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的拉弦乐器——二胡我们中华民族的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像二胡这样的拉弦乐器,就是民族乐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传统乐器领域中,二胡形成的历史较短,但由于其具有多变的演奏手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近于人声而富有表情的音色,因而在当前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胡原名南胡,或称胡琴。
它是由琴筒、琴杆、弦轴、琴托、琴弦、琴马、千斤和琴弓组成的。
琴筒是用木材制作而成,其形状以六角形的居多,也有圆筒形、八角筒形、扁圆形、扁六角形的。
琴筒的一端用蛇皮蒙住,另一端装上雕花音窗。
琴杆插立在靠近琴筒前端(蒙蛇皮的那端为前端)约1/4处,琴杆的上端安装上、下两个弦轴,上弦轴装内弦,下弦轴装外弦。
琴筒下装有琴托,琴托上装有固定琴弦的支撑装置。
琴弦用的是钢弦或尼龙弦,弦的上端绕在弦轴上,下端拴在琴托上的固定弦的装置上。
琴弦通过琴马架在琴筒上。
琴马是用木或竹制作成的,它的作用是将琴弦的振动传递到琴筒里而产生共鸣。
琴马的质地和架设位置与音色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不可用铅笔头或纸卷等来代替琴马。
在琴杆上还设有“千斤”,所谓“千斤”就是将一截丝弦绕在琴杆上并将琴弦松松地缚在一起,千斤的位置在上弦轴到琴筒之间距离的约1/3处。
千斤可以上下推动,它的最大作用是调节弦的有效长度,使琴弦的有限长度限定在千斤与琴马之间。
调节千斤的高低就可以调节音的高低,对演奏过程中的临时变调甚为方便。
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一种双“千斤”的二胡,这种二胡除了一个固定的千斤外,还在固定千斤的下面装设了一个活动的千斤。
这样的改革使二胡的音域向下扩展了四至五度。
琴弓是用细竹杆和马尾毛制作成的。
二胡性能灵活,能演奏各种不同情绪的音乐,尤擅于演奏歌唱性的旋律。
二胡的左手演奏技巧的变化比小提琴更为丰富,左手在弦上的各种滑奏装饰,特别是运用不同指压造成的音量变化成为二胡独特的演奏技巧。
作为颇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二胡得到了许多民族音乐家的青睐,如大家熟知的瞎子阿炳,将二胡演奏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其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感人至深,千古流传。
二胡简介200字
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属于弓弦乐器的一种。
它有两根弦,以木制的琴弓来演奏。
二胡的琴身呈弧形,由蛇皮和木材制成。
琴弓上涂有腊,使得琴弓与琴弦之间有一定的摩擦力,产生声音。
二胡起源于中国北方,最早是由蒙古族人民使用的。
它在中国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用于民间音乐、戏曲和古典音乐中。
二胡的音色柔美、悠扬,能够表达出深情和哀愁的情感。
它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二胡的演奏技巧独特,包括指法、弓法和音色控制等方面。
演奏者使用左手指按琴弦,右手弓弦,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弓法来演奏出不同的音符和音色。
二胡的演奏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灵敏的手指协调能力。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外的音乐演出中,二胡常常成为观众们喜爱的焦点,吸引着无数人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简单描述二胡的音色特点
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
它的音色清亮、悠扬,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情感表达力。
二胡的音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胡具有浑厚的音色。
二胡是一种弦乐器,共有两根弦,使用弓弹奏。
弦与琴筒的共鸣,使得二胡发出的声音富有深沉和浑厚的质感。
这种浑厚的音色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稳和厚重的氛围,给人以庄重而深沉的感觉。
二胡的音色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力。
由于二胡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乐器,演奏者可以通过弓法、音域和音色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情感。
比如,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弓法和力度演奏出激情澎湃的旋律,也可以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抑扬顿挫的表现来演绎出细腻动人的情感。
二胡的音色还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虽然二胡是一种民族乐器,但其音色在乐队中的穿透力却非常出色。
无论是在民乐演奏中还是与西洋乐器合作演奏时,二胡都能够在乐队中独具特色地突显出来,使整个演奏更加生动有力。
二胡的音色还具有一定的延音和共鸣效果。
由于二胡的琴筒采用木制,加上琴筒的共鸣腔设计,使得二胡的音色具有一定的延音效果。
这种延音效果让二胡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韵味。
总的来说,二胡的音色特点主要体现在浑厚、情感丰富、穿透力强、延音效果好等方面。
这些音色特点使得二胡成为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乐器,能够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情境。
刘老根开幕曲二胡讲解
【实用版】
目录
1.刘老根开幕曲简介
2.二胡的概述
3.刘老根开幕曲中的二胡演奏技巧
4.二胡演奏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5.刘老根开幕曲二胡演奏的欣赏
正文
一、刘老根开幕曲简介
刘老根开幕曲是我国著名电视剧《刘老根》的主题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这首曲子是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采用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作为主要演奏乐器,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情。
二、二胡的概述
二胡,又称胡琴,是我国传统的弦乐器之一,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二胡音色悠扬、韵味独特,既能演奏激昂的高潮部分,也能表现细腻的情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音乐作品中。
三、刘老根开幕曲中的二胡演奏技巧
在刘老根开幕曲中,二胡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演奏家需要掌握二胡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按弦、运弓、颤音等。
其次,演奏家需要通过熟练地掌握各种演奏技巧,将曲子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二胡演奏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二胡演奏的难点主要在于音色的控制和演奏的稳定性。
对于这两点,
演奏者可以通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演奏技巧,以及在演奏过程中保持身心的放松,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刘老根开幕曲二胡演奏的欣赏
欣赏刘老根开幕曲的二胡演奏,首先要理解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通过聆听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感受二胡音色的韵味,以及通过观察演奏家的演奏状态,体验二胡演奏的魅力。
