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母种分离
- 格式:ppt
- 大小:6.67 MB
- 文档页数:38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菌种分离即是进行食用菌菌丝纯化的过程,它是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通俗地讲就是把食用菌菌丝从自然中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食用菌菌丝的过程。
菌种分离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食用菌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三种。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将食用菌的部分组织移接到斜面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其特点:一是属于无性繁殖,能够保持原有菌种的优良特性,是生产中获得纯菌种的常用方法,且简单易行,取材广泛,菌丝萌发快。
二是组织分离操作简便,又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但对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因其子实体种菌丝极少,如用组织分离培养,则往往不易成功。
1.1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择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
切去菇体基部,在超净工作台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擦拭菌盖与菌柄两次,进行表面消毒。
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用消毒后的小刀在菌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再用接种针将组织块放入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中间。
置于24℃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块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
如香菇、平菇等可以使用此方法。
1.2菌核组织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食用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
而常见的是它储藏营养的菌核。
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
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消毒,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在24℃下培养,产生菌丝后进行分离纯化。
应注意的是,菌核是储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杂质,只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选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离出菌种。
1.3菌索分离法菌索分离常用于蜜环菌分离。
方法是选新鲜的活菌索,用75%酒精棉球将菌索表面消毒后,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切成小段,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4℃下培养,有白色菌丝长出且无污染,即表明分离成功。
食用菌母种分离选育食用菌选育食用菌母种主要采用人工选择、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原生质融合等手段获得。
作为一般制种专业户,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培育母种,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如下。
1、采集种源从******成人工栽培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
种菇的标准是:八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无病虫害。
采集1—2朵符合上述标准的种菇编上号码,作为分离母种的材料。
从栽培室采集的应标有原菌株代号。
2、培养基配制琼脂培养基又叫PDA培养基,常用配方为:马铃薯200—250克,琼脂15—20克,葡萄糖20—25克,清水1000毫升。
也可以加硫酸镁1—1.5克,维生素B1微量,磷酸二氢钾2—3克。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置于铝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起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汁。
然后将琼脂加入汁内,边加热边搅拌,让琼脂充分溶化;再将葡萄糖等加入,稍煮几分钟后,同样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将汁液趁热装入玻璃试管内。
装至管长的1/5,管口用棉花塞紧,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角瓶内,装量20毫升。
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98—108千帕/厘米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左右。
灭菌后及时取出,趁热将试管斜排于桌上,冷却后即成为固体斜面培养基。
3、母种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组织分离和基内分离3种方法。
①孢子弹射法。
