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为吞酸吐酸古方病案
- 格式:pdf
- 大小:1002.56 KB
- 文档页数:4
三味中药,和胃降逆,善治吞酸吐酸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过呕吐的经历,那种胃肠都要吐出来,伴随一阵阵物体上涌的感觉,呃。
这通常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导致。
除了在风寒或风热感冒时候可能发生,还出现于多种疾病,如心源性呕吐、幽门梗阻,甚至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等。
而一种呕吐的亲戚,吞酸吐酸,则常发生于患者有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时候。
所吐的酸,是指胃酸过多。
适度的胃酸可帮助消化,但如果过量,浓度过高,就会烧灼胃。
胃受不了的同时也会求自保,想极力将这个酸水推出,于是发生吞酸吐酸现象。
酸水由胃中上泛,来不及吐出便咽下去了,称为吞酸,酸味有刺心之感。
不咽下就被吐出,则称吐酸。
那么为什么会胃酸过多呢?这就要找肝的责任了,肝主疏泄,与胃是邻居。
肝气郁而化火,常常会影响到胃,导致胃纳入的东西降不下去,日久化腐生出废液,出现嘈杂吞酸、呕吐口苦等症。
治疗肝火犯胃有一个经典方:左金丸,由黄连和吴茱萸两味组成。
黄连不仅味苦燥湿,还寒能清热,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能使肝火得清而不横逆犯胃。
且黄连又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胃气自和,阻住呕吐、吞酸吐酸的发生。
吴茱萸辛苦热,为肝之主药,能使肝气条达。
兼入脾胃,能散寒燥湿温中,和胃降逆。
不仅如此,吴茱萸还能收敛脾因虚寒无法运化的水湿,并顺着条达的肝气往下,温暖与肝同源相生的肾而助阳,增强人体活力,止住无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
二味均有降逆和胃之功,相配后,吴茱萸之辛热能制黄连之苦寒,并引黄连入肝经,共同使肝火得清,从根源上阻止胃不和,止呕止吐酸吞酸。
另外,肝气不条达除了有郁火,还常影响其藏血功能,形成血瘀。
所以治疗肝胃之病,可视情况加入适量破气化瘀的蓬莪术,其专入肝脾,虽为破气,但辛苦气温并不峻猛,与同为姜科植物的郁金,姜黄分别有“郁金入心,专治血分之病。
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
蓬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之说。
而这个治气中之血的说法,正对应了肝气不条达,令气不行,以致血不行而稽留。
呕吐虞天民治一妇,年三十,产后因食伤,致胃虚不纳谷,四十余日矣。
闻谷气则恶心而呕,闻药气亦呕。
虞用顺流水二盏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放澄清,取一盏,入参、苓、白术各一钱,甘草二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钱,陈米一合,加姜、枣,同煎至七分,稍冷服,此药遂纳而不吐。
别以陈米煎汤,时时咽之,日进前药二三服,渐能纳粥而安。
后以此法治人,悉验。
薛立斋见一人呕吐痰涎,发热作渴,胸膈痞满,或用清气化痰降火,前证益甚,痰涎自出。
薛曰:呕吐痰涎,胃气虚寒也;发热作渴,胃不生津也;胸膈痞满,脾气虚弱也。
须用参、芪、归、术之类,温补脾胃,生发阳气,诸病自退。
不信,仍服前药,虚证悉至,复请治。
薛曰:饮食不入、呃逆不绝、泄泻、腹痛、手足逆冷,是谓五虚。
烦热作渴,虚阳发于外也;脉洪大,脉欲绝也。
死期迫矣。
或曰:若然,殒于日乎?殒于夜乎?薛曰:脉洪大,当殒于昼。
果然。
震按:此条与张克明咳嗽吐痰证治相同,彼以温补而愈,此以清削而死。
薛公之善用温补与戴人之善用涌泄,皆举一可以例百也。
王中阳治一宦家妇人,忽患心腹冷痛,遂呕吐,去尽宿汁不已,而又吐清涎,如鸡子清之状,一呕一二升许,少顷再呕,百药不纳,咽唾亦不能顺下,已经三日,但聪明不昧,吩咐家事以待就木。
王诊其脉,六部弦细而长。
令服滚痰丸三十丸,并不转逆,须臾坐寐,移时索粥食之。
次日再进三十丸,兼服局方茯苓半夏汤,再服钱氏白术散,饮食如旧。
李士材治兵尊高元圃,久患呕吐。
李诊之曰:气口大而软,此谷气少而药气多也。
且多犯辛剂,可以治表实,不可以治中虚,可以理气壅,不可以理气弱。
用熟半夏五钱,人参三钱,陈仓米一两,白蜜五匙,甘澜水煎服,十剂全安。
又治屯院孙潇湘,夏月食瓜果过多,得食辄呕,二十日弗止,困顿床褥,手足如冰,举家惊惶。
李曰:两尺按之有神,胃气缕缕不绝,只因中气本弱,复为寒凉所伤耳。
遂用红豆丸,连进三服,至明日,便能食粥。
兼与理中汤加丁香、沉香,旬日之间,饮食如常矣。
孙东宿治邵姓者,年五十,呕吐物如烂猪肺状,胸背胀。
越鞠丸脘腹胀痛吞酸呕吐。