第二篇二胡简介二胡的种类依据制琴产地可分为三类:苏州琴、上海琴(敦煌牌)、北京琴。
依据琴筒形状可分为四类:六角二胡、八角二胡、圆筒二胡、扁筒二胡:二胡演奏家陈军所开发。
二胡的品种、花色较多,这主要由于用料、琴筒形状和琴头雕刻的不同而有区别,如常见的有红木弯脖二胡、红木龙头二胡、花梨弯脖二胡和色木平顶二胡。
此外还有带扩音筒二胡和带托二胡等。
70 年代以来,我国的乐器制作、科技和演奏人员,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直边蛋形筒和椭圆筒等二胡新品种。
七十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扁圆筒二胡,根据椭圆形扬声器的声学原理,将六方体的共鸣箱改成椭圆体,使共鸣频率范围宽、音量大。
为适应琴筒结构改变,蒙皮改为横鞔,琴弦适当加粗,琴杆也由圆形杆改成椭扁形,以防张力加大弯曲变形。
扁六方筒和等边扁六方筒,对称扁八方筒和不规则扁八方筒等扁筒二胡,音量一般都较大,高音还较响亮,音质浑厚结实,不失二胡特有的音色,已为许多音乐演出单位和二胡爱好者所采用。
六方二等边筒二胡,比传统二胡音量大,上下把位较均衡,音色明亮,音质纯净,发音灵敏,并基本保持了二胡的特色。
直边蛋形筒二胡,音量大,高低音较平衡,音质纯正、统一,在结构上也严谨,稳定性良好。
椭圆筒二胡,增大了频率的适应范围,使高、低音的音量均衡。
琴筒内腔收敛呈喉管,使共鸣箱分成前后两部分,声波在前腔反射迂回得到增强后,通过喉管传向后腔,并扩散出去。
此外,在千斤改革上也有显著成效。
千斤是有效弦长的固定点,但长期以来,弦轴至千斤的一段弦长都一直被废置着,为扩展二胡的音域,改革成功了双千斤二胡和简易双千斤,使二胡的音域向低音区扩展了一个纯四度。
【点滴经验】浅谈扁八角二胡和扁圆二胡的特点扁八角二胡和扁圆二胡都属于高档专业的改良二胡,琴筒尺寸高度压缩,宽度拉长,使横向振幅增大,由此可得到洪亮的音量,达到提升音量的改良目的,相对六角二胡音量更大,穿透力更强。
二胡简介
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
有两根弦,现代二胡以纯五度定在胡琴之中属于中高音域乐器。
现在各地方根据需要的条件,独立发展出不同形状的弓弦乐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
为满足中乐交响化的需要,根据二胡的制式,也另外发明中胡等。
制琴师通常以木材制作二胡,如红木、小叶紫檀、乌木、鸡翅木、血檀、大叶紫檀、非洲红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师以象牙、玉石、塑胶等材料制作二胡,因为他们有声学以外的考量。
琴筒一端蒙以蛇皮,这是二胡独特音色的来源,一些高级的二胡则采用蟒蛇皮。
不论是来自野生或被圈养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
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限制其参与团体对蠎蛇皮的进出口,近年有人便开发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
通常使用钢弦、尼龙弦、丝弦,羊肠弦已少使用。
二胡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
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
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二胡和其他弓弦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分为琴杆、琴筒、琴轴、及琴弓等部件。
除琴弓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为木制。
琴筒主要分圆八角和方六角两种,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
二胡琴筒一侧蒙有蟒皮,这与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壳制作的,一侧则用木版粘住。
京胡几个部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琴轴为木制),但其琴筒一侧是用蛇皮蒙制的。
各种乐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音色。
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
因此,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板胡和京胡的定弦相对二胡较高,由于它们弦的张力比较大,因此,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要比二胡大,才能获得该乐器洪亮的音色。
在传统演奏板胡的方法中,特别是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我们常常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手指带有铁箍,这是为了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以获得其扬刚之声。
在演奏京胡时为了增加弓毛与弦之间的摩擦力,则把松香点燃后直接滴在琴筒上,以发出其高亢、清脆之声。
当然,京胡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音色,与其用竹制琴筒小、用较薄的蛇皮蒙制有一定的关系。
高胡虽然琴筒也比较小,虽然定弦也比二胡高,但由于它是木制的,琴筒是用蟒皮蒙制,因此在演奏时不必用像演奏京胡或板胡时那样大的力度即可获得悠扬柔美的音色。
中胡的琴杆和琴筒都要比二胡长和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弦也比二胡弦粗,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也比二胡要大,由于琴筒也用蟒皮蒙制,所以发出的声音既浑厚又圆润。
二胡的发展历史与风格二胡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弦乐器之一,被称为“东方小提琴”,在中国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二胡的发展历史和音乐风格两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传说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弦乐器梨形琴,又称弦子琴。
据说梨形琴源自康熙时期的褚遂良制琴,并逐步演变为二胡。
在清朝的《御制琵琶谱》和《大清乐谱》中,有以梨形琴为基础的二胡的记载。
到了光绪年间,二胡逐渐成为乐队中重要的独奏乐器,开始在戏曲音乐中得到较大的发展。
20世纪初,大型乐队中的二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胡的真正发展还是在20世纪上半叶。
在这段时间里,二胡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首先是在1920年代初,二胡由受到世界音乐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音色和演奏技法都得到了提高。
然后是在1950年代,随着戏曲和民间艺人的演奏风格的交融,二胡逐渐得到了多种不同的表演形式。
最后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二胡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声音和影响,成为了当代中国音乐的一部分。
二、二胡的音乐风格二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其音色优美,情感丰富,音域广阔,被誉为“乐中华之精魂”。
二胡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富有独特的表现力,因此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音乐风格上,二胡不仅能够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如京剧、黄梅戏等,还能够演奏现代音乐,如流行音乐、爵士乐等,甚至还能够与西洋乐器进行融合演奏。
这一点体现了二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在不同场合下都能够发挥出不同的魅力。
二胡演奏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独奏、合奏、重奏,也能够与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二胡的音乐风格既传承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创新,展现出了充满活力的音乐魅力。
