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肺切除手术的病例讨论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
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王凤鸣;胡世勋;罗凤秀【摘要】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实施全肺切除术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发生低氧血症21例,非低氧血症29例,分析导致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65岁、术前心电图异常、麻醉时间≥4 h、吸烟、术后白蛋白<34 g/L是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麻醉时间≥4 h是全肺切除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麻醉时间≥4 h 的全肺切除术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高龄与麻醉时间过长患者的监护,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9(016)012【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全肺切除术;低氧血症;危险因素;护理对策【作者】王凤鸣;胡世勋;罗凤秀【作者单位】516003 惠州市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耳鼻喉口腔科;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肝病病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6低氧血症是肺部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指血液中氧含量低于正常值,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显著下降,是呼吸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1]。
可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脏负荷过重,影响组织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
由于早期低氧血症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医师很难对其采取及时有效地干预,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2-3]。
本研究探讨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实施全肺切除术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37例,女13例。
肺癌全肺切除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全肺切除是治疗肺癌的术式之一,该术式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较大,虽然手术死亡率已有所改善,但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仍较高[1],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护理中我们体会到: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手术后顺利康复至关重要,许多护理措施需要家属的全程参与及患者的理解与合作。
近年来,针对全肺切除术并发症发生因素,在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对全肺切除患者及家属同步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报告如下。
1 并发症的护理与健康教育1.1 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①持续心电监护;②充分给氧;③有效止痛。
在有效止痛、增加患者舒适度的基础上须注意疼痛对其他症状的掩盖。
另外,还须注意一些治疗护理手段如吸痰,气管插管等对患者的不良影响;④强中心静脉压监测,避免呼吸循环负荷过重。
一侧全肺切除术后,血液全部流经健侧肺,使右心负荷加重,应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使之位于正常范围;⑤合理用药。
一般选用西地兰0.4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推或吗啡5~10 mg肌注或静冲,室性早搏可用利多卡因50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滴,室上性心律失常可用可达龙300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滴;⑥主张术后适度活动与锻炼,全肺切除术后活动锻炼必须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可加重心肺负担,而应循序渐进,使之有一个逐渐代偿的过程。
患者术后以半坐位为主绝对卧床1周及被动活动,1周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相结合,以主动活动为主的床上活动,每天早晚由护士扶助缓慢坐起,进行漱口、刷牙,拍背、排痰等。
2周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下床进行床边活动。
所有活动与锻炼均由护士或家属在旁看护,以患者不心慌、不疲劳为宜并须于患者感觉疲劳前结束。
1.2 肺部并发症①有效排痰:让患者了解术后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鼓励自主咳嗽但不可勉强,以免增加心肺负担,提倡帮助患者排痰即平卧时患者双腿屈曲,护士或者家属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于吸气末用力按压小腹,既避免切口疼痛又给患者增加了腹部压力,促进排痰。
肺切除术后呼吸道的护理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的呼吸道护理。
方法:对12例肺切除术后患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术后护理,认为有效排痰、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是护理的关键、文中着重提出术后呼吸道护理要点:①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②体位护理;③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④疼痛的护理;⑤并发症的预防等。
结果:通过以上护理措施,降低了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对肺切除术后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标签:肺切除术;呼吸道护理肺切除手术是临床上一种常规的治疗肺部疾病的方法,常用于治疗肺癌以及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等病症,但是它对患者损伤较重,尤其是呼吸及循环系统影响较大。
