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

第一章立体形态概论

一、立体构成的涵义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如何才能尽快理解并掌握这门课程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它的实质内涵,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学习这门课程的重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首先,它是以抽象的形式语言去表现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在现代艺术美学中,这种构成的抽象美是传统艺术具象美的升华,是人类在总结了历史美术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产生的;

2)培养三维立体感觉,把握物体的体积量感。对各种形态的造型进行“简化”,以最简单的方式简化到几何形块中去,用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矩形体等形状来塑造实践。

3) 掌握立体形态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的造型手段。因为任何形体都可还原到点、线、面的构成中,并且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地去变化进行。既可表现形态造型实体,又可表现实体中的空洞虚体,

4) 运用综合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把握形态传递方式。从而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5) 从造型审美形式拓展到装置观念设计。甚至还可以向造型之外更为广阔的领域渗透,融进数学、力学、文学、哲学、宗教、戏剧、音乐、电影等各种门类之中。

二、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规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构成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通过材料、结构将形态制作出来,这与产品设计相同。立体构成只要变化一下材料本身就可成为产品。立体构成的原理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设计、展示设计、环艺设计、包装设计、POP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

三、立体构成的起源

20世纪初,在印象派画家塞尚的方块风格和高更的原始主义神秘感召之下,一批反叛之士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序幕。他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并强调个人内心世界联想,颠倒时序和空间,形成了一股现代意识潮流。其中最初的艺术流派是: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主义和风格主义。

四、立体构成的三个条件

立体构成的因素,就宽泛意义而言,可分为视觉基本特征(关系因素)、环境条件(必要因素)、形态本身(对物像——条件因素)这3个方面。

1、视觉的基本特征

任何造型都是服务于人的。人的视觉条件具有特征性,涉及到视觉效应,而视觉效应往往与人的生理、心理、情绪、文化背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之所以能辨认某形状的存在,除了物体本身的外在因素外,全凭借人有着功能健全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器官将形象反映于视觉中枢。但由于人的视觉器官的晶体结构并不完美,也使人在辨认形态的过程中,会有盲点、错视及错觉的现象发生,致使人所见的形态与物体本身的真实面貌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视觉的生理组织往往影响到视觉现象的准确性,因而成为辨认形态的表象的关键因素。所以探讨立体构成必将涉及人的生理与心理问题。

2、环境条件

在环境条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为光、色彩、明暗、距离、大气等,它们都会影响视觉的判断。

光线与色彩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因素。它不仅是视觉辨认的主要媒介,而且也是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生理、心理的机能因素。人们看到的色相,是物体受到光线照射反射的结果,没有光线也就没有色彩的存在,同时也由于光线反应的强弱而有“明度”的差距。为了使人能知觉出浮现与背景的物象,形态本身的色彩、明度、应该和背景的色彩、明度有着最起码的差距,这样才能观察其存在、事实证明、光线、明暗、色彩与形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3、形态本身

我们常说的对象物,主要是只形态。而想台的内在本质的因素,主要指形态自身所具有的机能、结构、组织、内涵等,这些都是物体外在的现象成立的条件因素。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形态的分类、造型的发展、中华民族自身在造型上形成的特点、这一特点与西方民族在造型创造上的区别,较为基本地掌握立体构成的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把握这些关系,才能由感性入手升到理性的分析。

第二章立体形态概况

一、现代构成雕塑

1.超现实主义(Superrealism)二战之后,现代雕塑中超现实主义就像是黑暗之后的黎明曙光,引亮了艺术界。众多的艺术家憧憬着神秘的诗歌、梦中的世界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境界。这些作品的特征大致是没有五官表情,朦胧状态和骨架式的构成。

2.集合艺术(Assemblage)美国的构成雕塑、废品雕塑在20世纪50年代起成为主要方向。评论家们把这种用现成品和废旧的材料,通过组合装配而成三维作品,称为集合艺术。

3.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取用战后废弃的金属材料雕塑造型的另一流派是抽象表现主义,抽象的艺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文化的主流。艺术评论家肯定了这种纯形式美的价值并称之为“前卫艺术”。

4.动态艺术(Kinetie Art )作为工业时代的回应,在金属构成雕塑的大潮中,动态雕塑也是其中一员。他们追溯继承40年前的未来主义、机械美学。对新的工业文明、速度、空间、材料和运动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5.波普艺术(Pop Art)由于抽象艺术的文化垄断已成为新的权威,针对这种抽象中的“自我”概念,波普艺术诞生了。

6.极少主义(Minimalism)它和波普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取消抽象艺术中的“自我表现”,也都用现成品来表现,强调作品中的“客观性”。唯一不同的是,波普艺术使用的是社会提供的图像,而极少主义拒绝社会图像在作品中存在。

7. 大地艺术(Earth Art)后极少主义艺术的另一个流派是大地艺术。他们将艺术搬出画廊和社会,安放在空旷的大自然中,使之成为巨大的、固定的地景。把艺术搬到荒野去的目的意义,首先是改变了以往艺术行为只是在博物馆室内封闭的空间里的观念,其次目的是由现代世俗的社会,联想到原始宗教行为的神秘领域,意义在于呼吁挽救环境和挽救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二、后现代装置艺术

如果说立体构成与现代构成雕塑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它和装置艺术也有着间接的联系。

装置艺术(Instal Art)又称“环境艺术”,在当今西方的艺术中已成为艺术家们热衷于表现的形式。它广泛存在于公共环境和室内建筑中,又展示在美术馆、画廊和许多媒体上,还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上占据重要位置。它不受艺术门类限制,拥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类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后现代艺术的象征。而今,我们学习立体构成这门课时,如拒绝发掘装置这个“宝藏”,似乎是一种损失和遗憾。

一、形态的本质分类

立体构成中,形态元素的研究很重要。形态不等于形状,它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由无数个角度、体面形成的形状,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概念体。如果对自然界各种形态详加注意,从微观到宏观,还涉及到造型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形态关系。形态的分类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方面

二、形态的空间意识

什么是形态的空间意识?立体构成中除了造型形态的实体之外,还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几乎涉及一切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就十分强调“空”、“无”的美学观念,认为“无”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现力。中国古典建筑中最讲究通透,这种内外合一把建筑的实体与空间自然融合的方式,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对景物的情思。

三、形态的构成元素

1.点的元素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

2.线的元素

立体构成中线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就线的形态而言有粗细、长短、曲直、弧折之分;断面又有圆、扁、方、棱之别;线的材质感觉上有软硬、刚柔,光滑、粗糙的不同;从构成的方法看有垂直构成、交叉构成、框架构成、转体构成、扇形构成、曲线构成、弧线构成、乱线构成、回旋构成、扭结构成、缠绕构成、波状构成、抛向构成、绳套构成等。

3.面的元素

面的形态元素,在几何学中是线的移动的形态,也是由块体切割后而形成。面的感觉虽薄,但它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形成半立体浮雕感的空间层次,如果通过卷曲伸延,还可以成为空间的立体造型。

在三维立体造型中,对材料的研究与使用非常重要。材料的种类很多,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

材料的构成可唤起时代的联想,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塑料时代与合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出现,丰富的材料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使材料的构成具有造型的生命力。既可在构思计划后去寻找符合需求的材料,也可先有材料,采取“相面法”审视材料,在玩赏之中得到灵感的升华。尤其是对现成品和废品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一、立体形态材料加工

将各种材料按线、面、块分类,然后进行加工制作。其造型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步骤:

