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礼仪
- 格式:ppt
- 大小:11.36 MB
- 文档页数:33
关于古代结婚的六种礼仪介绍
关于古代结婚的六种礼仪介绍
结婚是人生大事,自古以来仪式花样百出,看一看,蛮有趣味的。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我们简要了解一下。
1. 纳采指男方相中某个姑娘后,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如果女家考查后觉得可以谈一谈,男方才能准备礼物前去求婚。
2. 问名是在求婚之前,双方了解情况,一般是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当然,媒人也会将男方的情况告诉女方的。
3. 纳吉,这是正式结成姻亲关系的标志,当双方觉都有意思后,男家会占卜一个好日子,通过媒人通知女方,并在吉日备礼到女家作客,决定缔结婚姻。
4. 纳征,这是伴随在整个过程中的,正式结婚前男家更是会向女家送一份聘礼,就是纳征,又叫纳币。
5.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
6. 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中国古代结婚的六个礼仪
中国古代结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在古代,结婚有着非常严格的礼仪,其中包括六个礼仪,分别是聘礼、问名、纳吉、纳采、定礼和迎亲。
聘礼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的礼物,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绸缎、茶叶、糖果等。
聘礼的多少和质量代表了男方家庭的实力和诚意,也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问名是指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了解女方的姓名、年龄、家庭背景等情况。
这是为了确定女方是否符合男方家庭的要求,也是为了避免婚姻中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
纳吉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的吉祥物,通常是一些象征幸福和美好的物品,如龙凤灯、糖葫芦、红枣等。
这些吉祥物代表了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纳采是指男方家庭正式向女方家庭提出结婚的请求,并送去一些礼物表示诚意。
女方家庭如果同意,就会回送一些礼物表示接受男方家庭的请求。
定礼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的一些礼品,如金银器皿、绸缎、茶叶等,表示男方家庭已经确定了婚姻关系,并向女方家庭表示感谢和尊重。
迎亲是指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接新娘回家,这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迎亲的过程中,男方家庭要准备一些礼品和红包,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古代结婚的六个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代表了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也代表了两个家庭的联姻和美好的祝福。
虽然现代社会的结婚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古老的礼仪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让我们更加珍惜婚姻的意义和价值。
一、三书六礼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古代夫妻的礼仪在古代,夫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夫妻关系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延续与繁荣。
在古代社会中,夫妻的礼仪是必须要遵守的,这是一种尊重及体现人们规范婚姻关系的一种积极方式。
下面,我们将从古代夫妻的礼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夫妻婚礼在古代,婚礼是一场盛大的仪式,其流程非常繁琐。
当两家决定结婚的时候,要先进行定亲。
预定日期,择吉日,家长要购买各种礼品送亲家,同时摆酒席,举行拜堂仪式,完成多个环节后,在盛大的婚礼中,完成两个家庭的联姻。
在仪式的过程中,有很多有着特定象征意义的环节,例如点烛、披红、过门贴防盗贴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婚礼的严谨和庄严性。
同时,新婚之夜,还有夫妻合卺的仪式,在严守礼仪和节制的同时,展现彼此的爱与敬。
二、服饰人们把“婚姻”视为人生中的大事,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男女的婚礼服饰必须体现出隆重、精美的特点,体现两家的身份地位。
在早期的时候,男子要穿黑色的合欢袍、蓝缎逢、三山花、狐皮巾等,而女子则要穿着齐襦裙、振袖、褶裙、罗裙等。
同时,在婚礼之后,男子要着金缎褂,女子则要着上下对襟的官服来证明彼此的身份。
同时,为了遵守礼仪,古代夫妻在正式场合下需要穿戴规范的礼服。
在不同场合下,男子要着白色衣袍、广袖长褂、翻领蝴蝶结等具有不同寓意的服装来体现彼此的身份和地位。
三、夫妻言行规范在古代社会,夫妻之间有着非常严格的情感及言行规范。
男人要绅士,保持傲视群雄。
而女人要淑女,保持谦虚,娴静。
在婚姻过程中,男人必须要表现出雄性化的特质,比如强壮、有威严、不娇弱等等。
女人则要表现出柔弱、体贴、恭敬等品质。
男人要以一位丈夫的身份,保护妻子,对她体贴入微,照顾有加,温馨恩爱,而女人也要以一位贤妻的身份,尽全力增添夫妻间的幸福,以温暖和一份爱心相待。
同时,夫妻之间要遵守言行规范,其中包括互相尊重、诚实守信、信任、保守家庭秘密等等。
这些规范是为了保证夫妻之间的配合和融洽,体现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守护。
古代新婚的礼仪我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新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新婚的礼仪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代婚姻的习俗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
随着人类文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花轿迎亲:据记载,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适于宋代。
轿是古代达官贵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举制度后,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
