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北外汉硕北京本部 三跨考研经验贴
- 格式:wps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9
已经幻想了很久很久自己写经验贴的样子了,愿望得以实现,确实是很安心的了。
就像斜杠青年的说的,成功一瞬间给人的满足感,远不如整个为之努力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安心,终于可以找回自己的安心,而不是疯狂的快乐,忘乎所以。
个人成绩不高,只是希望介绍下心得。
政治高中学文,政治历史一直都是绝对强项,仗着基础好,没系统过一遍政治的知识体系,最后成了唯一一门拖后腿的科目,悔不当初。
买了一整套肖秀荣的资料,事实证明最后用上的只有1000题和肖四肖八。
肖秀荣1000题的选择题刷了三遍,还整理了一摞错题反复看,可是考试的时候做多选还是画了一溜的圈(不确定我就画圈儿)。
原本一直很担心大题,不过肖老威武,背熟肖四的大题答案,足以应付考研政治的五道大题,在考场上相当惊喜。
所以作为一个耻辱的文科生,我对政治的建议只有两条:1.系统过一遍知识点,光刷题没法应付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2.大题完全不用担心,考试前两周背几遍肖四的大题妥妥的,大题可以绝对相信肖老!►英语方面英语其实我底子也很一般,因为六级还考了两次才过。
市面上英语的学习方式真的太多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幸好当时身边有个英语大神指导,让我买了一本红皮单词书,一共50个list,我每天就背一个list,背完后把单词抄到纸上,到晚上后就用铅笔把中文意思写出来(因为考研英语对拼写要求很低,所以大部分我们看到单词只需要反射出来什么意思就好!重点:第一遍用了50天,同时可以每天做点阅读,买了本华研英语的阅读训练,每天从那上面做几篇(因为真题很重要,需要珍惜),第二遍单词每天过两个list,你会发现第二遍以后你的阅读有质的飞跃,因为单词都认识,我一直过单词过到考试。
单词没啥问题真题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一般每套真题阅读控制在四个以内。
因为不管题怎样,总会有一两道纠结的题,但是控制在四个以内就可以保证不拉分。
最后两个月集中突破新题型和完型填空,你会发现,只要单词没问题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北外翻译硕士考研经验贴在考研期间发量蹭蹭减少的我对学长学姐的经验贴是抱着很大的感激之情的,因为从贴里对考研北外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受益匪浅。
从决定考研到复数录取都有说不尽的坚守和等待,考上以后更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出来,一方面造福各位考研人,一方面留下些自己努力过的印记。
我是2018年考的北外英院翻硕笔译,从最初决定考研到最终考上,大半年的复习准备,最终成绩389,专业课238,初试第三,综合第二。
一、全年复习安排3-5月:这个时间段是学校放榜的时候,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大概了解北外翻硕真题的偏好。
北外每年的初试线都是国家线,但是进入复试的分数线需要参照两门专业课的成绩,所以专业课是重中之重。
我准备考研的时候,认识一个学校二战的学长,给我推荐了很多的考研准备的信息等等,其中凯程翻译硕士的指导老师对考研规划安排的还挺不错。
大家准备的时候可以多参考一些网上的信息,初期对考研有个合理的把握很重要。
6-9月:这几个月需要拿来巩固自己的专业课基础,如果是觉得自己英语底子竞争优势不强的同学,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间段,把基础打牢。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个时期就需要好好静下心来夯实英语基础,还要找几本翻译的参考书目动笔练!一定要动笔才能找到感觉。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也可以开始准备收集百科词条和梳理政治的考试大纲。
