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疲惫不堪。
突然,你看到前方有一片美丽的梨花林,如雪般洁白,仿佛给你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在这条路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1、作者: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2、写作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的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作者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人和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恰逢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步感知1、预习检测①请同学们读一读下列词语,并识记字形。
寨(zhài)撵(niǎn)扛着(kánɡ)驿路(yì)迷茫(mánɡ)陡峭(qiào)露宿(lùsù)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修葺(qì)晶莹(yínɡ)折损(zhé)菌子(jùn)喷香(pèn)恍惚(huǎng h ū)香气四溢(yì)②请把下列词语填在相应横线上,并注意积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体会本篇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学习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思的巧妙,即悬念的运用和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朗读课文三遍,解决字词,把握主要内容,梳理相关情节。
教师:准备课件PPT,学生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温故、激趣导入1温故、激趣导入:1、以初一上学期所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导入本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白的像雪的花是什么花呢?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梨花早已开满枝头,让我们跟着作家彭荆风一起,观赏那迷人的梨花!课堂活动二:预习验兵1、字词检查:读音、解释重点注意: 撵走修葺(对于生字的读音、解释,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解决,如果学生没有疑难,再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词语的解释,挑“重点词语”或者“疑难词语”,词语解释放在重点句赏读时解决,切入文本的解释,意义更大。
)课堂活动三:赏读美文,寻找美点1.内容美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景、一个个美好的2物与人,请快速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人;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美在哪里,然后派代表发言。
并通过朗读感受美景、美物、美人。
参考示例:美景:“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通过优美缓慢地抒情性地朗读,感受美景)美物:“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通过优美轻快地朗读,感受美物)美人:“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驿路梨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记叙顺序等相关常识。
2.略读课文,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
3.理清文章行文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的写法。
4.溯源雷锋精神,探究其内涵,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
5.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记叙顺序等相关常识。
2.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
3.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难点:1.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的写法。
2.探究雷锋精神的源头与内涵,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梨花颂》2.古诗诵读“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一曲《梨花颂》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
有人喜欢鲜艳如火的桃花,有人倾心粉红似霞的杏花,有人最爱洁白胜雪的梨花。
古往今来描写梨花的诗句很多,如苏轼的《东栏梨花》和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下面我们朗读这两个首诗,思考诗人借“梨花”分别表达什么?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意: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条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经盛开,布满了全城。
心绪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恰似花开正盛的梨树,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诗情: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宋代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诗意: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7
9
10
11
12
1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初一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修身正己",需要学习的语文方法是学会精读某一类文章后,略读类似文章,以快速知其大意并确定重点。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明确《驿路梨花》的学习重点,该文选自《光明日报》,是一篇关于讴歌与弘扬雷锋精神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小说,意在让学生传承雷锋精神以培养更高的道德修养。
而初一学生对小说不甚了解,故在此处不必过分强调文体,可根据文章叙事的特点概括其叙事方法为“一线串珠法”,即用一物串多人多事来表达写作目的。
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历史。
2.在阅读课文中,了解、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梨花"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复述《驿路梨花》故事。
2. 理解“梨花”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PART任务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屋有过什么故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明确】故事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
故事四梨花姑娘很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
故事三一群哈尼姑娘接着照料小茅屋。
故事二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专门运粮食,方便过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故事一“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2.比较记叙顺序,体会结构的精妙。
请两名同学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本文的故事。
你觉得哪种顺序更好,为什么?【学生甲】按照课文顺序复述故事:【学生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故事:本文先写我和老余迷路投宿小茅屋,中间插入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以及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使文章故事紧凑,显得波澜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篇1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 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