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
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做上花轿“隆重”一下。
使用花轿迎亲有许多讲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轿夫要把花轿抬至男家,晚上轿中百烛齐燃,谓之“亮轿”,即红烛高照,驱鬼祈福之意;花轿到女家后,要先停于厅上,女家请一老妇,用镜子向轿中来回照一照,谓之“照轿”,其意和男方的亮轿差不多;新娘上轿,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进花轿。
有的地方则是新娘穿着自己的红绣鞋,然后套着父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之后再将大鞋脱掉。
按迷信说法,女子出嫁之时,双脚不能踏地,否则会冲犯地神。
新娘上轿后,轿夫要讨吉利钱,女方给了以后方可“起轿”。
新娘障面:从上轿开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块“红盖头”。
有的说是新娘嫁与新人,难免不好意思,故蒙头遮羞;有的认为是用红布避邪。
其实这里也有原始掠夺婚的痕迹,在抢夺新娘时,为了不让其大喊大叫和看清来人,抢到手后,都要把她的头蒙起来,后来婚礼时一直延用这个习俗。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
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扬豆。
这样做的含义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也有的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邪,撒一些粮食给那些捣乱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礼仪
1.聘礼:男方送给女方的嫁妆,包括金银珠宝、绸缎等贵重物品。
2.纳采:男方派遣亲信前往女方家中,向女方家长提亲的礼仪。
3.问名:男方在婚礼前,以向女方家长询问女方本名的方式,表示尊
重女方家庭的礼仪。
4.定亲:双方家长商定婚礼的日期和场所,并举行拜天地、献礼等仪式。
5.合婚:新婚夫妇完成婚礼后,举办饮食宴会和迎亲等节目。
婚礼过后,新婚夫妇正式成为夫妻。
6.送迎:男方家人在婚礼当天发送开始,由媒婆带着新娘直接进入官中,成为新抚的夫人;而女方家人则在新娘离开家的当天将新娘送至新房,双方共同祝愿百年好合。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在古代,婚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与礼仪。
这些习俗与礼仪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许、规范和价值观。
下面,我们将探索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一些典型习俗与礼仪,了解它们的起源、内涵和影响。
第一,婚姻的契约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当时的习俗,婚姻通常由家族的长辈、媒人或专门的婚姻中介协助筹办。
在婚姻筹备阶段,双方家族会进行详细的洽谈,确定婚姻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彩礼和聘礼的数额。
婚姻契约的签订代表着双方家族的承诺和决心,也是婚姻关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二,古代婚礼中的行为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婚礼通常分为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和婚后庆祝等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新郎要率领亲友去新娘家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要进行热烈而庄重的迎亲仪式,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欢迎。
婚礼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宴席、行酒仪式等。
这些仪式和行为既象征着双方家族的祝福和期许,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古代婚姻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禁忌是规范婚姻行为的重要依据。
在古代,婚嫁习俗和禁忌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男方要先迎娶女方,而女方则需依从男方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同时,婚姻中的亲属关系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禁止近亲结婚,旨在维护家族的纯洁和健康。
此外,婚礼期间还有一些禁忌,如新人不能碰触刀剑、尖锐物品等,以避免诸神的不满,保证婚姻的吉利和平安。
第四,婚姻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对双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婚姻习俗和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家族的血脉和传承的关注。
婚礼仪式上的祭祀和宴席等活动,不仅增进了双方家族的情谊,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婚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是古代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的具体体现。
古代结婚的六种礼仪古代结婚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充满了独特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古代结婚的六种主要礼仪:1.求婚礼仪:在古代,男方一般会先派代表到女方家中提出求婚请求。
代表会带着特别设计的礼品,如首饰、美酒和珍贵的宝物,以示诚意。
如果女方家庭接受求婚,他们会重新坐下来商议婚姻的事宜,包括聘礼和婚礼日期等。
2.问名礼仪:在古代,结婚后,新郎必须前往新娘家庭,向长辈们行“问名礼”;新娘也要回家拜见新郎家的长辈。
这一礼仪是用来表达尊敬和感谢,以及表示双方已经正式结成亲家。
3.出嫁礼仪:这是女方离开家庭,嫁到新家的重要仪式。
女方会穿上十分讲究的嫁衣,戴上盖头,坐上花轿,并由嫁妆陪伴。
在出发前,女方会向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道别,这是一种表达对家庭的告别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4.迎亲礼仪:这是新郎一行人前往新娘家迎娶的重要仪式。
男方会乘坐花轿,带着聘礼和亲友,亲自到女方家庭接新娘。
在新郎到达时,新娘会在门口的门楼下举起红色的被子,新郎则会用红包化解新娘的阻力。