将种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后,将菇体悬挂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三角瓶内,让菇体内的袍子自然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
也可以剪取一小决菇体,贴附在试管斜面培养基表面,让孢子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即能获得母种;②组织分离法。
将消毒过的种菇,在接种箱内用手从菇柄处对半解开,或用刀片切开,使菇体形成对开。
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或菌褶处,用接种刀切取一小块菇体,然后纵切成5×10毫米的小薄片,用接种针挑取一块薄片,接入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每支试管接种一小块薄片,待其萌发菌丝,即可得到母种;③基内分离法。
选择已长菇的木段,削去树皮及表层木质部,用70%的***精消毒后,锯成1厘米厚的薄片,放入0.1%的升汞水中消毒1—2分钟,再用灭菌水洗去残液。
食用菌菌种分离与保藏方法食用菌是一种纯培养,而在自然界中食用菌的发育繁衍过程中,又与其他众多的微生物混杂在一起。
人们有目的地从中将特定品种食用菌的菌丝体单独分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将获得的菌丝体进一步纯化,该过程就称为菌种分离。
为了获得单一、纯度高的菌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方法主要组织分离、孢子分离以及基内菌丝分离法等。
现将该3种菌种分离方法及保藏方法总结如下。
1菌种分离方法1.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通过切取菌索、子实体、菌核的新鲜幼嫩的组织进行分离,以获取纯菌丝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菌种分离法之一。
子实体、菌索等实际上就是双核菌丝的纽结物,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因分离时所选择的材料不同,该方法又可分为菌索组织分离法、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及菌核组织分离法。
在实践中,子实体组织分离法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
但对于胶质菌,由于其子实体中所含的菌丝量比较低,如黑木耳、银耳等,利用组织分离培养难度较大。
组织分离属于无性繁殖的范畴,能保持原菌株的特性,遗传稳定变异小,不仅适于孢子不易收集或萌发的食用菌,也适于稳定优良品种的遗传性[1]。
1.2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采取子囊果或子实体中成熟的子囊孢子或有性孢子萌发成纯菌丝,再进一步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由此法可以获得强活性、短菌龄的菌丝,该方法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分离得到的有性孢子兼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可用于杂交育种和选育新种中。
只是孢子间不仅存在个体差异,还存在较普遍的自然分化现象,出现的变异较大,必须经过出菇试验后才能用于生产中[2]。
对于产孢子的真菌,一般其分离法多采用孢子分离法。
1.2.1种菇选择与处理。
在选择种菇时,选取个体典型、大小适中均匀、健壮无杂且成熟度8成的子实体。
将选好的种菇的杂物去除,并切除菇柄,用75%酒精抹擦菇体,或用0.1%升汞浸泡1 min(银耳、木耳类胶质菌的子实体只能用无菌水多次冲洗)。
然后用无菌水冲洗种菇表面的残留药液。
用无菌纱布拭干表面水分,并放入灭菌的器皿内备用。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方法:培养基配制,灭菌、菌种分离、培养及管理一、食用菌菌种瓶的选择用100毫升医用盐水瓶代替试管作盛装培养基的容器。
二、培养基的配制1.配方: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
2.制作:马铃薯挖去芽眼,去皮洗净,切成薄片后加水,在铝锅中煮沸25~30分钟,用4层纱布过滤,取滤液放入铝锅中,加入琼脂,小火加热并不断搅拌,待琼脂溶化后加入葡萄糖,加开水补足1000毫升,搅匀,趁热装入盐水瓶中,每瓶装8~10毫升,塞上棉塞棉塞要求干燥、松紧、长度合适,再用牛皮纸包住棉塞及瓶口部分,用胶圈扎紧瓶口。
三、灭菌采用高压灭菌,若没有专用高压锅,可用家用高压锅进行灭菌。
方法是:将装好培养基的菌种瓶放置在高压锅中,瓶间留有空隙,不可堆放过紧,以利蒸汽循环,灭菌彻底。
当压力表指针指到0.05时,打开放气阀,集中排出冷空气,使压力降到零时,关闭排气阀进行升压灭菌,自动放气后保持30分钟家用普通高压锅灭菌1.5小时,让其自然冷却,取出放置在接种箱中备用。
四、菌种分离主要采用组织分离法。
通常是从食用菌子实体内部分离纯菌种,操作时,从子实体内切取一小块组织,放在培养基中培养可长出纯菌种,且菌丝萌发快,遗传性状稳定,后代不易发生变异。
1.种菇消毒:种菇采下后,切去菌柄,放入洗净的盘内,在装有紫外灯的接种箱内照射20~30分钟。
2.接种块切取:在已消毒的接种箱内,撕开子实体,用经酒精灯火焰杀菌冷却的小刀,在菌柄与菌盖交接处内部切取黄豆大小组织块,放入菌种瓶内培养基上培养。
3.接种块选择部位:接种块选择部位因食用菌种类不同而异,菇体肥厚的种菇,在菌盖外缘菌盖皮和菌褶交接处切取组织块进行分离。
菌体小、盖薄、柄空的菌类如金针菇,应快速击掉菌盖,用接种针钩取菌柄顶端生长点组织进行分离。
菌肉极薄菌柄中空孢子不易萌发的伞菌类,可采用子实层分离法,选取半破膜的子实体,移入培养基上,菌丝萌发后即转入新的培养基上。
食用菌母种怎么提取?
食用菌母种:子实体中分得的菌种称为母种.
可以找专门做食用菌的实验室帮你做.一般用PDA培养基或者水琼脂培养基就可以.
仪器设备有:75%和95%的酒精,次氯酸钠,超净工作台,平皿,试管,滤纸,解剖刀,镊子,干热或湿热灭菌设备.
方法:
1制备培养基:称马铃薯200g,琼脂20g,蔗糖或葡萄糖20g,琼脂20g,取马铃薯削皮洗净,切成拇指大的小块,加入1000ml水煮至马铃薯块一触即烂,用四层纱布过滤,将滤液继续加热放入琼脂并搅拌直至琼脂完全溶解,加入蔗糖,装置容器内(一般为三角瓶,如是试管可直接分装)灭菌.