10-11月:收集真题翻译词条,不建议太早收集,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会一开始就看,或是看了到现在也忘了,倒不如在初期把精力花在打基本功上。
北外从10年开始的翻译词条,一直到18年,都需要拿来记。
这些词条往往都是网上的,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如果能找到学校翻译方面的老师或者学长学姐会是个很好的帮助。
百科就是不断强化词条的记忆,同时注意开始着手练习应用文和大作文,政治跟好政治大神的节奏就好。
基英要保持每天的阅读和做题后的反思。
12月:最后的一个月要做的只有一点,复习补漏。
背过的词条是不是看到就能复述出来?看到中译英是不是知道该删繁就简,英译中是不是该化长为短?如果都做到了,就请告诉自己,放心上考场吧!二、关于初试北外的初试包括:政治、翻译硕士英语(19年起不再考二外,改成英语了,对其他专业跨考的同学来说算是小福利啦)、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英语翻译基础。
北外翻译硕士考研心得总结我的考研路之北外翻译硕士考研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在选择考研这条路的时候就需要你格外的谨慎,了解自身的特点,也要明白考研到底是什么。
我们总结整理了一篇我的考研路之北外翻译硕士希望可以用他人的经验经历,让大家看清考研,了解考研。
一:翻译基础:翻译基础是专业课一,满分150,对于注重专业课成绩的北外来说更是重要。
北外的翻译基础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短语翻译,汉译英英译汉各15个,每个1分;第二部分是英译汉,60分,共两篇,每篇的字数在200字左右;第三部分是汉译英,60分,共两篇,每篇字数也是200-300字。
先说说短语翻译吧,短语翻译一共30分,希望大家好好研究北外的真题,就会发现北外出题很喜欢时事,政经类的词汇,还有一些很热的词汇,比如13年就考到了“屌丝”“富二代”,也很喜欢新闻热点。
这种偏重时事的特点在短语翻译和后面的段落翻译里都非常明显,13年的段落翻译还考到一片汉译英有关辽宁号航母。
所以短语翻译大家一定要在平常下功夫。
然后是段落翻译,北外虽然注重时事政经,但也经常会有很文学的考题,比如13年就考了“道”,关于“道”的理解啊,道还和那个字谐音啊,有什么深意啊,各种深度各种哲学,直接把我翻蒙了,难度挺大的。
所以段落翻译,最好练习多种题材,做多手准备。
对于翻译,我自己的经验是每天别做太多,我每天大约英译汉汉译英各翻译200-300字,翻译完后仔细思考自己的不足,汉译英翻译完后认真背诵译文,译文反复多背几遍,别嫌我啰嗦啊,我真的觉得背诵可有用了。
考翻译硕士的孩子们都是折翼的天使,因为翻译练习实在是个慢功夫,我每每觉得自己一天天的毫无进步,但是别浮躁别着急,每天坚持做翻译练习找感觉,坚持背诵你做过的汉译英译文,进步会有的,在你不知道的时候。
二: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百科知识是专业课二,满分150分,25个名词解释,每个2分,一篇应用文写作40分,一篇大作文60分。
百科是我考得最好的一科,但也是考试之前我最没底的一科,因为我自己知识面很窄,也没有读过很多书,历史也学得不好,想想就打怵。
某三本英语专业,14年毕业,毕业后直接回本地工作,内容和我本专业,汉硕都没有关系。
更没有教书经历,教师资格证也没考。
拖延症重度患者,外加缺觉晚期。
初试-397-英语一71政治68专一137专二121复试-笔试70英语85专面91►关于专业和学校的选择1.专业本人数学很差,连带着需要数学思维的科目都不好,比如自然地理部分。
所以有数学的专业都排除了。
14年应届的时候选择了国际法专业,结果证明完全是作死。
虽然和其他不考数学的专业一样,需要大量背诵。
但是背诵过程很痛苦,完全是死记硬背,自己理解不了。
也买了相关专业课的视频,但是对于理解记忆并没有多大帮助。
可能是法律这个专业,我并不适合。
当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复习过程中出现困难之后,自己的抵触心理也越来越明显,就更学不进去了。
