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煤》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煤的性质、来源和用途;2.了解煤的燃烧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煤的性质、来源和用途;2.煤的燃烧过程。
难点:1.煤的燃烧过程。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煤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实验器材:点火器、镊子、煤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师生互动:教师出示一张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如“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煤可以用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2.导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即《煤》。
步骤二:了解煤(15分钟)1.煤的性质:通过展示煤的图片、煤的产地和种类等信息,让学生了解煤的性质;2.煤的来源:介绍煤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条件,并与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煤的来源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煤的用途: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煤的用途的猜测,并通过展示煤在能源、化工、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煤的广泛用途。
步骤三:实践探究(30分钟)1.实验介绍:引入实验环节,简单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2.实验操作:将煤放在点火器上,点燃煤,并观察煤的燃烧过程;3.实验观察: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煤在燃烧前后的变化,比较煤与其他物质的燃烧情况,记录实验结果;4.实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煤的燃烧特点,并与课堂内容进行联系,深化对煤的燃烧过程的理解;5.实验总结: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加深对煤燃烧过程的认识。
步骤四:课堂小结(5分钟)1.讲解: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提问: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出一道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积极回答。
五、课后作业1.复习:学生回去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一些关于煤的问题,以便下节课进一步讨论;2.拓展:要求学生到家附近的煤矿或者能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现实中煤的使用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全面了解煤的性质、来源和用途,并深入探究煤的燃烧过程。
煤教学要求: 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分组材料: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观察煤的特点。
1、老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孩子方式,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式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3、指导孩子用实验的方式来观察。
老师为孩子演示实验方式,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用夹子夹好煤,防止烫伤、小组的成员分工协调好等,观察实验过程中,请孩子作好记录,然后,组织孩子进行交流。
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1、老师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2、老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老师指导孩子完善实验,强化细节,如用酒精灯的安全、胶塞要盖紧以及小风车的放置位置等。
3、孩子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并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孩子: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小风车相当于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
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课前布置孩子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
2019年6月27日。
煤的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了解煤的来源和用途。
2.掌握煤的特性和煤的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病毒狂热》、《探险活宝》视频资料。
2.煤和其处理过程的图片。
3.炉子模型和装有小火炭的盆或小锅(注意安全)。
4.计时器和黏土。
三、教学过程1. 介绍煤的来源和用途教师手拿煤炭模型向幼儿出示,并问:“这是什么?”请幼儿回答。
接着,教师说:“这是煤。
煤在哪里出现呢?请看视频资料《病毒狂热》中的一段。
在山下采矿场中,大家会看到挖掘者们在采集矿物,有一些是煤。
所以,在地球上,煤的大部分是深层地质物的化石,因此我们称之为煤炭。
”幼儿观看完视频,并听完老师的解释后,了解煤是制作电能和加工原材料的重要能源,这是在每天生活中都离不开的一种能源。
2. 讨论煤的特性和分类教师出示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煤,带领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学习煤的不同种类和种类之间的区别,并梳理出以下几个煤的特性:•煤是黑色的富碳物质,通常呈叉状分枝或轮廓不规则的结晶体,其硬度会因含杂质的多少而有所不同。
•煤被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原煤,例如,褐煤、纺织煤、无烟煤和石油焦。
3. 模拟煤的加工过程教师向幼儿展示炉子模型中的小火炭,并询问幼儿:“有什么想法吗?”鼓励幼儿回答并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老师会跟幼儿一起探究出这个小火炭的来源。
教师在炉子模型上点燃小火炭并让幼儿看到燃烧黑色的样子。
随后请幼儿用黏土模拟出小火炭变为煤的过程,并让他们感受放在火焰中煤的变化,并自己动手摸索一些过程。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了解了煤的来源和用途,理解了不同种类的煤以及其区别。
还通过活动的过程彻底了解清晰了煤的加工过程。
在课后,老师可以将课程回顾,做出总结,并期待在其他情况下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煤》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本次教学设计的教材是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煤》。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煤的基本特点及用途。
(2)了解煤的种类,认识常用的煤种。
(3)能够掌握煤的形成过程,了解煤的成因。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关心环境问题。
(2)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和资源,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煤的基本特点及用途。
2. 煤的种类,常用的煤种。
3. 煤的形成过程,煤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教师通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下凡来做,佛前受戒”的典故,引导学生了解我们使用的电力是从哪里来的,进而引出本堂课的话题——《煤》。
2.知识讲解教师有计划、有条理地介绍煤的基本特点、用途、种类和形成过程,同时涉及环保问题,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3.实物操作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煤的形态和质感。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主选定一种煤,研究它的特点、用途及出产地,制作小海报回顾分享小组成果,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情境模拟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了解矿井、采煤机等煤矿器具的作用及矿工的劳动环境,培养学生更多地关心环境和资源。
