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化学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2009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10年中考预测一、2009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2009年中考试题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以开放、创新为主题。
试题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加大了对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的学习目标。
分析2009年中考试题可以得出,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适当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技能、方法、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009年中考试题比较注重以生活、社会、环境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符合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试题情景。
在注重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现代科技、社会时事、生产、生活、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知识的广泛联系,使试题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和时代特征。
二、2010年中考化学命题走向预测虽然中考试题难以预测,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题,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我们不难获得一些可贵的启发,进而,揣摩出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命题的大致趋势。
趋势一:继续立足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考查,突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字主要体现在试卷的结构、内容、题型、题量等方面。
重要的知识点还会继续考查,考查的方式仍然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同学们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情景仍是大家常接触或知晓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精神。
“变”字主要体现在继续转变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局面。
其中,中等难度的题量有所增大;考查能力的力度有所增加;题目的灵活性有所增大。
用现在的“灵活”代替以前的“难”,从而使“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失灵,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自己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学科试卷质量分析一、试卷概况:1、试卷结构(1)考试内容: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题考试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其中“科学探究”的内容体现于其它四个方面之中即“科学探究”的内容依赖于其它方面内容而体现。
考试内容具体为:“物质构成的奥秘”涉及化合价及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离子符号书写及结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等;“身边的化学物质”考查了溶液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pH和酸碱性、金属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分类等;“物质的化学变化”主要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推断、气体除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科学探究”则以实验基本操作、溶液配制、气体制取及科学探究贯穿整张试卷。
(2)题型结构及分数分布: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合计题量15 5 3 1 24赋分20 18 16 6 60分值比(%)33.3 30.0 26.7 10 1002、试题的基本特点(1)试题特点: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试卷整体符合《2009年南昌市化学科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
其考点能紧密围绕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问题,体现初中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
关注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发展,突出化学能力与素质的检验,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品质,能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积极主动发展;有利于向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输送合格、优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009年天津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分析来源:百度文库文章作者:. 2010-06-08 12:18:08[标签:化学真题试卷]1、试卷总体分析:2009年的天津市化学试卷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所编制的,与天津市考试中心的《200 9年中考招生考试说明》对比,不难看出:中考化学试卷坚持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基础,难度在逐渐下降,考题注重化学知识的全面性、学科性、基础性、方向性、时代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发挥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和指导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和逻辑能力。
总的来看,整个试题简单是主题,70%以上的题目均为基本知识考查;各章知识考查基本均匀,但对第十章酸和碱第十一章盐、化肥的考查尤为突出,;但其他题型数量并没有增加,提高个别主观试题分值,实质增加试卷区分度;题目整体比较平常,几乎没有新颖的题型,一些化学信息题型也较少;该套试题学生反映普遍较好,拿相对较高分数也比较容易,但是要想拿满分还是有难度的;2、题型结构及分值比例分析: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总计2009分值30 20 20 20 10 100比例30% 20% 20% 20% 10% —2008分值30 26 14 20 10 100比例30% 26% 14% 20% 10% —比较—-6.0% +6.0% ———从该图可以看出:简答题等主观题的分值呈增长趋势。
3、各章分值比例:各章节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总计分数 4 5 5 6 10 10 4 2 11 25 14 4 100 比例4% 5% 5% 6% 10% 10% 4% 2% 11% 25% 14% 4% —从该图可以看出:以后的学习重点应该集中在酸碱盐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以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整套试卷的难度分析表:难度分值比例容易70 70%中等难度20 20%较难10 10%从该图可以看出:80%的分值集中在简单基础知识,所以基础知识一定要学扎实。
长阳2009年中考化学质量分析报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李向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研训中心李德胜2009年中考化学试题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指导下,体现了中考化学试卷的传统性和创新性。
试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既注意考查知识与技能,又注重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
试题紧扣《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09中考考纲、人教版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教学实际和课程改革实际,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试题题目语言精炼,指向明确,有利于考生发挥正常水平,试题源于社会生产生活,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科学思想,试题导向明确。