在演奏技法上,二胡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革新,现代的演奏技法已经日臻完善。
乐器二胡的简介乐器二胡的简介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
下面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乐器二胡的简介,希望对您有帮助!乐器二胡的简介二胡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
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
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奔腾激昂的《赛马》、《战马奔腾》等曲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等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
二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
演奏二胡需要左右手配合。
乐器历史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
”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艺术特长及描述二胡艺术特长是指在某一领域具备特别的才能和技能。
而二胡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也是我个人的艺术特长。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和对二胡的了解,为大家描述一下二胡这一美妙乐器。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二胡。
二胡是一种弓弦乐器,有两根弦,因此得名二胡。
它的外形精致而优美,呈长方形,用蛇皮作为共鸣腔面,使用马尾弓搭在弦上,演奏时需要用手指按弦并使用弓来拉弦发音。
二胡的音域宽广,既可以演奏高亢激昂的曲调,又可以演奏柔美婉转的旋律。
二胡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我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热爱,并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开始学习二胡,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努力,逐渐掌握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二胡的演奏需要非常灵活的手指和精准的音准感,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坚持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二胡演奏技巧。
每一次演出都是一个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
通过参加比赛和演出,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水平,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热爱音乐,热爱二胡。
二胡的演奏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情感的表达。
在演奏过程中,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用心去感受每一个音符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
通过音乐,我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观众产生共鸣。
这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让我感到非常充实和满足。
除了演奏二胡,我也喜欢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通过自己的创作,我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到音乐中,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我相信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我的音乐作品也是我艺术特长的体现之一。
总结起来,二胡作为我的艺术特长,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二胡的演奏和创作,我可以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观众产生共鸣。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创作能力,用音乐来传递美好和温暖。
胡琴说部分教学讲解
摘要:
一、胡琴简介
二、胡琴的演奏技巧
三、胡琴的教学方法
四、胡琴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一、胡琴简介
胡琴,又称二胡,是中国传统弦乐器之一,源于唐朝,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胡琴音色悠扬、情感丰富,既能演奏古典音乐,也能演奏民间音乐,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音乐、戏曲、古典音乐等领域。
二、胡琴的演奏技巧
胡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姿势、弓法、指法、音色等方面。
正确的姿势是拉好胡琴的基础,主要包括坐姿、持琴、按弦等。
弓法是指运弓的方法,包括弓的速度、压力、位置等。
指法是指按弦的方法,包括指力的大小、按弦的位置等。
音色是指胡琴演奏时发出的声音,要富有情感、韵味,需要掌握不同的演奏技巧来表现。
三、胡琴的教学方法
胡琴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包括介绍胡琴的历史、结构、演奏技巧等,让学生了解胡琴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包括姿势、弓法、指法、音色等方面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胡琴的演奏技巧。
此外,还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包括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等。
四、胡琴的传承与发展
胡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传承和发展胡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加强胡琴的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会演奏胡琴。
二胡非遗产文化介绍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
它有两根弦,包括琴身、琴弦系统和弓三个部分。
琴筒一端蒙以蛇皮,这是二胡独特音色的来源,一些高级的二胡则采用蟒蛇皮。
二胡又被称为胡琴,是具有中华特色的传统乐器,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它的始祖“轧筝”出现于唐朝,在宋朝时,乐器制作者将“马尾”作为一种新的材料应用在琴弓中,取代了竹片制作的琴弓,胡琴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胡琴被广泛应用在民间音乐的伴奏中。
到近代,二胡在形制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改革,乐器的制作更加精致,音色更加销魂哀切,表现力也变得更加丰富。
二胡艺术作为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乐苑之花,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民族文化的养料,并茁壮成长。
二胡这门独特的音乐艺术,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乐器历史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