2灭菌后,如是试管直接摆斜面,如是平皿在超净工作台内分装,待培养基凝固即可用.
3开始分离母种:将采集到的野生菌,与要用的所有仪器试剂一起放入超净工作台内,紫外杀菌30mim,采用子实体分离方法,用酒精盯烧过的镊子和刀取菌种中未接触到空气的部分,黄豆粒大小,放入平皿培养基内,封号口放入26度的培养箱内3-5天,如未染菌,则在菌肉周围会有菌丝长出,此为母种.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接种针将菌丝挑出,放入试管中,继续纯化培养,放入,分离成功!
- 1 -。
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菌种是从食用菌子实体的孢子或组织体的菌丝或基质的菌丝体分离得到的。
分离得到的菌种叫母种,故菌种分离也叫母种分离。
一、种菇的选择:选择出菇早,菇型好,个头符合商品标准并且均匀,生长健壮。
产量高,无病虫害,八成熟的子实体。
二、分离方法:通过无菌操作进行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基质分离法等。
1. 孢子分离法:取八成熟的良好种菇,去杂物,用75%酒精抹擦菇体,去除菇柄,放入灭菌的器皿内备用。
用一个顶部有孔口的玻璃罩,罩下放一张干净的白纸,白纸上放一培养皿,皿口向上。
取一铁丝、双层纱布、棉塞备用。
以上物品放在一白瓷盆内,物品全部经灭菌处理。
把种菇用铁丝钩着菇盖,菌褶向着培养皿,挂在罩顶的孔,菇体在罩内稍接近培养皿为宜。
用棉塞、纱布把罩孔封好。
连白瓷盆一起在适温漫射光条件下培养1220小时。
孢子散出,用接种针或接种环取单孢或少数几个孢子在斜面或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分离,要求无菌操作。
把接种的培养基在适温、黑暗条件下培养34天可得纯培养菌丝体。
孢子分离法还有褶抹法、钩悬法、粘附法。
2. 组织分离法:选择优良种菇,去杂,用75%酒精抹擦菌体,稍干,再用0.1%氯化汞抹擦菌体,用解剖刀从菇体底部轻轻纵向切一刀,然后用手把菇掰开。
用解剖刀在菇柄与菇盖之间或菇柄上部挑取0.2立方厘米的小块组织,放入适当的斜面或平板培养基上,在适温、黑暗中培养34天,长出白色菌丝体即可,以上全部无菌操作。
组织分离法还有菌核分离法、菌索分离法等。
3. 基质分离:以菇木或耳木为例介绍。
基质是生育食用菌的木材。
在产子实体的季节,选择出菇良好,无病虫害的菇木晾干,截取2厘米长的小段,放在0.1%氯化汞中浸1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23次,吸干水分。
用解剖刀把木段四周切去,再把木段切成火柴枝大小的木枝,每木枝去两头,插入或平放在平板培养基内,在适当条件下35天长出菌丝体,即得母种,以上必须无菌操作。
基质分离还有土壤分离法、培养料分离法等。
食用菌的制种(母种的分离和培养)()---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食用菌。
因此食用菌的制种,是生产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艺。
食用菌的菌种按培养阶段和来源的不同,可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种。
从食用菌的孢子分离培养或从组织分离培养、基内菌丝分离培养所得到的第一代菌丝体,称为母种。
从母种扩大培养的菌丝体,称为原种。
从原种扩大培养直接用于生产上播种的菌丝体;称为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和培养(一)母种培养基的配制1.母种培养基的种类母种是菌种生产的关键,要求纯度高,不能混生杂菌,同时母种的菌丝体较为纤细,分解培养料的能力较弱。
因此,母种菌丝体需要培养在营养丰富,易被吸收,表面光滑易于鉴别有无杂菌感染的琼脂培养基上。
适合母种菌丝生长的琼脂培养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去皮) 2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2)麦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干麦芽 250克琼脂 15~20克葡萄糖(或蔗糖) 10克水 1000毫升(3)胡萝卜——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胡萝卜 1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4)蘑菇汁——葡萄糖一一琼脂培养基(适用于蘑菇)鲜蘑菇 250克琼脂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5)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蛋白胨 2克葡萄糖 20克磷酸氢二钾 2克维生素B1(硫胺素) 0.5毫克磷酸二氢钾 0.5克琼脂 18克硫酸镁 0.5克水l000毫升2.母种培养基的制法兹以最常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制法为例介绍如下:先将马铃薯去皮,洗涤,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 分钟,取双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加入琼脂和葡萄糖(或蔗糖),用文火加热使其溶化,最后补足水分,使其容量仍为1000毫升。
趁热分装于试管中,装量约为试管长度的1/5左右,装管时要注意不使培养基沾污试管壁和试管口。