第一次考研失败之后,就着手了解别的专业,果断放弃国际法了。
同学里有考汉硕这个专业,加上加了一位考北语的汉硕学姐,就慢慢定了这个专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各校汉硕的基础书目差不多,不用一开始的时候就敲定目标院校,可以边复习变了解。
复习过程中也觉得内容学起来比较顺手,跟自己比较“合”。
2.学校上面我提到的那位学姐,可以说是我选择北语的入门理由。
同届同学中有考汉硕的,一开始定的是北师还是北外,我忘记了。
后来报名的时候觉得目标院校太高,选择了山东一所比较好考的学校。
当时那位学姐跟我说北语汉硕不难考,分数线也是国家分数线(当然她说的没错,14年那会确实是国家线,这几年涨得多)。
加之北语的汉硕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实力很强。
因为我本科不好,始终有一种对好的学校的向往,而不是更务实一些,选择一个一般的学校,刷下学历就好了。
还有一点,北语的招生人数是远多于其他学校的。
虽然每年招生简章上写的都是五六十,但是实际下来,人数都远多于这个,今年更是大扩招。
比起其他学校,招30,推免一半的情况,真的好很多!当然,后来也了解到一些不利因素。
比如,北语复试线录取名单出的相对慢,等到一志愿录取完了,很多学校已经结束调剂,如果初试成绩一般的,想要调剂,会有些影响。
201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高分经验贴一、为什么要考北外的汉硕呢?----关于学校的优势1.京城211,知名度高,并且在名校集结的海淀区。
2.是最早开设此专业的第一批院校,并且师资力量雄厚。
(还可以趁机好好学学英语,哈哈)3.23所孔子学院供你选择(是全国数量之最哦),出国机会敢不敢再多一点呢。
4.考研只看专业课成绩,不必花太多时间复习公共课,压力着实减轻不少呢。
5.学制,只有两年。
第一年学习,第二年实习,缩短一年的时间拿到硕士学位。
6.超级公平,对跨专业,非名校的学生非常友好,请拿实力说话!7.另外呢,19年开了佛山学院,分数线比北京本部要低,而且学校住宿条件非常好(实名制羡慕),对于觉得实力不够的人是一个机会哦。
还想说明的一点是,很多同学在择校时被北外超多的报考人数吓跑了,但是一所优秀的学府是值得你冒风险的,付出的越多,最后的结果也一定更绚烂。
我觉得只要坚定信心,踏实复习,谁都有可能成为被选中的人,所以大家一旦决定北外,就不要降低自己的目标。
一,复习的书目及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因官网要求的部分书目已经更新,故推荐大家看最新版本)初试与复试参考书目一致。
新祥旭邱老师推荐参考书目:专业一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非常重要,占专业一的120分,别无二话,每一个细节都要看到位,两本书都要背好,前期一定要打好语言理论基础。
最后,做完真题会发现会有一定的重复率,所以也要掌握好历年真题。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因为19年新增加了笔试,今年考的都是现汉的内容,知识点比较小,需要大家除了课本范围之外,进行一点知识的补充。
但是不确定是否20年笔试也是现汉的内容。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11 年主要涉及到30分的古文翻译,出题时是简体字,题目较为简单,多为中考或者高考的文言文水平。
关于王力老师的书,实际上有四本书,考虑到考试内容和时间,历年学生几乎只复习1册和2册,个人认为这已经足够了。
我是三跨考上北外的MTI笔译。
前几天收拾东西的时候收拾出来一堆资料,想了想考研这段日子的经历,真的是无语凝噎啊。
一直以来都是潜水党,在考研期间在论坛上也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还有一起努力的小伙伴,最后能考上很开心。
心想着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初试复试经验和资料,像当初的学姐和学长一样~顺便攒个人品~~我是非211,985的一类学校新闻专业的,六级刚过500,大概就是吃着自己高中的老本。