吞酸呕吐,饮食不化;六郁牙齿痛,口疮,或胸满吐酸,饮食少思;特别是妇女思想无穷,所欲不遂,带脉不约,发为白淫(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提要:越鞠丸是我在临床最常用的一首方剂,由于独特功用是行气解郁,主要用于气、血、痰、火、湿、食等郁症;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六郁牙齿痛,口疮,或胸满吐酸,饮食少思;特别是妇女思想无穷,所欲不遂,带脉不约,发为白淫(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所致的气血瘀滞证效果非常显著。
1、【来源】: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卷三。
2、【异名】:芎术丸、越曲丸。
3、【组成】: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抚芎功效解经络之痛,现在临床上常与川芎混用。
)4、【用法】: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6~9克,温水送下。
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5、【各家论述】:①.《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
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
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
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则郁舒矣。
②.《删补名医方论》:以气为本,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
故用香附以开气郁,苍术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
五药相须,共收疏解五郁之效。
③.本方为治疗气郁乃致血、痰、火、湿、食诸郁轻症的常用方。
气郁则升降不行,运化失常,故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
气郁或因血、痰、火、湿、食诸郁所致,而气郁有可导致血、痰、火、湿、食诸郁。
因此本方着重于行气解郁,使气机通畅,则诸郁自解。
从郁辨治吐酸验案举隅[摘]吐酸(含吞酸与泛酸)临床比较常见,是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的常见症候,而祖国医学则视之为独立病证。
数年来,临床从郁辨治,屡获良效,举隅如下: 例一气郁吐酸张xx,女,28岁,1986年7月25日就诊。
自述胃脘区烧灼感二年余,每服药虽可缓解,但病情日趋严重。
近半年吐酸常发伴脘闷胁胀,心烦易怒,叹息为快,经询问有长期情志不舒之病史。
证见舌红边尖尤甚,苔薄黄,脉弦。
肝脾不大,胃脘区压痛(-),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型吐酸。
处方:香附25克、青皮15克、柴胡25克、枳实20克、陈皮15克、焦山楂15克、六神曲1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
服上方两剂病大减,二诊遵原方继服两剂诸症悉除,至今未发。
例二食郁吐酸丛xx,女,53岁,1986年7月23日就诊。
自述三个月前因进食炸鱼与米饭,食后即寐,寤时即觉烧心,上腹饱懑不适,其后,常于食后病发。
近月余吐酸频作,伴腹胀肠鸣、大便不实,气味酸秽,舌红苔腻,脉沉实有力、胃脘区饱满,压痛(-),诊为食郁吐酸。
处方:鸡内金15克、焦山楂25克、六神曲20克、莱菔子15克、榔片10克、苍术15克、陈皮15克、枳壳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木香10克、厚朴15克,服上方两剂,已不吐酸,大便转实,酸秽之味不著,唯偶觉胃区烧灼不适,伴脘闷胁胀。
前方减苍术、木香、菜菔子;加青皮15克、香附20克、龙胆草10克,继服二剂诸症消失。
嘱改服保和丸一周,以固其效。
例三湿郁吐酸李xx,女,42岁,1986年6 月10日就诊。
自述烧心伴肢体无力,困倦疲惫、脘腹胀满、痞塞不舒十年余。
一年前曾在某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型胃炎。
近五个月吐酸频发,证见舌淡苔白滑,脉滑。
诊为湿郁吐酸。
处方:苍术25克、白术20克、大腹皮15克、陈皮15克、厚朴15克、半夏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六神曲15克、香附15克。
服上方二剂吐酸止,唯腹满胁胀之症未尽愈,原方加青皮15克、川楝子15克、木香10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厚朴三物汤为主治愈呕吐胁痛病案:马某,50岁。
初诊:1986年4月15日。
主诉及病史:身体瘦弱,呕吐,吐物带黄色,上腹及右胁下部剧痛,按之有物,反复发作数年。
诊查:苔白,便秘,脉弦。
辨证:胃气上逆,肝胆不和。
吐物带黄色,判断有胆石。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
用厚朴三物汤排石止痛。
