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领导权概念总体性意蕴的文本考察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商岩(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作者简介】商岩(199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要】近年来,随着文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后冷战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文化霸权、新殖民主义等问题,相继出现“文化帝国主义”、“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和后殖民文化批判等理论。
这些理论都重视和强调文化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尤其是美国运用冷战期间留下来的遏制政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推行文化霸权政策和“文化外交”,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保护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文化政策。
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第一批看到文化对国家政权重要作用的学者,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中图分类号】B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7)01-0049-02葛兰西于1913年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并为社会主义报刊撰写文章,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并投身革命运动。
成为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人。
随后法西斯控制了意大利政权,葛兰西被捕入狱。
在狱中,青年时代积累的学识和在亲自实践革命的过程为葛兰西在狱中创作提供丰富的给养,葛兰西克服精神与躯体一切困难艰难从事写作,留下的著作成为后人研究葛兰西思想的重要来源。
葛兰西认为社会权力不仅表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相互对立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在道德、知识和精神上与被统治阶级达成一种共识。
不同于通过政治、经济角度来对阶级这个概念分析,从文化角度来理解“阶级”更有利于理解这种关系。
在这种语境下,通过展现“认同”基础之上的引导依旧是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关系的恢复和巩固,只不过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时更加注重对这种关系下双方冲突、矛盾的转移和消解。
这对统治阶级提出的要求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必须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对新的环境做出反应,不断回应出现的新的问题。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葛兰西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被誉为领导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葛兰西认为,文化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而领导者的作用就是去领导和塑造这种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以及他的理论在当代领导学中的价值,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其理论的应用和意义。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主要强调了组织文化和领导者的作用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概念,更是一种可以在组织中进行实践并影响组织绩效的概念。
葛兰西将文化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和工作习惯等具体表现”,并且认为,文化是基于组织价值和信仰的而不是简单地由领导者决定的。
葛兰西进一步指出,领导者是组织文化形成的关键人物,他们需要为组织设定价值观和信仰,进而激发员工的个人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中,葛兰西将领导者和文化分为五种类型:1. 英雄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强调权威和英雄主义,强调个人能力,并传达一种“成功只属于个人”的观念。
例如,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领导风格便具有典型的英雄文化特征。
2. 先知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通常有着一种远见卓识并希望利用组织来实现某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比如改变整个行业或者提升社会福利。
例如,特斯拉公司的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位典型的先知型文化领导者。
3. 价值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会强调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他们会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组织的文化中。
例如,谷歌公司的文化便十分强调团队的合作以及员工的创新精神。
4. 关系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着重于建立员工间的关系和信任,他们会注重员工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塑造一种开放、普惠的文化氛围。
例如,小红书的文化便有很强的关系型特征。
5. 动力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注重运用强大的动力激励员工完成目标任务,通过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来激发员工的潜能。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名词解释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是指在组织和管理上,强调以价值观为基础,通过塑造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来影响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它强调领导者应该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塑造组织文化,建立员工参与、信任和共同目标的氛围。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认为领导者应该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胜任能力,提高组织绩效。
此外,葛兰西文化领导权还强调领导者应该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通过给予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 1 -。
