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
- 格式:doc
- 大小:59.66 KB
- 文档页数:7
2.1 认识地球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的麦哲伦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其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包地)-麦哲伦航行(球体)-卫星照片、精密测量(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3.赤道是指在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画的圆圈,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4.纬线的特征:a 都指示东西方向 b 形状都是圆(除极点外)c 长度不等,其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从赤道向两级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成为一个点5.纬度的划分:①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为北纬(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字母S 表示)②北极的纬度为90°N,南极的纬度是90°S③从赤道向两极,纬度向南北度数逐渐增大,大到90°6.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7.经线的特征:a 都指示南北方向 b 形状都是半圆 c 长度都相等(约4万千米)8.经度的划分:①把经过英国伦敦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起始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②从0°经线向东增大至180°的为东经(字母E表示),向西增大至180°的为西经(字母W表示)9.一个经线圈由2条经线组成,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如50°E和130°W、140°W和40°E等都能组成经线圈。
1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这对经线圈西半球西东半球180°20°W 0°160°E 180°比较项目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俯视图: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转动中心地轴太阳周期一天一年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变化2.2世界的海陆分布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70.8%,陆地占29.2%,所以人们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认识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认识地球吧。
一、地球的构成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个部分构成的。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壳是地球最上面的一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不同的地质结构和化学成分使得地球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为生命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略微压扁的椭球体,其长和短半径分别为6378.388千米和6356.912千米。
相对于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半径长约21千米,极半径长约13千米。
由于地球不是完全的球体,所以地球在天空中的影子也有所不同。
当地球和太阳或月亮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影子呈现出椭圆形或卵形,称为地影和月影。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了日、月、季节等自然现象,也是温室效应等能源问题的根源。
四、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主要由气温、降水和气压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自身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影响而成。
全球气候的分布极为复杂,因地理位置、气候系统、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而各异。
了解和掌握地球的气候特征,对人类的居住、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地球的资源地球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包括矿藏、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这些资源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但随着人类的过度开采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掠夺和破坏。
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之,对于地球的认识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爱护地球、尊重地球。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也更加珍惜我们的家园。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知识点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认识地球是我们学习地理的第一步。
在七年级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北半球略微扁平,南半球略微饱满,其赤道直径与极半径的比值为约3.14:1。
它的直径约为1.27万公里,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
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的周期为24小时。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
转的运动,它的周期为365.24天。
三、地球的地理坐标
地球的地理坐标是由经度和纬度表示的。
经度是指通过一个点
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所张角的度数,它的范围是0°~180°E或
W。
纬度是指通过一个点的纬线与赤道之间所张角的度数,它的
范围是0°~90°N或S。
四、地球的地球系统
地球系统主要包括大气、水圈、陆地和生物圈四个系统。
它们
相互交错、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整体。
五、地球的自然环境问题
地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
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尽力保护我们的家园。
总之,认识地球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地球,
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而地理则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构造、气候、地形和人文景观等方面。
本文将从地球的构造、地理经纬和地球的特征三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基本认识。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陆地壳和海洋壳。
陆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海洋壳则是由较轻的硅酸盐熔岩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为30-70公里,而在海洋上只有平均6-10公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最大的一部分,由固态岩石和部分熔融岩石构成,主要由镁铁硅酸盐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可以发生对流运动。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以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以固态的铁和镍构成。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几千摄氏度。
二、地理经纬地球被划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球上的位置,人们引入了地理经纬系统。
经度是指从东到西的线,垂直于地球赤道,起点位于格林威治天文台。
经度以度(°)为单位,共有360度,以东经和西经表示不同的方向。
纬度是指从南到北的线,平行于地球赤道。
赤道为0度,南极为-90度,北极为+90度。
纬度以度(°)为单位,共有180度。
三、地球的特征地球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生物种类多样性等。
首先,地球的地形非常复杂。
地球的表面被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形特征所覆盖。
山脉是地球表面的隆起部分,而平原则是相对较平坦的地区。
河流是地球上的水系,它们在地表形成了河谷和河口等地貌特征。
湖泊是由降雨、地下水或河流引起的积水形成的。
其次,地球的气候因各个地区的纬度、高度和海洋影响而各不相同。
地球上有极地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极地气候干冷,温带气候四季分明,热带气候则炎热而潮湿。
气候影响了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
最后,地球上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支持着各种生物的生存。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
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