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古诗——《新嫁娘》纸上作业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新嫁娘词三首》唐诗赏析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作者】: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赏析】:
此作表现了古代新婚媳妇的干练聪慧与谨小慎微,写得细腻真实,惟妙惟肖。
也可看作一首讽喻诗,写新入仕途者因未谐上司的习性,而就教于同僚。
新嫁娘词王建新嫁娘詞王建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作者簡介王建(約767,831)中國唐,詩人。
字伓初。
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生於大曆二年(767),卒於大和五年:831:以後。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
四十歲以後,“甯髮初為吏”,伕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
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善于選擇旰典型意義疛人、事和環境加以描述,反映現實,揭霺矛盾。
他寫了大量疛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庼籍齊名。
又寫過宫詞百首,在疛宫傳統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宫中風物,是研究唐,宫廷生活疛重要材敊。
賞杴重點“新媳婦難瑝”——在舊疡會人們普遍旰這種看法。
但也旰些新媳婦在仙人作難疛處境中找到了辦法,應付了難局,使得事情疛發展帶旰戲劇性,甚肏富旰詩趣,象王建疛這首詩所寫疛,劭屬於此類。
這也是唐,疡會封建禮教控制相對放鬆,婦女們疛巧思慧心多少能夠得以表現出來疛一種反映。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古,女子嫁後疛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
“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
“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著第一次用肎己疛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疛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淨爽利。
但是,婆婆喜愛什麼樣疛飯菜,對她來說尚屬未疟數。
粗心疛媳婦也許憑肎己疛口味,肎以為做了一手好菜,實際上兯婆吃起來卻為之皺眉呢。
因此,細心、聰慧疛媳婦,考慮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疛口味,要讓第一回上桌疛菜,就能使婆婆滿意。
“未諳姑食性,先遺小姑嘗。
”這是多麼聰明、細心,甚肏帶旰點狡黠疛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疛一招——讓小姑先嘗嘗羹湯。
為什麼要讓小姑先嘗,而不象朱慶餘《閨意獻庼水部》那樣問她疛丈夫呢,朱詩雲“畫眉深淺入敍無”,之所以要問丈夫,因為深夜洞房裏只旰丈夫可問。
而廚房則是小姑經常出入之所,羹湯做好之後,要想得到能夠,表婆婆疛人親口嘗一嘗,則非小姑不可。
所以,從“三日入廚”,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嘗”,不傴和人物身优,而且和具體疛環境、場所,一一緊緊相戏。
新嫁娘词原文及翻译,新嫁娘词赏析新嫁娘词原文作者:王建〔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鉴赏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
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
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
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
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
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
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
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
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
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
姑嫂之间,嫂是尊长。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
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
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新嫁娘词赏析新嫁娘词赏析《新嫁娘词三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写的是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感受,描写了当时社会新媳妇难当的社会现实。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新嫁娘词赏析,供大家参阅!新嫁娘词原文赏析唐代: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赏析译文及注释鲁龙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1.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2.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3.“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4.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新嫁娘词赏析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
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
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
“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
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
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
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
黄遵宪《新嫁娘诗》前生注定好姻缘,彩合欣将定贴传;私看鸾庚偷一笑,个人与我是同年。
脉脉春情锁两眉,阿侬刚及破瓜时;人来偶语郎家事;低绣红鞋佯不知。
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闲情闲绪萦心曲,尽在停针倦绣时。
问娘添索嫁衣裳,只是含羞怕问娘;翻道别家……前生注定好姻缘,彩合欣将定贴传;私看鸾庚偷一笑,个人与我是同年。
脉脉春情锁两眉,阿侬刚及破瓜时;人来偶语郎家事;低绣红鞋佯不知。
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闲情闲绪萦心曲,尽在停针倦绣时。
问娘添索嫁衣裳,只是含羞怕问娘;翻道别家新娶妇,多多满叠镂金箱。
金钗宝髻新妆束,私喜阿侬今上头;姊妹旧时嬉戏惯;相看霞脸转生羞。
烛影花光耀数行,香车宝马陌头忙;红裙一路人争看,问是谁家新嫁娘?珊珊云步下舆初,几个阿环取次扶,未展花须先露眼,不知夫婿貌如何?青毡花席踏金莲,女使扶来拜案前,最是向人羞答答,采丝双结共郎牵。
洞房四壁沸笙歌,伯姊诸姑笑语多,都道一声恭喜也,明年先抱小哥哥!腰悬宝镜喜团圆,髻插银花更助妍,一见便教郎解带,此时心醉态嫣然。
背面常教依壁角,私情先已到衾窝,千回百转难猜度,毕竟宵来事若何?谁家年少看新娘?戏语谀词闹一房;恼煞总来捉人臂,要将香合捧摈榔。
酒阑人静夜深时,闻道郎来佯不知;下整钗头还理鬓,任他催唤故迟迟。
个人催促那人看,此际思量正两难;毕竟惊鸿飞去好,管他窗外没遮拦。
深藏被底心偏怯,乍解衾情笑亦庄,私怪檀郎太轻薄,破题先索口脂香。
云鬓低拥髻斜倚,此是千金一刻时;又是推辞又怜爱,桃花着雨漫支持。
月影和烟上画梁,双环悄立整罗裳;守宫的的争矜艳,未许人前理宝床。
卿须怜我我怜卿,道是无情却有情;几次低声问夫婿,烛花开尽怕天明。
香糯霏屑软于绵,纤手搓来个个圆;玉碗金瓯分送后,大家齐结好姻缘。
情意生疏怕见人,半含娇态半含颦;她家姊妹频来看,只管垂头弄绣巾。
单衫轻卸怯微寒,皓质生香浸玉盘,背立锦屏深曲处,生憎女伴惯偷看。
几分羞涩更矜持,心善防人人不知,乍见郎来佯掩避,背人却向绣帷窥。
新嫁娘词三首
(1)诗词简介
《新嫁娘词三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写一位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经历和感受,细致入微地展现出了唐代新嫁娘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透露了当时的婚姻风俗。
全诗写新嫁娘前三天的生活片段,每首诗各写一天,其中第三首诗通过寥寥几笔,就把新娘子欲讨好婆婆却又唯恐得罪婆婆这种进退两难的心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历来广为传诵。
(2)诗词原文
