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科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18.83 KB
- 文档页数:4
“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法初探作者:王立文郭璇王晓刘凯辉朱爱荣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3期[摘要] 面對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数量的跨域式增长,国家相关部门研讨开启“双一流”培养模式,致力于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立足于新目标与新定位,近年来,建设成果有目共睹。
然而,与世界的一流大学相较,仍有不足。
立足于此,拟在阐明研究生培养新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具体探析“双一流”视域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体制与提升方法。
[关键词] “双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78-02一、前言当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与社会教育的普及,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呈现单极化的增长趋势。
同时,以往使人望而却步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步走向普遍。
鉴于我国研究生数量与质量都已跻身教育前列,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研究生数目已接近290万(内含在读博士42.42万人),成功跻身世界前三甲;另外,我国研究生在培养质量方面也不容小觑,经由他们之手直接参与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数不胜数,他们无疑成为“人才强国”基本国策下生机勃发的生力军。
然而,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以往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质变。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发展历程尚短,因此在培养质量仍然与许多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存在差距。
由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相当重视,“双一流”便是为此服务的链条之一。
2017年1月相关部门颁发名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指导性文件,成为孕育我国“双一流”大学的雏形。
同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双一流”的概念与范围,确定出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的各个实体。
在“双一流”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进一步探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体制建设及具体的实施途径,无疑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高校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研究生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高校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探讨高校应该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改进培养机制、加强导师指导和丰富教育资源三个方面。
一、改进培养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改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养。
这样可以帮助研究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这可以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方式实现。
最后,高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培训计划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定期评估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加强导师指导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养和管理,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导师评价考核机制,对导师的科研业绩、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情况进行评估,对表现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导师提出警示和改进要求。
其次,高校可以建立导师团队,实现多位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模式。
这样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指导,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和学术能力。
最后,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定期组织导师交流研讨会,加强导师之间的合作和学术交流,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丰富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通过丰富教育资源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首先,高校应该提供良好的研究生学习环境,包括实验室设备的改进和更新、图书馆的扩建和电子资源的更新等。
这样可以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其次,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拓宽研究生的实践平台和就业渠道。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实施双导师制等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资源的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初步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科研水平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成为了当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一种重要模式。
本文将就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一、联合培养模式的背景意义科研院所在科研能力和资源上具有独特优势,高校则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上有丰富经验。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生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形成合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联合培养模式也有助于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1. 建立联合培养办公室建立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双方资源,规划和安排研究生培养工作。
联合培养办公室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导师的指导安排、科研项目的组织开展等工作。
2. 指导教师队伍的联合建设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共享优秀的指导教师资源,共同选拔与培养具有双重背景的优秀导师,为研究生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指导。
3. 科研项目的联合指导联合培养模式下,科研院所与高校可以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并组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
通过科研项目的联合指导,研究生可以在实际科研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需要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
可以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促进双方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平台。
1. 优势(1)资源优势。
科研院所和高校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合力,为研究生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
(2)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和科研任务,提供更多元化的培养途径。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下是一些途径和方法:1. 加强研究生选拔工作。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选拔符合培养要求的优秀研究生。
选拔的标准可以包括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潜力等。
2.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制定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培养方案,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和途径,提供全面系统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导向。
3. 建设良好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培养一支高水平、负责任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他们应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丰富的科研经验,并且具备较强的指导和教育能力。
4. 加强研究生的学术引导。
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
5. 提供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期刊等形式,为研究生提供展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在研究生培养中,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
7.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供实践机会,让研究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所学知识。
8. 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9. 加强跨学科培养。
鼓励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力。
10. 提供良好的科研资源支持。
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设备、实验平台和文献资源,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金支持,确保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进。
通过完善选拔机制、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学术引导和实践教学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初步探索【摘要】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初步探索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问题提出入手,探讨了联合培养模式设计、双导师制度建立、资源共享与协作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以及实践与成效评估等方面。
结论部分展望了该培养机制的发展前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和资源,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需要不断完善培养机制,促进双方更好地合作共赢。
【关键词】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机制、初步探索、模式设计、双导师制度、资源共享、研究生培养计划、实践评估、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建议改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为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
联合培养模式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双方的资源,更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丰富和多样化的研究环境和培养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变得愈发重要,需要深入探讨和不断完善。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资源分散、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应运而生。