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关于梨花的诗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东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李商隐)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2、雷锋精神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驿路梨花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篾:陋:撵:麂:葺: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驿路梨花》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自学互研一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字义(1)字音简陋( )驿路梨花( )竹篾 ( )撵走( )麂子( ) 修葺( ) 露宿( ) 恍惚( )拾菌子(前不着村后不挨寨()(2)词义修葺:恍惚:折损:香气四溢2.作者名片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
读到初中二年级因家贫辍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
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在狱中偷写)《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
3、陆游的《闻武均州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这是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语文教案-驿路梨花1.知识目标(1)理解插叙及其作用。
(2)了解悬念的设置和作用。
2.能力目标(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速读和复述能力。
3.情感目标认真体会雷锋精神世代相传的生命活力,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教学建议环境描写具体生动,景物穿插简洁恰当透过“我”和老余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小小茅屋。
茅屋是简陋的:草顶、竹蔑泥墙,门从外扣着,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
“请进”是主人无声的热情欢迎,表达出对投宿人的真诚的关心,尽管屋内的火塘只有冷灰,但是从那铺着厚厚稻草的大竹床、倚在墙边的大竹筒,竹筒里装满了清凉可口的水,就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诚和周到。
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路人所急需的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
这具体而层次井然的环境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的诚挚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是简笔勾勒,但是手法灵活,富于变化,由于调遣妥贴,所以景尽其用,恰到好处。
起笔描写哀牢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正是西南边陲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为情节的展开创设了环境,并且为盛开的梨花铺设了苍翠的底色。
其后写到梨花,读者不难想象,有浓郁的.青葱来衬托,她将是何等的亮丽,多么的眩人眼目!文中三次写到梨花,开头写老余惊喜的叫声“看,梨花!”,引出第一次对梨花的描写:“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描写纯洁的颜色和盛开的姿态,并且点明梨树茂密成林。
这是实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衬托。
中间有虚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突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并且把梨花同哈尼小姑娘连在一起,衬托哈尼小姑娘的美丽形象和美好心灵。
《驿路梨花》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意思是,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时异常高兴的心情。
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一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
出版了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其中《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陡峭(qiào)着急(zháo)露宿(lù )喷香(pēn )菌子(jùn )麂子(jĭ )撵走(niăn )修葺(qì )竹miè(篾)火táng(塘)打răo(扰)香气四yì (溢)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一个梨花盛开的驿站,感受到了梨花带来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通过描绘梨花盛开的美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梨花盛开景象和作者的情感变化难以理解,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掌握,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2.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老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练习法: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历史资料和图片。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和简短讲解,引起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朗读过程中,老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操练(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15课《驿路梨花》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导入: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亡国之恨;白居易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踏青之乐;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赏花之趣,古人笔下的花都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涵义,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彭荆风笔下的“驿路梨花”又有怎样内涵呢?(板书课题:驿路梨花)1.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信息,教师补充。
(1)写作背景《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
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2)走进作者彭荆风(1929—2018),作家。
江西萍乡人。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作品有《鹿衔草》《断肠草》《蛮帅部落的后代》《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陡峭露宿喷香暮色掩映驿路菌子麂子撵走修葺竹篾寨子香气四溢恍惚着急晶莹◆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
师引导: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1)出示略读要求①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
②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③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