其一: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其二: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其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3)白话译文
其一:
邻家都不认识的人来闹洞房,只能缩着身子往床里坐。
新郎进门来的时候,闹洞房的人们纷纷向他索要钱财。
其二:
华丽的幛子横铺在两边,在侍娘的遮掩下行走。
让新郎在地上铺好簟席,一起拜见他家的亲人。
其三: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王建《新嫁娘词》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及注释译文婚后第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汤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鉴赏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
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
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
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
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
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
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
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
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
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
姑嫂之间,嫂是尊长。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
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
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新嫁娘词_王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新嫁娘词_王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新嫁娘词唐代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鉴赏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
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
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
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
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
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
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
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
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
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
姑嫂之间,嫂是尊长。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
近体诗之《新嫁娘词》阅读导读:本文近体诗之《新嫁娘词》阅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新嫁娘词唐代: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鉴赏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
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
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
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
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
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
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
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
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
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
新嫁娘词原文、翻译、赏析新嫁娘词原文、翻译、赏析新嫁娘词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1.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2.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3.“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4.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赏析: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
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
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
“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
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
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
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
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
唐诗三百首-新嫁娘词(王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大班教案、中班教案、小班教案、计划总结、教育随笔、幼儿手工、案例反思、幼儿评语、管理制度、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plan summaries, educational essays, children's handicrafts, case reflections, children's com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唐诗三百首-新嫁娘词(王建)新嫁娘词王建〔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新嫁娘词三首》其一——唐代王建唐朝最奇特一首诗,仅20字却被誉为“一字难改”,挑战者都没成功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来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古体诗也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现今人们提起诗,往往都是说的唐诗,足见取得的成就。
优秀的唐朝诗人更是有许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数不胜数,那位叫王建的诗人显然在这一系列轰动的名单中并不显眼,但他却写了一首唐朝最暑俗气的诗,被认为是一字难改。
大图模式王建,出生于768年,在他之前,唐朝已经出过许多位优秀的诗人了。
他的所在地颍川也过不少的名人呢,比如说吴道子、张良、韩非子。
王建有一个诗人必备的特点,那就是清贫,他出身寒微,终日忧衣食。
王建曾经参过军,也当过官,但依然是过得贫困潦倒。
说起来他还跟张籍相识,张籍是韩愈的大弟子,跟他一起并称为是张王乐府。
正是因为他生活贫困,所以他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的疾苦。
而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比如说《古从军》、《辽东行》一边谴责边将的无能,一边感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战争。
《羽林行》、《射虎行》又揭露君王荒唐,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
《十五夜望月》、《田家行》一类的则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受到剥削的痛苦,对妇女的悲惨尤其表示同情。
大图模式而他写的俗,却又难改的诗便是《新嫁娘词三首》。
这是王建的组诗作品,组诗指的是由同一个主题或者是采用相关题材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一组诗篇。
