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暗适应解析
- 格式:pptx
- 大小:448.32 KB
- 文档页数:17
⼈从亮处进⼊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主,恢复了在暗处的视⼒,这称为暗适应。
相反,从暗处初来到亮光处,最初感到⼀⽚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是⼈眼对光的敏感度在暗光处逐渐提⾼的过程。
在进⼊暗室后的不同时间,连续测定⼈的视觉阈值,亦即测定⼈眼刚能感知的光刺激强度,可以看到此阈逐渐变⼩、亦即视觉的敏感度在暗处逐渐提⾼的过程。
⼀般是在进⼊暗室后的最初约7分钟内,有⼀个阈值的明显下降期,以后⼜出现阈值的量明显下降;于进⼊暗室后的⼤约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状态。
暗适应的产⽣机制与视膜中感光⾊素在暗处时再合成增加,因⽽增加了视膜中处于未分解状态的⾊素的量有关。
据分析,暗适应的第⼀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素的合成量增加相⼀致;第⼆阶段亦即暗适应的主要构成部分,则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明适应出现较快,约需⼀分钟即可完成。
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在暗处蓄积起来的合成状态的视紫红质在进⼊亮处时先迅速分解,因为它对光的敏感性较视锥细胞中的感光⾊素为⾼;只有在较多的视杆细胞⾊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细胞⾊素才能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暗适应名词解释
暗适应是指在黑暗环境中,眼球通过对光线的调节和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的激活,逐渐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眼睛从明亮的环境进入黑暗的环境时,会出现短暂的黑暗视觉适应期。
在这个过程中,眼睛需要适应黑暗环境的光线条件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
暗适应主要涉及到两个过程:瞳孔扩大和视红蛋白的产生。
瞳孔是通过调节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量的,当眼睛从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瞳孔会迅速扩大,以增加进入眼球的光线量。
这样可以帮助眼睛更好地适应黑暗环境。
视红蛋白是视网膜中的一种感觉色素,它在黑暗环境中可以被激活并吸收更多的光线。
当眼睛暴露在黑暗环境中时,视红蛋白会逐渐积累并变得敏感,从而提高眼球对黑暗环境中微弱光线的感受能力。
这种适应过程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
随着暗适应的进行,眼睛会逐渐适应黑暗环境,视觉逐渐变得明亮。
当我们在黑暗中停留一段时间后,眼睛已经适应了黑暗环境,我们能够辨别出更多的细节和物体。
这种适应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允许我们在黑暗中保持较好的视觉能力。
暗适应的时间和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眼睛健康状况和黑暗环境的明暗程度等。
老年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黑暗环境,同时他们的暗适应能力也会下降。
近视、远视等眼睛问题也会影响暗适应的效果。
总之,暗适应是眼睛在黑暗环境中逐渐适应光线条件的能力。
这种适应过程涉及调节瞳孔大小和激活视红蛋白的产生,使眼睛能够在黑暗中更好地感知和辨别事物。
它是人眼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重要能力之一。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感觉和知觉》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简答题在军事上,为避免敌人发现目标,要对物体进行伪装。
二战期间,为保卫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战车和军营用绿色帐篷和绿色树枝遮掩。
用知觉的原理解释。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是利用了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易被选择的知觉。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如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最明显。
3、对象的活动性。
夜空中的流量、霓虹灯广告、音响、幻灯等都易吸引人的知觉。
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知觉选择的对象和背景区别越小越能区分,越相似越难区分。
2、判断题把一个人的优点不加分析的扩大到其他方面称为刻板效应。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答案】错误。
这是晕轮效应。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3、多选题知觉的恒常性包括_____。
A : 气味恒常性B : 温度恒常性C : 大小恒常性D : 颜色恒常性E : 形状恒常性参考答案: CDE本题解释:【答案】CDE。
解析: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4、单选题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_____A : 知觉整体性B : 知觉选择性C : 知觉理解性D : 知觉恒常性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知觉理解性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标志的特性,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5、多选题依赖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可以分出_____几种比较复杂的知觉。
医师三基基本理论(感觉器官的功能)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填空题 4. 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
5. A1型题 6. B1型题1.感受器的适应正确答案:当某一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已开始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2.瞳孔对光反射正确答案:瞳孔的大小可随八射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3.暗适应正确答案:人从亮光处突然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4.视野正确答案: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5.色盲正确答案:色盲是一种色觉障碍,即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6.听阈正确答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7.眼震颤正确答案: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眼震颤。
