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芙蕖》学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芙蕖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
2.过程方法: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
难点: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教法选择导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按要求预习。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2 课时备课总数第45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学习课文第2段1.学习步骤同第1段。
2.文段赏析: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
问题二:“后先相继……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二)学习课文第3—7段1.步骤如前,重点解释:2.问题三: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
问题四: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是芙蕖也者……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了什么内容?问题五: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
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结尾的句子是:“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
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一)问题一点拨:带着相当主观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越,就是很绝对的。
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
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在开花之前1.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看屏幕学生明确先学的方法。
2021芙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
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芙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芙蕖》教案教学要点:1、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
2、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多义词。
3、了解本文运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文言文的一些语法常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莲花,这一种寻常的植物,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是浑身都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
二、学习课文第1段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1)予(我)夏季倚(依仗)此为命者(表停顿,提起下文)(2)“效颦”是“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
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
(3)可人(适合人的心意)4.文段赏析:问题:就这一段来说,你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散文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从结构来看,似乎是说明文,笔法不太像散文。
开头第一句:“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也就是说,把它拿来和同类相比,着眼在它的“异”,而不是它的同。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住特点。
先是引用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
这种写法,比较客观,有知识性,是典型的说明文的写法。
接下来,又说自己依之为命,为什么呢?因为“可人”。
这种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观的感情了。
把主观的感情作为文章的意脉,就是散文的写法了。
“备述之”,全面展示,可能是流水帐,乃散文之大忌,但却是说明文的基本办法。
可见,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的笔法。
八年级下册《芙蕖》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芙蕖》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生词和难点词汇的意思。
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芙蕖》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练习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芙蕖》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难点词汇。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使用图表和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芙蕖》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4.2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难点词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写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通过作业和测验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段以芙蕖为主题的小品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芙蕖》教案第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芙蕖》教案10.芙蕖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渔;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芙蕖的特殊情感;学习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3.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善于创新的精神。
2学情分析初中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分量,约占到语文教材的三分之一,在考试中所占的比分也越来越大。
古文学习晦涩难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有所增加。
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难解的问题,进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示的空间,也给学生探索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3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中心主旨;体会芙蕖的审美内涵。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引入芙蕖又称荷花、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
在众多的花卉中,荷花显得高贵、高雅,是纯洁和美好爱情的象征。
在佛教之中,佛教视莲花为圣花。
在道教之中,莲花成为仙花。
在民间,莲花象征着吉祥如意,赋予莲花“祥和、美好”的寓意。
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笔下,赋予莲花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风范。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诗人笔下,莲花色彩艳丽,摇曳多姿,高贵典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我们吟诵着莲花诗文,欣赏着莲的图片,走进莲的世界,学习《芙蕖》。