然后,双方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并在家庭成员的见证下开始结婚仪式。
5.进门礼仪:这是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的仪式。
在新郎家门口,新娘会踩过“三岔”,接着会有各种吉利的仪式,例如踩过擂鞠或丢绣球。
然后,新娘会进入新家的堂屋,双方家长会为他们行举行入洞房仪式,并且发送新房夫妻下脚垫。
这些仪式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6.酒席礼仪:结婚之后,男方家会准备一场盛大的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新婚。
酒席有很多仪式,如拜堂、举杯、敬父母和敬长辈等。
在酒席上,除了新郎新娘必须尽责以外,双方父母也要尽心尽责,照顾每位宾客,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以上就是古代结婚的六种主要礼仪。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家族的重视和婚姻的庄重,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
虽然如今的结婚仪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对于这些古老的礼仪仍然有很多人保持着敬重和传承。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婚姻乃人生头等大事,但在古代婚姻并不是你情我愿。
古时候,〃婚姻〃二字写作〃昏因〃。
男子在黄昏时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来,所以叫做〃昏因〃。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希望对你们有援助。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
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有捞粉丝、摸泥纵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
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
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
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 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
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协商,谨防别人要来张(看)。
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
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 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镰头,说是看老寿星。
闹至午夜始散。
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
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
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
古代成亲礼仪步骤
古代成亲礼仪步骤包括:
1.纳采:男方遣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许之,然后男方才又谴媒人到女家纳采,即赠送彩礼。
2.问名:问名是男方遣媒人向女家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占卜婚姻是否合适。
3.纳吉:在问名之后,男方要占卜八字,如果婚姻合适,则要向女方通报姓名和出生日期,并送去礼物,表示婚姻已初步议定。
4.纳征:纳征是男方送聘礼给女方,表示正式向女方求婚。
5.请期:男方通过占卜选择良辰吉日成亲,并告知女方,女方一再推辞之后,媒人才将男方选定的日子告诉女方主人。
6.亲迎: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要亲自去往女方迎娶新娘。
7.拜堂: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
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
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古人娶妻纳妾都有哪些礼数?六大步骤一个不能少,夫妻还得喝“合欢酒”婚姻的原意,有黄昏的昏的意思。
古人认为,男女成亲,有阴来阳往之意,而黄昏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时刻,婚礼便一般安排在黄昏进行,所以古代称男人娶妻的行动为昏,后称结婚,或婚礼。
《仪礼·士昏礼》记载,古代“婚姻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主要礼仪,便称六礼。
古人结婚之前,男方都要向女方下聘礼,在古礼中,这叫“纳征”。
据《礼记·内则》记载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意思是,明媒正娶的才是合法妻子,相约私奔的,只能算作妾。
《礼·曲礼》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可见,妾是要花真金白银去“购买”的,是买卖婚姻;但明媒正娶妻子,却反而不用昂贵的金银,而只是束帛之类象征性的彩礼,不管东西的贵贱,无论数量的多少,形式大于内容。
古人对婚姻的尊重,可见一斑。
古代男子在行过成年礼(冠礼)后,便可以娶妻了,于是开始进行六礼。
1、纳采:就是男方家庭派人到女方家去示意,提亲。
纳采这天,男方使者身着礼服,到达女家门外后,女家的摈者(佐礼的有司)会出大门询问来由,然后入内禀告主人。
主人也着礼服,到门外迎接,依礼进入家庙,举行仪式,纳采一般会带一只雁,作为礼,女方家长如果在家庙中接受了男方使者送来的雁,便表示接受男方的提亲;2、问名:女方同意这桩婚事后,再询问女方的名。
因为纳采只是表达向对方联姻提亲的想法,并未指明具体哪个,问名,就是明确对象的程序;3、纳吉:男方问到女子的名,与女方家庭取得一致意见后,便回来到自己家里,在家庙中占卜,如果占卜为吉卦,再使人告之女方;4、纳征:纳征即纳币,即后人所说彩礼,男方所送彩礼,为玄纁束帛(浅红色的帛)、俪皮(成双的鹿皮);5、请期:择定吉日,由男方先确定,三次向女方请示日期,如果女方不愿意定,便将自己确定的日期告之女方,求得同意;6、亲迎:之前的五项,均由男方派出使者与女方交涉,到了亲迎,则由新郎到女方家,执雁而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
中国古代婚姻六礼为婚礼及之前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道礼仪。
1.纳采即提亲。
旧时提亲带雁,雁属阴阳鸟,顺乎阴阳,暗示忠贞、终身不二。
纳采须有媒人,旧时又称伐柯或者冰人。
在古代男无媒不得妻,女无媒老而不得嫁。
媒人历史上有官媒私媒之分,多为私媒。