1.破坏与解构是对原型原材料的初加工,也称“减法创造”。

这是人的有意识行为,形成一种特殊效果,给人的视觉新刺激。

2.组合与重建

将简单形体或是破坏、拆散后的材料重新连接组合,创造一个新的整体造型。这种手段也称“加法创造”,

3 .变形与扭曲

这是将规则的实体造型或原材料进行异化变形处理,使单调冷漠的形体变成复杂生动的形态,使平面形态变为曲面形态、凹凸面的形态,使立体造型更为丰富。

二、立体形态制作工艺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同时,材料又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肌理等视觉效果。下面列举几种比较适合在课堂中加工的材料,具体如下:

1.纸类材料

纸是最方便、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定形性和可塑性,价格便宜,工艺简单,是学习立体构成的理想材料。纸的工艺有折纸、纸雕和纸塑三种。

2.泡塑材料

泡沫块是立体构成练习中最方便的材料。

3. 布绳材料

各种布绳材料都是软性材质,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软雕塑”造型来。表现手段有:折叠、镂空、包缠、剪切、抽纱、编织、系结、缠绕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手段,可以体现出二点五维半立体浮雕感和三维立体的装饰造型。

4.竹木材料

如果说纸、布是人工的造型材料,那么竹、木、藤则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加工容易,质量轻,既有硬性,也有柔性,拉伸强度大,外表美观。但由于竹、木是有机体,会扭曲胀裂、变形,因此加工时要注意适应材料特性,并可上蜡或油漆以防腐

5.泥石材料

这里指在立体构成练习中,使用较为方便的一些材料,如雕塑泥土、水泥、石膏粉、滑石粉,还有砖、瓦、沙、石等材料。这些材料除了本身的加工成型工艺之外,还可以与其它材料混合使用,使立体构成的造型充分体现出综合材料的表现力。

6. 金属材料

金属造型的形式变化丰富,也精致美观。这是因为金属有光泽、有磁性、有韧性、有较强的视觉感。金属的种类很多,但一般在立体构成与雕塑的联系中常以钢、铁、铜、铝、铅为主。金属材料的成型是以线、棒、条、管、板、片等形状。加工的工艺由于条件设备所限,基本上是五个方面,即切割、弯曲、打造、组接、抛光。而且由于教室场地狭窄,作品尺寸一般不宜过大,追求的是小巧精致,如同雕塑小样

7.废旧材料

废旧材料指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垃圾,如:包装盒袋、各种瓶罐,竹、木、布、绳、碎玻璃、塑料的边角料及废五金材料、废机器零件等等。除此之外,还指各种废弃的轻工业产品、生活用品和现成品。然而,就是这些垃圾,却成为立体构成、雕塑装置中的“宝贝”,成为后现代艺术里的经典“垃圾文化”。因为,各种垃圾的形态结构、材料肌理和视觉语言都能触发我们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门课程时,首先要到废品收购站或铁工厂去,寻找材料,寻找灵感。有了这些废旧材料,通过“相面法”创作构思也就随即而来。

第五章立体形态形式感觉

在立体构成与雕塑、装置的造型中,怎样才能体现出美的感觉?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心理的感觉,二是形式的法则。心理感觉就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由感觉所受的刺激引起视知觉的兴奋传导,并且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对象的。比如:对点线符号的心理感觉,音乐家从中感觉到乐感,舞蹈家看到的是动作舞感,而雕塑家感觉到的则是造型中的美感。这说明了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才能在符号的刺激感应之下产生心理感觉。

一、立体形态感觉

1.量感

立体构成中的量感,从物理现象上看,可以理解为体积感、容量感、重量感、范围感、数量感、界限感、力度感等。而物体的大小、占据的空间、秩序与方向、单一与整体、聚合与分散等这些问题,会使我们在构成的感觉中,要“量力而行”。比如说,在杂技中走钢丝、顶碗、顶坛、叠椅倒立等,这些在表演之前都有“掂量”的适应感觉过程,有了这种量感,才能将表演发挥得极至。量感的另一方面受心理因素影响。

2.运动感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在人们的感觉中总把那些不可视的运动缓慢的物体当作是“静止的”。正因为如此,艺术家的兴趣与追求,就是要去表现那些“静止的”形态中的潜在内力变化关系。通过对物体材料的变形变质,去强调物体运动变化的本质。

3.空间感

我们多处谈及到空间表现问题。我们已知,在实体内的通透形式叫内空间,在实体外部与空虚的环境表现方式叫外空间。在这里主要指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空间心理感觉是来自于形体向周围的扩张而产生的。

4.肌理感

肌理感在造型的表现中也很重要。它可以丰富造型,加强立体感和质感,尤其是在装置构成表现中,可以使物体形态达到以假乱真的逼真效果。造型中肌理表现,有天然属性的本质肌理,也有人为加工的肌理。肌理按造型特点,又可分为以看为主的平面视觉肌理和以摸为主的凹凸触觉肌理两类。

5.错觉感

错觉不单指视觉上产生的错误感觉,还产生在触、味、听和心理的错觉。“瞎子摸象”的故事就是在触觉中所产生的错觉。一提起魔术或立体电影,人们知道这是一种错觉的反映,但还是被深深地吸引着,这也是错觉感的功效。在立体构成

和雕塑装置中,同样也可以让错觉感发挥其魔幻般的魅力。比如:利用光影、重叠、视点变动、空间进深、静止和运动等这些手段都能产生错视。

6.色彩感

色彩感在立体造型和环境装置里是否存在?重不重要?应该说,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仍然不可忽视。比如,从一件小小的工艺品造型上,除了观赏造型图案之外,往往其中的色彩也会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在大的装置构成中,更是需要色彩的变换,它可以增强心灵的感受,调节不同的气氛和意境。

立体造型中的色彩不同于色彩绘画和色彩构成设计,它是在普通的色彩学基础之上,因为它存在于三维空间中,要受到空间环境、光影效果、工艺技术、材质本身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它不但在物理学方面对形态的表现起着作用,还在心理学、生物学方面对形态的感觉也起到相当作用。所以,在造型天地里色彩有着相应的审美感觉和独特的规律性。

二、立构形态形式

1.比例美

有关比例美的法则,经许多哲学家、美术家、数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国际上一致公认为:古希腊时期所发明的黄金率1∶1.618长度比例关系,具有标准美的感觉,并还证明许多造型物体与空间,只要近似于这个数字,在视觉心理上就能产生部分与整体的比例美感。因而黄金分割率的实际应用为2∶3,3∶5,5∶8的近似值比例,即,矩形中短边与长边的比例为短边(a)∶长边(b)=b∶(a +b)。在整体与局部大面积比例上,也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即,a大面积,b小面积,c整体,公式是c/a=a/b。

2.单纯美

单纯的含义是指构造材料少,造型结构简洁明朗,并非是简单和单调的意思。因为简单和单调的形体缺乏造型语言和内涵,而单纯美的形态能创造出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变幻莫测的立体造型。这就是追求单纯美的价值。如:包浩斯时期设计的几何型简洁化的产品,为什么至今还受消费者的欢迎?“IKEA”(宜家家居)的产品造型,就是延续这个单纯美的意旨设计的。

单纯美的原理一是将复杂的结构简洁化、秩序化,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心理比较容易识读秩序化的形态,二是将主要的结构特征突出化、强调化,这样可以引人注目,增强视觉感,这也是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

3.平衡美

所谓平衡就是稳定的意思。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出这种美感。在立体造型中更是要强调这种法则,因为不单是在视觉上要有平衡感,在现实中还要有安

