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气候
- 格式:pptx
- 大小:5.96 MB
- 文档页数:100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气候与饮食的关系。
3,分析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教学难点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及我国气候与饮食的剪辑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可能都看过<时间上的中国>这个栏目,它围绕着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讲述了中国的美食百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例如:1、东北人爱吃炖菜,吃起来名堂也多,什么大鹅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酸菜炖白肉、还都能顾名思义,也无一不是寒风里腊月天吃的乡土菜。
2、广州人爱煲汤是出了名的。
在一些外地人看来,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有关广州人爱煲汤的笑话,说的是一个外星人落到地球上,广州人则兴奋得两眼发光:拿来煲汤。
但事实上:民以天为食,那天是指什么呢?指气候,气候的冷热干湿影响着人们的饮食。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讲解气候的冷热干湿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饮食。
一、气温和温度带(板书)活动一:一月气温看中国提问:1、图中等温线是如何分布的?2、大庆、北京、武汉、广州的冬季气温分别是多少?3、冬季最高温和最低温在哪里?南北温差多少?4、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会这么大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总结: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与原因(1)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2)成因①纬度因素:北方太阳高度小于南方,北方白昼比南方短,日照时间少,获得的太阳热量少;②冬季风: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影响大;③地形: 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冬季风的南下。
中国的气候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季节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冬季1月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夏季7月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
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范围≧1000℃积温作物熟制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8000℃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
稻麦两熟或双季稻。
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一年一熟。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点及背诵记忆口诀一、地理因素1. 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 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 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 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 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 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
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
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
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中国的气候第2讲中国的气候一、选择题1.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B.天山地区C.内蒙古高原D.大兴安岭北端2.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份()A.−8℃等温线通过的地方B.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C.8℃等温线通过的地方D.16℃等温线通过的地方3.在我国东部具有普遍意义的降水方式是()A.地形雨B.锋面雨C.台风雨D.对流雨4.我国西北内陆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洋遥远B.地形较复杂C.受冬季风影响大D.受夏季影响大5.我国梅雨天气主要出现在()A.黄河中下游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珠江流域D.云贵高原6.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B.地势影响C.纬度位置D.海陆差异7.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降水季节变化大B.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下C.气温年差较大D.7月份气温最高8.下列盆地中,属于季风区的是()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9.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A.台风和寒潮B.洪涝和干旱C.台风和冰雹D.寒潮和龙卷风10.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主要原因是()A.云雨天气普遍减少,接受太阳光热多B.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日照时间长C.北方海拔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D.南方多山地丘陵,北方多平原11.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A.洋流B.地形C.纬度位置D.季风1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南方向北方递减B.从东北向西南递减C.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D.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13.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A.冬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B.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C.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D.台风的进退所决定的14.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
这说明我国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A.海洋性特点B.差异性特点C.大陆性特点D.海洋性和大陆性特点15.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的原因是()A.夏季炎热B.平方平原面积广大C.病虫害少D.夏季降水多16.各地区降水存在差异()A.青海因海拔高且多山而少雨B.陕西的纬度介于云、贵和甘、青之间,故降水量也居中C.云、贵秋季有丰沛的西南季风雨D.甘肃部分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故降水量较少17.抗御和减轻水旱灾害的主要措施是()A.人工降雨、挖井筑渠B.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C.推广良种,增施化肥D.多修建水利工程二、综合题18.读“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分析并回答:(1)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洋的A 季风,也有来自洋的B 季风。
中国气候的知识点总结中国地域广阔,纬度横跨辽阔的亚热带、亚寒带和寒带,狭长的国土纵深地跨出辽阔的热带、北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区带,因此中国的气候多样变化、复杂多变。
一、中国气候分区中国气候地域分布很明显,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多个气候带。
1.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区包括长江流域、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夏季比较长,冬短温和,降水充沛。
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
2.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区包括黄淮海平原,以及东北部和西南部。
这些地区冬寒夏热,降水充沛丰富。
3.寒带气候:中国的寒带气候包括新疆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
这些地区气温低且降水少。
二、气候要素中国气候变化的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湿度、气压和风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中国的气候特点。
1.温度:中国的气温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东部和南部地区气温较高,西部和北部地区气温较低。
年平均气温在-2摄氏度到18摄氏度之间。
2.降水: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但东北地区降水较少。
中国南方水汽充足,多雨的时间较短,北方则雨量较少。
3.湿度:中国南方湿度较大,北方湿度较小。
4.气压:中国气压的变化主要受季风、地形和气候带的影响,东部地区气压较大,西部地区气压较小。
5.风:中国东部地区风力较大,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南方地区多为暖湿季风,北方地区为干冷季风。
三、气候特点1.季风气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风带的影响。
东亚季风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风带主要影响中国西部地区。
2.干旱气候:中国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降水少,干旱频发。
青藏高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带。
3.高原气候:中国青藏高原气候属于高寒气候,气温低,气压低,降水少。
四、气候变化中国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等。
1.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包括气温上升、降水模式变化等。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城市化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变化。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一、知识点概述1.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台湾;特点是降水充沛,温差小,季风明显,夏热冬凉。
2.温带季风气候:位于中南部山地和西南部平原,包括华北平原、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是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3.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国东部海滨地区和长江口以南,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特点是温和湿润,夏季较凉,冬季不太寒冷。
