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高中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8.32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气候与饮食的关系。
3,分析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教学难点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及我国气候与饮食的剪辑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可能都看过<时间上的中国>这个栏目,它围绕着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讲述了中国的美食百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例如:1、东北人爱吃炖菜,吃起来名堂也多,什么大鹅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酸菜炖白肉、还都能顾名思义,也无一不是寒风里腊月天吃的乡土菜。
2、广州人爱煲汤是出了名的。
在一些外地人看来,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有关广州人爱煲汤的笑话,说的是一个外星人落到地球上,广州人则兴奋得两眼发光:拿来煲汤。
但事实上:民以天为食,那天是指什么呢?指气候,气候的冷热干湿影响着人们的饮食。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讲解气候的冷热干湿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饮食。
一、气温和温度带(板书)活动一:一月气温看中国提问:1、图中等温线是如何分布的?2、大庆、北京、武汉、广州的冬季气温分别是多少?3、冬季最高温和最低温在哪里?南北温差多少?4、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会这么大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总结: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与原因(1)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2)成因①纬度因素:北方太阳高度小于南方,北方白昼比南方短,日照时间少,获得的太阳热量少;②冬季风: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影响大;③地形: 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冬季风的南下。
中国的气候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季节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冬季1月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夏季7月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
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范围≧1000℃积温作物熟制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8000℃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
稻麦两熟或双季稻。
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一年一熟。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点及背诵记忆口诀一、地理因素1. 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 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 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 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 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 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
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
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
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