全感和稳定感,所以在立体造型中平衡美的意义是双重的。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即对称、均衡(稳定)。

4.节奏美

节奏在音乐中就是节拍,有一种律动的美。在立体造型中就是秩序,有规律性变化美。

“节奏如筋骨,韵律似血肉”是指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有序的曲调,在节奏的强化之下产生情调,唱之润之,琅琅上口,形成“韵律的美”。

5.韵律美

在造型视觉艺术中,线条的疏密、刚柔、曲直、粗细、长短和体块形状的方、圆、角、锥、柱的秩序变化、形式感和一致性则意味着“押韵”的概念,同样也产生“韵味”。音乐上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庄重、激昂,表现雄伟、壮丽的主题情调;小调轻快、欢悦,表现优雅、抒情的主题情调。由此看来,在造型视觉艺术中,大调稳定的符号在形体上表示方形、柱形、正圆形,在线性上表示直线与粗线的含义。小调不稳定、跳跃、变调的符号,在形体上则表示锥体、多面体和有机体,而在线性上则表现为曲线、斜线。由这些点、线、面、体的符号形象,在节奏的约束之下,造型中表现出静态、动态的趋势,也就形成了“旋律”的美感。

6.对比美

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

在立体造型中,为了使形态生动、活泼、个性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法则。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在各类设计方面运用对比法就更多。然而,有时过于强调刺激缺少调和,形体空间就会显得杂乱。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因此,我们在造型中,当突出对比时就要注意调和的一面。当过于调和、形态呆滞、缺乏生气时,又要辅以少许对比,使之真正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7.强调美

强调含有夸张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重点,让视觉一开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运用强调手法要有节制,只能突出夸张一个重点,不能滥用,否则会喧宾夺主,以致失去审美价值。

8. 统一美

统一与调和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然而,统一可以理解为更完整,更确切。它使各种多样复杂的因素统一在一个完整、明快、圆满的意境之中,是完成作品的动力。统一除了在视觉上对造型

的结构大小、色彩强弱、材料组成的整体风格分辨之外,还要在复杂的“感觉效果”上形成统一。这种“感觉”是由各种要素的特殊个性形成的,把这些复杂的个性要素统一在一个格调之中,这就是统一美的秩序原则。

第六章立体形态综合造型

一、几何形体构成

在抽象形态中,几何形体块的造型是最基本的构成法。立体几何形的单独体可以分为: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方柱体和方锥体等几种基本形体。可以是实心的单独体块,也可以是体现空间的空心体块。如果加以物理外力作用,进行拉伸或挤压,使这几种基本形态变形,便可以产生具有多种生命力的造型。让几何体块的增值或消减,再加以重构,是变形的又一种手段。如把这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单体、综合体加以组合,将能变化产生出丰富的造型形态。

1.球体构成

立体造型中的球体,是圆点的放大,自然形态里的原始符号,它的美学价值象征着美满、团圆和凝聚力量。球体构成是自然形态向艺术造型的飞跃。

2.立方体构成

立方体有六个面、八个角点、十二个根边线。根据这种形态的基本元素,可以从中进行变形、分割、组合获得更多造型的构成形式。

3.柱体构成

柱体的造型有圆柱体和方柱体,又可以看成是放大的线和圆弧形的面。顶端平切为圆形,斜切为椭圆形。圆柱体的长短及不同的构成有着较大的潜在能力。

4.锥体构成

角锥体形状很容易让人想起原始石器时代的利器、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和埃及的金字塔。锥体的造型特点尖锐刚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抽象形体构成

造型上除了几何形体的组合构成外,还有其它各种形态的综合构成。这些构成表现丰富、形式多样,还融合了造型之外的光学、力学、材料学、心理学等领域。所以,本章节把这些构成形式统称为“抽象形体构成”。

1.动态构成

现代立体构成中,动态构成是根据物理学中的动力因素构成。采用动态的造型方式很多,它可以依靠电力、机械力,风力、水力推动,还可以采取光的跳跃闪动。具体形式可以归纳为三类:a.支撑力臂式,b.盘旋滚动式,c.悬挂风动式。

2.力学构成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力学构成现象随处可见。它以各种稳定、平衡的模式体现,尤其是在建筑上,如:打桩地基,悬空的平台,圆形的拱门,大桥的斜拉索等。这些都是通过各种重心力、支撑力、拉力、压力、夹力来使建筑物稳定的,同时也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惊险”的视觉美感。

3.空洞构成

在现代构成雕塑中空洞、空间的造型形式是一种虚拟形态的表现,技法上从实体向虚拟空间的转换突破。“空洞”是在实体中钻孔打洞,构成“有无相生”的造型。“空洞”又是实体向外延伸的心理界定范围,并且可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构成体。这种虚空的存在,充满着活跃的生命力。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的“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就是对虚空境界美的崇尚。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明代也有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窗外寂无人,春风自吹入”的妙句,都是虚空里想象生命力的虚构体现。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他的雕塑风格演变过程也是在这虚空的造型艺术领域里不断探索追求。

空洞的大小、位置形状能产生多种视觉心理因素。在具象模仿的构成中,空洞的概念可以是一个挖空的乳房,一个注视的眼睛。在抽象的虚拟构成中,它又是意象的产物,包容着种种联想的内容。

4. 空间构成

空间在立体构成的形式表现上,向外伸延拓展的部分称外空间,是以实体的界定空间和视觉容括的感觉空间二者合一的体现。

5.仿生构成

它是对自然界、生物界的一种模仿形式,经过夸张、简化、变形和秩序组合等创作手段,可以构成各种装饰美的人工形态。

6.软雕塑构成

所谓“软雕塑”,就是与硬质材料团块造型截然不同。它是以纺织品材料及各种化纤软性材质构成,造型表现的方式除了编织之外,还可用缠绕、扎系、折叠、包裹等种种手法创造。

“软雕塑”的形态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它可以作为立体雕塑立放中间或是悬挂空中,也可以作为壁饰挂在墙面,还可以装饰布置整体空间。选用的硬性材料有:铁丝、钢丝、竹条、藤条、柳条等。软性材料有:毛线、布条、麻绳、线绳、塑料等。

7.光立体构成

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发展,光立体构成的现象也越来越引起艺术家与人们的关注。从城市夜景,室外的霓虹灯、建筑、街灯到室内商场、宾馆、舞厅的装饰照明,从节日欢快中的彩灯组合、烟火,喷泉水柱的激光交叉光束构成到清静悠闲

的灯光、灯笼、星火构成,所有这些光的构成表现,虽然没有造型中的硬质和重量,但我们同样可以把它看成是材料元素,去把握构成三维立体的造型形态。当今世界,一些灯光、烟火设计大师,也正是运用其构成美的原理,才表现出光的种种神奇魅力效果。日本的朝仓直已教授曾有过《艺术效果的光构成》专著。

光立体构成,它有大小、形状、位置、形式的变化和色彩变化,另外,还有光与影的动感变化。所以,为了能认知解读方便,我们也将其归为两类:一类称光体固定构成,意指发光体依附造型本身,固定不动。另一类称投射动感构成,使光体以发射、交叉形成,并带闪烁动感变化。