高中是理科的,至于为什么选了北外的MTI的笔译,这是个很纠结的过程,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原因就不啰嗦了,直接切入正题。
考试科目自然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我考的是英院的笔译,一是我自己比较喜欢自己翻东西的感觉,二是口译属于高翻学院复试占70%,自己本身就是跨专业,有点没底气。
分数的话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口,总分373还算是可以,政治65,日语91,翻译基础90(膝盖已碎),百科127. 北外今年的笔译线是211,我只多了六分,再按照初复试比例算,基本上擦线,而且很不占优势,虽然最后很幸运的录取了,但是大家也知道翻译基础这门课在复试是还会再考一遍,我这分数,想想都想抱着树哭。
但是也是因为这个计分方法,初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小了,所以压线翻身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凡事都要辩证看哈。
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特别是跨考的童鞋,一定要注意各个科目复习的力度,整体来衡量一下,特别重视好专业课,专业课中翻译基础这门课更是要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
之所以考这么差还敢舔着脸来写经验贴,就是想把自己的一些经验特别是血淋淋的教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毕竟每个人的情况和学习方法不同,说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帮我指出来或者提一些建议,这样以后的学习也会更加的顺利一些。
一、政治和二外(日语)这两门科目只要单科过国家线,然后帮助总分过北外的总分线,其他就不太要紧。
因为自己高中时理科的,高一就分科了,政治历史全然没学啊,所以我给自己定的就是政治过线,不做过多纠缠,日语尽量考高一些,使得这两门课的总分不和别人拉太大的差距。
19考研学姐北语汉硕一战成功上岸:天道酬勤,成功亦是给有准备的人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
北语汉硕考研的竞争力在全国的院校当中属于比较激烈的。
每年报考大约有七八百人,然后录取才100左右。
今年就是有122人进入复试,然后刷掉11人,录取101人。
因为准备的早,我的成绩在中上游,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了。
之所以写这篇经验贴,也是希望我的备考经验可以帮助学弟学妹们,希望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吧。
择校在大三决定考研的时候,当时就想考北京的学校。
原因有很多,一个是北京知名院校很多,我可以有很多选择。
而是,考虑到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虽然说北京节奏很快,但是对于我来说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再就是,考虑到之后的就业,在北京可能更有利一些。
北京的院校诸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二外、首师大、中央传媒、中央民族等等都挺不错的。
我之前也是都了解过。
最终选择北语也是纠结了很久。
最终让我做出选择,其他的不多说就谈一下北语的优势吧。
1.北语是最早开设对外汉语本科和对外汉语硕士的高校,在底蕴和资源上更是不用多说。
而且现在也设有博士点。
2.谈及北语的对外汉语师资,想必全国都是无出其右。
比如刘珣教授(汉硕考研畅销书《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著者)、崔希亮教授(原北语校长)、张旺熹教授、李宇明教授等挺多的,虽然有些老师现在不带硕士生,但是他们在的地方还是很令人向往。