而且,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容易发生死亡,因此术后对呼吸道的护理及监测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2例、女3例、男9例,年龄在37-66岁,平均51.5岁。
均是通过肺切除手术治疗的肺部疾病,其中,一侧全肺切除7例,肺叶切除5例。
2 术后护理2.1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经常复查血气,并对血氧饱和度监测,呼吸道有分泌物要及时处理,以便达到有效给氧,并进行给氧护理,保持湿化,避免呼吸道干燥,引起排痰不畅。
监测中心静脉压,术后经常测定,以利输血、补液速度及量,使中心静脉压维持在0.59 kPa~1.18 kPa(6 cmH2O~12 cmH2O),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每日补液量不超过1 500 ml,补液滴速以(20~30)滴/min为宜,并限制NaCl的用量,减轻心脏负荷,预防急性肺水肿。
观察尿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2 体位护理全麻清醒后如生命体征平稳可采取半卧位,2周内避免完全侧卧位以免纵隔过度移位引起休克,2周内更不可健侧卧位,健侧卧位可使健康组织被压迫,影响气体交换,加重缺氧,为患者翻身时予1/4侧卧位。
2.3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目的是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同时发现各种并发症。
肺切除术后肺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估及分析研究建议摘要:目的对肺切除术后肺癌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讨论。
方法选择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2例行肺切除术后肺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肺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过护理后,患者FEV1、FEV1/FVC及SaO2的统计数值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观察组护理后FEV1、FEV1/FVC及SaO2的统计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6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9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肺癌患者中使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肺功能恢复效果较好,且满意度较高。
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肺切除术;肺癌;护理工作满意度;临床康复肺癌是临床中常见的肺部肿瘤疾病,不仅危及患者健康,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暂停,危及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1]:在空气质量恶化的背景下,肺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肺癌患者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因而在临床护理中需要重点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同时应重视其肺功能的恢复情况,临床护理难度较大。
但目前的常规护理中无法充分支持心理护理与肺功能护理的全面性要求[2]。
基于此,护理实务工作中提出了综合护理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本次研究针对综合护理用于肺癌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作出集中分析,并选用我院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2例行肺切除术后肺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日期:2024年6月12日地点:XX医院参与人员:王医生、李医生、张护士、陈患者及家属讨论内容:王医生: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位陈患者的病例。
陈患者,男性,55岁,近期出现持续性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已经进行了肺部CT检查,发现右下肺有一个肿块,建立了初步诊断为肺癌。
我们现在来仔细讨论一下这位患者的病例,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李医生:根据病例描述,陈患者的症状与肺癌非常相符。
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肿块的性质,是否有转移等情况。
王医生:是的,根据CT结果,我们需要为陈患者进行胸腔鏡下肺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和分期。
这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张护士:陈患者的咯血症状较为明显,需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李医生:同时,我们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其他潜在的合并症,以便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应对。
王医生:对于肺癌的治疗方案,我们应该是个体化的。
以陈患者的情况来看,如果经过肺活检确认是局限期肺癌,我们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如果是晚期肺癌,我们可以施行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李医生:除了治疗方案外,我们还需要考虑陈患者的心理和生活支持。
肺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压力都很大。
张护士:另外,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和随访,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李医生:总结一下,对于陈患者这种疑难病例,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生活支持。
王医生: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讨论,陈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病例,我们将全力为他提供最佳的治疗和关怀。
日期:2024年6月15日地点:XX医院参与人员:王医生、李医生、张护士、陈患者及家属讨论内容:王医生:大家好,今天我们回顾一下陈患者的病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和治疗,陈患者的状况有所改善吗?李医生:陈患者在切除手术后恢复得不错,肿瘤被完全清除。