《驿路梨花》教案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故事大意,积累重点词语,把握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重点)2、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难点)3、学习设置悬念法和误会法的写法。
(难点)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先快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再概述课文内容。
理清写作顺序;再思考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再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再明确悬念的写法及好处;再分析写梨花的妙处;最后主旨归纳、拓展延伸、仿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四、教学方法读启发、点拨法、仿写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三)、概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1.按课文顺序概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及其原因——“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插叙梨花是小茅屋的主人解放军盖茅屋,梨花照料茅屋3、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茅屋4、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四)、明确悬念的写法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明确:茅屋的主人是谁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初中语文七下15《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 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 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请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重点)3. 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难点)4.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分享关于梨花的诗句,教师补充,学生齐读:都说梨花像雪,故岑参有“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王雱有“海棠未雨,梨花先雪"的词句。
对于这样的说法,汪曾祺老师不认可,梅花雪,梨花月,他说,哪能呢,苹果花才像雪,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梨花院落溶溶月”、“一树梨花一溪月”,月色皎洁,梨花莹润,溪水澄澈,如梦似幻,梨花与月,真是绝配。
落尽梨花春又了。
梨花开在暮春时,花期过了,时节就迈进了夏天的门槛,要相见,隔年期,年光就是如此匆匆。
酴釄落尽,春事未了,山溪野径梨花始芬芳,暮春时节,让我们一起读梨花古诗,邂逅旧时光里莹润如玉的梨花。
梨花,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便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而开在驿路边的梨花,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1.正音正字寨(zhài)撵(niǎn)扛(káng)驿路(yìlù)迷茫(mímáng)陡峭(dǒu qiào)露宿(lùsù)竹篾(zhúmiè)简陋(jiǎn l òu)悠闲(yōu xián)修葺(xiūqì)晶莹(jīng yíng)折损(zhés ǔn)2.认识作者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
代表作有小说《鹿衔草》《驿路梨花》等。
3.了解背景《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略读训练。
2、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传递友善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略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与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语: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亡国之恨;白居易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踏青之乐;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赏花之趣,古人笔下的花都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涵义,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彭荆风笔下的“驿路梨花”又有怎样内涵呢?
1
一、默读快读,感知情节。
5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有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
1、下面是对故事情节的一段概述,其中有几处和课文不符,请指出来,并改正。
(老师讲述经过压缩、改编的故事,提醒学生关注听)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苍莽的哀牢山,遇大雨却无处躲避,于是他们砍树割草,为过路人修建了一间遮风避雨的小茅屋。
哈尼族姑娘银花很受感动,在解放军离开后,常常去照料小茅屋。
后来,银花姑娘出嫁到了山的那一边,她的妹妹接过任务,继续照管小茅屋。
我和老余赶路路过哀牢山,借宿在小茅屋里。
发现小茅屋里没有人,却有充足的生活物资,很是惊讶。
我和老余猜测小茅屋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守护山林的老人,正在此时,一位借宿的瑶族老人手提火枪,肩扛猎物推门而入。
老人告诉我们,这里的主人是哈尼族姑娘银花,这间小茅屋是专门用来帮助过路人的。
第二天,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此时来了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一位哈尼族小姑娘的讲述中,我们才明白了小茅屋的真正来历。
2
明确:采用插叙,适当使用悬念,小说要这么写才有意思。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使故事一波三折。
你认为全文最大的悬念是什么?
答: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3、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学生畅所欲言。
老师总结: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的人们都是主人!
过渡语:
弄清了小茅屋的来历,这座藏在“山,好大的山”里的小茅屋是如何被过路人发现的呢?
是谁种下了这片梨花林?是大自然的手笔还是人为的栽种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
好好欣赏欣赏这片梨花林。
二、跳读勾画,品析内涵。
1、梨花在何处?
3
提问: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追问:为什么起名“梨花”,说说你的理解。
(以花喻人,名字有象征意蕴)
明确: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寓意着友善的美好品质。
2、梨花林出自谁人手?
课文将原文进行了略微的改动,你认为合理吗?
课文: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原文: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好整齐的一片梨树林啊!
教师总结:无论是美丽的梨花林,还是整齐的梨树林,都传递着人间的温情。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意蕴。
三、研读感悟,明了主旨。
(1)那么多写梨花的句子,比如千古名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了“驿路梨花处处开”呢?
4
(2)为什么不直接点题“驿路梨花”,而要提出“处处开”?文中哪里能体现“处处开”?
(3)梨花象征着友善的美好品质,你认为“驿路”在这里也会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吗?
课堂结语:
此文写于40年前,故事又发生在偏远幽深的哀牢山,时间与空间都距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作者要传递的友善美德却离我们很近很近。
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开满洁白的梨花,愿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梨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