3.在就业方面,虽然北语不是985和211院校,但是据说北语汉硕研究生的就业应该算是比较容易的,受社会认可度比较高。
如果有学弟学妹真心喜欢这个专业的话,北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在考试方面,北语汉硕的考试题目对比其他院校来说算是难度比较大的。
但是在近两年有了一点点变化。
以前北语汉硕专业一大量考察分析题,这几年较难的分析题出题量有所减少,而是增加一些简答题和其他试题。
总的来说比以前题目容易了一些。
而且北语英语政治的的分数线比其他北京院校来说相对较低一些。
外语专业跨考北外汉硕复习经验(经验转走啊)汉硕备考交流~壹贰玖八叁陆七零四五今年我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总分357,专业课总分256。
根据我的备考情况,我还是比较满意这个成绩的,也分享一些我的备考经验,希望对未来的考研学子有参考价值——一、择校个人认为,择校问题十分重要,能够为了你的考研开个好头,选择适合的学校,也能提高成功率。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也纠结过一段时间。
我本科是在北京,因此,在考研的时候,也就在家乡和北京的学校里选择。
北京有汉硕专业的学校不少,而且都不是很简单。
北外属于难度中上吧。
众所周知,北外在汉教方面一直都不错,而且比较特殊的就是,北外的公共课走国家线,专业课自划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我们这种英语考生还是相对公平的。
不然,人家小语种考生外语八九十,英语只有五六十,就很吃亏。
二、专业课备考选择好学校之后,就要安心备考了。
我备考的时间并不长,大概是从7月开始。
六月底,我也报了勤思的网络VIP班。
因为上一届有个学姐上了勤思的班,考了400+,所以我觉得复习过程中,如果有引导,可能会事半功倍。
七月,我正式开始了我的考研复习。
基本上我的复习是从每天8:30到晚上8:00。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专业课备考计划:7月-9月:《现汉》认真地在书上做了笔记,并且记忆了一些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国际音标和各章大标题。
《要略》,第二遍在书上认真划了重点。
教育心理学看了一遍。
《引论》看了两遍。
这一阶段知识记不住是很正常的,属于质变之前的量变积累。
要随时整理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然后给勤思的辅导老师发邮件。
每天晚上7:00-8:00,看勤思的视频。
9月-11月:这两个月,最重要的事情是整理了《现汉》的笔记,整整四大本。
我这个人基本从来不整理笔记。
但是,《现汉》我还是仔细整理了一遍,自己理顺了框架和知识点,每天大概有四个小时都在整理这个。
事实证明,还是很有用的。
专一考了127,还算比较满意。
北语翻译学硕士(MA)考研经验贴大家好,我是北语翻译学专业研一学生,2017年参加北语研究生考试获得专业第二名。
由于北语自主命题,真题几乎没有,所以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考试经历,以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借鉴。
因为政治的经验分享已经很多,在这里便不加赘述,而翻译基础跟MTI的试题一样,所以相信大家谈得也比较多。
所以,今天我只详细谈谈二外、翻译理论的考试。
二外:总分100分。
跟英语语言文学二外一样,我考的是德语,我只学了大学德语(篮、橙皮)上下册,真的不够用,只好自己拓展,后来了解到北京有个新祥旭考研的,对于二外德语的辅导口碑很不错,所以就联系,最后报了个班学了五个月时间,成绩提搞的还是很不错的。
自己从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德语学习的书,包括语法、单词、德语四级、一般的读物等。
语法我主要用的是《德语300》小时,里面有短文,还有练习题,个人感觉比较适合自己。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阅读单词量增加真的很快。