处方:厚朴12g 酒军10g 枳实6g 鸡内金(生)6g 石韦12g 党参15g 乳香5g 没药5g 甘草6g二诊:服药2剂后,呕吐加剧,随即吐出蚕豆大胆石1枚,腹痛顿减,呕吐停止。
病有转机,再以补气血、助消化为法,方用八珍汤加减。
处方:党参16g 茯苓10g 炒白术12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5g 焦山楂6g 炒麦芽9g 炙草5g三诊:服上方药2剂后,症状全部消失,病痊愈。
按语排石止痛为治疗结石之常法。
本案特点即在治疗上选用厚1朴三物汤为基本方,取其理气导滞通腑之意,配以乳香、没药化瘀,鸡内金、石韦消石,2剂则结石出、呕吐止。
最后以补气血、助消化而收功。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627,张之亮医案。
张之亮,字维熙,1904年生,甘肃省秦安县人。
主任中医师。
幼入私塾,后曾务农,当过学徒,做过店员。
1928年甘肃大旱,只身逃荒至古城西安,后拜西安光华国医学校蒋成邹先生为师,习医5年。
1935年冬开业于兰州,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加之当时面向底层,奉行“穷人免费,赤贫赠药”的宗旨,深受劳动群众赞誉。
1943年就读于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应聘任兰州工校史地教员兼校医;1952年调任兰州女师教员,兼兰州第二联合诊所医生;1956年调甘肃省中医进修学校(现甘肃省中医学校)工作,曾先后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国医学史》和《中医妇科》等课程。
张氏行医50年,教学30余载,桃李遍陇中,是甘肃省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
《续名医类案》卷六呕吐《续名医类案》 > 卷六呕吐杜壬治安业坊阎家老妇人,患呕吐。
请石秀才医,曰,胃冷而呕。
下理中丸至百余丸,其病不愈。
石疑之,杜至,曰∶药病相投,何必多疑。
石曰∶何故药相投,而病不愈?杜曰∶药力未及,更进五十丸必愈。
果如其言。
石于是师法于杜。
(《医学纲目》。
)王普侍郎病呕,饮食皆不得进,召孙兆治数日亦不愈。
后复召杜,杜曰∶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遂用川乌一两,净洗去皮脐,不去尖,以浆一碗煮干,每个作两片,复用浆水一碗煮尽,更作四片,细嚼一片,以少温水下。
少顷,呕遂止,痛即少息。
杜遂问曰∶寻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
杜曰∶是甘甜乃膏梁之物,积久成热,因而生风,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王服其说。
(同上。
)毛公弼有一女,尝苦呕吐,求庞安常医,与之药曰∶呕吐疾易愈,但此女子能不嫁,则此病不作。
若有娠而呕作,不可为矣。
公弼既还家,以其女嫁归沙溪张氏,年余而孕,果以呕疾死。
(曾达臣《独醒杂志》。
)臧中立,毗陵人,客鄞,崇宁中,徽宗后病甚,中立应诏,以布衣麻履见。
命之入诊,出问何证?中立对曰∶脾脉极虚,殆呕泻之疾作楚。
和药以进,且曰∶服此得睡为效。
至夜半,果粥食,不一月获安。
赐归,诏出官帑,予地筑室南湖以居焉。
(《宁波府志》。
)许学士政和中,治一宗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食不下。
医用丁香、藿香、滑石等,下咽即吐。
许曰∶此证汗后余热留胃脘,正宜竹茹汤,用之即愈。
薛立斋治府庠沈姬文母,患脾虚中满,痰嗽发热,又食湿面冷茶,吞酸呕吐,绝食。
误服芩、连、青皮等药,益加寒热,口干流涎不收,闻食则呕,数日矣。
迎治,曰∶脾主涎,以脾虚不能约制也。
欲用人参安胃散,惑于众论,以为胃经实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剧。
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块,顿发呕吐酸水不止,仍服前药愈剧。
复邀视之,则神脱脉绝濒死矣。
惟目睛尚动,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
然药不能下矣,急用盐、艾、附子炒热熨脐腹,以散寒回阳。
又令沈以口气补接母口之气,又以附子作饼热贴脐间。
十枣汤——胃痛吐酸,胸膈痹痛,脑积水,腰背痛,腰脊痛12胃痛吐酸——林映青医案李某某,男,27岁。
患者于两年前,于劳动遇冷水后得胃病,以后经常胃痛,吃冷食则痛更甚,且多呕吐酸水,并感胃部胀满,历时已有年余。
给予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各0.45克(均研为末),大枣10枚。
先将大枣煮汤2碗,早晨空腹时服一碗,候一小时后,再将上药末投入另一碗的枣汤内服下。
2剂后,胃酸锐减,再服一剂,酸水消失,但有轻微下泄,胸中觉热。
给服红枣粥2次泻止,并用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4.5克,大枣10枚。
水煎服,3剂。
完全痊愈,经随访未见复发。