浅析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时代意义摘要: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路径,在社会治理借鉴其理论中积极成分,有助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治理理念的创新,进而取得在文化领域的领导权,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自苏联解体以来,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启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带动下,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自身的价值观和理念,并加大了对其余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如何有效捍卫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内涵(一)在文化或意识形态上,葛兰西通常使用的是狭义上的领导权,即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他认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前,必须首先夺取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2]无产阶级在革命成功中的成功,总是伴随着对,对文化领导权的取得而进行的,在夺取政权后,更会深化对无产阶级统治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并上升到国家统治意识的地位。
而且,革命成功并不意味着“领导权”一劳永逸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仍有旁落的危险。
(二)领导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
从“发展态”的意义上看,领导权既是政治、精神、道德综合体,又是一定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发展的历程中,通过破坏敌人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确立革命阶级的领导权。
(三)领导权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条件。
无产阶级的革命始终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全部领域内意识形态思想的革新和变革,其中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是一个重要前提。
在革命中,工人阶级只有首先实现自身思想的解放,才能树立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理念,进而为夺取政权奠定基础。
(四)思想上的一致性是领导权的实现方式。
葛兰西看来“领导权的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同意主要的统治集团对社会生活作总的指导。
浅议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及其当代意义英国桑德兰大学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托里(John Storey)教授认为,在当今的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两个概念是奠基性的:葛兰西的‚领导权‛(hegemony,另译‚霸权‛)和福柯的‚表征‛(representation,另译‚再现‛)。
1其中,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为我们辩证地理解文化的概念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理论形成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某些方面试图批判当时正统的苏联哲学和政治理论而提出不同的见解,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近年来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葛兰西思想的前瞻性才得以显露,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2另外,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文化碰撞以及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突出,人们看到了葛兰西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又回过头从葛兰西文本中寻找理论资源。
3按照葛兰西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理解,意识形态直接受制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直接受制于经济基础,因而,意识形态并不直接受制于经济基础,而仅仅是间接受制于经济基础。
4这样,意识形态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上层建筑应又分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两个部分,政治社会主要由议会、法庭、警察和选举机关等组成;而市民社会则指民间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包括政党、工会、教会和学校等‚非政府组织‛5。
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相互渗透,政治社会通过市民社会进行意识形态统治,而知识分子在两者之间充当了中介的角色,担当起了文化领导权的职责,对大众进行精神上的引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又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有机知识分子,即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一种是传统知识分子,即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尽管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希望在精神上直接统治无产阶级,但由于市民社会的存在,统治阶级无法直接越过知识分子这个阶层而直接进行操纵,必须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对立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谈判,调停,在不影响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达成妥协,这样,意识形态就夹杂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形成了一种混合的意识形态,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深入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帮助群众掌握批判的革命意识,通过‚运动战‛和‚阵地战‛,自觉地与传统知识分子作斗争,从传统知识分子手中夺取文化领导权,在市民社会中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并不断扩大地盘,抵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渗透。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研究(2007-03-15 14:35:52)分类:哲学天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并非建立于空中楼阁之上,其理论形成是有多种思想渊源的。