”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
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补充——据《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提供资料,宋代是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
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
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
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
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后于胡琴。
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二胡特性
各种乐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音色。
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
因此,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板胡和京胡的定弦相对二胡较高,由于它们弦的张力比较大,因此,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要比二胡大,才能获得该乐器宏亮的音色。
在传统演奏板胡的方法中,特别是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我们常常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手指带有铁箍,这是为了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以获得其扬刚之声。
在演奏京胡时为了增加弓毛与弦之间的摩擦力,则把松香点燃后直接滴在琴筒上,以发出其高亢、清脆之声。
当然,京胡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音色,与其用竹制琴筒小、用较薄的蛇皮蒙制有一定的关系。
高胡虽然琴筒也比较小,虽然定弦也比二胡高,但由于它是木制的,琴筒是用蟒皮蒙制,因此在演奏时不必用像演奏京胡或板胡时那样大的力度即可获得悠扬柔美的音色。
中胡的琴杆和琴筒都要比二胡长和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弦也比二胡弦粗,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也比二胡要大,由于琴筒也用蟒皮蒙制,所以发出的声音既浑厚又圆润。
在学习技法和掌握风格的同时,还要对音乐的内涵进行了解,只有对音乐有了深层的认识,才能做到更深刻的揭示和表现。
这正是音乐学习的本质,也是我们学习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二胡分类
依据琴筒形状可分为四类:圆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
二胡构造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组成的。
二胡各部构造的功能: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琴筒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
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
的共鸣体。
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
和音质有直接影响。
一般用紫檀木或
红木制作。
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
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
角形。
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
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
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琴皮
B琴皮:有蟒皮和蛇皮两种,蟒皮为佳。
它是二
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
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莽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杆
C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
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
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
一般用红木较多。
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琴轴
D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
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
琴
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
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
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目前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琴轴的类型:铜轸和木轸
弓子
E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
两部分组成。
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
适中。
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
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
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
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
F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
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
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千斤线
G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
作用。
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是用棉线、
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
其形式多
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
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琴码
H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
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
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
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
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二胡名曲
阿炳:《听松》(1939)、《二泉映月》、《寒春风曲》
陈天华:《病中吟》(1915)、《月夜》(1918)、《空山鸟语》(1918)、、、、、、刘文金:二胡协奏曲《三门峡畅想曲》(1960,陈钢编曲)、《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梁祝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