一、试题特点:1、严守课标,遵循教材。
试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套试卷没有“超标”试题。
注重化学用语的考查,涉及的初中化学用语全卷均有考查,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有试题体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整套试卷要求专门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达到8个,分值高达22分,占全卷的22%,突出了初中化学的基础性。
2、难度平和,审题容易。
试题比去年更平和,全卷没有难题、偏题和怪题。
试题不设入题障碍,使学生易于入题。
题目语言精炼,指向明确,容易读懂,有利于考生发挥出正常水平,获得自己应得的分数。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应当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让学生学了化学有用。
今年的试卷中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30多分,占全卷满分的30%以上。
题目中具体涉及的有甲流感、营养物质和人体健康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这些题目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联系社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入题;同时,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体会化学的社会价值。
4、重视实验考查,突出学科特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科的永恒主题。
今年的试题仍然重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
在实验试题的编制中既考查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又考查了气体物质的制备方法,还注意了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2009年无锡市化学中考试卷分析九年级王科2009年无锡市中考化学试卷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为考试范围,以国家教育部 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
结合我市化学教学的实际,着重测试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具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题数量:六大题,38小题。
试题注重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在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通过创设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联系的问题情景,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质。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突出了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注意了三维目标的考查。
切实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
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感悟,是学生发展能力并灵活运用知识的根本。
本卷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部分内容约占 70 %,这样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真正做到回归课本。
第 16 、28、 29、 31 题主要考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7 、20 、22 、 32 、35 等题考查了实验基本技能;第 37 、 38 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同时也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因而,要求学生平时化学用语书写要规范,问答题组织语句要简洁明快,做计算题注意格式规范。
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将是空话。
我市的中考具有初中毕业合格考试和高级中等学校的选拔性考试两重性质,因此试题既有基础性又有一定的区分度。
“双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但纯粹考记忆性的内容已成为历史,即使是化学用语,有些也在一定的材料背景中,联系实际来考查。
今年我市的中考试题注意把“双基”放到与社会、科技、环境等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景中去考查。
2009年中考化学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建瓯市徐墩中学葛建勇E-mail:xdhx@一:命题的总体思路2009年南平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科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根据《2009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大纲》,及南平市的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在命题过程中,我们将以下思路贯穿始终。
1、考查基础知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遵照“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的理念,试卷重点考查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第11题考查化学式,先考查认识化学式,再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然后考查化学式所蕴含的化学意义。
又如第15题考查金属活动顺序,从知道金属活动顺序,到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再到金属活动顺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逐一考查。
本着“启蒙性、基础性”的原则,问题设置时着眼点高,但落点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试题中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选择素材、从多角度展示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深刻体会学有所用。
例如,第2题结合人体正常体液pH范围考查对pH的认识;第8题结合硬币材料的选择,考查金属的物理特性;第5题有机合成材料,第6题硬水和软水、乳化作用、金属防锈、“白色污染”等既是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问题;第13题结合牙膏摩擦剂的生产过程,考查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再例如第14题,结合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考查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对燃烧与灭火条件的认识,对易燃易爆品的认识及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与生产、生活、社会息息相关,进而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2、考查实验探究——对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009年南充市初中化学试卷分析一、试题简析2009年南充市中考化学试题,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如11题、14题)、实验探究能力(如7题、14题)、文字表达能力(与15题)、图象分析能力(如10题)、综合计算能力(如18题)等。
整张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没有偏题、怪题和难度题。
(一)送分送到手2009年的中考化学试题重视对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进行重点考查,化学试卷中出现的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可以说是很基础、起点也很低。
比如试题中有关化学用语的填空题,简单计算等等;实验题中的实验仪器的连接等内容,都是最基本的题目。
只要学生平时能认真学习,要考到及格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二)学以致用为了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现在的考试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比较重视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等的联系和应用,很多试题情境都是学生接触或知晓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
在今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第1、2、5、8、13、14题等,都来源于生活。