[福建中医药1963,(3):42]《伤寒论名医验精选》13胸次窒痛——印会河医案患者汪姓妇人,年30余,农民,江苏省靖江县法喜乡人。
素有胃寒吐水之证,怀孕六七月,突患胸次窒痛,属(数)治不愈。
经小产后,病势更甚,脘腹部膨隆如复(覆)碗状,从胸至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触近,不能眠睡者已五六日。
察之,病人神气虽疲,但脉殊弦劲,大便不通,已近旬日,小便亦极少,舌白苔腻,面带赤色,口渴拒饮,强饮之亦必倾囊吐出乃安。
笔者乃根据仲景治“悬饮内痛”及“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用十枣汤法治之,方用煨大戟、煨甘遂、荒花熬各一钱,共研末,以大枣肥者20枚去皮核,包裹药末,分3次吞服,日服1次。
得药后狂泻二三次,寻即痊愈。
《现代医案选(第一集)》《经方一剂起沉疴》论:此为水气,渴不欲饮,饮则吐出,此是火升作渴,五苓水逆证。
胸至腹硬满而痛,不可触近,此是水停胸膈,结胸之象。
腹胀膨隆,必泻停水。
14脑囊虫脑积水(痰饮结聚证)——王付医案张某某,男,36岁,屠户,2010年4月9日初诊。
主诉:1年前经常头痛头沉,屡经治疗可未见疗效,于2010年1月到省级某医院检查,确诊为脑囊虫,之后又到省级某医院检查仍诊断为脑囊虫、脑积水。
西医建议进行颅内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经医院西医大夫推荐前来就诊。
『呕吐』中药方--胃酸热入食呕吐治疗方
湿热犯胃主要表现:食入即吐,吐物酸臭,或伴身热,口渴喜饮,烦躁少寐,大便秽臭或秘结,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方法:竹茹、蒲公英各 30克,白糖适量,前2味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加白糖调味即可。
每日1剂,代茶分次饮用。
解析:恶心呕吐在中医看来,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胃失和调、气逆而上所致。
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霄经,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效.用于烦热呕吐、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等。
二药合用,对于湿热犯胃恶心呕吐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应注意,出现恶心呕吐时,饮食要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食、稀粥、蛋类、汤类等,同时应查明原因,对因施治。
经方77:乌梅丸|腹痛、呕吐、慢性肠炎、腹泻、胃酸、消化溃疡乌梅此方出自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为治疗蛔虫之专方,为经典的寒热错杂方。
其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此方用药量特殊者:乌梅——用量为300枚。
根据实测称重,10枚乌梅约重20克,则300枚大概重600克,按一两等于15克计算,相当于四十两。
此方现有成药可以买到,服用非常方便。
现提供汤剂参考量如下:乌梅15,细辛15,附子15,桂枝15,黄柏15,人参15,当归10,蜀椒10,干姜25,黄连35。
酸梅汤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方证:此方方证条文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均有,且其文字多有相同之处:伤寒论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
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
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之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篇:七、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八、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分析此条方证条文:三病之鉴别——藏厥、蛔厥、藏寒:藏厥: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蛔厥: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藏寒:病者静而复时烦。
寒热错杂证的鉴别:寒症——手足厥冷、畏寒、冷汗出、大便溏泻。
热症——心中烦躁、目赤、口苦、小便黄。
17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治疗呕吐,只用了一个两味药的方子!张仲景的方子以小而精著称,临床使用常作为基础方加减。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金匮要略》里的一个小方子——小半夏汤。
