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 格式:docx
- 大小:195.56 KB
- 文档页数:9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对比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二、课程目标的不同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的不同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的不同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结构图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 版二、课程目标四、 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新课程高一上必修 1,必修 4 高一下必修 5,必修 2,必修 3 高二上选修 2 系列,选修 4 系列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 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 144 学时, 8 学分。
2. 选修 1 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 数学探究。
共 108 学时, 6 学分。
3. 选修 2 课程分为 A,B,C,D,E 五类。
6 学分。
A 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旧课程学 必修: 8 学分 分 选修 1 :6 学分选修 2 :6 学分必修: 10 学分 选修 2 系列: 6 学分选修 4 系列: 3 学分(每个专题 1 学分,共 10 个 专题,高考修 3 学分)学 必修: 144 学时 时 选修 1 :108 学时选修 2 :没建议学时必修: 180 学时 选修 2 系列: 108 学时 选修 4 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 1, 高一下必修 1 高二上选修 1,选修 2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 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 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 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 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 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 不等式选讲。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二、课程目标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时必修:144学时选修1:108学时选修2:没建议学时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高一下必修1高二上选修1,选修2高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二、课程目标的不同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的不同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新课程旧课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时必修:144学时选修1:108学时选修2:没建议学时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高一下必修1高二上选修1,选修2高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河北孟村回民中学张万山 59号普通⾼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总体是继承,删减了⾼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课程结构⾼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教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数学⾼化融⾼课程内容。
1、必修课程为学⾼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中毕业的数学学业⾼平考试的内容要求,也是⾼考的要求。
如果学⾼以⾼中毕业为⾼标,可以只学习必修课程,参加⾼中毕业的数学学业⾼平考试。
2、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供学⾼选择的课程,也是⾼考的内容要求。
如果学⾼计划通过参加⾼考进⾼⾼等学校学习,必须学习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参加数学⾼考。
3、选修课程为学⾼确定发展⾼向提供引导,为学⾼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学⾼主招⾼提供参考。
如果学⾼在上述选择的基础上,还希望多学习⾼些数学课程,可以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中,根据⾼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进⾼选择。
⾼、课程内容(⾼)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常⾼逻辑⾼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程、圆与⾼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内容的删减与增加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 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形”由原来单独的⾼章内容合并到“平⾼向量”这⾼章⾼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三)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1、必修课程主题⾼预备知识预备知识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集合,常⾼逻辑⾼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的观点看⾼元⾼次⾼程和⾼元⾼次不等式。
这四单元内容常⾼逻辑⾼语与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有变化外,其他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内容基本⾼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资料通过比较发现,《修订》与《实验》相比,主要有下变化:(1)课程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2)裸程设计思路更加全面,并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3)课程内容标准方面,在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时数上均有变化;(4)在躁程内容结构,更加突出基础性、选挥性,更加突出内容主线。
两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分析比较一、两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背景相同点通过两版课程标准背景可看出,两版课程标准的修订起点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都是通过课程改革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下个方面:1、在培养目标方面,都强调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化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方面,都提倡主动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教学活动!^^学生为中也,一切W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3、在评价方面,两版课程标准都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只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二、两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背景不同点1、教学实践不同虽然两版课程标准都是革除W往课程改革的弊病,但是《修评》与《卖验》相比整整晚了十多年,《修订》是针对《实验》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纠正的。
而《实验》是在多年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修巧。
显然,它们在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也不相同。
例如,两个版本的指导文件不同。
《实验》的指导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而《修订》的指导文件是《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外,课程改革的范围也不同。
《实验》版课程改革的范围是基础教育阶段。
而《修订》版课程改革的范围是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明确了各个学段的教育定位,并且强调要注意各个学段的衔接,这显然要比《实验》的修巧标准髙很多。
另外,《实验》在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评价方式还是更多地停留在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理念上倡导但是实施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修订》可说是《实验》的加强版,无论从课程内容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课程评价上都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修巧。
一、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一)课程性质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1)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
二、课程目标的不同
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
四、课程的结构的不同
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
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二、课程目标的不同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的不同
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
新课程旧课程结
构
图
学分必修:8学分
选修1:6学分
选修2:6学分
必修:10学分
选修2系列:6学分
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
专题,高考修3学分)
学时必修:144学时
选修1:108学时
选修2:没建议学时
必修:180学时
选修2系列:108学时
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
高一上必修1,
高一下必修1
高二上选修1,选修2
高一上必修1,必修4
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
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
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