三、装置观念构成

它代表了后现代艺术文化象征,也包括了构成艺术的形式原理。因为它是在形态构成之上,综合了各艺术门类及众多学科,是人的内心感觉视觉化,将真实的物体和真实的空间抽象地表现出来,并赋予了当代人的社会状况、精神状况和心理状况。装置艺术者的职能已不单是艺术造型者,还是一位能将废品“点石成金”的巫师,借助物体形象来传播思想观念。因此,由于时代文化发展的影响,艺术潮流的更新,本章节中特地融入了装置构成和设计构成两部分内容,目的为使我们在研究基础造型同时也在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都得以锻炼提高。

1.成品装置构成

2.室内装置构成

装置构成的形式多样,可以实体造型,也可以利用空间构成,可以是室内整体构成,还可以在户外环境整体装置构成,甚至是“艺术造街”。

3. 户外装置构成

户外装置可以结合地景与环境现场去考虑,也可以是行为艺术的表现。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体 一、点的构成 1、造型中的点具有相对性。 2、点的构成方式很多,但点独立存在的构成少,多数情况下会存在其他形态要素。 3、点的视觉情感及特征 点的特征: a.与环境相比较,体积小 b.长度、宽度、高度近似 点的作用: a.起某种稳定图式、造型的作用 b.创造视觉焦点 c.创造运动感:设计作品中点的动感通常源于点的集群关系和点 与背景的图底关系。 二、线材的构成 1、线的形态与感情象征 直线与曲线是构成线的两大系统,也是决定一切由线构成的形的基本要素。一般来说,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 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它具有冷淡而坚强的表现力。其中垂直线具有生命、尊严、永恒、上升、下落等感情象征;水平线趋向于表示平静、安定、向上的感情象征;斜直线意味着运动、积极、阳性等感情色彩;向下的斜直线则有危险、消极、阴性等感觉特质。而曲折线则表示不安的象征性联想。

2、材料的连接点称为节点,节点有三种 滑节——可以在接触面上自由滑动或滚动。 铰节——像铰链一样可以上下左右旋转,但不能移动,具有各方向受力的特性。刚节——完全固定死的。 线材构成中,线材大致可分为软质线材(又称拉力材)和硬质线材(又称压缩材)两大类。 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绳、化纤等软线,还有铁、钢、铝丝等可弯曲变形的金属线材;硬质线材有木、塑料及其他金属条材等。 (1)软质线材的构成 利用棉、麻、丝、化纤等软线、软绳。在构成中,按意图制作造型框架。其结构可选用正方体、三角柱、三角锥、五棱柱、六棱柱等造型;也可采用正圆、半圆或渐伸涡线形等、并在框架上面竖立支柱,以小钉为连点进行连接构成。 (2)硬质线材构成 木条、金属条、塑料细管、玻璃柱等线材均可用以组合而成为立体造型。在构成前,先确定好支架。构成后,部分撤掉,只保留硬质线材构成的部分。 常见的造型方法有: a.垒积构造 只把材料重叠起来做成立体的构造物,叫做累积形式的构成。 在制作时应该注意: (1)接触面过分倾斜易引起滑动;整体的重心若超过底部的支撑面则 构造物将因失去平衡而倒塌。 (2)与用线材做立体构成—样,不要忘记使空隙大小具有韵律。 (3)作为垒积构造的变形,可以在结合部施以简单的防滑处理(如缺口 等),这样将出现更多的变化。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 点,几何学上的点被定义为“只具有其位置,而无其面积大小”,是属于零次元无实质的单位。 点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使它呈现为明确表现和隐蔽表现。圆的圆心和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的中心是明确的点的存在形式。而在线、面、体上,点的存在是通过隐蔽的形式表现的,比如一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直线转折处、两线相交处、圆锥体的顶端等。 几何学上的点是无形态的。但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造型表现中,点具有空间位置并需按照一定的尺度来界定。与它所处的环境空间、面积形状和其他造型要素比较时产生对比,具有视觉力场和触觉力场作用的都称之为点。 对点不能以绝对的标准来界定,而只能以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像宇宙中的许多星体,虽然其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可在夜晚,群星璀璨形成无数点的感觉;万吨巨轮在浩翰的海洋中犹如一叶小舟.眺望过去仍有点的感觉。可见大与小的尺度是相对于一定的环境空间而言的,点的存在同环境空间有着密切联系。 点的凝聚会产生视觉引力,而点的量变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引力,一个点所具有的紧张性是求心的。当只有一个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到“点”上面。当有两个相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在两点之间移动.且产生线的感觉。当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首先集小到大点上,然后转移到小点上。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视觉方向常常带有秩序性,即由大到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内近到远的顺序。当有三个性质相同的点.则 会产生虚面的感觉,倘若是多点,则虚而感觉更强,且形的特征可按人的意图表达出来。点的凸凹变化在人们的心理上能产生不同的感觉,凸点有扩张感、力量感,而凹点则有收缩感、压迫感。 点的排列和距离的不同使点在视觉上产生线面形态的变化。造型上点的线化主要由距离和方向所决定。如将相同的点连接可构成虚线,其距离越近,线的感觉越强。但将点作等距离的排列.显得规范工整合顺序。美中不足的是略显机械而呆板;如果有计划、有规律地作间距处理.可以产生节奏感;如果改变点的方向,并有计划进行大小变化排列,则可表现出跳跃性的韵律,也可表现出曲线的流畅感。点的面化是内点的聚集产生面的感觉,通过点的大小变化或排列上疏密的变化产生立体感、层次感,并给面带来凹凸的感觉。点的面化运用得巧妙,可产生二次元的视觉效果。 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与其他造型要素相比.点是最小的视觉元素,但它的地位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点在造型中具有特殊的、积极的意义,并与形的表现有着实质的关联作用。 点在造型中的整体与局部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运用得当、巧妙,可画龙点睛,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运用不当,则会对整体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和负面效应。在各种艺术设计中.点以它独特的作用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1.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不同形状和体量的形态构成使形体呈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最典型的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感和整体性,使人最容易认识和理解对比与调和。几何原理的形式美感不仅从它本身得到体现,还在其他艺术中、建筑小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因为很好地运用了几何原理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丰碑。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罗马的万神庙,还有古罗马大角斗场。无不折射出这种最主要和简单的对比与调和。设计师的成功就在于巧妙地将各种形状从属于基本形,使基本形这一特征得到强调。 形体的对比与调和要突出主体,强调其他部位对主体的从属关系,同时通过控制主从关系,尽量用形体中细部的形状来取得对比与调和的效果(如古罗马大角斗场每一个细小的形体都从属于椭圆形状)。强调高度,加强高低对比是突出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当形体高低反差大,且有―定的体量结合时,就会产生力量感。另一种突出主体的方法是次要部位的形状与主体相同而体量较小,尺寸也较小。如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中央门道的尺寸明显大于两边步行门道的尺寸。一方面,在视觉上、高的形体比低的形体更容易吸引人的视线,圆的比直的更令人注目,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能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的视线也会因动静对比而产生趣味感。建筑设计师有意将楼梯的尺寸做大,其实质就是让暗示运动的要素充满趣味。 利用形状来协调形体使之形成统一感在形体构成中是非常重要的手

段和方法。如果大的形体中所有小形体的尺寸和体量是一样的,这些小形体排列的距离也一样。无形中这些形体会呈现出一种几何美感,表现出强烈的统一感。一旦形状和尺寸的协调同形体的细小部位结合,那么这种由外及里的协调则会表现出形体的整体性,是对比与调和的高度体现。