这个方子组成只有两味药物:半夏、生姜。
《金匮要略》原文记载:“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解,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这段话对于小半夏汤证的描述最典型的症状是呕吐,因为呕吐必然伴随着津液的大量流失,所以正常情况下频繁呕吐的病人必然会口渴。
但是小半夏汤证的病人是呕吐但是并不口渴,这就说明胃中必然存有大量水液。
张仲景认为这一病的病机在于“心下有支饮”,心下也就是胃脘部,支饮作为水饮邪气的一种,是体内水液停聚而转化成的病理产物,其质地相较于痰来说更清稀。
在《金匮要略》还有一段关于小半夏汤证的记载:“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饮食水谷不能下咽,是胃寒不能收纳水谷,水饮邪气停滞于胃脘,胃气不降反上逆而为呕吐。
小半夏汤的组成:半夏18克、生姜15克。
当中包含的半夏、生姜都是止呕的良药,被后世医家作为止呕的基本方。
这个方子所针对的呕吐是水饮阻遏胃气所致,该证的呕吐特点是呕吐清水、稀痰,但不会感觉口渴,病者可以伴有脘腹痞胀,肠间水声漉漉。
饮为阴邪,其性必寒,停滞胃脘则导致胃寒呕吐。
方子当中的半夏,味辛、性温、有毒,有很好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以及消痞散结的作用。
而生姜味辛、性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擅长于温中止呕。
可以针对停聚于胃脘的水饮邪气,以辛温的半夏温化水饮,以辛散的生姜发散水饮。
水饮得除,胃脘之气和畅,呕吐自然消除。
而且用生姜与半夏配伍,既可以解半夏的毒,又可以协同增强止呕作用。
但是,一定要注意生半夏是有毒的,《雷公炮炙论》就记载到:“将半夏投于水中,洗三遍用之。
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而且张元素认为:“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
[卷十八(补遗)吞酸吐酸] 附方藿香安胃散(见第二十)加减二陈汤治痰饮为患,呕吐,头眩,心悸。
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吞酸、吐酸等证。
丁香(一两)半夏陈皮(各五两)茯苓(三两)甘草(一两半)上咀。
每服四钱,水煎,入生姜三片煎服。
三因曲术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苍术(泔浸三宿,洗净,日干,炒,一两半)上为末,生姜汁别煮神曲糊为丸,姜汤送下。
二陈加茱连神曲苍术方陈皮(一钱)白茯苓(一钱)苍术(炒,一钱二分)黄连(吴茱萸汁煮,炒,一钱)神曲(炒,一钱)水二钟,生姜一片,煎八分服。
酒煮黄连丸(见第五十五)[卷十八(补遗)] 噎膈噎者,食入不利,或挨塞而下,或负痛而纳,其病在喉。
膈者,食虽入膈,或气逆,或满闷,或隐痛,或得嗳少宽,或得吐反快,其病在膈。
二疾多并见,噎者必膈,膈者必噎也。
即翻胃之先驱,积郁沉忧,气结不散,久久成此。
《张鸡峰方论》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内,不属冷,不属热,不是实,不是虚,所以药难取效。
多缘忧思恚怒,动气伤神。
气积于内,动则诸证见,气静疾平。
手扪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视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听之而不知音之所发,故针灸药石皆不获效。
乃神意间病也,旨哉言乎。
(宜生姜半夏汤、香砂宽中汤、五膈宽中散、谷神嘉禾散、统旨补气运脾汤、代抵当丸之类选用。
)[卷十八(补遗)\噎膈] 附方生姜半夏汤止呕吐,开胃消食。
半夏生姜(各三钱)上咀,水二盏,煎七分服。
统旨香砂宽中汤治气滞,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
木香(临服时,磨水入药三、四匙)白术(炒)陈皮香附(各一钱五分)白豆蔻(去壳)砂仁(去壳)青皮槟榔半夏曲白茯苓(各一钱)浓朴(姜制,一钱二分)甘草(三分)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
入蜜一匙,食前服。
和剂五膈宽中散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
并治一切冷气。
白豆蔻(去皮,二两)甘草(五两)木香(三两)浓朴(去皮,姜汁炒,一斤)缩砂仁(去壳)丁香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四两)香附子(炒,去毛,十六两)上为细末。
中医院吐酸篇医案选
患者:吴某,男,27岁,1990年10月11日初诊。
现病史:吐酸烧心三年,每吐酸时身冷寒战,脱胀,口苦,不吐痰,心时烦,口糜。
苔白厚,舌质暗红,脉弦略滑,大便干,小便略黄。
辨证:湿浊内郁证。
治则: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疏肝理脾。
