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的分类及国产原油的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856.00 KB
- 文档页数:36
原油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杂质含量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氧化、燃烧等。
颜色:原油的色泽按产地和成分不同,一般有褐色、黄褐色、深棕色和黑色。
通常颜色越深则比重越大,同时含沸点成分就越少,反之亦然。
然而原油中纯粹烃类为无色物质,原油的颜色是由石油中含有的其它物质所形成的。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溶解性:原油很难溶于水中,但却能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酒精、乙醚、四氯化碳等。
虽然原油几乎完全不能和水相溶解,但仍有少量水分会“包溶”于原油中,一定条件下可自然析出。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解读我国主要原油的性质及类型摘要:原油的理化性质因产地而异,如按密度分为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按含硫量分为低硫、含硫和高硫三类。
原油的理化性质因产地而异,如按密度分为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按含硫量分为低硫、含硫和高硫三类。
目前国产原油除胜利油田和南疆油田为含硫原油外,其他都属于低硫原油。
我国主要油田原油的共同特点是API度小、密度较大、含蜡量高、轻馏分含量较少等。
我国有十几个油区,其中大庆、胜利、辽河、新疆等油区的产量最大。
这些油区的原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石蜡基原油/我国此类原油的产量最多。
大庆、中原、吉林、新疆油田所产的原油都属于石蜡基原油。
它们一般具有含硫低、镍和钒含量不高、残炭低、无庚烷沥青质、蜡含量高、凝点高等特点。
2、中间基与石蜡、中间基原油该类原油包括胜利、辽河和大港等原油。
与石蜡基原油相比,这类原油的蜡含量较低,镍含量一般较高。
3、环烷基与环烷、中间基原油属于此类原油的有孤岛、单家寺(胜利油区)、羊三木(大港油区)、高升(辽河油区)等原油。
该类原油的产量较少,含蜡不多,凝点较低,而胶质、残炭、酸值和镍含量较高。
尽管不同地区的油田所产的原油性质千差万别,但其元素组成却基本一致,主要由碳、氢、硫、氮、氧5种元素组成。
其中主要是碳和氢,这两种元素在原油中含量一般占95%以上。
原油的氢碳比是反映原油化学组成的一个重要参数。
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说,氢碳比是一个与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大小有关的参数,随着石油及其产品中环状结构的增加,其氢碳比下降,尤其是随芳香环结构的增加,其氢碳比显著减小。
硫、氮、氧一般称为石油的杂原子,它们在原油中的含量只有百分之几,但是含有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的含量却非常高。
我国主要原油的硫含量一般都较低,而氮含量相对较高。
除碳、氢、硫、氮、氧外,原油中还含有微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原油中的微量元素有几十种,目前已经检测出59种,其中金属微量元素45种。
原油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杂质含量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氧化、燃烧等。
颜色:原油的色泽按产地和成分不同,一般有褐色、黄褐色、深棕色和黑色。
通常颜色越深则比重越大,同时含沸点成分就越少,反之亦然。
然而原油中纯粹烃类为无色物质,原油的颜色是由石油中含有的其它物质所形成的。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溶解性:原油很难溶于水中,但却能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酒精、乙醚、四氯化碳等。
虽然原油几乎完全不能和水相溶解,但仍有少量水分会“包溶”于原油中,一定条件下可自然析出。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
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原油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原油基础知识的必学知识点:
1. 原油的定义:原油是一种混合烃类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的硫、氮、氧和金属组成。
原油在地下形成并存在于地球的沉积岩层中。
2. 原油的分类:根据原油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可以将原油分为轻质、中质和重质原油。
轻质原油富含较短的烃链,燃烧后产生较少的
污染物,而重质原油含有较长的烃链,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污染物。
3. 原油的采集和提炼:原油通常通过钻井从地下开采出来,然后被送
往炼油厂进行提炼。
提炼过程中,原油会被加热至不同温度,不同分
子量的烃类会在不同温度下蒸发和冷凝,从而分离成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4. 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原油价格受到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因素、经
济形势、货币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供需关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之一,当供应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原油价格通常会下跌,反之则上涨。