常用来判定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8.何谓视力?检测视力有何意义?正确答案:视力又称为视敏度,是指眼分辨一定距离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即能分辨距离最小的两点的能力。
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均可导致视力下降,因此视力测定是检测视觉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涉及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功能9.简述屈光不正的类型及其纠正方法。
正确答案:(1)近视:即焦点落在视网膜前。
配戴凹透镜以纠正。
(2)远视:即焦点落在视网膜后。
配戴凸透镜以纠正。
(3)散光:即角膜经纬线曲率不一致,不能清晰成像。
配戴与角膜经纬线曲率相反的圆柱形透镜以纠正。
视觉明适应与暗适应过程的测定1 背景知识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到暗处时视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人的视网膜上,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种视觉细胞参与了暗适应过程,其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有所不同,一般在暗适应的最初7-10分钟内,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以后的暗适应过程是主要由棒体细胞的继续作用来完成的,整个暗适应过程大约持续30-40分钟,30-40分钟后感受性就不再提高了。
一般认为暗适应的机制视觉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视色素)的漂白和还原过程。
当视色素吸收光线时,视色素内的视黄醛脱离原来的视蛋白,视网膜的颜色由红→橙→黄→无色,这个过程叫漂白。
当光线停止作用时,视黄醛重新与视蛋白结合。
此外,除视觉感受器的光化学效应外,还有神经过程参了与视觉暗适应过程。
2 实验目的2.1 学习暗适应仪的操作,测定视觉细胞的暗适应过程。
2.2 学习和掌握视觉细胞的暗适应过程的变化规律。
3 实验程序3.1 被试: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的被试。
3.2 实验仪器:暗适应仪。
3.2.1 暗适应仪的构造:电源开并、明灯刺激键(用于呈现明灯刺激)、间适应反应键(用于暗适应过程中被试作出反应)、视标键(用于改变暗适应过程中的视标)、被试反应看到视标后报告“看到”的反应)、暗适应换档键(改变暗适应窗口内光线的强度,0档-6档光强度逐渐减弱)、时商记录屏幕(记录被试报告时看到视标时,暗适应过程睥累加时间)。
3.3 实验步骤:3.3.1 关闭实验室的所有光源,调试好暗适应仪,整个实验过程睚没有光线的黑暗环境中进行。
让被试坐在暗适应仪窗口的一面,罩上头部,防止外界光线影响暗适应过程。
3.3.2 主试按下“明灯”按钮,被试注视窗口内的明灯环境,同时,记时器开始自动记录时,明灯刺激持续5分钟,到5分钟时关掉明灯,同时把暗适应按钮打到第一档(标0档),并告诉被试,如若看到窗口内视标,按反应键报告,并说明视标形状。
如反应正确,记录下持续的时间,按着马上把暗适应键打到第二档,如果被试反应错误则仍用该档继续实验,直到被试正确判断为止,结果累加时间记录在下表中。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暗适应名词解释心理学暗适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当一个人处于黑暗环境时间过长,逐渐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与白天相似的生理和心理感觉。
它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例如新生儿从子宫到母体外界,再由母体回到子宫,若子宫外生活环境过亮,那么他会重新适应子宫外的亮度,其心率、呼吸及代谢也会随之加快。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暗适应”或“避暗反应”。
后来医学心理学把这一现象运用于心理治疗。
医学心理学家建议,人在进入一个完全漆黑的环境前,先闭上眼睛几秒钟,然后再走入黑暗的房间,并告诉自己房间里有光源存在,同时默默计数。
如果能够安然地顺利通过黑暗的房间,即表明这个人已经习惯了黑暗的环境。
而对于在不知道黑暗情况下就贸然进入,即使闭着眼睛也会因不知道自身位置在房间中所处的方向而造成恐惧。
因此说,如果人想不在漆黑的环境中受到惊吓,最好能事先设计一下行动步骤。
在光的刺激下,视网膜杆状细胞能将光信号转变为电脉冲,传至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由于缺少黑暗环境的刺激,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对原来的神经冲动不能及时“翻译”,于是出现了大脑功能障碍,如紧张性头痛、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等。
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却没有适应黑暗环境的需要,于是出现焦躁不安、失眠、恶梦、神经衰弱等。
因此,夜晚睡眠前,应该熄灯休息,以免影响睡眠。
其实,只要在黑暗中闭上眼睛几秒钟,然后睁开,看看窗外或小区景物的亮度,对比自己在黑暗中看到的情形,确定是否适应了黑暗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减少或避免出现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科学家们还发现,心理紧张、焦虑程度较高的人,无论外界环境怎样,都会更频繁地出现心跳加速、心悸、胸闷等症状。
当人长期处于压力下,还容易患精神分裂症。
此外,一些强迫症患者,常常喜欢强迫自己观看各种颜色,并对这些颜色反复进行比较、计算,这也属于暗适应现象。
人在黑暗中的反应,与环境密切相关。
只要有充足的光线,大脑和皮层视觉中枢就能及时接收到神经冲动,而且对比也不明显。
但是,如果人处于完全的黑暗环境中,没有视觉信息刺激,就不会有任何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觉。
心理学密训营练习卷二(解析)一、单项选择题(20道)1.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可能受损的是大脑左半球的()。
A布洛卡区B威尔尼克区C运动皮层区D感觉皮层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枢神经系统。
威尔尼克区是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额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语有关。
威尔尼克区受损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布洛卡区是言语运动区,位于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下颚的运动。
布洛卡区受损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
故正确答案为B。
2.一杯糖水,只有添加5克糖以上时,小红才能感受到甜度的区别。
这种刚刚能使人感受到差别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一般规律。