比如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克罗齐的文化—历史哲学理论和卢卡奇的著作都对文化霸权理论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列宁的一些理论与文化领导权的联系与区别。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来源1、马克思的渊源: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西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国家与阶级意识理论不能成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来源,因为马克思缺乏关于民主国家的理论,马克思强调国家的镇压性质,在马克思那里所理解的国家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就是作为上层建筑或暴力机关,而在战后资本主义长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不在于依靠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而是这种统治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同意与支持”这种事实。
这样,他们认为葛兰西的国家理论却恰恰填补了这项空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革新与创举,“在反对所有以简略的手法(国家是统治阶级主体手中公平的镇压工具)来说明国家这一概念的时候,葛兰西是以市民社会的生产关系来考察国家的角色和国家的出现。
”[1]一句话,马克思过分强调国家的强制性,忽略了代表公共利益、取得公众同意方面的公共权利的特征。
但是仔细分析起来,真的是这样子的吗?看一下他的几篇文章吧!马克思在早期的国家思想里,他认为国家是一个可以使法律、道德、政治自由得以实现的机构,,而对国家原则的承认也是以他对自我及人性的理性原则的承认为基础的。
他认为,国家是以“社会契约”的形式,用集体力量来防范敌人,保护公民财富不被侵占。
但明显地,这里的集体力量是一般人的“共同意志”所委托与同意的强制。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文章里,他批判了黑格尔对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国家与政治国家的混淆,指出现代国家的本质特征就是政治国家,它因其预设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抗而使人不能接受。
私有利益在政治国家中居于统治地位,警察、司法、行政不是代表市民社会本身公共利益的部门,而成了政治国家中反对与管理市民社会的部门。
学校代码10126学号31032003分类号密级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学专2013年5月1日咖Y帅Z蚴3哪5岫0舢9舢6哪8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雠文储魏互二弛指导教师躲嶂日期:捌卫衄日期:鲤组早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
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益逝指导教师签名:迸日期:旦!!:尘:卑日期:狸座:£:2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研究摘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的统一。
本文以葛兰西《狱中札记》为线索,从整体上理解葛兰西的政治思想,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尝试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核心,找到哲学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根源,即意识形态如何能发挥政治职能,并通过这一根源从整体上理解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
葛兰西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而通过人们批判和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并且使自己形成的一整套合理的新世界观社会化,达到改造外部世界的目的。
沿着这一根源,通过知识分子以及有机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的传播、教育以及领导作用,获取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而夺取国家政权。
71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先驱。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汲取了意大利的本土理论资源,如马基亚维利的君主理论和克罗齐的伦理哲学思想,并且充分吸收了马克思的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和列宁的政治领导权理论。
在葛兰西看来,无产阶级要实现革命的成功,就要培育本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这个关键场域里实施阵地战的隐蔽文化战争模式,最广泛地争取社会各阶层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培育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不仅为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丰富了理论内涵,还为我国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先驱。
1926年,葛兰西因领导反法西斯运动而被判二十多年的徒刑,但他仍然以坚持的意志研究东西方革命活动,将自己的思想凝练在《狱中札记》这一著作中,并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
该书是意大利现代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葛兰西认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必须在市民社会这个场域里依靠其阶级中的有机知识分子实行阵地战,努力争取共产党在的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培育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文化领导权的实行场域: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概念源自于西方,是一个反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范畴。
从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市民社会”概念,直至今天,在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这个概念始终吸引着相当部分学者的关注。
“市民社会”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黑格尔通过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关系阐释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并强调国家对于市民社会的直接决定作用。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分离并对立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更强调市民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地位与基础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尼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