通过读一些德语原版书(当然是稍微简单地,如《豪夫童话》、《父与子》、《呐喊》、《彷徨》德语译本,还有一些德语原版适合初学者读的书,网上可以找到的很多),自己的信心真的大很多。
另外因为知道德语复试时要考口语与听力,我平时都用德语每日听力APP练习,里面很多小视频可以跟着念,注意一定要多念。
下面再结合试题与考试过程说一下:题型一:完形填空,有ABCD选项的那种,但是稍微难一些题型二:根据适当形式填空,一段话空开但给单词,主要考察变位题型三:单选,考察搭配还有一些语法点题型四:直接给动词,进行第三人称变位或完成时变位(注意一定要牢记常见单词的阴阳中性,考试其实比较注重基础)复试:德语复试要跟德语专业MTI一块进行(意味着你这个业余的要跟专业的一块考),考试内容为一段5分钟的视频,我考得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关于环保的一段发言,然后考生开始叙述。
当时德语专业的真的立马开始说,然后电脑录音。
我们只好硬着头皮说些东西,因为考试资料根本超出我们的水平,我们很多听不懂。
1、“吃”透参考书,背书到最后一秒。
北外题目历年在调整,今年题型出现很大变化。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停夯实基础,背书不是死背,有方法理解性记忆。
2、以\"自己\"节奏为主,效率、效果至上。
每个人的节奏都是不同的,不要盲目卡时间,而是真切地“学会并记住”。
我一轮复习用了一个半月,基础知识掌握率在50%以上,达到摸清各科章法。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轮复习。
从二轮复习开始,已经轻车熟路,速度明显加快,直到考前可以做到所有科目5天内可以复述一遍书上内容,记住记准的程度。
(细化的方法可以私信我)。
3、做题是辅助,不要主次颠倒做题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不是为了碰运气堵原题。
书是根本,所有题是衍生品。
背书不枯燥,后面结合各个科目会提到。
做题要有针对性,不能题海战术。
错题高效利用,做精不是做多。
4、不要自我感动学习要见效,不是走流程,不能沉浸在自我感动中。
踏踏实实用功,有方法有侧重,不侥幸。
5、那些你看不懂的地方,背着背着就都明白了。
我是三跨,初试没人指导,我自己反反复复,整理分析读透书,那些不懂的,多背多看几遍最后摸得特别透彻。
而且反复背书会感悟到一些额外的知识点,理解更透彻。
6、学科间是交叉的,不能单一隔离开复习。
其实我们的专业课是为了选拔具有培养资格的学生,所以,你需要了解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
你带着这个想法去分析每一科,就会很好理解,并有兴趣。
比如引论是教你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了解这个专业相关的理论和教学。
你对这个学科的盲点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
是具象化的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而教育心理是普遍学科的教学论,所以两者结合记忆,你会划分出教育心理的重点,两者互补分析,你会发现很好记忆。
7、不打持久战,时间是保证,不是唯一。
不要想着以时间取胜,因为熬人也不一定有成果,长时间是保证你更加稳地取胜,不是必备。
一定要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可以考试的水平,比方说定在10月。
逼自己达到自己原定可以参加考试的水平。
那么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增大你完胜的可能性。
选择靠谱的学长学姐带一下,少走弯路,讲究方法,稳准快。
8、重复记忆法。
按照记忆遗忘规律循环记忆,每三天一个小重复,不能超过一个星期再重复,所以其实背完一轮下来,你已经重复背了很多遍了。
不要高估你的智商,也不要低估重复的功效。
9、利用碎片时间。
我的时间真的不够用,我就发明了碎片记忆,我把闲碎的知识点分散记忆,比如文略和英语单词,还有现代汉语的造字法和笔顺,或者特别难背的名解和大题,我把它写在小卡片上,每天去回图书馆的路上,排队吃饭的时候都拿出来看。