4.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中国北方大陆地区,包括中国北部和东北地区;特点是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5.高原季风气候: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西藏;特点是高原环境,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而夏季较为凉爽。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掌握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能够简述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地图和图片,让学生对中国的气候类型有基本认识。
2.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介绍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3.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影响,并找出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展示:鼓励学生制作海报或PPT等形式的展示作品,展示自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和了解。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影响,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介绍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2.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课文,理解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3.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气候的影响。
4.展示:鼓励学生制作展示作品,展示自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
五、教资源1.课本及相关教材资料。
2.图片、地图和PPT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六、教学评估1.考查学生对各气候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2.检查学生制作的展示作品的质量和内容。
3.参与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和不足。
我国的气候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概述气候是指某一地区气象要素长期的统计值,包括气温、降水、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
气候是地球表面气象要素在长期统计的基础上确定的一种气象现象,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等。
二、气温气温是指大气中分子的平均热运动能量的大小。
我国气温分布具有南热北冷、东暖西寒的特点。
南方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北方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受地形、纬度、海洋、大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一年四季不同昼夜不同”的气温特点。
三、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以各种形式沉积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霰、雾凇等。
我国降水分布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西部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受地形、海洋、大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和分布形式有显著差异,形成了“一年干湿相间,南北互异”的降水特点。
四、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是大气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气压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东部及东南部地区气压高,西部及西北部地区气压低。
受地形、海洋、大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压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气压南高北低”的特点。
五、湿度湿度是指大气中水分含量的大小,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我国湿度分布具有南湿北干、东湿西干的特点。
南方地区湿度相对较高,北方地区湿度相对较低。
受海洋、大陆、风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湿度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湿度特点。
六、风向风向是指大气中气流的方向,受地形、纬度、海洋、大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风向分布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风向较多,西部内陆地区风向较少。
形成了“一年风向多变”的风向特点。
七、风速风速是指大气中气流的速度,受海洋、大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风速分布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风速较大,西部内陆地区风速较小。
形成了“一年风速不一”的风速特点。
中国地理气候知识点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部和西南太平洋中西热带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多样化。
中国的气候由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组成,其间气候亦有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等等。
因此,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中国的气候条件各有不同。
中国地理气候的特点和分布中国的地理气候分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大陆性和季风性。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较少。
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
例如,中国的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常常达到零下30摄氏度,而夏季气温则可能达到30摄氏度以上。
而季风性气候则具有冬季干燥和夏季多雨的特点,降水集中在夏季。
季风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如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华南地区等。
例如,北京的夏季降雨量较多,冬季则比较干燥。
中国地理气候的分布不仅因为大陆性或季风性而有所不同,还受到地形和海洋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西北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
而青藏高原周围地区属高原气候地区,气候凉爽干燥,气温日加差大。
另外,中国还有少数地区受到热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的影响。
比如台湾和海南岛属于热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气温高。
而中国的东北地区受到寒带气候的影响,冬季温度低且降水量较大。
中国的气候季节中国的气候季节主要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每个季节的时间和特点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春季通常指3月至5月,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温暖,植物开始生长,春雨绵绵,属于植物的生长盛期。
春季前半段,南方气温渐暖,降雨较多,但北方地区气温较低,降雨集中在春末和初夏时节。
夏季通常指6月至8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气温高,降雨多,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季节。
南部和东部地区属于雨季,降雨量较大,而北部地区则较为干燥。
秋季通常指9月至11月,中国大部分地区秋季凉爽多雨,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中国气候知识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面积第三、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地理条件复杂多变。
从古至今,中国的气候一直是影响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乃至文化艺术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1.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
这种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灾害;冬季则降水较少,可能出现干旱。
2.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如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等。
这种气候冬暖夏热,四季较为分明。
降水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形成梅雨季节。
冬季则较为干燥。
3.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中国内陆地区,如西北、华北西部等。
这种气候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年降水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春季多大风、沙尘暴等天气现象。
4.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
这种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
高原地区日照充足,辐射强烈。
二、中国气候的特点1. 复杂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导致气候类型多样。
从热带到寒带,从湿润到干旱,各种气候类型在中国都能找到。
2. 季风气候显著: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季风进退和强弱年际变化较大,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旱涝灾害。
3. 大陆性气候强: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远离海洋,加之地形复杂,使得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且多风。
三、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1. 纬度因素:中国南北跨度大,纬度差异导致太阳辐射量和热量分布不均,进而影响气温和降水。
2. 海陆因素:中国东临太平洋,受海洋影响显著。
夏季,海洋为陆地提供充足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冬季,则因陆地降温快而形成高压,加剧寒冷干燥。
3. 地形因素:中国地形复杂多变,高山、高原、盆地、平原等地形地貌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