6.概念梳理教师总结整个课堂的内容,概括煤的基本特点、用途、种类和形成过程,让学生理清概念和思路。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的主题是《煤》,整个课堂设置丰富多彩、有互动性,学生有认真听讲,能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和实际操作。
同时,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发现、研究与思考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整个课堂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具设计本课堂教具设计还有不足之处。
比如,直接采用电子课件展示煤的形态,虽然图像更加清晰具体,但失去了煤的质感和更加实际的感受;再如,没有给学生展现煤矿矿场和采矿机的真实环境,很难引起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兴趣。
《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加煤发现两天就过去,意识到煤矿厂应该合理开发教学重难点重点知识与技能: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二、教学准备无烟煤、煤发电的原理视频、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展示一块无烟煤,问同学们: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由此引出这节课的主题——煤。
(二)、新授1、老师展示课本图片(火电厂)引出煤的作用;作为燃料发电;2、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图片,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答:1)①烟煤一般为粒状小块状多呈黑色而有光泽,质地细致,燃烧时火焰大,有大量黑烟,燃烧时间较长。
②无烟煤更有光泽,有粉状和小块状两种,多呈黑色而有光泽而发亮,质地紧密,燃烧时火力强,火焰短,燃烧时间长2)我们发现褐煤容易点燃,烟煤次之,无烟煤最难点燃。
无烟煤燃烧时间长,烟煤燃烧时间较长,褐煤燃烧时间最短3、煤燃烧产生热量4、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美发电的?答:燃烧产生热量,热量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汽轮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5、煤素由“工业粮食”之称,看图说说煤在人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答:有发电、制药、燃料、化工产品等。
6、通过观看图片一起探究:煤是怎样形成的?①距今两三亿年前,地球上的植物非常茂盛,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
②,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不少森林地带变成了低洼的地方,森林中的许多植物逐渐被沉积的泥土层覆盖,埋在地下了。
煤的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煤是一种什么样的天然资源;2.了解煤的主要用途;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煤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贡献;4.了解煤的生产过程。
二、教学准备1.PPT课件;2.煤矿以及煤的生产流程图;3.煤样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让孩子们观察教师拿来的煤样品,了解其外观、触感等特点;2.在PPT上播放一段包括能源、生产、生活,以及相应的图片的视频,引起孩子们的兴趣;3.让孩子们在尝试猜煤的用途之后,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
2. 新知讲述1.找一副有关煤的图片或煤矿的图片让孩子们看,并告诉他们那就是煤,是一种材料,是一种天然的资源;2.讲述煤的主要用途,包括向电厂输送,供暖、发电,以及解决工业部门和生活用气,等等;3.通过PPT播放的视频或图示,讲述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4.在PPT上展示具体的煤的生产过程流程图,简单讲述煤的生产过程,让孩子感受煤的生产过程之间的关联——从煤矿、到采掘、洗煤、筛分等环节的一步步生产。
3. 实践操作将实体的煤矿工具向孩子们展示并讲解一番,然后进行一些实践操作,以加深孩子们对煤的印象和感受:1.观察煤的样品、触感;2.观察煤矿工具,从学生手中取出,体验一下重量、手感、形状等;3.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在野外体验一下石头、煤的采掘过程。
四、教学反思1.教学重点和难点:要让孩子们了解煤的用途、产地、矿道等,讲述一些含水量、品质、使用领域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将知识点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掌握和讲解,形象地展示生产场景;2.教学方法:进行互动性的讲述,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到练习中,让他们了解实际操作,并有机会模拟这一过程;3.感悟:通过这个教育活动,孩子们能够了解到煤矿的矿坑加工非常艰难且危险,因此我们必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并替代一种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来防止全球变暖,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煤的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煤是一种可再生能源2.认识煤的用途3.发展幼儿们的环保意识二、教学内容1.煤的概述2.煤的用途3.环保行动三、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为什么煤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2.通过互动游戏,让孩子们了解煤在工业、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用途。
3.发展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儿童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四、活动设计1.煤的概述教师介绍什么是煤,它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让孩子们认识煤的特点。
同时,引导幼儿们探究煤的来源及其感官属性。
2.煤的用途游戏一:煤和什么有关系?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煤气、电、矿泉水等)制作成卡片,然后请孩子们分组,让他们根据提示找到每个物品的相关卡片。
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煤在生活中的应用。
游戏二:找找看炭将家中用煤的物品(如水壶、火锅、烧烤炉等)带到班级,让孩子们尝试找到这些物品里面的炭,了解煤的来源。
介绍煤的特点,如什么样的煤可以燃烧更久,注意燃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内容。
3.环保行动教师介绍环保意识,让孩子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
同时,引导幼儿们通过实际行动,参与环保活动。
例如,组织“垃圾分类”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了解了煤的来源、特点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煤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互动游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环保行动环节,让孩子们参与实际活动,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社交和合作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积极互动,引导孩子们探究和思考,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煤》这一话题,主要内容包括煤的特性、种类、制煤过程以及煤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图文并茂,条理性强,易于呈现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煤的特性、种类和产地。
2.了解煤的制煤过程,明确煤的用途。