处方:清中化湿汤合四逆散加减。
柴胡15g,白芍10g,枳实10g,苍术10g,川朴10g,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15g,黄苓10g,桅子10g,生甘草6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0年10月16日。
脱内烧灼减,吐酸消失,身阵冷已不明显,口苦,苔黄厚,脉弦略滑,脱略胀,纳增,大便已不干。
上方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患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来乘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吐酸,烧心;脉弦亦主肝郁;湿邪困脾,气机失畅,则见脱腹胀满;苔白厚,脉略滑,皆为湿邪困阻之象。
辨为湿浊内郁证,方予清中化湿汤合四逆散加减,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疏肝理脾。
(五)乌梅丸——呕吐,厥逆,吐酸,吐蛔26呕吐厥逆——余听鸿医案壬辰二月,余治常熟青龙巷口钱姓妇,始因肝气寒热,他医进以破气消导发散,而致呕吐,气上冲心,由下焦上升,即昏厥不知人事,气平则醒。
邀余诊之,余曰:呕吐气上冲则厥,此是风邪犯于足厥阴肝经,破气温中,俱无益也,当以乌梅丸9克,煎化连渣服。
服后呕吐即止,气冲亦平,再调以平肝降逆之剂,二三剂而痊。
大市桥孙妇,亦脘痛,气冲胸膈,则肢厥神昏,呕吐额汗。
余以乌梅丸煎化服之,气冲厥逆渐平,后服仲景黄连汤加吴萸,三剂即痊。
此二证皆春天少阳风热之邪,误服破气消导寒凉等品而入厥阴者,所以病入于里,徒事发表消导无益也。
(《余听鸿医案》)按:有报道应用乌梅丸(加棕榈炭、阿胶、仙鹤草)治疗崩漏(呈现寒热错杂之证者)35例,每能收到满意效果。
(《中医杂志》1964年10期)《经方研习》论:本案已经昏厥不知人事,厥阳不降,独行于上,则昏厥也。
27吐酸证——赵明锐医案贾某,男,54岁,干部。
在战争岁月中,生活十分艰苦,饥饱寒热不适,于是患有吐酸吞酸证,一直延续了20多年没有治愈。
二、三年以来发展较为严重,饮食稍不注意,或气候有变化,或食糖之类,即吞酸难耐,或大口吐酸水,近一年来更为增重,几乎每日如此。
中、西药服过无数,未曾治愈,每日于饭后一小时服苏打粉抑制。
食欲欠佳,胸腹胀满,嗳气,有时头晕耳鸣。
舌苔白腻,脉沉滑。
诊断为脾胃阳虚,肝火犯胃。
以乌梅丸治之。
乌梅100克细辛15克干姜30克黄连40克制附子30克当归20克蜀椒12克桂枝15克党参50克黄柏20克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二丸,早晚各一丸,温开水送下。
共服一个月,吐酸吞酸痊愈,再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有脾胃虚寒,肝火犯胃的脉证,服乌梅丸获效。
本方也运用于多年吐酸吞酸的患者。
并不完全具备脾胃虚寒,肝火犯胃的病机,也能获效,但用于偏寒者,效果较好。
论:脉法二十四: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气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嗳气,嘈杂吞酸,吐酸,呃逆,恶心治疗秘方嗳气;香附散;香附,山栀,黄连,橘红,半夏。
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炙草,陈皮,半夏。
嘈杂;二陈汤;茯苓,半夏,陈皮,甘草。
白术丸;白术,南星,半夏。
气郁汤;香附,苍术,橘红,半夏,茯苓,贝母,川芎,山栀,甘草,紫苏,木香,尖槟榔。
槟榔橘皮汤;槟榔四两,橘皮一两,每末方寸匕,空心,生蜜汤下。
吴茱萸汤;淡吴萸水煎,顿服。
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发也,累用有效。
吞酸;左金丸;黄连,吴萸。
吐酸;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呃逆;呃逆源流;呃逆,火病也。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於火是也。
呃逆一症,古名哕,後名咳逆,又名吃忒。
其故有三:一曰热逆;胃火乾气上逆,脉洪大而数,必口乾舌燥,面赤(宜平胃散加清火药)。
阴火上炎而呃,其气从脐下逆上,说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也(宜山栀、黄连清火,木香理气,茯苓、半夏理脾)。
胃中停痰阻塞,致痰火郁遏,不得疏泄,亦呃(宜叁用二陈汤、半黄丸)。
温病发呃,乃伏热在胃,令人脑满而气逆,逆而呃,或大下,胃中虚冷,亦致呃(宜茅葛汤)。
二曰气呃;劳役过度,努伤中焦,丹田之气,逆而上行,故呃,急调气(宜调气平胃散、人叁利膈汤)。
中气大虚,不时发呃,急补益(宜补中益气汤)。
元气不足,胃虚而呃,非培元不可(宜人叁理中汤)。
肺气郁,面冷频呃,总在咽喉不爽,当开上焦之,说心胸背部,须藉在上清阳舒展,乃能旷达也(宜枇杷叶、川贝、郁金、射乾、通草、淡豉)。
痢後发呃,极为险症(宜六君子汤)。