组织分离法制备食用菌母种(8学时)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学会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掌握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母种转管继代培养技术。
4、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1)母种培养基配制。
工艺流程:培养基配方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摆斜面(2)菌种分离与培养(本实验以组织分离为例)。
工艺流程:种菇的选择与消毒组织块的切取菌丝培养三、实验材料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炉、天平、试管、试管架、解剖刀、漏斗、漏斗架、橡皮管、玻璃管、止水、牛角勺、棉花、纱布、酒精灯。
试剂:75%酒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等。
四、实验步骤(1)母种培养基配制A、培养基配方:以PDA培养基为例,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B、培养基配制:首先将马铃薯去皮、洗净、挖去芽眼、切成薄片,称取200 g,放入铝锅中用1000ml清水加热煮沸,维持20min左右,煮至软而不烂为止。
用双层湿沙布过滤,然后取滤液并补足蒸发损失的水分。
再加入琼脂继续加热,待琼脂溶化后,添加葡萄糖及其它成分,搅拌均匀后准备装管。
C、分装试管:培养基配制后应趁热分装。
装管时勿使管内外壁沾上溶液,以免浸湿棉塞,污染杂菌。
装管后塞上棉塞。
棉塞的大小、松紧度应适宜,以用手提棉塞、试管不脱落为准。
然后每10支度试管扎成一捆,棉塞上方用牛皮纸包好,避免灭菌时被水蒸汽浸湿。
D、灭菌:灭菌前将水加至锅内水位标记高度。
将试管放入锅内,盖上锅盖,对角旋紧锅上螺旋,并闭排气阀,开始加热,当锅内蒸汽大量排出时再继续排汽3-5 min,关闭放气阀.当压力表指针指到0.15 Kg/cm2时(灭菌所需压强)开始计时,继续维持该压强30min。
灭菌结束持压力表指针自然回到”0”位时打开放汽阀,排出锅内剩余蒸汽后,打开锅盖.注意切忌在压力表未到”0”位时就放汽,以免试管内的培养基向上冲浸湿棉塞,造成以后菌种的污染.E、摆斜面:当培养基的温度降到60℃时,将试管斜面放在木棒上,使呈斜面,斜面的长度以占试管长度的1/2为宜。
食用菌菌种分离研究进展菌种分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所需要的食用菌与其他微生物分开,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的过程。
分离纯化得到的纯培养即是母种,母种的培育制种的关键,也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
母种可由孢子萌发而成,也可从子实体组织分离或用斜面菌的菌丝体一节扩增而得。
笔者现对食用菌菌种分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成品草花的移植1.1移植前土壤准备栽植土壤一般要求是富含大量有机质的腐殖土,且花坛内泥土土层面低于花坛(花池)口4cm左右。
种植前对土壤进行除草、翻晒,清除土壤中的碎石及其他杂物,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连续多次种植草花的,要更换花坛(花池)土壤的土层。
整地时要求地势呈龟背形或坡形。
花池的效果坡度一般为7%~9%,花钵坡度为40%-45%。
1.2移植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16:00后.若条件允许最好选择在阴天进行。
草花移植后,应及时淋水,并保持植株清洁。
1.3移植方法移植深度应将新土覆盖原土球2.3 cm为宜,要求种后无裸露的根部,覆土平整。
移植时尽量勿将草花原土球弄散,以防伤根。
严格按设计图案(图纸)种植草花,以防品种及色彩混淆。
草花移植的顺序:一般花坛应从中心向外的顺序种植;坡式花坛应由上向下种植;图案花坛应先种植图案的轮廓线,后种植内部填充部分;大型花坛宜分区、分块向一个方向种植。
草花种植数量应以无裸露土地为宜。
图案的勾勒线条和花池(花坛)的边缘应选择强壮的苗株稍密于中间种植,保证图案和边线的完整。
2草花移植后的养护2.1淋水2.1.1淋水时间。
一般在每日上午10:30前或下午15:00-后淋水,避开暴晒的中午时段,提倡夜间淋水。
2.1.2淋水量。
在雨水缺少季节,每天的淋水量要稍大于该种类的蒸腾量,淋水时要用花洒浇灌,禁用水枪直射。
每日淋水必须浇透,遇到高温天气,每日可增加1 2次叶面喷水保湿降温。
2.2施肥2.2.1施肥时间。
每月可施肥l-2次。
成品草花第1次施肥在移植后7—10 d薄施,第2次施肥在移植后25-30 d。
种菇分离母种的三种方法种菇分离母种用哪些常用的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菌种的来源,即指菌种最初的分离与获得。
在自然界中,食用菌始终和许多细菌、放线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
因此,要获得高纯度的优良菌种,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把食用菌从这些杂菌的包围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科学分离方法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三种,可根据不同的菌类和生产条件分别选用。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利用菇体成熟的有性孢子(担孢子)或无性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粉孢子等)萌发成菌丝,来获得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孢子分离法又分为单孢分离和多孢分离两种方法。