这其中每一首诗都是独立的,但是又有一些内在的感情联系。
《新嫁娘词三首》如其名,一共是有三首,整体写的是一位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感受和经历。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透露了当时的婚姻风俗,三首写的分别是嫁入的前三天。
大图模式为什么说“俗”呢?就拿第三首来说,它的内容是: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说的是新婚的第三天,新娘子去厨房给婆婆做羹汤,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先做好让小姑尝一尝。
古诗新嫁娘三首翻译赏析《新嫁娘词三首》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
古诗全文如下: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前言】《新嫁娘词三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写的是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感受,描写了当时社会新媳妇难当的社会现实。
其中第三首诗通过寥寥几笔,就把新娘子欲讨好婆婆却又唯恐得罪婆婆这种进退两难的心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历来广为传诵。
【注释】⑴未识:一作“不识”。
⑵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⑶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⑷“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⑸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翻译】新娘婚后三天就下厨房,洗净双手亲自制作羹汤。
还未熟悉婆婆的口味,先请小姑品尝。
【赏析】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
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
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
“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
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
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第1篇:王建:新嫁娘作者: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先遣小姑尝。
注释:1、未谙: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译文:新娘三朝下厨房,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尝一尝。
赏析: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
第一次烧饭菜。
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
语虽浅白。
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
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
?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
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可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唐代诗人王建的五言绝句《新嫁娘》新嫁娘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先遣小姑尝。
【注解】: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新娘三朝下厨房,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
第一次烧饭菜。
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
语虽浅白。
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
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
“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
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新嫁娘翻译赏析_作者王建<新嫁娘>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建。
古诗全文如下: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先遣小姑尝。
[译文]新娘婚后三天就下厨房,洗净双手亲自制作羹汤。
还未熟悉婆婆的口味,先请小姑品尝。
[鉴赏]“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
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
新嫁娘词三⾸原⽂及赏析 原⽂: 邻家⼈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厨下,洗⼿作羹汤。
未谙姑⾷性,先遣⼩姑尝。
赏析: 这组诗共三⾸,其中第三⾸(“三⽇⼊厨下”)最受推崇。
下⾯是中国唐代⽂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学中国古代⽂学专业博⼠⽣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们普遍有这种看法。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
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们的巧思慧⼼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种反映。
“三⽇⼊厨下,洗⼿作羹汤。
”古代⼥⼦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三⽇”,正见其为“新嫁娘”。
“洗⼿作羹汤”,“洗⼿”标志着第⼀次⽤⾃⼰的双⼿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
粗⼼的媳妇也许凭⾃⼰的⼝味,⾃以为做了⼀⼿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
因此,细⼼、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了⼀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味,要让第⼀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性,先遣⼩姑尝。
”这是多么聪明、细⼼,甚⾄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招——让⼩姑先尝尝羹汤。
为什么要让⼩姑先尝,⽽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时⽆”,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只有丈夫可问。
⽽厨房则是⼩姑经常出⼊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亲⼝尝⼀尝,则⾮⼩姑不可。
所以,从“三⽇⼊厨”,到“洗⼿”,到“先遣⼩姑尝”,不仅和⼈物⾝份,⽽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紧紧相扣。
语虽浅⽩。
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
新娘的机灵聪敏,⼼计巧思,跃然纸上。
“先遣⼩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嫁娘》出自唐代王建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
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
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
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
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
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
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
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
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
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
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
象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
(喻守真《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