点材立体构成.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案(课程单元设计) 4学时

任务一立构绪论立体构成的要素点材的构成 教学资料准备: 1.补充关于立体构成面材的文字资料 2.收集点材构成的图片 3.教材 一、考勤(2分钟) 二、回顾色彩构成的知识点及作业讲评(13分钟) 1. 色彩对比、调和的原则和方法; 2. 有彩色与无彩色的表情特征; 3. 色彩构成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三、介绍立体构成的性质(5分钟) 立体构成,是设计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室内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训练课程。是研究处于空间状态下立体形象的造型方法、形态构成及材料应用的一门学科。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能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原理与造型规律,将立体构成的立体观念、空间观念、材料观念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并且将立体构成的构造原理和表现方法延伸到空间训练与室内特殊表现中,提升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水平。

四、思考问题回答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什么是立体?如何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在立体、空间这两个关键词中思维并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立体是相对于平面而言的,例如一张纸平放在桌子上,它只是一个平面体,它只有长度和宽度,如果在这张纸上切上两刀,做一个裁切、弯曲或拉伸,它就是一个立体的造型。立体是有结构的,有三度空间的特征,例如:圆球体、圆锥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将它们集合构成,就可以变化为我们生活中的服装、建筑、器皿、模型、器具等。 五、结合图例和事例分解知识点(重点内容50分钟) (一)立体构成与空间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立体构成研究和表现的是空间观念和材料观念,而室内设计中所有装饰要素和立体构成有直接的关系,立体构成表现的诸多材料都广泛运用于室内的装饰设计。将平面的构成元素根据构成形式设计成各类室内装饰设计,如点、线、面、体材料在室内装饰中都有具体的运用。这种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立体空间组合概念,和在室内空间中运用造型要素进行室内的装饰,加强学生对室内空间感的知觉力和直观认识,使立体构成内容在室内设计中得到表现。 (二)材料要素 材料应用是立体构成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决定了造型体的外观效果,它包括材料质感、艺术效果、色彩、肌理、甚至艺术感染力。材料是形成造型作品生命力的一部分,一种材料和材质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将直接反映着作品的精神内涵。 1.材料的种类 (1)按其质感分 硬质材料:金属类(钢、铁、铜)、陶瓷、石材、合金、木材、不锈钢等; 软质材料:棉麻丝、橡胶、软塑料、锡、铅、锌、铝等; (2)按其形成分 人工材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棉丝织品类; 自然材料:土、沙、木、草茎类等; (三)空间要素 空间是由视觉、触觉、运动三种感觉构成的,并分别称为视觉空间、触觉空间和运动空间。 立体空间:相对于平面空间来说,指180度可触摸、多角度的视觉传达,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一、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立体形态构成要素以对比方式各自展示其面貌和特点,以“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形成视觉上的张力,使原有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强烈、同时也增强了形体对人的感官的刺激.造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效果。对比是形式美感重要的生动语言,它可改变形怂的呆板,造成富有生气、活泼、动感的造型,在对比中原有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地保持要素间的差异性。可以说,形态构成缺乏对比就没有活力,失去运动感。对比在立体构成中的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表现形式,既有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对比,也有实体与空间的对比等。 调和是与对比相反的概念,是指立体形态构成要素共性的加强及差异性的减弱,以求获得统一。形态构成一味强调对比,势必走向认识上的绝对化,不可能从全局的角度去控制造型表现,构成的作品从整体上看是杂乱无章、矛盾重重、支离破碎、毫无整体性的,不可能把人的视觉和触觉带到引人入胜的境地。这就是说,艺术作品的表现不仅需要量,也需要质才能实现形态构成的价值,需要设计师协调统一形态构成的各个要素。 事实上,方体形态的构成往往包含着不同的要素。根据一个立体形态的实际有目的性地去创造,其多元化的要素必须体现形式上的统一,既要设计新颖的外观,又要将形态的外观与内部结构、空间、形状、体积统一。如同建筑一样,要体现平面与立面的统一。 对比与调和是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是矛盾的统一、辩证的统一,

立体构成从许多方面体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 1.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不同形状和体量的形态构成使形体呈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最典型的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感和整体性,使人最容易认识和理解对比与调和。几何原理的形式美感不仅从它本身得到体现,还在其他艺术中、建筑小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因为很好地运用了几何原理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丰碑。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罗马的万神庙,还有古罗马大角斗场。无不折射出这种最主要和简单的对比与调和。设计师的成功就在于巧妙地将各种形状从属于基本形,使基本形这一特征得到强调。 万神庙(罗马) 大角斗场(罗马)形体的对比与调和要突出主体,强调其他部位对主体的从属关系,同时通过控制主从关系,尽量用形体中细部的形状来取得对比与调和的效果(如古罗马大角斗场每一个细小的形体都从属于椭圆形状)。强调高度,加强高低对比是突出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当形体高低反差大,且有―定的体量结合时,就会产生力量感。另一种突出主体的方法是次要部位的形状与主体相同而体量较小,尺寸也较小。如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中央门道的尺寸明显大于两边步行门道的尺寸。一方面,在视觉

立体构成及概念

立体构成及概念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房屋、家具、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立体的,立体就是具有三维的空间和形态。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三维世界。 构成是指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立体构成就是在在三维的空间中把具有三维形态的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构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首先是理解并运用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立体构成不是简单的拼装,组合,而是在审美的要求下有目的的进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学习立体构成的指导原则。 其次,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是研究探索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强调功能第一性的设计专业课程,没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类别1类别2类别3类别4系列3系列2系列1

有具体的功能要求和经济要求,是纯粹形式美的探索。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宽泛的思考方法和创造意识。为现代设计积累有效的立体造型规律。 立体构成训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造型方法。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构成理论的探讨研究,也是实践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不同的物质材料,以及材料的结构、加工工艺、技术等都为立体构成积累了大量的立体形态的资料和方法。 所以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空间造型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沿革 构成意识最早萌芽在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运动中,1918年,荷兰的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强调几何单体的组合造型。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被称为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成效果。 构成教育的形成发展却在包豪斯学院。包豪斯(Bauhaus)学院是以建筑为主的设计学院,在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格罗毕乌斯(gropius)把魏玛的工艺学校和美术学校合并而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 1921年,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凡.杜斯伯格(van dusiboge)来到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也带来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现代设计思潮,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2、学时学分:72学时 3、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4、指定教材 胡介明主编《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教学参考书 《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 6.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7.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传统讲授。 8.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堂表现,考勤要求。 9.学习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欣赏国内外构成作品,来体现构成思想和造型语言在现实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课题训练,培养学生造型的构思能力,立体感觉提高表现技巧。10.辅导答疑:随堂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 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低声耳语,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重视当堂测试、课下作业、调研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评论等方面的比率作用。 一、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1、本章教学时间: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立体造型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去组合出不同的立体造型,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上展开广泛的探讨和研究。3.本章教学重点: 从侧重技法训练转为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视觉的感知能力。从美学角度出发,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 点,几何学上的点被定义为“只具有其位置,而无其面积大小”,是属于零次元无实质的单位。 点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使它呈现为明确表现和隐蔽表现。圆的圆心和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的中心是明确的点的存在形式。而在线、面、体上,点的存在是通过隐蔽的形式表现的,比如一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直线转折处、两线相交处、圆锥体的顶端等。 几何学上的点是无形态的。但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造型表现中,点具有空间位置并需按照一定的尺度来界定。与它所处的环境空间、面积形状和其他造型要素比较时产生对比,具有视觉力场和触觉力场作用的都称之为点。 对点不能以绝对的标准来界定,而只能以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像宇宙中的许多星体,虽然其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可在夜晚,群星璀璨形成无数点的感觉;万吨巨轮在浩翰的海洋中犹如一叶小舟(眺望过去仍有点的感觉。可见大与小的尺度是相对于一定的环境空间而言的,点的存在同环境空间有着密切联系。 点的凝聚会产生视觉引力,而点的量变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引力,一个点所具有的紧张性是求心的。当只有一个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到“点”上面。当有两个相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在两点之间移动(且产生线的感觉。当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首先集小到大点上,然后转移到小点上。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视觉方向常常带有秩序性,即由大到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内近到远的顺序。当有三个性质相同的点(则