5. 原油市场的交易方式:原油市场通常通过期货合约来进行交易。
期
货合约允许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和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原油。
期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对于石油生产商、炼油商和消费者等各方都具
有重要意义。
6. 原油的全球产量和消费量:世界原油产量和消费量巨大,主要产油
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和伊拉克等。
同时,世界上一些国
家也是主要的原油消费国,包括美国、中国、印度等。
以上是关于原油基础知识的一些必学知识点。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油市场和能源产业的运作。
原油化学组成分类原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它由各种不同的化合物组成。
根据化学组成的不同,可以将原油分为几个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以原油化学组成分类为标题,介绍不同类型的原油及其特点。
一、烷烃型原油烷烃型原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其中主要成分是烷烃。
烷烃是一类只含有碳和氢的化合物,分子结构为直链、支链或环状。
这类原油通常具有低黏度、低密度和较低的燃烧温度,易于提炼和使用。
烷烃型原油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主要是汽油和柴油。
二、烯烃型原油烯烃型原油的主要成分是烯烃,即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化合物。
这类原油相对于烷烃型原油来说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粘度,燃烧温度也较高。
烯烃型原油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主要是润滑油和石蜡。
三、芳香烃型原油芳香烃型原油的主要成分是芳香烃,即含有苯环结构的烃类化合物。
这类原油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粘度,燃烧温度较高。
芳香烃型原油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主要是重油和沥青。
四、脂肪酸型原油脂肪酸型原油主要由脂肪酸和甘油等化合物组成。
这类原油通常具有较高的黏度和密度,燃烧温度也较高。
脂肪酸型原油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主要是脂肪酸和甘油的衍生物,可用于制造肥皂和化妆品。
五、硫化物型原油硫化物型原油的主要成分是含有硫的化合物,如硫化氢和硫醇等。
这类原油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粘度,燃烧温度较高。
硫化物型原油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主要是硫化氢和硫醇的衍生物,可用于制造肥皂和化肥。
六、杂原油杂原油是指化学组成中不属于上述几种类型的原油。
这类原油的化学组成复杂多样,性质各异。
杂原油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石化产品。
以上是根据原油的化学组成将其分类的一个简要介绍。
实际上,原油的化学组成非常复杂,其中的成分和比例因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炼油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原油性质和需求,采取相应的炼油工艺和措施,以获得最合适的产品。
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按硫含量分类;按比重分类。
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
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
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
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
原油的含胶量一般在5%~20%之间。
石油原油定义1.原油的定义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呈淡黄色到黑色、流动或半流动的可燃粘稠液体。
它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原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2.原油的化学组成组成原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硫、氮、氧。
通常碳的含量占83~87%,氢含量占11~14%,两者合计达96~99%,其余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总共不过1~4%。
但是,有的原油例如墨西哥原油仅硫含量就高达3.6~5.3%。
大多数原油含氮量甚少,约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也有个别原油如阿尔及利牙原油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原油含氮量可达1.4~2.2%左右。
除上述五种主要元素以外,在原油中还发现微量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在金属元素中最重要的是钒(V)、镍(Ni)、铁(Fe)、铜(Cu)、铅(Pb),此外还发现有钙(Ca)、钛(Ti)、镁(Mg)、钠(Na)、钴(Co)、锌(Zn)等。
在非金属元素中主要有氯(Cl)、硅(Si)、磷(P)、砷(As)等,它们的含量都很少。
从元素组成可以看出,组成原油的化合物主要是烃类。
现已确定,原油中的烃类主要是烷、环烷、芳香这三族烃类。
至于不饱和烃,在天然原油中一般是不存在的。
