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演绎创业传奇
- 格式:pdf
- 大小:356.88 KB
- 文档页数:2
八零后经典创业成功故事不知不觉, 80后已经长大。
80后 ,在不少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往往与享乐、游戏、足球、时尚等词汇有关,他们的性情往往与幼稚、骄纵、浮躁、桀骜不驯有染。
但同时我们又看到,有许多80后却以自己的果断、坚持和创新,走向了创业之路。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篇1:——80后张文学:名震印度的中国“山寨王”国内手机市场,半数以上早已被苹果、LG等洋品牌瓜分。
但在有12亿人口的印度,一种名为“基伍”的中国手机却相当“牛”,不仅宝莱坞明星代言的广告销天盖地,两年前它就打败三星和摩托罗拉等巨头,以每年2000多万部的销量在印度独占螯头。
如今,这个在国内市场上几乎没人知道的手机品牌,已经成为一匹黑马挤进全球前十名。
谁都不会想到,它的老板竟是一名80后。
这名昔日的模具工,是如何在异国赚取亿万财富的?敢想敢干,小小模具工自己造手机张文学在大学学的是模具专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家乡湖南一家电缆厂做模具技术员,每月收入800元。
当地房价都要2000元一平米,钱太少了,所以他仅干半年就炒了老板鱿鱼。
接着他去了深圳,当时手机行业的暴利令人“触目惊心”。
一套成本价仅为30元钱的手机外壳,在批发市场售价可达500元。
张文学曾蹲守在一家手机外壳批发店门外观察客流,估算的结果令他震惊:这家店每天可销售300多套外壳,获利高达10万元。
他决定以模具入手,从事高仿机或者改制机外壳研制。
2003年,张文学筹钱和朋友一起在深圳布吉区开办了一家做手机壳的工厂,承接一些手机厂商的配件订单。
短短两年,张文学就淘到了第一桶金。
2005年,看到印度、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手机市场正在兴起,做技术出身的小张决定做更能赚钱的整机生意。
先后投资数千万自行研发三款手机,这些手机由内至外包括主板均由他自己一手完成。
事后证明张文学远远低估了制造手机的难度,包括主板、屏幕、按键在内的诸多零部件均隐患重重。
普通80后白手创业故事5年成千万富豪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创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实现财富自由。
但是,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90%以上的创业者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但是,在这个时代,也有一些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策略,成功实现了财富自由。
今天来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80后白手创业故事,他在5年内成为了千万富豪。
创业的初衷小李是一个普通的80后,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之后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但是,他对现状并不满足,他想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于是,他决定辞职创业。
当时,小李还没有明确的创业计划,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小李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和打击。
比如,一开始自己做设计,发现当地市场需求并不大,业务非常不好做。
于是,小李开始转型,试图寻找更好的市场机会。
找到切入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小李发现了一个可以尝试的切入点——家装行业。
家装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家居环境。
而在当时,很多家装公司都面临资金不足,市场资源不足等问题。
小李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市场。
于是,小李选择创办了一家家装公司。
但是,初期的时候,公司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多的。
比如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小李开始不停地学习,打开思路。
他寻找各种相关的资料,学会了如何募资,如何管理公司等。
同时,他也在各个领域寻找相关人才,不停扩大自己的人脉。
积极拓展市场在公司稳步发展之后,小李意识到,只是依靠在当地市场是无法将公司做大的。
于是,他开始积极地拓展市场。
他打开了全国各地的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向全国的市场输出自己的品牌。
通过积极拓展市场,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模不断扩张。
同时,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小李更加敏锐地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加强了自己的设计和服务。
成功实现财富自由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李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家装行业的佼佼者。