活动2【练习】检查自学任务完成情况1.作者简介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号笠翁,浙江省溪市人,清代戏曲理论家。
所著《闲情偶记》,有专论戏剧词曲部分,对撰写戏剧剧本多有精辟见解。
他力主戏文“贵浅不贵深”,他写的传奇《比目鱼》、《风尘误》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作品多写才子佳人故事,情节离奇。
芙蕖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有用价值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
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圆满,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以下是我整理的芙蕖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芙蕖》教案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及花之既谢(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
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挨次。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1.(1)详细,完备 (2)借指时候 (3)已经 (4)整年,全年《芙蕖》练习题一、基础学问1、依据拼音补全词语。
(1)芙qú【】之可人(2)群pā【】当令时(3)自夏cú【】秋(4)与翠叶并qíng【】(5)荷花之异fù【】(6)互芬齿jiá【】(7)dài【】至hàndàn【】成花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事A.其事不一而足B.在花为分内之事(2)备A.请备述之B.又备经年裹物之用(3)实A.乃复蒂下生蓬,蓬中坚固B.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4)秋A.后先相继,自夏徂秋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5)可A.芙蕖之可人B.学不行以已3.下面每个句子都有三种译文,请选出最合适的一种。
(1)先享无穷逸致矣。
( )A.先享受无穷的闲适情趣了。
B.先享受无穷无尽的情趣了。
C.先享受没有穷尽的情趣了。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初二语文《爱莲说》《芙蕖》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知识概要《爱莲说》《芙蕖》二. 第四单元知识概要:(一)单元学习要点1. 比较三篇写三峡的诗文的主要异同点;比较两篇写峡谷的古文的异同。
比较十一首诗词涉及“闲”的意境。
2. 探讨《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的有关观点在《与朱元思书》《三峡》(郦)《黄山记》中的体现。
3. 了解三篇现代文若干方面的写作特点。
4. 品味、评点各篇诗文中的佳句妙词奇笔。
5. 体味各篇诗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情趣”写作观。
(二)课文复习概要《与朱元思书》这是骈体文,学习其主要特点,如其特别讲究对偶,讲究声律和典故等。
复习时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通过诵读,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了解写景顺序: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
然后分写,首先写水。
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出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这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创作理论,学习这篇随笔了解如何阅读、欣赏中国山水游记。
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中国山水游记的句段,如王质的《游东林山水记》,麻革的《游龙山记》,徐霞客的《游泰华山日记》等等。
这些句段多为文言文,需要字面上疏通,不解其意,就难以理解作者余光中的评点,将这些引文译成现代汉语。
全文的观点是“游记作者应该富有感性”。
余光中先生认为,感性就是五官感觉,举王质的《游东林山水记》的例子说明;接着,余光中先生又提出一个主要论点,写景要以动感的叙事来代替描写。
接着再提一个新的论点:写景还可以不直接地写,而是间接地写。
可用课文中一两段来分析,如分析《游东林山水记》说,这真是了不起的写景,视觉、嗅觉、听觉,不但交织,而且生动。
《芙蕖》学习要点【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成诵,掌握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本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以清新活泼的笔调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
原籍某某兰溪,生于某某如皋,晚年移居某某西湖。
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
他的《闲情偶寄》(收入《李笠翁一家言》时改名为《笠翁偶集》)是我国最早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二、题目解说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
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名句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三、根底助学1、颦pín葩pā妍yán迨dài菡萏hàn dàn徂cú擎qíng馥fǜ颊jiá菅jiān2、“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
“当令时〞即“当令之时〞。
当:值,遇到,在。
令:美好。
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四、课文详解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①有根无树,一岁②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如此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③夏季倚④此为命者,非故⑤效颦⑥于茂叔而袭⑦成说于前人也,以⑧芙蕖之可人⑨,其事不一而足,请备⑩述之。
【译文】荷花和其他草本的许多花相比,好似觉得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没有树干,一年生长一次,那些情况(却同其他草本花)一样。
花谱里说:“生长在水里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芙蕖》课文解析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芙蕖和其他各种草本花卉似乎有点不同,但有根没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却是相同的。
花谱上说:“生于水中的叫草芙蓉,生于陆地的叫旱莲。
”)[然:然而,但是。
岁:年。
说:当指花谱。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这就不能不说是草本的了。
我在夏天里把它当做活命的依靠,并不是故意装模作样地仿效周敦颐,因袭前人的现成说法,(而是)因为芙蕖讨人喜欢,其可爱远不止一处,请让我详细道来。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就不能说不是草本了。
故:故意。
效颦:“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
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
袭:套用。
以:因为。
可人:适合喜欢。
备:全部。
]【段析】先引用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客观,富有知识性。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可人”,表达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着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
[段析]提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不在果腹却芳香满口,虽在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目,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各种花儿的观赏佳期,只在开花的那几天,我这之前之后,就都算是过期而无人过问了。
)[葩:花。