通过合作,科研院所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专业的研究环境和导师资源,高校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全面的学术培养和管理支持。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由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培养理念,造成了双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不够紧密和协调。
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并不完善,导师间的合作与沟通不畅,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指导不清、研究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25 从本科生阶段到研究生阶段之间教育过渡初探■崔 璐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 710000)【摘 要】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教育目的都是不同的。
他们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方面,相互独立且又相互联系。
针对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寻找合理的解决秩序。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2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
就像他们高考前对大学学习十分茫然一样,全然不知什么是研究生?为什么称之为研究生?研究生学习什么研究生到底是做什么的?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总是出现角色转换的问题。
为了使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生活中真正的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就必须要经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升华。
避免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产生一些严重的脱节问题,本文从学生,导师和学校三方面提一些粗浅认识。
一、研究生与本科生阶段教育的关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两者具有不同的入学方式和培养模式[1]。
其中硕士培养属于研究生的初级阶段,承接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的纽带。
然而当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是将研究生教育当做本科生教育的延伸,将本科生的教育强加在研究生上。
使研究生感觉到日常学习、生活与本科生并无区别,造成研究生缺少研究探索的积极性。
本科生教育的要求是比较系统的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从而可以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初步的科研工作[2]。
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生不同的是,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更为全面,还要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3]。
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程度、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4]。
二、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过渡间存在的问题经历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洗礼后,学生的“生物钟”自然调节到放松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对将要从事的研究认识不到位,表现出一种“躲避”的处事态度。
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高等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学术成果。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研创新和就业情况五个方面来探讨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先,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会有所不同,但都应该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培养优秀的研究生需要注重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其次,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该丰富多样,既要有系统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又要有前沿性的学术讲座和研讨课程。
此外,还要注重开展实验、实习和学术交流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优秀的导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和培养。
导师应该及时交流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进展,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科研创新是评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和竞争力。
最后,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应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岗位推荐、创业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总之,研究生培养质量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研创新和就业情况等多个方面。
优质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学校全方位的支持和合理的规划,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追求。
只有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研究人才。
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对策研究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对策研究摘要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全国研究生统考录取等工作中,各大高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竞争愈来愈剧烈。
在新政策、新形势下,最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需要从工作的各个环节着手分析。
本文借鉴已有经验做法,并通过改良优化传统规定动作,总结前因后果、探求创新自选动作,扎实推进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关键词新形势研究生生源质量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在研究生推免、招生及录取等方面出台多项新政。
?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方法的通知?指出,2021年起,教育部下达推免生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设置留校限额;2021年首次按照招生单位所处省份,将全国分为一区、二区,分别划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等。
政策旨在补充完善现有招生方法,进一步鼓励高校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大胆拓展工作空间。
同时数据说明,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录取率曲线趋于平缓。
在新政策、新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招生方案内,提高生源质量,就成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1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的意义招收进而培养一个活泼而优秀的研究生群体,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科学研究、维护并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
可以加大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竞争中取胜的砝码、是不断改善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可靠根底、是学校人才“效益〞不断增长的重要保障。
2兄弟高校的做法夏令营是高校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举措之一。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国内首届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
其保存了夏令营应有的娱乐性、趣味性,增加了学术学习交流的目的,特别是承当着组织生源、考核学生、招收研究生的使命。
各高校纷纷效仿,推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夏令营活动,都带有招收研究生特别是以推免方式招收研究生的意图。
2021年4月成立的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以研究生招生合作为目的的多边合作组织,是目前成员最多、层次最高、地域分布最广的高校研招合作团体。
建设学科实验大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摘要】本文提出依据学科特色与发展的方向,确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目标;通过建好、管好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2-0001-02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的扩大,如何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研究生的教育,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这是高校管理层和教学实施环节中各个主体单位和部门所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除了必要的基础教学外,实践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配合理论课程学习的实验教学,研究生参与和进行课题研究所必须进行的实验工作以及研究生为了撰写学位论文等所进行的实验工作等。
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合格研究生,关键要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而实验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人才的目标,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性和综合性,甚至有些高校还提出了缩短理论课修课时间,强化实验能力训练,严格论文要求的改革措施。
然而,很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是可以通过实验室手段加以训练和培养的。
因此,通过建设专门的学科实验平台,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和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过程和环境,形成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的更为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得迫切需求。
为了使实验室管理体制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和房屋的效益,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我院以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培养宽口径创新优质人才的思路进行了改革,并通过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改善,有效克服了原有管理体制分散、重复、低效和封闭的弊端,合理地配置了实验人员、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用房等资源,建立起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改革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高效发挥实验室基地作用的实验室工作体系和管理体制。
第1卷第1期2007年3月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Vol.1 No.1Mar.2007[收稿日期]2006-09-13[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一五”研究生教育创新课题(Y B0619);江苏省教学改革课题(苏教高[2005]27号).[作者简介]曹光群(1959-),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化学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生管理与学科建设】从本科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曹光群,方 云,刘晓亚,魏林娟,张丹丹,陈明清(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摘 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面临着新的问题。
