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30
听课心得体会本次听课主要围绕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而举行的。
任务驱动的概念就是: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本次聆听的三节课中,三位老师都有效的利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他们都做到了——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教学目标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
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
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3~1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
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动拉了回来。
活动(任务)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
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但“任务驱动”教学也有其局限性,1、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任务驱动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新型教研模式,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展以任务驱动教研活动,以期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二、任务驱动教研活动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务驱动教研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教师主动建构知识。
2.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通过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来提升研究者的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教研活动正是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研活动的实施步骤1. 确定教研主题- 分析学校教学现状,找出教师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
-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确定具体的教研主题。
2. 设计教学任务- 根据教研主题,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教学任务。
- 任务应涵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
3. 分组合作- 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个教学任务。
-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 实践探索- 教师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
-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5. 交流分享- 小组之间进行教学成果的交流和分享。
- 教师通过观摩、点评、讨论等方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总结评价- 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 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任务驱动教研活动的案例分享案例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教研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任务:设计一节以“阅读理解”为主题的教学课。
实施步骤:1. 小组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2. 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
小学教育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教师设计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完成教学目标。
该方法的特点包括:1.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2.探究性和实践性: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反思和总结,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3.合作与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1.合理设计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特点等因素,确保任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
同时,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组织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评价与反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给予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以及其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原则1. 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任务的解决过程,并倡导学生在任务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任务为导向。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教学的导向,通过给予学生具体的任务目标和实践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多元化的任务形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任务,如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口语表达等,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方法1. 设计具体的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写作,设计角色扮演等。
2.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在学生进行任务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在任务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他们的自主学习。
3. 进行任务反馈。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并对他们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1. 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性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参与。
2. 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的技巧,还能培养语文思维和文化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在任务中的综合能力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实践。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作甚“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题目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
“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中,表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进修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进修,主动进修,创造性的进修。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研究方法,它适用于研究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研究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研究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设制内容,以及该课程的独特性,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模块,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
那么学生就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研究知识,完成研究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步骤是:第一、提出任务,第二、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操作,第三、边学边做完成任务,第四、总结规律,技巧。
一〉提出研究任务。
任务”的突出要使学生由好奇引出兴趣进而求知。
好奇心是人类的共性,尤其是小学生对一些新事物特别好奇。
教师在呈现“任务”时,要把“任务”美化的新奇,鲜明。
让学生感到计算机本身的无所不能,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求知的兴趣和动机。
XXX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诱发学生研究动机,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各种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任务。
2. 讲解任务要求: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任务要求,包括任务目标、任务时间、任务规则等。
3. 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完成任务。
4.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梳理任务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任务完成的经验和教训,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任务驱动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任务驱动法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 1 -。
浅析小学数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学习任务为中心,通过设计和组织一系列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着任务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即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际情境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美好。
任务驱动教学法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设计生活化的任务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购物、出行、游戏等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组织合作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效率。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主宰者,而是扮演着知识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任务的反思和总结: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反思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在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学以致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实。
”苏轼先是以议论的方式引出话题,然后层层深入,叙述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并结合所见所闻积极求证,展开议论,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文章夹叙夹议,完全不同于普通的游记。
三、手法多变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在文章中,作者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问等。
如“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侧立的大石比作“猛兽奇鬼”,着重表现了其“森然”的特征。
又如“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山上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受惊而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中鹳鹤的叫声比作老人咳嗽且大笑的声音,生动而贴切。
在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作者看到了侧立的大石,觉得它像猛兽奇鬼,而且“森然欲搏人”。
此处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石像要扑过来抓人似的,突出了大石的阴森与恐怖。
在文章中,作者还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不用眼睛去看,不用耳朵去听,只凭主观臆断,显然是不行的。
作者在表达这一观点时并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借助一个反问句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无论是对郦道元的观点还是对李渤的观点,作者都始终秉持怀疑的态度,并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读者在品读文章时也会循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总之,苏轼是北宋时期极负盛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纵横恣肆,文采飞扬,值得我们认真品鉴。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南县第二中学)“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其探索能力和协作能力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实现“教”与“学”的转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其学习的效率。
下面,笔者就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使用“任务驱动法”开展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