初男为媒女为妁,后媒婆成为三姑六婆中的一婆。
唐律中对媒有了规定,宋时媒人有自己的行会,以斧、秤为其会标,明朝时更免其税银。
媒人的长期存在,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变迁。
2.问名即问得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两人不能属相相克,犯相是不能结婚的。
女方若有小名是不需要知道的,小名往往只是父母知道。
问名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可以看面相、外形。
最后是算卦,以防有什么避讳。
3.纳吉即去祖庙占卜,卜得大吉就可以订婚,商定婚礼的条件。
男方父母便可以去看一下女孩子,送些彩礼(下小茶)。
南方人把彩礼礼饼分给乡亲,说明自己的姑娘已经许配。
4.纳征是最关键的,要纳聘财成婚礼。
下聘礼大聘叫做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
茶不能移植,象征娶妻的忠贞。
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
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如同今天有了法律上的关系,男死女亦得嫁。
5.请期民间一般确定在秋收之后,而非阳春三月。
男方确定结婚的日期,开始催妆,女方便先送些嫁妆过去,顺便铺房布置。
不同时代的嫁妆是不同的,在古代多怕女儿受气,嫁妆很重,汉朝有“盗不过无女之门”的说法。
6.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女孩子上头(洗头盘头用五彩绳系起来),在新婚之夜由新郎打开,结发夫妻由此而来,续弦则不能称之。
女方亮嫁妆,把添妆(亲友所送)包好摆好,男方亮轿。
嫁妆一般为24抬或32抬,一个人扛的叫窝脖儿,用筐叫矮抬,用桌子叫高抬。
女儿哭嫁,不哭的会被认为轻佻。
轿迎分四人轿和八人轿,数目不等,新娘红轿,新郎绿轿。
一般不颠轿,下轿前新娘要憋性子,苏浙人挂裤子(象征钻婆婆裤裆),新郎踢轿以给其下马威。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1.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由父母和媒人安排婚姻。
这种安排婚姻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
2.婚姻观念:古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主要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视门第的匹配、财富的相称以及传宗接代等因素。
妇女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服从男方和公婆的安排。
3.婚姻仪式:古代中国婚姻仪式充满了许多细致而庄重的程序,包括纳采、聘礼、纳彩、进门等环节。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完成。
4.婚俗风情: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丰富多样,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一些地方,新娘出嫁时会踩过炉火,以象征迎福纳财;新郎则要披上红袍迎亲,以象征财富和吉祥。
5.婚后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
妻子要尊重丈夫的意见,并尽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丈夫则要在家庭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并给予妻子足够的爱护和支持。
6.婚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比如,婚礼前新娘要在前一晚与闺蜜、朋友们举行相亲会,以表达对新婚姻的期望;新郎在结婚当天要戴上红色的绣球帽,表示幸福和祝福。
7.家庭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
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侍奉丈夫、持家、生育的角色,而丈夫负责养家糊口、守卫家宅的责任。
古代中国婚嫁礼仪中强调了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为维护家庭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8.婚嫁礼物: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也有很多重视财富的因素,新娘要准备嫁妆和婚礼物品。
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是新娘入门时要带走的财物。
而婚礼物品则是由双方亲朋好友赠送的,一般是以金银首饰、红包等形式。
以上是关于古代婚嫁礼仪的一些知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丰富的婚嫁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和婚姻的看重。
古代婚姻礼仪中的六种礼节是
古代婚姻礼仪中的六种礼节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环节:
1. 纳采:双方家长商定并同意婚事,进行正式的提亲仪式。
通常由男方的家长代表一方到女方家中提亲。
2. 纳吉:双方商定好婚事后,男方家长向女方家属送礼,意味着双方家庭的认可和祝福。
3. 问名:男方家长向女方家中送礼时,要正式询问女方的姓名,以示尊重和礼貌。
4. 订婚:男方家长送过礼物后,双方确定婚约,进行正式的订婚仪式。
一般包括相亲,确定结婚日期等步骤。
5. 迎亲:即新郎和新娘相见的仪式。
一般新郎会穿戴整齐,伴有队伍,簇拥着迎娶新娘的队伍。
6. 宴请:新娘回到新郎家后,新郎家会举办婚宴,欢庆两家结成姻亲的场合。
宴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以上六种礼节是古代婚姻中常见的环节,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可能存在
细微的差异。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有哪些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那么中国古代结婚都有哪些礼仪?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的礼仪,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
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
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
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
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五、迎亲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