但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定期进行复查。
病例讨论医生发言稿范文标题:病例讨论:女性患者肺癌治疗方案尊敬的各位医师和专家,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讨论一位女性患者的病例,她被诊断为右肺腺癌,目前面临治疗选择。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病例,并共同制定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病例概况:患者,女性,45岁,无明显遗传疾病史。
自述近半年来有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并在体检中发现右肺实变。
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右肺腺癌,TNM分期为T2N1M0。
患者体质一般,无明显合并症。
治疗方案讨论: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法,但对于晚期患者效果有限。
针对本例中患者的T2N1M0期肺腺癌,手术治疗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手术将可切除患部肿块,有望根治病变,并可以对淋巴结进行清扫检查,从而评估病变的淋巴转移情况。
2.化疗治疗:对于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化疗在治疗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化疗,可以有效地杀灭体内的癌细胞,减轻肿瘤负担,降低术后复发率。
对于本病例患者,化疗可以作为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手段。
3.放疗治疗:放疗在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可以有效地杀灭癌细胞,控制肿瘤生长。
对于本例中患者,放疗可以作为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4.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的重要方法。
通过利用靶向药物,可以精准地攻击癌细胞,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本例中患者,可以考虑根据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检测结果,选择适合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5.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新兴领域,可以通过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对于本例中患者,可以考虑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尝试免疫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最佳治疗方案: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议针对本病例中患者的右肺腺癌,制定以下最佳治疗方案:1.首先进行手术治疗,切除患肿瘤,清扫淋巴结;2.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3.术后辅助放疗,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治疗效果;4.根据TMB检测结果,考虑靶向药物治疗;5.结合免疫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疗效。
全肺手术疑难讨论记录范文一、病例概述患者,男性,67岁,因肺癌右上叶结节行全肺手术。
手术前,患者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检查和评估,且没有明显的手术禁忌症。
术前准备充分,手术团队准备就绪。
二、手术过程1. 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随后,使用肌松药物使患者肌肉松弛,便于气管插管。
成功插管后,患者被连接到呼吸机。
2. 切口和腔镜引入在患者体侧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并进行消毒和铺盖。
通过切口插入腔镜,观察手术区域,同时插入其他手术器械。
3. 肺叶切除根据术前的影像学评估,确定了肺癌病灶的位置。
首先,通过电切、剪切等器械清除病灶周围的组织,确保手术切缘的清晰。
接着,使用缝线进行血管和支气管的结扎,然后切除肺叶。
4. 淋巴结清扫根据术前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决定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
对于高风险患者,需要清扫相关的淋巴结,并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5. 切口缝合和引流完成手术后,将切口层层缝合,确保切口紧密闭合。
同时,在手术区域设置引流管,有助于排除术后积液。
三、术中讨论1. 术前影像学评估的准确性和局限性在本例中,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对于确定肺癌病灶的位置和范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影像学无法直接观察病灶的组织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术中仍需要对手术切缘进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保切缘的清晰。
2. 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范围术前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对于决定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如何确定清扫的范围仍然是一个争议的问题。
在本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中观察,我们决定进行相关淋巴结的清扫。
3. 术中的出血控制和组织保护全肺手术中,出血控制和组织保护是关键的技术挑战。
在本例中,我们采用了电切、剪切等器械进行出血控制,同时尽量保护周围组织,以确保手术切缘的清晰和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在全肺手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同样重要。