很高效。
文略的第14章,书法家和画家作品,我觉得除了填空不会出,花整块时间背太浪费时间了,而且效果不好,所以我写在卡片上,重复两天,就超熟了。
关于初试:具体各科套路现代汉语1、我背了30遍以上不夸张。
2、连脚注也不要放过。
3、每看一遍都会有新感悟新理解,别放过自己。
只要出现一点没看懂就要提出来,不能含糊过去,一定要解决,不管你认为它是否重要,是否考过,都要解决。
因为这会让你的逻辑思维保持清晰,有一个流畅的学科思维,对答看似无关的题都会有很大帮助,还会给你考试增添很强的稳定性。
4、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框架。
其实,你发现现代汉语就是从语言要素去划分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大块。
编写方式都是由总到分,有普遍到具象。
举例说,语音这块,他从各个单位入手分析,从宏观角度介绍了音素,音节这些所有语言语音中通用的概念。
然后引出汉语中特有音韵学概念。
声母韵母声调拼音,声韵拼合规律等。
(此处三言两语简单说下,全本书这样分析后就会站在作者角度,勾画出一个架子,开始细化填充内容,具有了学习这科目的思维框架,再去记忆很容易,而且对答题很有帮助。
)注:框架不是那种参考书都会划分的目录,是一种理解后的输出。
每个学科都不同。
5、复习进度:从第一章开始复习到修辞章节结束。
(修辞章节弱化,可选择后几轮复习带着复习)。
前三遍都不需要格外做题,把握好每一道课后题,去尽可能回答完整,真正理解每一道。
三五遍之后达到可以合书大概复述出每节的内容和框架后。
开始甩出填空,名解,简答。
(可直接拿学姐们整理好的)带着问题去记忆。
这时你会发现记忆越来越快,大脑过了记忆盲点像齿轮过了一个点就超级润滑旋转。
在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上,北外的真题第一遍拆解开,不整套做,去有选择地对应书记忆。
反复做。
北外真题留着最后三年的不要碰,放在最后几轮复习的模拟用。
建议:结合自身,定一个个人的复习进度。
八九月开始去做题就很来得及。
基础打得扎扎实实最要!!!(三个感叹号。
)5、笔记怎么做?不要抄书!不用让别人懂!不用工整!效率效用性最大!善于整合知识点,以点为轴多角度扩充答案。
因为书会把语言要素分开讲,但其实一个语言现象是综合的,语音语法词汇字形语用角度都需要考虑到。
比如,在整理“同音词”,我会把后面讲得双关角度考虑到。
提前细化,做好笔记。
这是它的语用角度。
高效利用学长学姐的结晶,自己加工。
6、视频课有用么?8月前可以听,过了这个时间就不要听了,因为效率低,产出比低。
8月前听,有助于让你养成学科思维。
其实那种视频课,10节课精华有用点完全可以压缩在1、2节课内完成。
7、复习到什么程度可以?把书翻烂。
可以消化成自己的知识,可以给别人讲课了,不是复述,是可以真切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方法。
除了边边角角永远无法学完的知识边界不能掌握,主干知识和你在书上看到的知识点都要不遗余力反复和吃透。
古代汉语1、王力1、2册,结合《王力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去记忆注解,和常用的结构和字词分析即可。
2、好用的练习题:《初中语文扩展阅读》(紫色皮)每天做两个,保持语感,很轻松的任务但受益很大。
题型片段长短都与出题相似,历年真题在这里出现过。
3、适合时间碎片化记忆和长期保持语感。
文化要略1、变化顺序记忆。
文略的前五章置后,其他都背完后,最后几遍的时候每天带着背背就行,第七章、第十二章、十五章、十六章庞杂且产出比不高,但也有出题率,所以采用节分法,等重点章节背完之后,每天复习重点章节时,带着一点去记忆。
我没有分填空选择,我觉得效用不大,我在记忆的时候,很自然会按名解和大题去背。
2、我的记忆顺序。
A区:6、17、8、9、10、13、14、11章。
B区:七、十二、十五、十六。
C区:1-5章从A区开始背,以章为顺序,采用重复记忆的方法,啃下第一个循环,A区的这8章完成一轮记忆后。
开始二轮复习记忆A区,这轮时间会缩短,把每天缩短的时间去背B区的内容。
每天复习A轮+背B区。
B区背完后,完成了文略的大部分。
这时重复之前的任务。
每天还以A区为准复习,连带B区。
B区的重点问答题可以分时间重点记一下。