汗吐下後,或泻利日久,或大病後气呃,为中气极虚(宜十全大补汤,兼热加竹茹、丹皮,兼寒方加丁香、附、桂,脉沉数大、便秘,宜稍加大黄)。
男女伤寒,及一切杂病,手足逆冷而呕且呃(宜姜橘汤)。
呃逆之甚,至於短气,急疏导之(宜紫苏二钱、人参一钱,煎服)。
食伤脾胃,复病呕吐,发呃下利,两脉微涩,是阳气欲尽,浊阴冲逆,急候也,舍理阳驱阴无别法(宜乾姜、吴萸、人参、茯苓、丁香、柿蒂、炮熟附子)。
国医大师颜正华:反酸治验三法一、疾病概述反酸是吞酸和吐酸的总称。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则称吐酸。
一般地说,反酸是泛吐酸水的症状,常与胃痛兼见,但亦可单独出现。
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中医对反酸的认识由来已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噫醋候》中有:“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认为反酸是由热邪落于胃经而导致的,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
”又云:“酒之味苦而性热,……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必吐酸,为热明矣。
”朱丹溪《丹溪心法·吞酸》“附录”一节中对反酸的发病原因做了精辟的阐释,云:“吐酸……,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久,湿中生热,故以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吐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
明·秦景明《病因脉治·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中则认为反酸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云:“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甚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
”总之,反酸的发生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
如情志不畅,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以致胃气上逆。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亦可致呃逆反酸。
二、治法概述1.热证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
治以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为左金丸加味。
为增加和胃制酸作用,可酌加乌贼骨、瓦楞子。
秘方公布之胃热吐酸方胃火炽盛呕吐吞酸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脾胃病中发病率较高。
对于此病的诊疗,我最常用家传秘方――胃热吐酸方。
古往今来虽然治疗该病方法多样,选药纷繁,各代医家皆有心得,但是我所用秘方有其它方药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用药如神是此秘方的特点,看似平淡无奇之药,服用后效如桴鼓,无一不效。
其次,此方另一个特点便是价钱特别便宜,皆是最普通,最常用的草药,能为患者节省不少费用。
再次,此方配伍精当,简单深刻,易学易用。
故将此类灵验之方悉数陆续公布,盼得到之人以济世为念,勿用之牟取暴利,望所有人皆得法施,愿天下无疾,四海同春。
蒲公英20g 败酱草20g 牡丹皮15g 牡蛎35g 竹茹15g 乌贼骨15g 芡实30g 吴茱萸3g公英、败酱草为君,以平寒之力折炽盛之胃火,较苦寒之黄连柔和,以固护正气和治疗疾病为目的,二药去热而不伤正。
再者,此二药能去除胃及其由胃火上泛灼伤食道所致的腐肉败酱,使胃腑推陈出新,迅速恢复。
牡丹皮能辅佐二君清理胃热日久,内损脏腑所产生的虚热,以其凉而不寒之力助公英、败酱去胃中之火而不伤正。
牡蛎、竹茹降胃下气,防止胃火上泛呕吐酸水。
乌贼骨有收酸敛酸之效,可祛除多余之酸水,其用量适脉势而定。
芡实辅助乌贼骨收敛余酸且守中,有益胃养胃之功,保护胃腑不被酸灼,增强中气与山药甘草同功。
吴茱萸3克虽少,却能调整大量寒凉之药性,制约诸药之凉,且配合凉药能使脾胃益于受纳凉药,不至于寒凉伤正和拒药。
所有传世真方皆有平淡无奇却疗效极好的特点。
原方配伍精当,便宜效验,轻者一剂取效,重者五剂安和,临床运用可稍加辩证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此病虽有良方,但规律饮食,适当禁忌才是治疗此病的根本。
凡辛辣之品皆宜忌之,如韭菜、大蒜皆不宜食。
《古今医鉴》吞酸脉脉弦而滑,两寸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迟,或紧而洪,或洪而数,或沉而迟,胸中寒饮。