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题干中,能够引起甜度之间的差别的量属于差别感觉阈限。
C项正确。
3.下列反映视觉适应现象的是()。
A夜色中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看起来更亮一些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煤球看起来都是黑的C灯管灭了后,眼前还有它的形象D消防队员值夜班时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感觉适应的一种。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视觉的暗适应和明适应是通过视紫红质合成与分解实现的。
由于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
要保护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带上红色的眼镜,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色眼镜能保护暗适应。
因此,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反映的是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
故正确答案为D。
4.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
如何区分四大感受性变化规律感受性的变化规律是教师招聘考试中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它在考试中多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方式是通过一段语言描述让考生选择属于哪一规律。
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这部分的知识。
感受性变化规律主要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的补偿和相互作用,我们分别来讲解一下。
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指的是由于一个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考题中,经常考察的是视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明适应是从暗的环境来到亮的环境,开始感觉很刺眼,什么都看不清,渐渐地习惯了,感觉不那么晃眼,可以看清东西了,这一过程带来的是感受性的降低。
暗适应是从亮的环境来到暗的环境,开始什么都看不清,逐渐可以看清东西,暗适应带来的是感受性的提高。
在考试中,考生容易犯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分不清楚是两种适应,二是不能理解感受性的变化。
对于第一种问题,可以告诉学员:来到哪里就是哪种适应,到暗的地方就是暗适应,到亮的地方就是明适应。
对于第二种问题,可以结合学员从明亮的室外来到电影院的切身经历来讲解,一开始进入电影院,什么都看不清,黑乎乎的一片,渐渐地可以看清屏幕,看清台阶,看清座位,这是感受性提升的一个过程;反之,从电影院出来,来到明亮的室外,刚开始感觉阳光刺眼,渐渐地就习惯了,感觉阳光不那么晃眼睛了,这是感受性降低的一个过程。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的是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情况。
感觉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多个刺激同时作用于一个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上的变化,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
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带来的感受性上的变化。
例如:吃完药再吃糖,觉得糖格外的甜。
3.感觉后效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指的是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例如,抬头看太阳,然后闭上眼睛,这时会感觉眼前有一个形状和太阳相似的很明亮的像,此时,后像和强光的刺激品质相同,叫正后像;看完太阳后,将眼睛转向白墙,会看到一个比墙壁还要暗的太阳的形象,后像和强光的品质相反,这叫负后像。
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及机制明适应与暗适应是视觉系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明适应是指在光照较亮的环境中,视觉系统适应于高亮度的光线,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周围的物体和细节。
暗适应则是指在光照较暗的环境中,视觉系统适应于低亮度的光线,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黑暗环境下的视觉任务。
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1. 明适应的特点:- 瞳孔收缩:在明亮的环境中,瞳孔会收缩以限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以避免光线过于强烈对视网膜造成损伤。
- 颜色辨认能力增强:明适应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辨认物体的颜色,尤其是在光线强烈、色彩鲜艳的环境中。
- 视觉敏感度降低:明适应会导致视觉敏感度下降,即对光线变化的感知能力减弱,使得我们难以察觉微小的光线变化。
2. 暗适应的特点:- 瞳孔扩张:在黑暗的环境中,瞳孔会扩张以增加进入眼睛的光线量,以提高对微弱光线的感知。
- 黑白辨认能力提高:暗适应会使得我们更容易辨认黑白色调,提高对低亮度物体的识别能力。
- 视觉敏感度增强:暗适应会提高视觉系统对低亮度光线的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黑暗环境下的视觉任务。
明适应与暗适应的机制:1. 明适应机制:明适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来实现:- 瞳孔调节:当光线强烈时,瞳孔会收缩,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损伤。
- 色视锥细胞:明适应主要依赖于视网膜中的色视锥细胞,这些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敏感性。
在明亮的环境中,色视锥细胞会逐渐适应高亮度的光线,使得我们能够辨认出物体的颜色。
- 色辨阈值提高:明适应会导致色辨阈值的提高,即需要更强的色彩刺激才能辨认出颜色。
这是因为明适应使得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对高亮度的光线适应,对低亮度的光线感知能力下降。
2. 暗适应机制:暗适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来实现:- 瞳孔调节:当光线较暗时,瞳孔会扩张,增加进入眼睛的光线量,以提高对微弱光线的感知。
这样可以使得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睛,通过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感知光线的变化。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及应用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内容。