C区在开始可以花一天读一遍,不用背,平时后面遇到什么相关重合的历史点可以翻着看看。
最后考前两个月的文略复习再加进去每天带着背点就行。
你会越背越快。
3、知识扩充点书上属于专有名词的词语,但没有详细解释的都可以进行扩充,其实不多。
我自己整理过。
主要在儒家这个方面。
还有一些关于跨文化交流,文化革命的历史事件都需要扩充一下。
4、这一Par做题效用不大,因为没有整理答案的必要。
重要在结合真题去锁定加深重点,有些忽略的细节可以提醒你关注一下。
主要还是看书记书。
5、会背题会答题影响类,特点类、事件类、作用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一定要明确化。
需要你在记忆的时候也要自己把思路整理清楚。
从哪个角度分析的,有个小标题,提醒自己,也帮助阅卷。
在答题时标明,会很拿分的。
也很有利于你记忆。
比如,今年考的科举制,我在背的时候,自己就划分出了5优5劣,劣势:基本标准,价值体系,社会风气,社会结构,八股文。
书要越背越薄。
这样考试的时候,能记住19个字,就八九不离十了。
重点太多了,我背了不止20遍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做不到字字准确,就需要做到能拿分,会抓关键字,会思路。
引论引论是什么?是告诉你如何教,如何输出。
帮你了解对外汉语这个专业方向的相关内容,了解学生的心理,老师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准则。
所以带着问题去读书,由大到小,逐渐细化会很容易理解。
1、从第三章开始背,第一二章先粗略看一遍,了解即可,放在考试前再去记,会很快。
2、引论这本书三四章在你背完后面的时候再回来看会更好的理解。
所以第一遍,不必太纠结记不住,主要你很透彻了解在讲什么就可以。
3、记忆方法,粗略和反嚼的方式。
先通读,不必纠结专有名词和那些烦人的人名,了解大概意思后反嚼一遍,就会发现不过如此。
建议:前期先把整本书认真读一遍,不必记住但一定要读懂,能了解为什么目录会那么安排,整体会按这个顺序编写。
可以站在作者角度问自己为什么。
4、啃下五六章,你就会更好地了解前面和后面。
各章之间都有联系,在背后面的时候遇到前面的点可以返回复习。
后面的更像是一个成熟的框架,内容体系更完善,前面是细化的小点。
解释说明后面的内容。
举例:后面的每一个教学法都是在前面理论点之上的。
5、纸老虎,重复得很多,如果自己无法看进去,知识核心和框架找学长学姐帮你提出来,几个小时讲解后,你就会感觉变得很容易。
(千万别找一味画书的)6、与心理,教学方面的一些转有名词和相关现象,都是和教心交叉重叠的,你可以把教育心理作为引论的讲解书去补充和解答你看引论时的盲区和疑问点。
效果是,你不仅看懂了引论,而且再背教心时会很容易抓住重点,背得特快。
(自己就是这样,本来以为没时间看教育心理了,没想到,那么厚一本,由于自己在引论的学习时随时就对应看了看,第一遍要开始背教心的时候,就只用了几天就完成了。
)7、引论结合《案例争鸣》去看,双向补充,知识互补,有交叉点可以结合两本书自己整理答案,有利于小案例和新题型。
8、比如今年考的新题型,就是结合了教心的支架教学,和案例争鸣的相关课堂活动编写思路去完成的。
往年没有这么明显的融合。
所以很多人都隔断联系。
其实他们说的都是“教学问题”,只是从不同角度讲解,分了不同科目,实际解答问题时是隔不开的,所以自己在整理复习时就要多角度去思考,发现联系,心中有数。
9、教学法前几年是热门,现在仍是重点,可以自己整理一下,然后在考试前一个月每天背两个重复复习,一直反复,不要指望一次背下来,也不要怕整混,把握住核心就没问题。
记住结合案例争鸣等,拓展一下近两年流行的教学法,因为引论太老了,内容有点滞后了。
例如,我做题会发现高校前一年都会考“任务教学法”,在争鸣中有解释,可以做一下补充。
教育心理1、不要拿来从第一章开始背。
2、结合引论勾画重点。
3、以点带面,在北外真题中遇到的知识点为中心,在书上找到相关内容,把它所在的章节了解一下。
4、教心这本书的编写弊病是,不是由浅入深,而是围绕一个点平行化从各个角度讲解,其实核心点就那么几个。
所以不要被厚度吓到。
抓住核心整理知识点,一天背几个,几天就完成啦。
5、教心有必要做一下笔记,把核心知识点拎出来,从各个角度的答案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