硫、氮、氧这些元素则以各种含硫、含氧、含氮化合物以及兼含有硫、氮、氧的胶状和沥青状物质的形态存在于原油中,它们统称为非烃类。
3.原油的物理性质世界各地所产原油在性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颜色上看,绝大多数原油都是黑色的,但也有暗黑、暗绿、暗褐的不同;更有一些原油是呈赤褐、浅黄,乃至无色的。
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含量的体现,含的越高颜色越深。
以比重论,绝大多数原油的比重介于0.8~0.98之间,但也有个别例外,如伊朗某原油比重高达1.016,美国加利福尼亚原油比重有低到0.707的。
原油在一定试验条件下开始失去流动性的温度称为凝点。
各种原油的凝点差异很大。
我国有的原油凝点高达36℃,而新疆克拉玛依原油凝点则低到-50℃。
原油的类别原油是指从地下或海底采集的天然石油,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多种不同的化合物组成。
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原油分为以下几类:1. 稠密重质原油稠密重质原油也称为“重质石油”,它通常具有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黏度等特点。
这种原油在提炼过程中难以分离出较轻的烃类化合物,因此其提取和加工难度较大。
稠密重质原油主要产自加拿大、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等国家。
2. 中质原油中质原油也称为“轻重交界型原油”,它具有介于轻质和重质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这种原油在提炼过程中相对容易分离出各种不同的烃类化合物,因此其加工难度相对较小。
中质原油主要产自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
3. 轻质低硫原油轻质低硫原油是指硫含量低于0.5%的原油,它通常具有低粘度、低密度和低黏度等特点。
这种原油在提炼过程中容易分离出各种不同的烃类化合物,并且其产生的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也较少。
轻质低硫原油主要产自中东地区,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家。
4. 酸性原油酸性原油是指其含有大量的硫、氮和其他酸性物质,它通常具有高酸值、高腐蚀性和高污染性等特点。
这种原油在提炼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和设备来处理,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保护设备不被腐蚀。
酸性原油主要产自加拿大、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国家。
5. 深海重质原油深海重质原油是指从海底深处开采出来的重质石油,它通常具有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黏度等特点。
这种原油在开采过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其开采成本较高。
深海重质原油主要产自墨西哥湾、北海等地区。
总体而言,不同种类的原油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加工难度和环境影响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选择原油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环保。
原油的性质分类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按硫含量分类;按比重分类。
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
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
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
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
世界原油性质比较简述目前运往中国的原油按照产地大致可以分为远东原油、中东原油、西非原油和南美原油。
其中除远东原油产量较小用阿芙拉级船舶运输外,其他地区的原油均可以大量出货,用VLCC运抵中国。
下面从原油性质方面对原油的适输性进行简要分析。
1. 远东原油越南远东原油,密度0.8265g/cm3;50℃时运动粘度为5.693mm2/s,含蜡量较高,为31.99%;凝点较高,为24℃;因此输送时要用有伴热的管道,尤其是在冬天时输送要防止凝线事故。
含盐较高,为23mg/L,对常减压电脱盐的要求较高。
综合看该原油属低硫石蜡基轻质原油。
越南白虎原油,密度0.8140g/cm3;50℃时粘度为4.265mm2/s;但含蜡量高,为39.26%;凝点达到30℃。
输送时需要伴热管道并适当加大泵送压力,如果冬天或春秋季节输送风险较高。
该原油属于低硫石蜡基轻质原油。
印尼拉朗原油密度0.8432g/cm3,50℃粘度较小,为8.076mm2/s,含蜡量高,为27.11%,凝点较高,为26.0℃,不适合单独管输,硫含量低,仅为0.070%,对加工有利,酸值较高,为0.566mgKOH/g,属低硫石蜡基轻质原油。
泰国松卡原油密度为0.8712g/cm3,50℃粘度为35.22mm2/s,含蜡量高,为43.3%,凝点较高,为45.2℃,不适合单独管输;残炭值小,为3.86%,硫含量0.090%,酸值低,为0.132mgKOH/g,属低硫石蜡基轻质原油。
俄罗斯乌拉尔原油,密度为0.8607g/cm3,较轻质,50℃粘度为5.896mm2/s,凝点为-6.3℃,冬季无伴热管输风险较大,含盐为24.0mg/L,加工时需要脱盐处理,含蜡量为6.74%,胶质为6.78%,沥青质为0.82%,硫含量为0.984%,属含硫中间基轻质原油。
澳大利亚梵高原油密度为0.9482g/cm3,50℃粘度较大,为75.71mm2/s,凝点为-17.4℃,残炭为2.69%,从以上的性质表明,该原油属重质原油,密度大、粘度大,虽然凝点低,但仍然会给管输带来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