会产生虚面的感觉,倘若是多点,则虚而感觉更强,且形的特征可按人的意图表达出来。点的凸凹变化在人们的心理上能产生不同的感觉,凸点有扩张感、力量感,而凹点则有收缩感、压迫感。 点的排列和距离的不同使点在视觉上产生线面形态的变化。造型上点的线化主要由距离和方向所决定。如将相同的点连接可构成虚线,其距离越近,线的感觉越强。但将点作等距离的排列(显得规范工整合顺序。美中不足的是略显机械而呆板;如果有计划、有规律地作间距处理(可以产生节奏感;如果改变点的方向,并有计划进行大小变化排列,则可表现出跳跃性的韵律,也可表现出曲线的流畅感。点的面化是内点的聚集产生面的感觉,通过点的大小变化或排列上疏密的变化产生立体感、层次感,并给面带来凹凸的感觉。点的面化运用得巧妙,可产生二次元的视觉效果。 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与其他造型要素相比(点是最小的视觉元素,但它的地位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点在造型中具有特殊的、积极的意义,并与形的表现有着实质的关联作用。 点在造型中的整体与局部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运用得当、巧妙,可画龙点睛,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运用不当,则会对整体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和负面效应。在各种艺术设计中(点以它独特的作用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线 几何学上这样定义线: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只具有位置及长度,而没有宽度和厚度。从造型要素来讲,线是具有长度的一次元要素,它的特征是以长度来表现的,与其他造型元素相比具有连续的性质,粗细与长度有着极端的比例就成为线。 线分为直观线和非直观线。直观线是概念线,即面和形的边缘。极薄的平面与平面相交部位便形成线。曲面相交则形成曲线。可以说,线是面与面的分界,起到

点的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概论

造型基础-2 造型基础-2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构成与形态构成 2.学习形态构成的意义 3.形态构成的学习内容 4.学习方法 二、形态的视知觉与心理感受 三、形式美法则 附:学习参考书目

一、构成与形态构成 ?构成教育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维度: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体工程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 ?内容:创作观念、方法论、构成原理与形式美法则、技术技能等内容。 ?目的:为风景园林设计打下坚实而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构成,是指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由于侧重点不同,“构成”划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形态构成”、“光的构成”等内容。

?形态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学科。 ?研究对象: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即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形态构成以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所有立体设计所共同存在的基础性、共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对立体与空间形态的研究,为现代设计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构成的基础——抽象 ?构成:分解与组合,源于对具象的分解、抽象与重新组合。 ?特点:从造型要素和自然要素中抽出那些纯粹的形态要素来进行研究。 ?抽象的本意在于提取,即:不被外在的表象和细节迷惑,用最纯粹的造型元素,专注于要素与材质的构成关系,把关注的目光集中于造型元素是如何揭示物体内在的形式结构和如何有效地表现生命张力和情绪特征。

立体构成题库

立体构成题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在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要素。空间分为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物理空间又称为实空间。A A 对 B 错 2、在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要素。空间分为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也称为虚空间。A A 对 B 错 3、在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根据空间分为具象空间和抽象空间。B A 对 B 错 4、立体构成研究的空间问题是三维空间。在立体构成中,形态和形状的内涵与外延相同。B A 对 B 错 5、在立体构成研究的三维空间中,“形态”有别于“形状”,形态则是指物质形态的整个外貌,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轮廓。A A 对 B 错 6、在立体构成研究的三维空间中,形态是无数形状的集合,是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概念体。A A 对 B 错 7、在立体构成中,线是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三度空间的实体线,不仅有粗细、长短的变化,它还有软与硬的区别。B A错 B 对 8、在立体构成中,线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情感性格。线分为曲线和直线两大类。A A 对 B 错 9、曲线具有丰富变化有弹力和动感,富于柔软、温和、幽雅的情调,具女性化性格。B A错 B 对 10、曲线可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几何曲线较为规范、有次序理性、单纯而冷漠;自由曲线则显得自然、伸展极富变化,更能展现曲线的属性。 A A 对 B 错 11、直线更显直率简洁.目的性强强直而有力度,具有男性化性格。B A错 B 对 12、直线可以划分为。B A 垂直线、斜线 B 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C水平线、斜线 13、面在立体构成中同样是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三度空间的实体,有别于几何学中的面。A A 对 B 错 14、面材的形态可分为直面和曲面。曲面又分为几何曲线面和自由曲线面。B A 错 B 对 15、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几何形单体结构的基本造型共有几种。B A 3 B 5 C 7 16、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四面体的展开图形式有几种。A A 2 B 3 17、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六面体的展开图形式有几种。C A 4 B 5 C 6 18、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八面体的棱线和顶点数分别为。C A 8和8 B 12和8 C 12和6 19、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十二面体的棱线和顶点数分别为。B

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

一、点的构成 1、造型中的点具有相对性。 2、点的构成方式很多,但点独立存在的构成少,多数情况下会存在其他形态要素。 3、点的视觉情感及特征 点的特征: a.与环境相比较,体积小 b.长度、宽度、高度近似 点的作用: a.起某种稳定图式、造型的作用 b.创造视觉焦点 c.创造运动感:设计作品中点的动感通常源于点的集群关系和点 与背景的图底关系。 二、线材的构成 1、线的形态与感情象征 直线与曲线是构成线的两大系统,也是决定一切由线构成的形的基本要

素。一般来说,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 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它具有冷淡而坚强的表现力。其中垂直线具有生命、尊严、永恒、上升、下落等感情象征;水平线趋向于表示平静、安定、向上的感情象征;斜直线意味着运动、积极、阳性等感情色彩;向下的斜直线则有危险、消极、阴性等感觉特质。而曲折线则表示不安的象征性联想。 2、材料的连接点称为节点,节点有三种 滑节——可以在接触面上自由滑动或滚动。 铰节——像铰链一样可以上下左右旋转,但不能移动,具有各方向受力的特性。刚节——完全固定死的。 线材构成中,线材大致可分为软质线材(又称拉力材)和硬质线材(又称压缩材)两大类。 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绳、化纤等软线,还有铁、钢、铝丝等可弯曲变形的金属线材;硬质线材有木、塑料及其他金属条材等。 (1)软质线材的构成 利用棉、麻、丝、化纤等软线、软绳。在构成中,按意图制作造型框架。其结构可选用正方体、三角柱、三角锥、五棱柱、六棱柱等造型;也可采用正圆、半圆或渐伸涡线形等、并在框架上面竖立支柱,以小钉为连点进行连接构成。