3.认识煤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学会观察煤的外部特征,掌握煤与燃烧之间的关系。
2.学会分辨各种煤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环保意识。
2. 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思考,积极尝试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如选择一首《我和地球有个约定》,引导学生理解节能环保意义。
2.新课讲解1) 煤的种类。
通过图示介绍煤的种类,并解释不同种类煤的使用场景。
2) 煤的制煤过程。
通过图示介绍煤的制煤过程,同时让学生了解能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3) 煤的用途。
介绍煤的用途,并让学生自主思考煤的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 煤的含义。
介绍煤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并让学生对煤的发展历程进行思考。
3. 实验活动制作纸煤。
让学生亲身体验煤的制作过程,了解煤的生产和特点。
4.达标检测印制知识卡片,让学生在交流贴中得分。
5.拓展及实践活动1) 带领学生到当地知名煤业公司参观。
2) 以生活用电为例讨论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展现图片资料,向学生讲述煤的种类、特性、利用及制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煤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法:制作纸煤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煤的制作过程,了解其特点。
3.讨论法:以生活用电为例,让学生围绕煤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讨论。
4.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当地知名煤业公司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煤的开采过程以及能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 思考问题评估法:在课堂上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煤》教学设计
官庄小学李俊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教材开始呈现了一幅火力发电的插图,下面有一段文字说明:煤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燃料。
我们用的电,有一部分来源于火力发电,煤是火力发电的燃料之一,可以作为本课的导入。
第一部分,观察煤的特点。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煤是什么样的?烟煤和无烟煤各有什么特点?紧接着呈现了一幅插图,有的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学生用手捏,还有的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呈现了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种煤。
后面有一个方框,要求学生写出“我们的发现”。
要观察的对象是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观察方法是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捏和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同时要记录下观察的发现。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三者在颜色、颗粒、质地松紧等,用手捏能发现三者的软硬、光滑与粗糙等,而用实验的方法能知道三者在燃烧过程中以及燃烧后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探究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
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紧接着呈现了一幅模拟煤产生的热量推动风车转动实验的插图,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烧瓶用胶塞塞紧,胶塞上有尖嘴玻璃管,在玻璃管的尖嘴上方不远处放一铝片制的风车,加热过程中,水所产生的蒸汽就能推动小风车转动。
接下来,就是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并记录讨论的结果。
有了实验中的现象和前一课风力发电的知识基础,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不会感到太困难了。
模拟实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烧瓶隔着石棉网加热传递热比较均匀,但是烧瓶中放入冷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所需要的实验效果,因此,可以采取放入热水加热的办法。
橡胶塞一定要塞紧。
第三部分,了解煤的用途。
教材首先介绍,煤素有“工业粮食”之称。
然后以插图的形式呈现了煤的炼铁、火力发电厂等多种用途。
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说煤的用途,也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讲解煤的这些具体的用途,图上所画煤的用途有的是作为燃料,有的是煤的副产品。
第四部分,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煤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中可以以问题的方式提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来回答,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了解煤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三、学习目标
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3.乐于参与利用煤发电的探究活动,意识到对于煤矿产应该合理开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探究人们是如何用煤来发电的。
难点:认识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
五、评价任务
1.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捏和点燃等方法,比较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
2.模拟利用煤来发电的实验,认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来发电的。
3.了解煤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
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观察煤的特点
1.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
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学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法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
教师为学生演示实验方法,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用夹子夹好煤,防止烫伤、小组的成员分工协调好等,观察实验过程中,请学生作好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1.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
2.教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
3.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实验方案。
4.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强化细节,如用酒精灯的安全、胶塞要盖紧以及小风车的放置位置等。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7.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学生: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小风车相当于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
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课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