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味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8.20 MB
- 文档页数:47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的确是一言难尽。
1.1体味文化学案文档体味文化(一)(学案)知识网络(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学案)学法指导1.(学案)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
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
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看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
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2.(学案)学会比较的方法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
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3.(学案)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一、新课标要求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聊”文化——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讲授新课: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1、合作探究:(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
(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体味文化设计理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全书开篇的章节,有着风向标的作用,所以本节课主要放在“体味”上:借助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述说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让学生体味文化的不同形式、不同氛围、不同作用,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好奇心,刺激学生对文化的探求欲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自觉走进文化、深入文化。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较高的概括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讨论探究能力,但是他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文化的意义及作用的了解还很不足。
因此在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去体味文化,从而概括和理解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作为全书的开篇,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内容通过对文化的具体感受,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的中文化体验,形成对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大量的文化现象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②明确文化的内涵。
③理解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归纳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现状和参与文化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生活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6、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7、教学方法阅读、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概念的资料。
体味文化过关训练试题及答案1.1.1《体味文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A.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
从材料看出,山西民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表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A符合题意;B、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2.下图中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文字【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
我国的象形文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故B项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为人所特有,A表述错误;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C表述错误;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D 表述错误。
3.2010年11月10日,第九届唐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闭幕,期间组织开展了青年歌手(流行)大赛、中老年原创舞蹈大赛、群众歌咏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表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B.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都是文化C.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解析】选C。
题干中“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表明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故C项符合题意。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等。
这说明()①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④没有文化人们就无法生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体味文化【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分析理解文化的力量。
2.通过对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
3.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体味文化1.文化的内涵(1)从本质上看:(2)从范围上看:温馨提示:文化≠文明,但近似文明,我们所讲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温馨提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3.文化的形式(1)从静态看: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看: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预习自测】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是什么?【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1.泰山日出、泰山石刻都是文化现象。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3.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活动一华夏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士人君子孜孜不倦的修身功夫息息相关。
2014年8月2日,百家讲坛名嘴蒙曼教授作客扬州讲坛,主讲“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