(2)硬质线材构成 木条、金属条、塑料细管、玻璃柱等线材均可用以组合而成为立体造型。在构成前,先确定好支架。构成后,部分撤掉,只保留硬质线材构成的部分。 常见的造型方法有: a.垒积构造 只把材料重叠起来做成立体的构造物,叫做累积形式的构成。 在制作时应该注意: (1)接触面过分倾斜易引起滑动;整体的重心若超过底部的支撑面则 构造物将因失去平衡而倒塌。 (2)与用线材做立体构成—样,不要忘记使空隙大小具有韵律。 (3)作为垒积构造的变形,可以在结合部施以简单的防滑处理(如缺口 等),这样将出现更多的变化。 (4)为了利于保存,可以用粘接剂将节点固定成刚性节点,但是必须 要求不粘接也能维持形态。 b.椼架构造

(整理)《 立体构成》.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交通工具设计系 《立体构成》讲稿 工业设计0801 0802 主讲:胡国堂 二零一零年二月

《立体构成》讲稿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重点、难点)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重点、难点)第四章立体构成材料 第五章线材构成 第六章面材立体构成(重点、难点) 第七章单体集聚构成(难点)方式。 第八章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知识点:一、形态与形状的区别 二、包豪斯构成理论 三、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 四、立体构成的基础特性 五、线材构成的特点 六、仿生结构的内容和加工方法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 第一节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形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立体构成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

3、立体构成基础知识

教师授课计划

变换为既视觉化又触觉化的造型形象。它展现的是看得见、摸得的真实的点、线、面、体,并具有多视面,这就是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的本质区别之一。 (二)视觉元素 在立体构成中的形态、大小、色彩、肌理等,都被称为视觉元素。 1.立体构成中的形态 千变万化的物体有各不相同的形态,随距离的远近、角度的转换、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形态会随着距离的遥远而变成面、再变成点。如码头上的巨轮是个庞然大物需仰面而观,当它驶向地平线时,却几乎是个微不足道的点。因此,当人们围绕雕塑一周观看,会留下不同印象,各种不同的印象,就是立体构成中所产生的“多视面”。 2.立体构成中的大小 视觉中的大小,是指同形或异形之间面积的多少、体积量的轻重。多者、重者为大,少者、轻者为小,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区别。 3.立体构成中的色彩 视觉中的色彩,有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立体构成的色彩,除了指物体材料表面所具有的各种颜色明度、冷暖等色彩关系外,还有环境、制作技术、材料的影响作用及心理感受等。色以形分,形以色显。立体构成的色彩要力争做到符合设计用途的需求。 4.立体构成中的肌理 在服装设计中极为重视肌理的运用。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可以分用,也可综合利用。创造性地运用肌理,会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具魅力。 (三)关系元素 立体构成的关系元素具有长、宽、深三度空间,与平面构成的区别也在于此。重心、位置、方向、形体和空间均为立体构成的关系元素。 1.重心 任何一个视觉形象都会给人以轻重与否,稳定与否的心理感觉。一般情况,体形高重心也高,有轻巧感;体形矮重心就低,有稳定感。 2.位置

三、立体与空间 立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即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对立体实物的观察,不同的方向表现为不同的视觉感应。如服装是附于人体的立体形象,它有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的体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面(衣料)经过分割,组合构成空间,其立体在人们的视觉中占有空间的感觉也不同。就立体的实物来说,其再现给人的感觉与立体实物造型的体质有直接关系。如同样重量的立体实物,一个材质是钢铁构成的,另一个是棉絮材质构成的,两者是同样的重量的立体实物,但所占的空间是截然不同的。 (一)立体 服装设计中立体构成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是立体构成最终实现的物质保证。它不仅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能,还决定了立体构成造型的强度、加工性等物理效能。 同一种规格的立体形态,由于选用的造型材料不同,如金属、塑料、纤维、木、石等,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材料科学已发展成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多材料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应用。如: 点状材料:如扭扣、饰物等。 线状材料:如棉线、毛线、丝线、绳线、细木条、纸张和木材等。其中纸材与木材作用得最多,具有物美价廉、最易加工等优点。 块状材料:如木块、泡沫、塑料块、粘土等。 连接材料:如双面胶、万能胶水、钉书钉等。 许多材料还有各自的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但与服装造型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点状材料 线状材料 块状材料

立体构成复习资料

立体构成A 一、填空题:共十五空,每空2分,计30分; 1.立体构成中,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形状是指物体的外形轮廓,也就是说,物体的某种形状只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之中的一个面向之外廓,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2.自然形态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可视或可触摸的物质形态,也就是自然生成的形态。包括有机形态和无机形态。 3.抽象形态指用造型要素点、线、面、体、色等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而形成的非具象立体形态。 4.立体构成中的点,是构成一切形态的基础,它相对小而集中,视觉效果活泼多变,主要起到点缀、装饰、划分空间的作用,并有较强的视觉导向作用。 5.立体构成是立体创造的一种方法,它有感性的直接创造和理性的逻辑创造两种方法。 6.立体构成的基础在于抽象。 7.立体构成的因素就宽泛意义而言,可分为视觉基本特性、环境条件和形态本身三个方面。 8.造型的基本要素广义上可以分为形态要素、机能要素和审美要素。 9.造型所应具备的条件因素主要有物理的、心理的和生理的3个主要机能。 10.视觉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例如相近原则、完形倾向性原则、图底原则、共同命运原则、类似原则、闭合原则等。 二、判断正误,认为正确打√,认为不正确打×。 1.立体构成是运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学原则组成新的立体形态的过程。(√) 2.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树立空间意识,培养造型感觉,启发设计思维,培养对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3.立体构成是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一门造型艺术。(×) 4.立体构成形态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明暗变化,会产生体量感,对立体形态的造型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5.立体构成形态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不是凝固在空中绝对静止的形态。(√) 三、选择 1.立体构成中的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能决定形的( B ),其不同组合方式,可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A、大小;B方向;C、造型 2.线相对于面和体块更具( A )与延伸感,更显轻巧。 A、速度;B、轻快感;C、表现力 3.加法指( B )群化组合构成的加工方法。 A、基本形;B、单体;C、点线面 4.滑节点是三种节点中最不牢固的一种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设置结构(如在接触面刻上小槽、增加凸凹结构)来增大( B ),以增加造型稳定。 A、接触面积;B、摩擦力;C、连接强度 四、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计20分; 1、“完形压强”:视觉对简洁、完美的形象的追求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完形压强”。 2、印象派:视觉艺术派利用光色在视觉中进行复合,构成新的图象,称之为印

构成基础27立体构成点的构成

1本表及教案续页每一大节填写一次

构成等活动所产生的形态。比如:建筑、家具、服装、电器及生活用具等。 现实形态中的人工形态和自然形态,从空间角度讲,属于可见形态,称之为“积极形态”。 立体形存在的“空间”是无限的,也是无形的,所以叫做“消极形态”。 任何形态都是积极形态和消极形态的综合体。若要把无形的空间转化为有形之态,就要将空间加以限定,成为空间“场所”而存在,而这种限定,是借助于立体形态而存在的(积极形态)。将这种借助实体而限定的空间称之为“空间形态”。 第二节形态的空间意识 提问学生?什么是形态的空间意识? 教师总结:立体构成中除了造型形态的实体之外,还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几乎涉及一切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就十分强调“空”、“无”的美学观念,认为“无”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现力。中国古典建筑中最讲究通透,这种内外合一把建筑的实体与空间自然融合的方式,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对景物的情思。 第三节形态的构成元素 (一)点的元素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 点,几何学上的点被定义为“只具有其位置,而无其面积大小”,是属于零次元无实质的单位。 点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使它呈现为明确表现和隐蔽表现。圆的圆心和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的中心是

