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及其改变 教案设计(鲁科版)
- 格式:pdf
- 大小:138.85 KB
- 文档页数:7
第三节内能及其改变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认识。
通过钻木取火故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分子结构模型(自制)、自制做功演示仪、电子温度计、自制礼花炮、打气筒等。
学生用:空气压缩引火仪、乙醚、棉花、粗铁丝、打火机、砂纸、钻木取火器、暖水袋等。
30℃半杯水 50℃半杯水 50℃一杯水甲乙丙
问题7、乙丙两杯水,你认为那杯水的内能大?为什么?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都有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高温
加热热传递
分子动能三(内能转移)低温
物体内部所有内能及其改变摩擦对物体做功分子势能弯折做功
钻木取火(转化)物体对外做功
温度质量状态机械能内能。
内能及其改变-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知识目标1.掌握内能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内能和温度的关系;3.理解不同物质内能改变形式的物理过程。
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和性质;2.内能和温度的关系;3.不同物质内能改变形式的物理过程。
教学难点不同物质内能改变形式的物理过程。
教学方法1.教学法:示例法、综合法;2.学生的学习方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保温瓶;–正方向发仪、阴极射线管、电压表、木棒等。
课程内容一、内能的概念和性质1.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质分子的能量,包括分子的运动能、位能和分子内部结构的能量等。
2.内能的性质:内能是一种宏观现象,只和宏观状态有关,与微观结构无关。
内能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有关,与物质的形态无关。
二、内能和温度的关系1.内能变化的计算式:当物质内能发生变化时,可以计算出内能的变化量ΔU。
ΔU和温度的关系为ΔU = CvΔT,其中Cv为物质的定容热容,ΔT为温度的变化量。
2.举例说明:将一杯升温的水与一杯升温的汽水放在同一室温下,两杯饮料的内能改变大小不同,因为两者的定容热容不同。
水的定容热容为4.18 J/(g·K),汽水的定容热容为3.7 J/(g·K)。
三、不同物质内能改变形式的物理过程1.凝固和熔化:当物质凝固或熔化时,内能发生变化。
若凝固,则融化时的热被放出,内能减小;若熔化,内能增加。
2.气化和液化:气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的物理过程,液体转化为气体称为气化,气体转化为液体称为液化。
气化和液化也会造成内能的改变。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时,常伴随着内能的变化,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也不同。
实验设计再用热水瓶、温度计和保温瓶进行以下实验:将一个热水瓶内的水温计初始温度记录下来,并在保温瓶中将其保温2小时。
然后再次测量温度,并比较温度变化的大小。
从中可以引出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课堂练习1.内能的概念是什么?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3.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内能的改变?拓展阅读1.张之洞著,物理教程(上、中、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侯且梁、陈华等主编,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内能的改变及其规律-鲁科版选修1-2教案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内能的基础概念,内能变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内能改变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内能的重要性,掌握内能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2.掌握内能变化的表现形式;3.理解内能改变的规律;4.掌握内能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内能改变的规律;2.掌握内能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内能改变的规律;2.内能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一、内能的基本概念1.内能的定义和性质;2.内能与物质微观运动的关系;3.内能的单位。
二、内能变化的表现形式1.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一定律;2.等容过程;3.等压过程;4.等温过程。
三、内能改变的规律1.内能改变与物质温度的关系;2.内能改变与物质量的关系;3.内能改变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四、内能的测量和计算方法1.内能的测量方法;2.内能的计算方法;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演示法;3.讨论法;教学手段1.讲义和教材;2.实验工具和设备;3.课件和多媒体。
教学时间4课时练习题1.在等容过程中,内能的变化为多少?2.内能和物质微观运动的关系?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总结本课程主要讲解了内能的基础概念,内能变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内能改变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内能的重要性,掌握内能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内能的认识和理解。
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内能及其改变》评课稿一、课程描述本文档是对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内能及其改变》这一节课进行评课的详细记录和总结。
通过对该课的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旨在为该课程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理解内能与物体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内能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内能与物体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内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热情,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总结内能的规律。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关于内能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内能的兴趣。
- 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内能的概念、特性和测量方法。
- 实验环节: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探究内能与状态变化的关系。
- 讨论环节: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内能的规律和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解释和疑问。
- 拓展延伸环节: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观察和探究。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递还是做功呢?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板书)课堂小结梳理知识,课堂小结由各组组长带领组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
梳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并在全班展示。
学会将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建构课堂检测达标检测,巩固升华见学案独立检测学生交流答案巩固所学知识结束语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将这节课所学的内能这种新的能量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拓展延伸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将本节课重点内容清晰的呈现出来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内能及其改变》学情分析关于“热能”,学生生活中有接触,但是概念模糊,主要是学生对微观粒子本身就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对微观粒子无规则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能也认识模糊,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
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热运动和内能的关系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重点在于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中通过实验和事例的分析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的日常经验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并不难理解,但学生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生活中不太注意,所以教学中仍要重点强调一下。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内能及其改变》效课分析教学效果分析是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教学研究。
有效地分析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我结合本节课中测评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原则,对每个学习目标分别对应进行了针对性比较强的检测。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内能及其改变》是鲁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内能是贯穿本章教与学的一条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在学生明确内能有关概念后提出的一个新的问题,所要探究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教材中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用实验说明物理原理,用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身经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的整个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和验证物理原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并使知识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
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法学法】实验探究讨论【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自学指导:1、内能,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16.2内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能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学习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它是从宏观学习到微观学习的一个转折,它是贯穿本章学习的一条主线,本章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它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的基础,所以内能在热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学好热学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水平:(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3) 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水平。
三、重点、难点4、重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5、难点:准确理解“内能”的概念四、课堂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概念分析,突破难点;探究体验,感受新知;实验演示,突破重点;反思与作业五个环节。
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演示给水加热,水把试管口的活塞顶开的实验)说“学习了内能大家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内能。
”从而导入新课。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实验入手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
2.概念分析,突破难点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姚明打篮球和两名学生拉弹簧拉力器的图片)问学生“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具有势能,那么分子之间也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有势能吗?”生回答:“有”。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
【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讲授新课1.内能(1)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有动能吗?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2)石块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互相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对内能的理解:a.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b.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2.物体内能的改变(1)内能跟温度的关系(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a.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b.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结论:①热传递(吸热或放热)②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c.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d.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结论: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e.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
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
3.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
(1(2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
4.能的转化关系(1机械能转化为内能(2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三)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及其改变》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三、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讲解:一、内能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