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且题干中常常是以例子的形式出现。
本文将对此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提供帮助。
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比较常见的就是在视觉范围内的适应,可以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是指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室外进入电影院,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但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电影院内部的物体,此时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
(2)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从电影院出来到室外,一开始觉得阳光刺眼,但过了一会儿又感觉视觉恢复了正常。
感觉适应不仅存在于视觉中,在各种感觉中,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也存在适应现象。
比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
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来说,这种对比可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比如,我们总觉得黑人的牙齿比较白,是因为我们在看其牙齿时,同一时间有其肤色做对比。
(2)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比如,先吃酸的橘子再吃甜的糖果,会觉得糖果比平时更甜。
三、感觉后效:感觉后效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未消失而暂时保留的现象。
比如,当注视着发光的灯泡一阵后,闭起眼睛,在黑夜中就会感觉有一个灯泡状的轮廓出现。
四、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1)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却后,可由其他感觉弥补。
比如,盲人的视觉不好,可通过听觉或触觉进行弥补。
(2)感觉的相互作用:又称联觉,指的是感觉器官受到一种刺激后产生一种感觉的同时,又能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不同感觉器官的适应现象触压觉的适应相当明显,我们安静坐着时,几乎觉察不到衣物的接触和压力;一些人手表戴久了连什么时候丢的都不知道。
实验证明,只要经过3秒钟,触压觉的感受性会下降到原始值25%左右。
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从感受到水冷水热到没有感觉,只需要二三分钟,当然刺激过强也是难以适应的。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从明亮处进入暗室,开始会什么也看不清,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渐渐能够分辨出室内物体的轮廓,这种现象就叫做暗适应。
暗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而导致的对弱光感受性的不断提高。
实验表明,在最初的5分钟~7分钟内,感受性提高很慢,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相对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
相反,由暗处走到阳光下时,最初感到非常耀眼,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光适应。
由于视觉适应(特别是其中的暗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在一些明暗交替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会感到工作困难,采用红光照明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与视觉的适应相比,听觉和痛觉的适应不很明显,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得出来。
如果用较强的噪声持续作用于人,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明显适应现象,甚至出现感受性的部分丧失。
嗅觉的适应速度以刺激物的性质为转移。
一般的气味只要经过1分钟~2分钟就可以适应,比较强烈的气味则需要10多分钟,而特别强烈的气味是很难适应的。
对某种气味适应并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
研究表明,嗅觉和听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
如果以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只能降低对该频率以及同它相邻频率声音的感受性。
某些感觉的适应还受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影响,比如痛觉,注意力的转移会加速和加强其适应。
人的遗传为感觉提供了生理基础,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实践是决定感觉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各种感觉器官都正常的人,由于生活环境和职业训练的不同,在某些感觉的感受性上,特别是差别感受性上,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研究表明,磨工的视觉感受性异常发达,他们能看到0.0005毫米的空隙,而普通人只能看到0.1毫米的空隙。
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①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但很快就习惯了,这叫明适应。
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②嗅觉的适应:嗅觉刺激持续作用于嗅觉感受器一定时间后,所引起的嗅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③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
此外,还有听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等。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现象,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其中,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视觉后效又称视觉后像。
感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2)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3)感觉的相互影响:一种感觉影响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