明确的点的存在形式。而在线、面、体上,点的存在是通过隐蔽的形式表现的,比如一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直线转折处、两线相交处、圆锥体的顶端等。 几何学上的点是无形态的。但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造型表现中,点具有空间位置并需按照一定的尺度来界定。与它所处的环境空间、面积形状和其他造型要素比较时产生对比,具有视觉力场和触觉力场作用的都称之为点。 对点不能以绝对的标准来界定,而只能以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像宇宙中的许多星体,虽然其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可在夜晚,群星璀璨形成无数点的感觉。可见大与小的尺度是相对于一定的环境空间而言的,点的存在同环境空间有着密切联系。 点的凝聚会产生视 觉引力,而点的量变会 产生不同的视觉引力, 一个点所具有的紧张性 是求心的。当只有一个 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到“点”上面。当有两个相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在两

立体构成(中)

1 第五章-线材的立体构成 章课时:4课时 本章目标: 了解线材的立体构成。 本章内容: 线材的分类与制作方法 线材的构成形式 5.1 线材的分类与加工方法 (一) 线材的形态分析 线材具有长度和方向性,能表现各种方向性和运动力,其长度远远大于截面的宽度,具有连接空间的作用。线的形态各异,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 直线 直线具有坚定、单纯、朴实、冷漠、明确而锐利的视觉感受。 (1)水平线具有安定、平稳、广阔、无垠的感觉,能产生横向的扩张感。 (2)垂直线积极向上、端正、严谨,显示一种强烈的上升与下落的力度和强度,能表达严肃、高耸、正直、希望的感觉 (3)斜线富有动感,有明确的方向性和不稳定感。 (4)折线坚韧有力,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不安定性。 2、曲线 与直线相比较,曲线具有迂回性和间接、自由的特点,给人轻松、优美、柔和、富有韵律

2 的感觉。曲线又可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 (1)几何曲线主要包括圆、椭圆、抛物线等线型。能表达规范明了、饱满、有弹性、明快和现代的感觉,多用于建筑造型、工业造型等规范设计中。 (2)自由曲线是一种自然、优美、跳跃性的线型,常表达丰满、圆润、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在表现柔情、奔放的创意中运用较多。 线条的粗细不同,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区别,一般而言,粗的线条更为有力、牢固、健壮;细线条则敏感、秀气、纤弱。 (二) 线材的分类: 从线材的表面效果分为反光线材、透明线材和普通线材等。反光线材有:不锈钢条、铜丝等;透明线材有:玻璃棒、透明塑料棒等;普通线材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造型在光线照射下的表达。 从线材的物理属性分为金属线材和非金属线材等。这种分类有助于在造型过程中利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更好的表现对象。 从线材的韧性程度分为软质线材、硬质无韧性线材和硬质韧性线材等。这种分类与加工工艺相关,也直接关系到线材表现的结果。

立体构成

第一章概论 立体设计的基础研究分为几个方面: (1)视觉和构成感觉方面。 (2)形态要素的学习研究方面。 (3)综合和表现、功能、人文、社会、技术方面。 第二节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 认为形态是从主观思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可以直接知觉的、现实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物,抽象的也有具象的。 所谓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在主体构成创作中是可以相互转换运用的,具象形态训练是学习和研究造型规律的基础,是一般化规律和代表性规律的总结,抽象形态的创造是在掌握和总结具象形态的规律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理念对造型形态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演变,运用抽象语言研究形态要素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大千世界孕育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物象,才有了和谐统一的规律,甚至是数字化的组合中,不但要找出形态的生成因素,还要总结出形态的种类差别及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使其能够成为系统而本质地为我们的设计服务。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立体构成研究的内容是将涉及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立体因素,从整个设计领域中抽取出来,研究单纯的“形态”,掌握形态的本质、规律和逻辑,从而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立体形态。 立体构成能为设计提供广泛的发展基础,立体构成的构思不是依赖与设计师的灵感,是把灵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并结合美学、工艺、材料等因素,确定最后方案。 立体构成是包装技术、材料、美学在内的综合训练,在立体构成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立体造型规律,而且还必须了解或掌握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立体构成作为研究形象设计与空间构成形态的课程,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立体构成要素、分为形态要素、结构要素、空间要素、形式要素这几和方面作为基本要素: (1)形态要素。 (2)结构要素 (3)材料要素 (4)空间要素 (5)形式要素 任何视觉艺术要遵循的艺术形式法则,在立体够成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如对称、均衡、调和、变化、统一、节奏、韵律、形式关系等,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解与运用在立体构成实践中也得到全面体验。 第四节立体构成与“包豪斯”理论 包豪斯是一所建筑学院,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由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创办,随后兼并了两所魏玛的艺术学院,雇了一批卓越的教师,采用指导性教育体系,使手工艺、艺术和建筑互相衔接。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多面手。它是最著名的、新式的,为“设计”、为特定的目的而建筑的学院,学院于1926年搬迁狄索,1932年狄索的校址被纳粹关闭。 在造型表现上,包豪斯的构成设计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主张:(1)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而不能只注重产品。(3)产品设计在功能上、美学上符合社会需要与时代结合,不能落后与时代。 (4)造型的原始的母体为单纯的几何形基因。 第一节材料的种类与特征 在设计构成该物体的表现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到它的表面机理、内在特性及象征意义这三种因素。 表面机理是它的外貌特征,表达其构成形态的视觉、触觉。 内在特征是它的基本属性,表现在心里上对形态的客观认识。 材料在本身被艺术家赋予了生命,有其自身的语意,在构成练习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材料分为两大类,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在研究构成中,表达形态上运用美学的法则,科学地运用材料的特性,使其各自的美感得以表现,达到造型的形、质、色的完美统一。 材料的特性: 木材:温和、亲近、轻便、自然、舒适; 钢铁:理性、冷冰、重量、锋利、现代; 石材:永久、坚硬、浑大、牢固、彰显; 塑料:轻巧、随意、方便、透明、细腻; 金银:华贵、明耀、辉煌、光亮; 玻璃:脆弱、透明、开放; 纸张:柔弱、古朴、经济、加工方便; 纺织物:亲切、温暖、柔软、下垂。 一、自然材料的构造属性和加工方法 1、木材锯割工艺、雕刻工艺、刨削工艺、弯曲工艺、组合工艺 2、石材天然石材有两大类,一类是花岗岩,一类是大理石。石材常用的加工方法为锯切、研磨、烧毛等、抛光。 1、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坚固耐久,种类繁多,质感丰富,有较好的表现力。在立体构成中经常使用的有钢、铝、铜,经初步加工后,成型为板、棒、线、管、网等形态。 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有铸造、锻造、滚压、拉丝、切削、塑性加工。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有腐蚀、压印、喷漆、烤漆、涂刷、贴膜等。 2、塑料、塑料是人造的或天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如合成树脂、天然树脂、橡胶、纤维树脂或醚、沥青等为主的有机合成材料 常用纸材的分类:包装类、印刷类、绘画类、实用类 常用的加工工具:常用的工具有直尺、刻刀、铁笔、美工刀、夹子、三角板、曲线尺、圆规、分规、量角器、铅笔、橡皮、锥、聂等。 常用的连接材料:合成胶、白乳胶、固体胶、双面胶纸、订书针、回形针、长尾夹、针线。 纸材的加工:切、剪、刮、撕、磨 变形加工:弯曲、卷曲、折、搓、压 变异加工:烧、腐蚀 连接加工:粘接、栓接、插接、挂接 第二节强化“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