这些试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时时有化学、处处有化学、化学围绕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价值。
(三)难易较适中从化学试卷的角度讲,本次试题有难度的题基本控制在10%左右,使中等及中下等考生都能发挥正常水平,有60%以上的学生能达到合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第17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道好题,难度适中,如果学生读题能认真、仔细一些,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能分析透彻,得分还是可以第15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同学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二、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一大题考生选错较多的是2、3、7、10、11小题,引起错误的原因是:2小题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题干的意思,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混为一谈。
3小题是由于考生对矿泉水的组成不清楚和对纯净物的理解不透彻。
7小题该题选错较多,说明学生平时很少做实验或者实验操作上不够重视。
2009年第10期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2009年山西省中考已尘埃落定,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仔细分析今年的化学试卷,总体来看,试题依据课标,注重基础,考查能力,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一级主题覆盖面100%,二级主题覆盖面88%,三级主题覆盖面42%。
与近几年化学试题相比难度略有上升,具体表现为“较难题”约占65%,“选拔题”约占10%左右,虽大多数题目难度适中,但在解答过程中容易犯细节性错误。
一、2009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1.重视情景性试题呈现方式新颖,体现了“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
如第3题对化合价的考查,11(2)题化学式意义的考查,12(3)题对硬水、软水认识的考查,17题对探究实验的考查,18题对化学计算的考查中,试题都巧妙地将死板的知识赋予真实的背景,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能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从而使知识鲜活起来,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稳定感,降低对试题的陌生感。
2.突出基础性基础性是初中化学课程的一大特点。
化学教材注重从身边的化学素材入手,通过“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等手段进行内容上的处理,使初中化学很好地体现基础性这一特色。
在试题命制中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把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重点考核。
考查的基础知识有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的锈蚀和防护、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分类、化学式、四大反应类型、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燃烧条件及灭火、化学实验常识等学科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的考核有利于保障试题的效度,有利于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没有机械性记忆的试题,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进行考查。
③没有设置偏题、难题、怪题。
3.注重开放性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答案不唯一或方法多样性的试题。
2009年中考化学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建瓯市徐墩中学葛建勇E-mail:xdhx@一:命题的总体思路2009年南平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科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根据《2009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大纲》,及南平市的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在命题过程中,我们将以下思路贯穿始终。
1、考查基础知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遵照“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的理念,试卷重点考查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第11题考查化学式,先考查认识化学式,再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然后考查化学式所蕴含的化学意义。
又如第15题考查金属活动顺序,从知道金属活动顺序,到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再到金属活动顺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逐一考查。
本着“启蒙性、基础性”的原则,问题设置时着眼点高,但落点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试题中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选择素材、从多角度展示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深刻体会学有所用。
例如,第2题结合人体正常体液pH范围考查对pH的认识;第8题结合硬币材料的选择,考查金属的物理特性;第5题有机合成材料,第6题硬水和软水、乳化作用、金属防锈、“白色污染”等既是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问题;第13题结合牙膏摩擦剂的生产过程,考查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再例如第14题,结合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考查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对燃烧与灭火条件的认识,对易燃易爆品的认识及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与生产、生活、社会息息相关,进而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2、考查实验探究——对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实验探究问题的提出应该源于生活,容易引起共鸣、为大众所关注,探究点不局限在考查某个具体知识,而应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现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第17题,本题以学生熟悉的加碘食盐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通过阅读说明提出问题:食盐加“碘”的作用是什么?储存方法特别注明“防热”是为什么?联系加碘盐使用的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了不同温度、不同酸碱性条件下碘的损失率问题。
与以往探究题不同的是,在考查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后,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意识和能力。
本题的探究设计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规律,符合课标对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要求,对初中科学探究的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3.回归教材,引导“减负”部分试题内容源于教材,重点考查了初中化学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自然渗透了基本的方法和价值观考查,以及对化学、社会和技术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如第4、19题为教材练习原题,第13题为上册教材练习改造题,第2题表格内容来自下册教材,第3题选自下册中的观察与思考,第8题选自上册的联想与启示,有利于引导教师与学生遵循课程标准,使师生回归教材,跳出题海,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关注情感,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新课标的重要教育目标,为了较好的体现这一目标,试题安排了“能源问题”“消防安全问题”“饮食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学生平时养成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不仅对身边的事会用化学原理来分析,而且还会对有关的人员讲其中的道理。