80后创业故事-“孔明灯大王”刘鹏飞:一个80后草根的创富传奇一位出身寒门的80后,只用了5年时间,就从负债5万多元华丽转身为亿万富翁。
这不是小说,而是发生在刘鹏飞身上的真实故事。
刘鹏飞出生在江西宁都的一个农民家庭,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一家6口居住在一栋破旧的黄泥房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从上小学开始,刘鹏飞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大人干农活,然后再做作业。
刘鹏飞早熟,上高中后,家境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他纠结于一家人的生计,时常咬牙告诉自己:以后要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有时候,他会在夏日午时跑到烈日下呆呆站立,任由暴晒;他会在傍晚跑到田地里,任由蚊子叮咬不逃避。
他认为,像他这样的穷孩子,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有可能今后在社会上立足。
初露经商天赋2002年,刘鹏飞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
虽然上了二本线,但他对录取院校不满意,没去报到。
为了赚钱复读,他南下广东找工作,四处碰壁。
干苦力赚了点钱后,他回家复读了半年,再次参加高考。
这一回,成绩反而比头一年更差了。
最终,他被江西九江学院商学院录取,他决定去报到。
家里培养出了个大学生,本是件大喜事,但7000多元的学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
一家人东拼西凑,只凑了4000多元。
在广东待过半年、领略过商业魔力的刘鹏飞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学校申请推迟一个月报到,用这4000多元钱去“钱生钱”,自力更生把学费赚出来。
新生报到后得购置生活用品,他认为校园里大有商机。
于是,刘鹏飞用那4000多元血汗钱采购了一批脸盆、水桶和锁具,在大学校园里摆起了地摊,一个多月后,不仅学费凑够了,还略有盈余。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后,他实现了“产业升级”,做起了“旅行社生意”。
他拉来几个要好的同学、师弟帮忙,在校园里召集学生组建旅行团,包车到庐山等景点旅游,投资回报率上了个新台阶。
就这样,刘鹏飞半工半读,读完了他的大学。
4年间,他的家庭遭遇了一次重大的变故:父亲得癌症去世了,治病期间欠下了5万多元债务。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鞍山岫岩80后小伙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80后王征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朋朋修脚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开业,这是其在鞍山地区的第十家分店。
这一天,对来自辽宁鞍山岫岩的80后小伙王征来说意义非凡。
这个年轻的创业者,用9年多时间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尽管有挫折与失败,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凭借一把柳叶刀,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艰难开局1985年出生的王征来自岫岩石庙子镇石佛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他,曾经做过押运员,也在街头发过传单。
后来王征应征入伍,在部队,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
凭借这股勤奋劲儿,他成了班里的思想教员。
退伍之后,王征曾纠结是回家乡养鸡,还是走出去干一番事业。
“我曾患过脚疾,很痛苦。
后来经过治疗,康复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修脚这个行业了。
但在家人看来,修脚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听说王征要靠“摆弄脚丫子”挣钱,乡里乡亲的闲话可是没少说。
2007年,刚结婚不久的王征向父母提出到鞍山开修脚店。
“虽然他们是不赞同我的,但还是给我凑了3万块钱。
”王征说,带着这3万块钱他只身来到鞍山,租下一个不起眼的门店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5元、10元、20元……这是当时王征平均每天能挣到的钱。
近一年时间下来修脚店只盈利500元钱。
为了节省开支,他连续数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
后来妻子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入不敷出的状态让王征几度想要放弃。
“那时候亲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电话,就怕我跟他们借钱。
”王征苦笑着说。
第一桶金支撑王征坚持下来的,是一次难忘的修脚经历。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征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想让他上门修脚。
那是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因患严重的甲沟炎已经连被子都无法盖严。