洪数者,热痰在膈间,时吐酸水,欲成翻胃之疾也。
病丹溪曰∶吞酸与吐酸不同。
吐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
郁积而久,温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水吐出,非热而何?其有积之以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得温暖,则腠理开发。
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者,主其本;东垣言寒者,言其标也。
戴氏曰∶湿热在胃口上,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故作酸也。
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为酸也。
《原病式》曰∶吐酸者,肝木之谓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为酸也。
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
必用米菜蔬以自养,宜节浓味。
方清郁二陈汤治吞酸刺心及吞酸嘈杂。
陈皮(一钱)半夏(一钱)茯苓(一钱)苍术(八分)川芎(八分)香附(一钱)神曲(炒,五分)枳实(炒,八分)黄连(炒,一钱)栀子(炒,一钱)白芍(七分)甘草(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或为丸服,尤效。
茱莲丸治郁积吞酸。
吴茱萸(去梗,汤泡浸半日,炒)陈皮(去白)黄芩(陈壁土炒,各五钱)黄连(陈壁土炒,一两)苍术(米泔浸炒,七钱半)上为末,神曲糊为丸。
每服六七十丸,津液咽下。
苍连丸治郁积吐酸。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陈皮(一两)半夏(一两,姜汁炒)黄连(一两半,夏月倍用)白茯苓(一两)吴茱萸(炒,一两,冬月倍用)上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食后服。
曲术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螫心痛,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苍术(米泔浸,一两半)陈皮(一两)加砂仁(一两)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姜汤送下。
平肝顺气保中丸(云林制)〔批〕(按此方治吞酸、吐酸、嘈杂、嗳气兼治之剂)治郁火伤脾,中气不运,胃中伏火,郁积生痰,致令呕吐,吞酸嘈杂,心腹胀闷。
吞酸吐酸
丹溪治一人,因心痛,久服热药多,兼患吞酸。
以二陈汤加芩、连、白术、桃仁、郁李仁、泽泻服之,累涌出酸苦黑水如烂木耳者。
服久,心痛既愈,酸仍频作,有酸块自胸膈间筑上咽喉甚恶。
以黄连浓煎冷,候酸块欲升,即与数滴饮之。
半日许,下数次而愈。
乃罢药,淡粥调之一月。
时已交春节旬余,中脘处微胀急,面带青,气微喘,时天尚寒,盖脾土久病衰弱,遇木气行令,脾受肝凌也。
急以索矩六和汤与之,四日而安。
立斋治一儒者,面色痿黄,胸膈不利,吞酸嗳腐,频服理气化痰之药,大便不实,食少体倦,此脾胃虚寒也。
用六君加炮姜、木香,渐愈。
兼用四神丸而元气复。
震按:二条治热治寒,各极其妙。
朱案不用左金之反佐,识见最高。
薛案之四神,不若去五味、肉果,换以参、术、
姜、附为更妥也。
薛又有一案,现证皆同,更加足指肿痛,指缝出水。
其人先服二陈、二妙、黄连、枳实,薛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而愈。
真丝丝入扣之方矣。
盖脾虚挟寒,脾虚挟湿,同中有异耳。
周慎斋治吞酸,专用吴茱萸,历叙其效,则又单管得寒湿二字。
嘈杂
孙东宿治叶润斋,年近四十,心鬲嘈杂,好啖肉,尤好鸡,一日不能缺,缺即身浮力倦,神魂无措,必急得肉,见则大嚼,及入腹,腹又大痛,痛极则吐酸水稠涎然后定,稍定又思肉啖也。
人疑为祟。
孙诊之,六脉大小不等,观其色唇红脸黄,问之,则曰痛虽苦,尚能熬,若嘈杂则遍身淫淫苏苏,左右无可奈何,手足无所把捉,有近于死,急需肉以救命。
孙曰:据色脉,乃虫证,非祟也。
先予雄黄丸一服,不瘳。
改以腻粉五分,使君子末一钱,用鸡子打饼,五更空
心饲之。
辰刻下长蛲十条,内有二大者,长尺余,下午又下小虫百余。
自此不喜肉,而嘈杂良愈。
震按:嘈杂证,丹溪谓是痰因火动,乃噎膈之渐,故多用黄连、山栀、苍术、半夏、白芍之类。
然亦有思虑伤血者,有肾阴虚而胃火旺者,又宜用生地、阿胶、柏子仁、麦冬、石斛、芦根之类。
若此案乃虫蚀脂膏,嘈杂门中所未载,故特选之。
(雄按:魏选列诸虫门。
)昔年曾见叶天翁治一妇人胸痞心嘈,用盐水煮石决明三钱,经霜桑叶二钱,丹皮一钱,黑栀一钱,三角黑胡麻二钱,细生地三钱,四帖而愈,此又肝火郁于胃之嘈杂也。
雄按:余治高隽生孝廉令堂,嘈杂便溏,肠鸣少纳,脉至虚弦软滑。
虽肝火炎而痰饮动,然脾脏受戕,舌色淡而无液,苦燥凉润,皆不可投。
与潞参、九蒸白术、甘草、木瓜、薏苡、白芍、竹茹、建兰叶、茯神、盐水炒橘红、牡蛎为方,数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