例如第14题从成都市公交车燃烧造成多人伤亡这一事例,使学生体会到合理使用易燃易爆物品,从而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又如第17题,从碘损失率的实验探究,展现了化学知识在人们使用物质方面的指导作用,对考生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及提高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5、适度开放,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试卷中涉及到开放性问题的有题12、13、15、16等,分值8分。
这些试题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答起来也是感觉很顺手,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考试的主人,使学生有思维发散,张扬个性的空间。
6、适当设置难题,体现区分功能并考查学生后续学习能力例如第14题(1)小题,考查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本题写出四种物质不难,难在配平;16题(3)小题考查实验装置选择的依据;17题不能用于调节溶液酸碱性的物质;18题实验误差的判断;这些问题均有一定的难度,能起到一定的区分功能。
二: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1、“双基”不扎实从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来看,主要的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1)元素符号、化学式书写不规范,如把“H+”写成,“Li2O”写成Ci2O、L2O、li2O;离子书写错误,“H+”写成H—;“O2”写成2O、O2、O2;“Ca(OH)2”写成CaOH、CaOH2,没有掌握好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方法:LiO2(2)化学方程式错误很多,如化学式出现错误;配平错误或没有配平;反应条件写错或漏写等;配平中扩大化学式前面的系数(3)化学仪器名称写错,如把试管写成量筒,把集气瓶认成烧杯或写成其它。
(4)把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比当成原子个数比,如第11题的第2空,写出了这样的120∶10∶16、12∶1∶16错误答案。
(5)计算书写不规范,答题中不写化学方程式、不列相关物质关系量、关系量对应错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等,如:2、审题不认真,答题不符合要求△2NaHCO3 ===Na2CO3 + H2O + CO2↑168 44X 0.22g△2NaHCO3 ===Na2CO3 + H2O + CO2↑107 44X 0.22g如第11题第(4)小题第1空:审题不清将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全写上去;把原子总数当成元素种类写成21 第15题的第(3)小题许多学生写金属与盐酸(题目要求是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18题第二空格学生审题不清,未考虑到烧杯中留有水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
错误答案集中在填写“不变”。
第19题第2小题用二氧化碳求出生成的碳酸钠为0.53克,然后用0.53克除以100克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53%,这部分的同学明显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没有按题目要求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错别字严重及用词不够准确将石蕊写成“石芯”“石磊”,酚酞写成“汾汰”,pH写成ph甚至是pH4纸等,将脖写成“膀”“胚”;将腺写成“性”“泉”将甲写成“钾”等;将“中和”写成“中合”“综合”。
用词不准确:如甲腺肿大;甲肿;甲腺炎;大颈病;粗脖子;脖子病等。
将“变小”写成“减小”“弱小”“小于”“减少”等。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较差如第13题第(3)题:出现“CO2能给食品保鲜防腐”“CO2能做化肥”“CO2能让植物呼吸”“保温”“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答案。
第14题第(2)题:正确答案为“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学生答案众多:沙子无法让空气与火燃烧;有部分学生将着火地点与着火点混为一谈,答出“使着火点与氧气隔离”;沙子中不含氧气等错误答案。
第15题在回答黄金首饰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时,写成:金属不能与酸反应、金排在氢后面、金中不含铁不会生锈、金不如铁活泼等。
第16题第(3)题:要求回答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反应两点,很多学生只回答前者。
这可能与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关,通常忽略了“不与空气反应”这点的教学,在学生答题过程还出现“比空气轻”“质量比空气小”“气体比空气小”“密度比空气大”“气体是否溶于水”的问题,没回答到关键的点上。
第17题第2空:主要是学生叙述不完整,没有写出碘的损失与温度变化的相关关系。
三:对试题的意见1、问氢氧化铝的作用这是一个与化学无关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降低胃酸过多,除去胃酸等答案均可,但这些回答均与化学无关,建议将本问题写成“氢氧化铝除胃酸的原理是什么”。
2、第15题的第3小题,有不少学生写成与稀盐酸反应,是不是在设题时,将题目设成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这样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更大。
3、第17题第2空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主要是学生叙述不完整,正确答案是碘损失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增大各为一个得分点),不少学生只点出温度而失分,是否降低难度把此题改成选择性填空。
4、第19题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人为因素外,学生解题困惑集中于给定混合物中成份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分解又生成了碳酸钠。
从降低难度但不降低解题考查功能来说,建议改为反应产物与原混合物成份不同的如“炼铁”、“钢样鉴定”“石灰石纯度测定”“产品是否合格测定”等。
四、教学反思及建议1、重视基础,关注学生发展试题重点考查的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
在基础题中没有设陷阱,大部分学生都能考出水平。
如第1题认识常见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第3题认识常见化学肥料;第4题化石燃料的正确认识;第7题、第16题基本实验操作,第11题的第(1)小题等,这些问题都没有难度,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这里失分。
学生在答题时,对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写错较多,这表明我们的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够扎实。
虽然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有淡化概念,反对死记硬背之意,但决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双基”教学,狠抓“双基”是初中化学和总复习中永恒的主题,实践表明,初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
试题中需书写化学方程式共有5个,其中有四个是教材中常见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再强调的,一个是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但学生最终得分情况都不好,平均分分别为:0.99、1.08、0.82、0.77、0.93(每个化学方程式均为2分),同学在这些化学方程式中失分严重,错误也是五花八门,部分学生甚至是空白;另外认识离子和由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得分也不容乐观。
建议今后要把扎实双基作为教学和复习的核心,如果没有扎实的“双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也不可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将化学反应中微粒变化的观点,质量守恒的观点,物质性质与结构的观点很好地渗透到教学实际中去,通过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从而凸现化学教学功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化学,理解化学,对化学感兴趣。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个人做法,除了在课堂上认真教学外,在每章结束后,将该章知识点综合给学生,要求他们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内容,虽说这有点象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