单孢分离法是取单个担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让它萌发成菌丝体,而获得纯菌种的方法;多孢分离法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其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2)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采用子实体组织,进行分离获得纯菌丝的一种方法。
子实体是由菌丝体扭结成具组织化的菌丝,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组织分离犹如高等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农作物的扦插繁殖。
它们均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和保持本种性的能力,属无性繁殖范畴。
组织分离取材广泛、操作简便、易于成功,经组织分离所得到的后代不易发生变异,一般继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种性。
它不仅适用于那些孢子不易萌发或单孢分离难度大的食用菌所采用,而且即使得到的纯菌丝后代和杂交育种获得的新菌株,也需用组织分离方法将其遗传性稳定下来。
因此,组织分离是一种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简便分离方法。
(3)基内菌丝分离法:基内菌丝分离法利用菇体生育的基质,作为分离材料而获得纯菌丝的一种方法。
其分离材料可从人工栽培出菇的木段或从栽培袋群体中,选择长有子实体的菌袋作为分离材料。
在木材或菌袋上割去子实体,从木质部或培养基等部位,分离出菌丝,接入试管内培育而成母种。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组织分离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实验原理: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 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实验器材:1.食用菌:香菇、平菇。
2.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仪器或其他用具: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实验方法:1.选择种菇: 选择肥壮菇体作种菇;2.种菇消毒: 取1张菇片, 用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3.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 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4.培养:将试管斜面置于15~30℃下培养;五、注意事项1.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无菌操作, 一切用具都要消毒。
2. 要等刀片冷却后再切取组织块。
六、实验结果与记录第一次实验: 10月16日上午进行接种, 两试管都以肥壮的双孢菇为种菇, 10月13日观察培养基杂菌没有菌落产生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全班只有一人成功,大部分都被杂菌污染,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制作的PDA培养基本身受到污染,但是又有培养基根本没有菌落产生,那么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空白对照,得到培养基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我们操作都有问题,没有做到避免污染,规范的无菌操作,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在接种过程,接种针,试验刀酒精灯上灼烧后未冷却直接接触种菇,使待接种的菌块高温致死。
第二次实验: 10月30日上午进行接种, 记号笔标记的两支试管为双孢菇, 标签纸标记的两只试管为香菇进行实验, 10月9日观察实验基本成功,试管下端有少部分红棕色杂菌实验成功,无杂菌,斜面上均为雪白的菌丝结果分析:培养基本身无污染,接种香菇菌块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接种针和实验刀未完全冷却导致目的菌块高温致死,培养基上无菌落产生。
接种双孢菇菌块过程中基本做到了无菌操作,实验较为成功。
实验感想:本实验原理目的简单,操作过程方法在微生物学中也有接触,但是容易杂菌污染,第一次实验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几乎所有培养基都受到了污染,第二次实验在总结前一次的基础上,大部分做到了无菌操作,看到了培养基中雪白的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