术后出血、感染、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都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疑难病例讨论讨论时间:2018年6月29日参加人员:医务科滕春主任、向英副主任医师、刘钦主治医师、莫宏秀主治医师、李莉主治医师、李丹护士长、张志华医师、陈功群医师、郑喜连医师、赵利医师、付利桃助理医师、江俊红助理医师、舒求玉、田佳萌、向群芳、田美蓉、胡婷、滕丽华、邓敏锐主持人:向英副主任医师病例报告人:李莉主治医师病情简介:患者因“停经7+月,发现血压高2天,腹痛剧痛3+小时”于04:18急诊入院,体查:T36.8℃,P102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Wt63kg,发育正常,急性疼痛面容,面色苍白,心肺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乳房发育正常,产科检查:腹隆,宫底脐上三横指,子宫硬如板状,胎位扪不清,胎心听不到。
辅助检查:入院后加急彩超:双顶径86mm,股骨长59mm,羊水最大深度约59mm,胎心未查见,胎盘明显增厚,范围约155×97mm,胎盘附在子宫后壁,明显凸向宫腔,与子宫肌壁间隙显示不清。
提示:宫内晚期妊娠,单胎,胎儿已死亡,正枕前位。
胎盘声像改变,考虑:胎盘早剥可能。
入院初步诊断:1.胎盘早剥(重度)2.G1P0宫内妊娠31+周单死胎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输液,备血,于5:00-6:50在腰硬联合麻醉+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下行剖宫产取胎术,术中见清亮羊水流出,量约750ml,于05:07以手托头取出一死男婴,外观发育正常,过磅1850g,胎盘胎膜娩出完整,查整个胎盘母体面布满黑色血凝块,量约600ml,考虑胎盘完全性剥离,查见子宫底、前壁、后壁表面多处呈线条状紫蓝色瘀斑,血液深入左侧输卵管系膜、双侧阔韧带内,均呈血肿状态,考虑为子宫胎盘卒中。
患者为初产妇,有生育要求,行清除血块,保留子宫手术。
手术顺利,术后予以盆腔引流管引流,导尿管通畅,无尿。
考虑急性肾衰,已电话报告姚建平院长、欧军华院长来院协助抢救。
手术顺利。
术中出血400ml+宫腔内凝固血块600ml共1000ml。
全肺切除手术的病例讨论及护理
病情介绍:
患者,4区9床,XXX,男,57岁。
以“咳嗽咳痰2月余”为主诉于2012年12月13日步行入院,目前诊断为左肺小细胞癌,高血压病3级。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当日开始饮食控制,注意血压监测。
2012年12月19日患者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术,穿刺进针顺利,回血佳,予以置管固定。
2012年12月20日上午在全麻下行“根治性左全肺切除术”,术后进ICU观察,12月21日安返病房,留置左胸腔引流管,尿管及右颈内深静脉置管,给予一级护理、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禁食、取半卧位,并予抗感染,营养支持,雾化吸入,免疫治疗、保肝、保护心脏、保护胃黏膜,降压等治疗。
2012年12月22日拔除导尿管,予二级护理,根据患者目前病情,现提出以下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疼痛与手术创伤、管道的牵拉有关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了解疼痛的原因,指导放松疗法,分散注意力。
2.生命体征平稳予半卧位,之后可取1/4术侧卧位,避免健侧卧位。
3.遵医嘱使用镇痛剂,观察用药效果。
4.告知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
5. 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由于引流管来回移动所引起的疼痛。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及无力咳嗽有关
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咳嗽、咳痰的重要性,鼓励病人主动咳嗽、咳痰。
2.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
3.遵医嘱予雾化吸入,每天2次,每次15分钟,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4.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咳痰1次,必要时行吸痰。
5.给予有效的胸带外固定,以减轻刀口疼痛,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6.严密观察病人呼吸音变化及有无痰鸣音、呼吸困难、紫绀等表现,监测血氧饱和度情况。
三、低效性呼吸型态⑴肺切除后,有效肺组织减少⑵手术创伤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1.评估病人的呼吸型态及呼吸音情况。
2.向病人解释低效性呼吸型态的原因,指导并鼓励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深呼吸及腹式呼吸。
3.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
四、潜在并发症:肺水肿
1.减慢输液速度;一般24h输液量≤1500,左全肺术后输液速度≤50滴/min。
2.给氧气湿化瓶内加入30%酒精湿化吸入,氧流量4-6L,以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3.超声雾化吸入,根据超声雾化的细微颗粒可达细支气管及肺泡内,有稀释痰液、活跃纤毛运动、消炎解痉的作用,使痰易于咳出。
4.慢性肺水肿发生之前常有气管痉挛。
因此,发现有气管痉挛时,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
五、潜在并发症:血胸
1.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量、引流液颜色、性质、引流速度、
有无血块。
引流量多时应每15分钟或30分钟记录一次。
术后第一个6 小时内,每小时不应超过100 ml,第一个24 小时内不应超过500 ml,如果术后每小时引流量持续在200 ml以上,连续3次,且颜色鲜红,性质较黏稠,2.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密切观察生命征的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呼吸急促等症状,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应做好标记。
六、有感染的危险与与手术创伤和留置各种引流管有关
1、评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的变化,术后3天每天测体温四次。
3、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减少家属陪伴,限制探视。
做好病人及家属健康宣教。
4、定时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咳嗽、咳痰,避免感冒,预防肺部感染。
5、切口有渗血、渗液时,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
6、枕下铺一次性护理床单,每日更换。
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制度,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等,如有浑浊、颜色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8、密切观察切口及右颈内静脉置管周围皮肤情况,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按时更换敷料,如有潮湿或污染,及时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