生的面具,打着行医的幌子去杀人,以伪善的面目干坏事。
这样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五、课堂训练让学生重新审视学过的寓言故事,试从中翻出新意。
点拨:借鉴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的思维方法联类引申。
如《农夫与蛇》本是赞美农夫的善心的,反过来可这样说,蛇蝎心肠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狐狸与乌鸦》本是揭露批评狐狸的狡猾的,我们不妨说,在现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也应具备狐狸一样的智慧。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可强求一致。
六、课堂小结达尔文曾说:“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
”学习本文,我们应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读书方法。
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勤动善动脑筋,从前人的观点中发现新见,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人后尘。
七、布置作业出示投影:鸩鸟遇到了一条毒蛇,鸩鸟正要上前去啄食它。
毒蛇(假装好心地)劝阻说:“世上的人们都恨你了;被恨,这是不好的名声。
你所以有这样的坏名声,是因为吃我的结果。
你如果不吃掉我,就不会有毒了;没有毒,坏名声自然就没有了。
”鸩鸟笑了笑,说:“难道你不被世人憎恨吗?说我是毒鸟,这是欺骗。
至于人们都恨你,是因为你存心害人。
我恨你无故害人,所以要吃掉你,表示对你的惩罚。
人们发现我能够制服你,所以都蓄养我,用我来防御你的侵害。
又发现你身上的毒素沾染了我的毛羽肢体,所以用我的羽毛来害人。
我身上的毒就是你身上的毒,我是由于憎恶你干坏事,才遭到坏名声罢了。
但是用我的羽毛杀人的是人,好比是人拿兵器杀人,那是武器的罪过呢,还是人的罪过呢?那么不是我本身有毒就显而易见了,人们所以养我却不养你的道理更明显了。
我无心害人,只是痛恨你害人才招致恶名,被人们利用。
我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保全人身安全而甘心招致恶名,这并不是真恶名。
你却怀着一颗害人之心,躲在草丛间,偷偷地观察过往行人的动静,找机会害人,以图快乐。
你今天碰上了我,这是合该当死,难道你还想花言巧语滑过去吗?”毒蛇被驳得哑口无言,鸩鸟便吃了它。
阅读这则寓言故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力求写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