首先,分析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把西方革命的道路问题摆在了面前,“一战”后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对人民实行恐怖主义,甚至使意大利共产党也不能合法存在,这些时代问题和国际国内环境迫使葛兰西开始了自己的独特思考。
从理论来源看,文化领导权理论批判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实质;吸取了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其次,梳理了以市民社会为逻辑起点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根据葛兰西的独特界定,市民社会既不同于亚里斯多德从政治角度的理解,也不同于黑格尔、马克思从经济角度的诠释,而是从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来理解,它既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等民阃社会组织所代表的社会舆论领域,也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学术团体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领域。
他的文化领导权是建立在民众赞同基础上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提出必须以“阵地战”的方式来夺取文化领导权,即不主动出击,坚守自己的阵地,然后逐步扩大并最终夺取敌人的阵地,是无产阶级为赢得文化领导权进行的战斗,是获得民众赞同的保证;而与“运动战”不同,“运动战”是面对面地、直接地向敌人发动进攻,通过直接发动武装革命夺取资产阶级国家的领导权。
他认为在工厂委员会领导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后,只有“现代君主”即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实现文化领导权;并通过依靠知识分子和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作片i来巩固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蕴涵着从“霸权”到“合法化”的理论旨趣。
作者认为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建立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论文从文化领导权在当代西方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的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葛兰西领导权概念总体性意蕴的文本考察作者:刘近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一般而言,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核心概念的支撑。
因此,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首先意味着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
而对于外来思想而言,核心概念的理解又涉及译法的选择。
在此方面,关于葛兰西思想的核心概念“egemonia”存在着长期的译法争议。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法包括领导权、霸权、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和主导权。
通过细致的文本考察,葛兰西核心概念应译为领导权。
葛兰西对于领导权概念的使用呈现一种总体性意蕴。
这种总体性意味着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以及革命等多个领域均有使用。
[关键词]葛兰西;领导权;霸权;总体性;文本[中图分类号]B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7)02-0019-06众所周知,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葛兰西的思想可谓风格独具、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很多概念一经葛兰西的使用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增殖”,并成为了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因此,对于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就成为了把握葛兰西思想总貌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
而核心概念的中文译法则进一步成为了前提的前提、关键的关键。
也正是在这一前提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围绕“egemonia”中文译法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
在我们看来,译法选择除了符合思想逻辑和语言表达习惯之外,更为重要的依据需要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
一、关于“egemonia”的译法选择的学术争论从现有观点来看,国内学界主要存在“领导权”、“霸权”、“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和“主导权”五种代表性的译法主张。
译法之一:“领导权”。
国内学界最初关于葛兰西的译著和论著均采用“领导权”的译法。
例如,《葛兰西的生平》(1957年)、《狱中札记》(1983年)、《葛兰西传》和《实践哲学》(1990年)。
进入21世纪后,葛兰西的一些新的译著相继问世,例如《现代君主论》(2006年)、《狱中书简》(2007年)、《火与玫瑰》(2008年)和《导读葛兰西》(2014年)等,“领导权”的译法在其中得到了延承。
主张“领导权”译法的考虑在于,在葛兰西的思想中,“egemonia”本身是强调一种与暴力的、强制性的统治相对应的一种自愿认同的非强制性控制。
译法之二:“霸权”。
这种译法也较为常见,其中代表性的是《狱中札记》(2000年)。
这种译法主张认为,比“领导权”相比较而言,“霸权”的意义空间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一般层面的“领导权”,还强调一种支配权、主导权和统制权。
因此,“霸权”译法所具有的这种多重性能够更好地体现葛兰西思想的独特性。
在表面上,“领导权”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但却“遮蔽”了葛兰西赋予“egemonia”的独特意蕴。
“霸权”译法似有不妥,但却更有学理根据。
[1]译法之三:“文化霸权”。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陆学者的《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和台湾学者翻译的《文化霸权》。
“文本霸权”是在“霸权”译法基础上附以“文化”作为前缀对其加以限定,从而凸显“文化统治”意味,旨在强调“egemonia”具有一种不同于军事霸权、政治霸权的非强制性特征。
译法之四:“文化领导权”。
这种译法在中国学界影响广泛。
在俞吾金、陈学明主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衣俊卿主编的《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等都采用此译法。
这种译法主张通过对“领导权”附加前缀词“文化”旨在强调一种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控制的非强制性。
相比“文化霸权”,“文化领导权”不仅表达更到位,也便于从根本上把握葛兰西与列宁在领导权问题上的思想差异。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译法选择的背后存在一种为了比较而比较,为了差别而比较的动机和取向。
译法之五:“主导权”。