对出现的若干新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并结合我校推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具体情况,从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鼓励更多学生报考本校硕士研究生、提高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比例、构建研究生组织形式、推动导师教书育人和培养质量的评估等方面出发,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41(2007)01-0035-04An Exploration about Improving Cultivation Q uality of Postgraduates byBettering U ndergraduate EducationCAO Guang 2qun ,FAN G Yun ,L IU Xiao 2ya ,WEI Lin 2juan ,ZHAN G Dan 2dan ,CH EN Ming 2qing(School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 :Wit h t he increasing expansion of post graduate enrollment ,new problems in Chinese po st graduate education have emerged.Beginning wit h a statement about t he new problems ,based on t he p ractice of 22year system of post graduate education ,t his paper explores const ructive solu 2tions f 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including reform on undergraduates ,encouraging more st udent s to enter po stgraduate st udy in t he same university ,increasing t he rate of excellent st udent s wit hout ent rance exams ,co nstruct po st graduate organization ,enhancing t he f unction of t utors ,emp hasi 2zing evaluatio n of cultivation quality.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cultivation of talent s ,t he f unc 2tions and effective factors of improving cultivation quality of post graduates are elaborated.K ey w ords :po st graduates ;cultivation quality ;exploration 经过近几年来的教育大发展,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快速增长,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
我校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在基本保持本科招生规模的情况下,使硕士学位培养点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从以工学为主逐步扩展到理学、农学、文学、管理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2007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人。
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也开始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针对我校推行以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的改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开拓新的工作思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服务社会意识,寻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与途径,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教育组织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并解决的重要课题。
53一、社会多样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教育系统努力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社会多样化的发展给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并显示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学生自身行为的社会化、社会沟通的网络化、管理运作的市场化和教育培养的全球化。
学生自身行为的社会化,不仅表现在专业的确定和择业上,更多地表现在其学习过程中和对有关事务的处理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
研究生是学校这个“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社会”的一分子,因而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以社会化的眼光对待一切。
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养成的思维习惯,对其观察社会问题的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具体表现有多种形式,如强调社会活动是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时,更热衷于参与模拟现实社会生活或创业的活动。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社会的交往形式,而研究生社会沟通的网络化,正是这一发展的直接结果。
网络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尤其是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后,给研究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身处“斗室”,即可通过网络来实时了解世界大事,掌握国内外动态;在网络上搜查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文献,、朋友间快速传递信息,大大加快了研究生思想和观点的交流。
不利之处是部分同学长时间在网上观看电影、游戏、聊天等,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削弱了自身对科学的兴趣。
但总体来说,今天的网络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已经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随着教育的发展与培养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研究生需要应对与本科生争抢工作岗位的现象,同时研究生将逐步出现多人竞争同一岗位的现象。
因而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和服务方面都自然出现了市场化运作的雏形。
从各专业招生人数的确定到研究生的毕业分配,出现了按市场需求并结合学科建设要求制定计划的情况;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奖励机制上,也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市场化的运行形式。
随着研究生管理运作的市场化以及社会沟通的网络化,研究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集体主义观念都有很大的转变。
而且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局限在国内,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系统已成为广大研究生可进行广泛选择的对象。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全球化,既扩大了教育空间,也给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引进了竞争对手,为与国际名校竞争,高校在提高自身研究生培养层次、水平和能力方面必须狠下功夫。
我校正处于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更应认真分析相关情况,进一步确立从本科教育入手,在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上多做工作。
作为有关管理者还应掌握教育系统新的发展特征,以及隐藏在这些特征后面的各种问题,改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策略,并探索新的研究生管理和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二、教育体制变化所需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冲击,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原有的研究生建制也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涉及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期望、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推动和落实、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全国共招收研究生约1万人,到1998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919万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是11∶1;而2006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就已突破30万人,今后几年可能继续适度增加。
在学研究生总数的显著提高,导致了研究生班级人数的迅速膨胀,仅以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近几年来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0年招生8人,2004年招生69人,2005年招生82人,2006年达到122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低于3∶1。
虽然2007年全校研究生招生总量有所增加,由于学校在第10批增加了较多的硕士培养点,生工、食品和化工等学院的招生数与2006年相比略有减少,但每个学院的招生数都在100人以上。
就整个学校的情况看,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的增长速度保持在50%左右,导致若干研究生班级的人数超过了本科生的班级。
在原有的以年级为集体建制模式中,研究生间的了解与接触都受到较多的限制,因此研究生班级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无法和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学术活动和科研工作紧密联系,有时还会因时间而发生冲突,造成导师对研究生班级组织的活动缺乏渠道进行沟通。
研究生群体不同于本科生群体,在原有的横向管理模式中,尽管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一级学科相同,但因所选专业分散、研究方向不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培养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共同学习课程的时间较短,使得同班同学之间的接触极为有限。
由三年63制改为两年制后,研究生更早进入课题组进行学术和科研活动,进一步限制了班级活动的开展,这一方面不利于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减弱了对本科生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为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考虑从本科教育入手,设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专业方向,进而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综合能力,推动和落实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结合科学评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向上因素,最终实现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立结合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和学科建设的要求,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考研和就业为两条主线,及时调整各专业的学科方向,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设立功能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加工等专业方向;在应用化学专业中设立胶体表面化学、化妆品和调香等专业方向。
对选择功能高分子和胶体表面化学方向的学生,将更多地进行专业理论、科研思想和科研方法的训练,为学生今后开展硕士生课题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