秋:这里指时间。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荷花可不是这样:从铜钱似的小荷叶出水的那一天起,就点缀着荡漾的碧波;等到茎叶生长,就又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漂亮。
)[上:向上。
日:一天天。
]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飘飖(yáo):随风摇摆。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芙蕖》教案第一课时课题芙蕖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李渔,识记并理解文中关键字词。
2.过程方法: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关键字词音形义。
难点: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教法选择导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并按要求预习。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 44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1.复习旧知,激趣导入:芙蕖,是一种寻常的植物,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浑身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1.结合《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及课文相关知识。
2.通读课文,感知文本。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册》相关资料解题并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教师范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研读第一段内容: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尝试理解第一段内容。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1.了解作者:李渔(1611—1680),字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
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
《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1.复习旧知识,背诵《爱莲说》一文。
2.借助屏幕展示的图片,加深对芙蕖印象。
3.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1. 给予鼓励性评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入新课,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件展示图片,并补充荷花的别称(芙蓉,莲花),又被称为芙蕖。
3.课件展示目标。
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
这类文章不拘俗套,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
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芙蕖》学习要点【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成诵,掌握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本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以清新活泼的笔调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
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移居杭州西湖。
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
他的《闲情偶寄》(收入《李笠翁一家言》时改名为《笠翁偶集》)是我国最早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二、题目解说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
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名句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三、基础助学1、颦pín葩pā妍yán迨dài菡萏hàn dàn徂cú擎qíng馥fǜ颊jiá菅jiān2、“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
“当令时”即“当令之时”。
当:值,遇到,在。
令:美好。
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四、课文详解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①有根无树,一岁②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③夏季倚④此为命者,非故⑤效颦⑥于茂叔而袭⑦成说于前人也,以⑧芙蕖之可人⑨,其事不一而足,请备⑩述之。
【译文】荷花和其他草本的许多花相比,好像觉得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没有树干,一年生长一次,那些情况(却同其他草本花)一样。
花谱里说:“生长在水里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那就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了。
我夏天全靠荷花才能活下去,(这)并不是故意机械模仿周敦颐《爱莲说》,套用前人已成定论的学说,(而是)因为荷花适合人(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把这些优点)全部说出来。
【注释】①[然]然而、但是。
②[岁]年。
③[予]我。
④[倚]依靠。
⑤[故]故意。
⑥[效颦]“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
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
⑦[袭]套用。
⑧[以]因为。
⑨[可以]适合人的心意。
可,适合,动词。
⑩[备]详尽。
【评点】第一层,揭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群葩①当②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③矣。
芙蕖则不然④。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⑤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⑥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⑦夏徂⑧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⑨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⑩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译文】各种花适合时令的时间,只是在花开那几天,那几天以前(和)那几天以后(就)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荷花却不(是)这样:打从小荷叶出水的时候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到了那茎叶生长以后,就一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它)呈现出飘摇的美态,没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
这样,我们在荷花还未开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致了。
到了荷花开花,(它那)娇艳的姿色(浓得好像)就要滴下来(似的),(一朵朵,一批批)先后开放,从夏天到秋天。
这对花来说(开花供人欣赏)是(它)分内的事,在人来说是应该得到的享受。
到了荷花谢后,(它)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已尽了责任,把他所有的姿色都献给了人们)没有什么过错了。
(可是它)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莲蓬中结出莲子,亭亭独立,还像那未开的花,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结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合观赏的事。
【注释】①[葩]花。
②[当]适合。
③[秋]时候。
④[然]这样。
⑤[日]一天天。
⑥[迨]及、到。
⑦[自]从。
⑧[徂(cú)]到、往。
⑨[资]财物,这里是比喻的说法。
⑩[乃]却。
[擎]向上举,这里指耸立。
[能事不已]能事,擅长的本领。
不已,不止。
【评点】第二层,着力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