励志的创业故事案例【一个80后的创业故事】一个80后的创业故事80后企业家的创业故事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只有实践过,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创业的不易。
如何在绝境中突围,是创业者每天都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个80后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一个80后的创业故事篇1东北农大学子修脚创业,5年时间拥有30家足病修治连锁店这位大学生创业者叫胡志国,2021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在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那一刻,他感觉到大学四年的美梦和对人生的憧憬破灭了,就业形势严峻,几乎没有理想的岗位。
找工作之余,他也尝试着做点小买卖,挣点小钱。
卖盒饭、泳装、手机,在校园里磨过冰刀。
慢慢的,在心中就孕育出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创业不好吗?挣钱还快!还多!也没有上班那样拘束。
’就这样他决定不找工作了,自己创业做点什么。
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他第一次知道了修脚这个中华传统的民间手艺。
通过调查了解,患足病的人群比例非常之高,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可患者到医院治疗时,医院却没有这一科门诊,所以去医院只能简单的处理,无法治愈。
去街边早市,浴池里修脚,又怕工具不卫生,得上传染病,有时还存在很多江湖骗子,收完钱就人走高飞了。
这时他真正意识到修脚这个行业的前景,它不是简简单单意义上的修脚,如果把这项技术传承好,发展好,而是填补了中华医学的空白《足外科》。
就这样,我萌发了干修脚的创业梦想。
他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师傅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而他是受过大学四年高等教育的时代青年,从事修脚这个行业应该比一些老师傅占些优势,如果能掌握这项技术,不但解决了工作问题,还能给更多的足病患者解决痛苦,把这个行业发展的更好。
南下拜师求艺七平米小屋开始创业就这样,胡志国南下拜师求艺,开始创业之路。
见了师傅他才知道,拜师求艺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本事的师傅是打死都不会轻易教外人的,绝技绝不外传。
由于没有钱,夜里他睡在工棚里,当时正是南方梅雨季节,外边瓢泼大雨,屋里水流成河,他犹豫过、动摇过,”我这样选择,这样付出,我的未来会怎样呢?会成功么?值吗?’他问自己,突然心里蹦出一个念头:既来之,则安之!我认定这辈子就当个修脚的了!就这样,每天帮师傅烧水、做饭、擦地,能想到的活他都干。
80后李想创业赚一亿的成功故事成功的意义不在于你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在于你有多么的伟大。
()因为,成功总会与努力过的人握手,只要享受了努力的过程,我们就不是失败者。
下面分享一则80后成功创业故事。
李想,这个80后一代创业者的佼佼者。
介绍“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的时候,他还是泡泡网(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如今这名80后创业者,有了新的头衔——汽车之家网站创始人,现任汽车之家总裁。
李想是80后的典型代表,1998年还在上高中的李想就开始做个人网站,2000年注册泡泡网并开始运营,仅凭借着自己对IT产品的一腔热爱和滚雪球式的资本积累,高中学历的李想让泡泡网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独树一帜。
2005年,李想带领团队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
目前,汽车之家现已成长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2012年底,汽车之家实现了月度覆盖用户8000万,日均网站流量过1亿。
很多报道80后创业故事的网站给李想的创业经历这样定义——硅谷式的创业。
什么叫硅谷式创业?硅谷模式的特点是什么?硅谷式创业其实就是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
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想的成功创业故事。
1、为了“理想”创立汽车之家李想2005年创立汽车之家的时候已是亿万富翁了。
据公开报道,李想2000年注册泡泡网,2002年告别父母从石家庄迁到北京,招兵买马,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
自此,泡泡网的广告销售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泡泡网收入2000万,利润1000万,李想一股独大,身价超过1亿元。
李想是为了做成第一汽车垂直网站而做汽车之家的。
请看他接受《创业家》&I黑马采访时的表述:“我们做泡泡网的时候错失了周期,被中关村在线抓走了。
中关村在线是后来者,但市场转换的时候,它抓上了时机。
当时我们没在意这个机会,时机过了以后,就得多好几倍的努力才行。
就像现在的汽车之家,我们抓住了机会,我们的努力没有下降,我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你能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二十个小时吗?泡泡网做到了第三名,做不到第一。