这种译法主张认为,葛兰西“领导权”理论应翻译成“主导性”理论。
其根据在于,与“egemonia”相对应的英文“hegemony”在中文词典的普遍翻译是“霸权”。
虽然“hegemony”在一定意义上也有“霸权”的含义,但后者意义不贴切并且带有贬义色彩。
而葛兰西“hegemony”是指统治阶级或一种社会体制能保持领导地位和在国家各领域保持“主导权”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含超越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普遍性价值观,统治阶级弹性和伸缩力以及不断更新和自身不断完善的素质。
因此,“egemonia”应译为“主导”、“主导性”、“主导权”。
[2]总体来看,“领导权”、“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以及“主导权”四种译法的共同依据在于强调“egemonia”的非强制性特征,而“霸权”译法在中文使用习惯中过于强硬和略显贬义。
而选择“霸权”译法的主要考虑在于,“领导权”等译法过于一般化,而“霸权”更能体现葛兰西思想的独特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gemonia”的非强制性特征就是葛兰西思想的独特性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
就此而言,关于“egemonia”的译法的争论可以进一步缩小到“领导权”和“霸权”之间。
初看起来,这些译法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缺乏足够充分的依据支撑。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主张都始终强调一点,即其译法主张是真正与葛兰西思想相一致、相符合的。
其实,这种强调的程度越是加强,越是能够看到葛兰西本人对于译法主张的一种“不在场”。
因此,葛兰西的“缺席”也成为了以上种种译法主张本身最大的“合法性”缺陷。
也就是说,尽管各种译法都可以从相应的翻译工具书中找到对应的解释条目,但是我们不能单凭这一点来做出选择。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各种译法主张相持不下的根源。
因此,要真正达成共识,需要呼唤葛兰西的“出场”,也就是回到葛兰西的文本世界,倾听葛兰西自己的“声音”。
二、“领导权”译法选择的文本依据关于“egemonia”译法选择,既要遵循理论推演的一般规律和概念表达的语用习惯,还须立足于文本。
从文本出发,我们主张将“egemonia”译为“领导权”,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依据。
一方面,“egemonia”译为“领导权”符合葛兰西的思想本意。
从深层次来看,部分学者之所以选择“霸权”译法,很大原因是在他们的认识中,葛兰西应呈现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气质。
而从客观来看,葛兰西也被贴上了“另类”的标签,从而将葛兰西限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进而疏离其与列宁原本密切的思想联系。
但对于列宁,无论是狱前时期,还是狱中时期,葛兰西的态度都是一贯的。
狱前时期,葛兰西明确将列宁作为其领导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考察,葛兰西所受影响主要集中来自于列宁十月革命之前完成的早期著作,尤其是《怎么办?》。
后来,葛兰西尽管对“领导权”概念进行了意义拓展,但仍然是在列宁的“领导权”思想影响下完成的。
既然葛兰西本人并不存在试图背弃列宁的想法,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使用“霸权”译法来与之划清界限。
即便狱中时期,在领导权问题上,葛兰西做了更多创新性探索,但是他对列宁的态度并没有表现出后世学者普遍认为的那种否定立场。
这在《狱中札记》和部分狱中书信中能够得到非常真实的反映。
其中,在札记《人是什么?》中,葛兰西写道,“伊里奇(伊里奇即列宁,原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所完成的领导权的理论化和实现是伟大的‘形而上学’事件。
”[3]在札记《基础与上层建筑》中,葛兰西又写道,“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里有一句话,讲到发生在基础内部的冲突,人们在思想形式中意识到,这句话应该被看成是不仅具有精神—心理意义的,而且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的论断。
由此可知,领导权的理论—实践原则也就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因此正应该在这方面来寻求伊里奇对实践哲学所做出的最伟大的理论贡献。
由于伊里奇向前推进了政治理论与实践,他也就在事实上推进了哲学本身。
”[4]在札记《政治斗争和战争》中,葛兰西写道,“我以为伊里奇很理解:1917年在东方胜利地运用过的运动战,在西方必须改为阵地战——这是唯一可能的形式。
”[5]1932年5月2日,葛兰西与塔尼娅讨论克罗齐的信中写道,“说实话,不明白为什么克罗齐认为其历史理论构建能够最终清除实践哲学。
就在克罗齐制造其自称的武器的同时,实践哲学的现代大理论家也按同一方向构建理论,‘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环节被系统地重新评价,以反对经济主义的机械论和宿命论的观念。
甚至还可以断言:当代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领导权’的历史—政治概念。
”[6]通过对葛兰西狱中时期有关重要文本的考察,不难看出,葛兰西十分尊重列宁。
他认为,列宁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推动了领导权理论的向前发展。
而且这种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列宁的《怎么办?》等文献中。
在这些文献中,列宁也确实多次使用了“领导权”概念。
因此,从葛兰西对待列宁的理论态度来看,“egemonia”译为“领导权”更符合葛兰西的思想本意。
另一方面,“egemonia”译为“领导权”符合葛兰西的使用习惯。
一般来看,在日常使用中,意大利语“egemonia”和英语“hegemony”都同时具有“领导权”和“霸权”的意义。
而对于作为语言学专家的葛兰西来说,在他的文本世界中,除了存在很多“领导权”意义的使用之外,“霸权”意义的使用情况也并不少见。
而且,对于“egemonia”的“霸权”意义,在葛兰西狱前时期的正式通信和狱中时期的研究札记都有过多次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根据现有中文译本的翻译,葛兰西对于“领导权”和“霸权”都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在此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1924年4月19日,在写给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信中,葛兰西写道:“南斯拉夫的危机具有民族问题中的政治形式。
由于在克罗地亚绝大多数人追随拉迪克的党,拉迪克又声明自己是共和主义者和联邦主义者,危机的两大主角发生改变:帕希茨——塞尔维亚激进党领袖,是个集权主义者和君主主义者;而拉迪克本人近期倾向于做一个受塞尔维亚人军事、行政霸权④压迫的南斯拉夫所有民族的卫士。
南斯拉夫的军事—官僚机构掌握在塞尔维亚人手中,他们把旧机构扩展到新领土,并把其他民族人士一贯排斥在外。
这种塞尔维亚霸权尤其在军队中感觉更加强烈,塞尔维亚军官数量庞大,并由一个称作‘白手’的秘密社团组织,它是君主制和集权制的强大工具。
”[7]1926年10月27日,也就是葛兰西被捕的前几天,在写给意共机关报《团结报》编辑部的信中,葛兰西写道,“你们根本没有理解,法西斯因海军原因绝对不能同英国决裂,因财政及欧洲列强平衡原因不能脱离美国,整个是充满伪装及策略的‘大手笔’隐晦政策。
你们不理解法西斯外交政策强大要素之一是坚决反对奥地利和德国合并,因为合并可能造成如下事实:1.意大利同一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日耳曼国家接壤,这意味着可以动员是意大利政治两倍的兵力;2.维也纳同如此令人生畏的文化及军事机器结为一体,将重新恢复其在巴尔干的霸权地位,以反对意大利的影响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