先用作比较的方式,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其次,又按它的成长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①;避暑而暑为②之退③,纳凉而凉逐④之生。
【译文】适合人们鼻子(嗅觉)的,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的奇异香气,(用来)避暑,暑气因为它而减退,(用来)纳凉,凉气跟着它而产生。
【注释】①[馥]香气。
②[为]因为。
③[退]减退。
④[逐]跟随。
【评点】第三层,说明芙蕖“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芬芳和清凉。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①列②盘餐而互芬③齿颊④者也。
【译文】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方面,莲子和藕都(是)一起陈列在盘子里的菜肴,交互使人感到满口芳香。
【注释】①[并]一起。
②[列]陈列。
③[芬]使……感到芳香。
④[颊(jiá)]面颊,这里指嘴边。
【评点】说明芙蕖“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①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②经年裹物之用。
【译文】只有经过霜打以后的残枯荷叶,衰败不堪,好像(已经)成为可以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来,还可以在一年中用来包裹东西。
【注释】①[似]好像。
②[备]准备。
【评点】说明芙蕖“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跌宕起伏。
是①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②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③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④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⑤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⑥此者乎?【译文】这样看来,荷花这种东西,(是)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眼睛观赏的,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家常用途的。
(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有比种荷花(更)大的吗?【注释】①[是]如此、这。
②[适]适合。
③[备]具备。
④[实]实用价值。
⑤[长]长处。
⑥[于]比。
【评点】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的四项内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
并以一句反问句式,有力点出题旨。
予四命①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②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③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④凿⑤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⑥,又时病⑦其漏。
望天乞水⑧以救之,殆⑨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⑩其命者哉。
【译文】我的四个生命攸关的东西,这荷花是头等重要的。
无奈(我)热爱(它)一生,却得不到半亩池塘(种荷花)作为安身立命的地方。
只能挖一个斗大的池子,种几株荷花勉强敷衍过去,又时常因水池向地底下渗水而发愁。
(时常)盼望下雨来救它,我大概就是所谓不善于培养(它)而把它的生命随便处置的人了。
【注释】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②[无如]无奈。
③[半亩方塘]指小池。
④[仅]只有。
⑤[凿]挖。
⑥[塞(sè)责]敷衍。
塞,来、应付。
⑦[病]以……为苦。
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
⑨[殆(dài)]大概。
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
菅,草名。
有成语“草菅人命”。
【评点】再次总结全文,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
【名言佳句】“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五、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小品,作者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将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告知于人,说明种植之利。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承接前文来“备述”芙蕖“可人”之处。
课文的4个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逐一说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长处。
第2自然段说明“可目”的优点,是作者所着力加以描写的。
他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美丽的“群葩”争艳之日十分短暂,而“芙蕖则不然”,所谓“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两相比较,芙蕖“可目”之优点则胜一筹。
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长直至衰败之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
第3自然段说明“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凉。
第4自然段说明“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第5自然段说明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之四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与开头既有呼应,又略有变化,并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反问句式,有力地点出题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
六、写作借鉴:本文写作特点是“求新”。
作者遵循的写作态度是“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
”《芙蕖》一文,也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主要表现在立意、语言和结构三个方面。
古人写荷花多着意它的美丽、高洁,赞美其姿态、清香,或寄托自己的感情。
本文则不落窠臼,既写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衰败后的实用价值。
这是在立意上的大胆求新。
本文在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时,其分类的方法颇值探究。
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项,而这四项,又可以从“适耳目之观”和“备家常之用”的“观”和“用”两大项来收束,其横式的分类法,就显得富有层次感。
另一方面,从“可目”这一类以及从“可目”直到“可用”这四类,内容的两次展开,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叶、逐渐长高、成花、盛开、凋谢、生莲结子、衰败这一纵式的递进生长过程,于是,两个纵式的递进与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织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相当有机协调,显示了作者构思中的匠心独运。
既有总题,又有分述。
核心部分把生长过程和多种功能揉合在一起写,纵写荷花的生长过程,横写荷花的多种功能,这样纵横结合,可谓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本文的详略处理也颇值一提。
全文写“芙蕖”之“可人”,以“可目”为主,其他为宾。
因为芙蕖胜过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为明显,略一指出就够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较为一般,只有“可目”这点,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详写,则无法将其特性充分揭示出来,而且作为一种花,主要功用当然是供人观赏,所以本文以“可目”为重点,详加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