【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80后改革开放微故事创业要想成功,除了有了点子以及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无所不用其极的接近真实。
看看那些80后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小编分享的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一寒门学子的创业故事: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千万讲述一个寒门学子的创业故事,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过了千万他叫贺靖,四川宜宾一个寒门学子,云南西南林业大学毕业的学生。
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创办一家创业学院,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
贺靖说,“我深知寒门学子创业的艰难。
”原因很简单,贺靖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对怀揣梦想、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这个在25岁时就荣获第四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的年轻人也深知,创业之路多崎岖,创业过程中每一步前进都来之不易。
他一直坚信,成功失败皆是金,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总会有创业成功的一天。
靠学校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创业之前,贺靖的学习之路就荆棘遍地,好在家里人一路不离不弃,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坎。
贺靖的家乡在四川宜宾的一个乡村小镇。
高一时,父母到浙江一家鞋底厂打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
由于往返车费昂贵,他和妈妈6年没有见面。
爷爷奶奶长期摆地摊维持生活,为让孩子吃好一点,托人给住校的贺靖带来了500元,用塑料口袋装着,都是1元、5元、10元的零钱。
20XX年,他考上西南林业大学。
父母把家里的公房转让出去,凑了一点让他来昆明上学的钱。
每年,因交不齐学费,每次都要找到学院领导签字,靠学校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学生会,他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他的踏实获得了大家赞许和信任,独立承担了学校的不少大型活动的筹办。
贺靖也很懂事,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做兼职,也是在这期间积累了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
80后农村女孩的创业故事从6000元到600万!80后农村女孩的创业故事:从6000元到600万!创业本人,并非可能需要很高的学历,在农村的她,依然能够成功创业。
是金子,终究是会发光的。
申雨鑫,湖南邵东人,本人学化,14岁出外打工,做过保姆,干过工地活,开过理发店,打工路上多次不顺。
05年她以6000元起家,创办了申鑫振动棒加工厂,创业历尽磨难,但她并没有气馁,咬牙坚持。
不到三年的时间,销售业绩预期由当初的80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600多万元。
她的传奇创业故事怀念了许多人,上百个上以代理商主动找上她要做她的产品代理,2008年五届全球本人商大会上终其一生她获得了内贸30强。
她的成功无疑是她努力的结果,她常说:“我以前的风风雨雨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
”下面起高度关注申雨鑫的讲述。
苦命的童年从本人我就出身在个很苦少年时期的家庭,父亲是个残疾人,他只有三根手心,大姐大我八岁,二姐大我两岁,弟弟比我自白六岁,从本人我家就受到村里人的欺负。
那时家里穷,每天经常操心为了吃饭的问题而发愁。
想想那些日子当时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有天我从外面回来,听到父亲和母亲正在商量说要把我送给远房的舅舅收养。
二天我哭着喊着被舅舅流泪抱走了,就在我抱走的那瞬间,父亲老泪纵横,不敢看我,转头就进了房。
可三个月后,父亲来接我了,看到我抱着我痛哭涕零的诉说自己:自从你走后,我日日做梦都梦到你,我怎么就那么狠心,把你送给别人啊,这到底是我造的那门子孽啊,我被接回家了,那年我5岁。
从我懂事起,我经常看到父亲眼里太多的无奈,那时,真想替他分担所有的切。
我大姐学医很用功,也很懂事,每次从学校回来,她都要抢着活干,我5岁就跟着父亲起上山呉,到我11岁时,我就收割打稻谷了,家里4亩地,到秋收季节,都是我个人踩打谷机,我爸在旁边帮我递禾,然后两人起把谷子搬回家。
大姐也很争气,高中两年就考上了师大学。
大姐考上大学后,父亲觉得日子要到了,我为了供大姐上所大学,更是把原来大人们要做的活也揽了下来,父亲看到我做事情来还真的象小鬼那么回事,虽然心疼,但还是很开心,常说我这个女儿聪明是聪明,就是不喜欢读书,其实我不为不喜欢读书,而是看到家里那么渴,只想早点帮父亲分担点钟,妻子的双手不方便,我也就便成了父亲左手右手的依靠了,他不能做的活我都会尽力去替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