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波导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48
微波技术矩形波导中电磁波的通解要点矩形波导是一种常见的微波传输线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微波通信、雷达系统和微波功率传输等。
在矩形波导中,电磁波的传播可以通过求解波动方程得到其通解。
下面将介绍矩形波导中电磁波的通解的要点。
矩形波导中的电磁波动方程是由Maxwell方程组给出的。
在无源情况下,即没有电流密度和电荷密度,Maxwell方程组可以简化为两个波动方程,即:(1)对电场E的波动方程:∇^2E+k^2E=0(2)对磁场H的波动方程:∇^2H+k^2H=0其中,k为波数,k=ω/c,ω为角频率,c为光速,∇^2为Laplace 算子。
为了求解上述波动方程,我们需要确定边界条件。
(1)边界条件:矩形波导具有无限大的边界,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来求解波动方程。
一种常见的坐标系选择是矩形坐标系,其中坐标轴沿着波导的边界方向。
在矩形波导的壁面上,电场E和磁场H应满足如下边界条件:a)电场E与波导壁面垂直,即E·n=0,其中n为壁面的法向量;b)磁场H与波导壁面平行,即H·n=0。
(2)模态理论:矩形波导中的电磁波存在多个模式,每个模式由一组特定的场分布和频率特征确定。
每个模式都对应于特定的截止频率,超过这个频率时将不能在波导中传播。
对于矩形波导,存在两个基本的模式,即TE (Transverse Electric)模式和TM (Transverse Magnetic)模式。
TE模式是指电场E的一部分为零,也就是垂直于波导壁面的电场分量为零。
TE模式有多种类型,根据电场分布情况的不同而命名。
例如,TE10模式表示只有横向电场分量的模式,而TE20模式表示有两个横向电场分量的模式。
TM模式是指磁场H的一部分为零,也就是垂直于波导壁面的磁场分量为零。
TM模式也有多种类型,根据磁场分布情况的不同而命名。
例如,TM11模式表示只有横向磁场分量的模式,而TM30模式表示有三个横向磁场分量的模式。
《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8030010课程中文名称:微波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icrowave technology课程性质:专业指定选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开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开课学期:5总学时:40+16总学分:3.5二、课程目的和任务《微波技术》是研究微波信号的产生、放大、传输、发射、接收和测量的学科。
通过讲述传输线理论、理想导波系统理论、微波网络理论,使学生掌握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和特性参量、波导的场结构和传输特性,了解常用微波元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具有解决微波传输基本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1.掌握传输线的基本理论和工作状态,具有分析传输线特性参量的基本能力,掌握阻抗圆图和导纳圆图的基本构成和应用,了解阻抗匹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掌握矩形波导的一般理论与传输特性,掌握矩形波导主模的场分布与相应参数,了解圆波导、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等传输线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传输特性和分析方法。
3.掌握微波网络的基本理论,重点包括微波网络参量的基本定义、基本电路单元的参量矩阵、微波网络组合的网络参量、微波网络的工作特性参量,了解二端口微波网络参量的基本性质,具有分析二端口微波网络工作特性参量的基本能力。
4.掌握阻抗变换器、定向耦合器、微带功分器、波导匹配双T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主要用途,了解电抗元件、连接元件、衰减器和移相器、微波滤波器和微波谐振器等微波元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微波的概念及其特点,微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微波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13学时)1.传输线方程及其求解2.传输线的特性参量3.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分析4.阻抗圆图及其应用5.传输线的阻抗匹配第三章微波传输线(9学时)1.理想导波系统的一般理论2.导波系统的传输特性3.矩形波导4.带状线5.微带线第四章微波网络(9学时)1.波导等效为平行双线2.微波元件等效为微波网络3.二端口微波网络4.基本电路单元的参量矩阵5.二端口微波网络的组合及参考面移动的影响6.二端口微波网络的工作特性参量7. 多端口微波网络第五章常用微波元件(7学时)1.阻抗变换器2.定向耦合器3.波导匹配双T4.微波滤波器第六章实验教学(16)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课堂讨论,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自学为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和微波网站在线学习。
平衡装置信号源或负载或传输线,根据它们对地的关系,都可以分成平衡和不平衡两类。
若信号源两端与地之间的电压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就称为平衡信号源,否则称为不平衡信号源;若负载两端与地之间的电压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就称为平衡负载,否则称为不平衡负载;若传输线两导体与地之间阻抗相同,则称为平衡传输线,否则为不平衡传输线。
在不平衡信号源与不平衡负载之间应当用同轴电缆连接,在平衡信号源与平衡负载之间应当用平行双线传输线连接,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输信号功率,否则它们的平衡性或不平衡性将遭到破坏而不能正常工作。
如果要用不平衡传输线与平衡负载相连接,通常的办法是在粮者之间加装“平衡-不平衡”的转换装置,一般称为平衡变换器。
二分之一波长平衡变换器又称“U”形管平衡变换器,它用于不平衡馈线同轴电缆与平衡负载半波对称振子之间的连接。
“U”形管平衡变换器还有 1:4 的阻抗变换作用。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同轴电缆特性阻抗通常为50欧,所以在YAGI天线中,采用了折合半波振子,使其阻抗调整到200欧左右,实现最终与主馈线50欧同轴电缆的阻抗匹配。
四分之一波长平衡-不平衡器利用四分之一波长短路传输线终端为高频开路的性质实现天线平衡输入端口与同轴馈线不平衡输出端口之间的平衡-不平衡变换。
反射损耗前面已指出,当馈线和天线匹配时,馈线上没有反射波,只有入射波,即馈线上传输的只是向天线方向行进的波。
这时,馈线上各处的电压幅度与电流幅度都相等,馈线上任意一点的阻抗都等于它的特性阻抗。
而当天线和馈线不匹配时,也就是天线阻抗不等于馈线特性阻抗时,负载就只能吸收馈线上传输的部分高频能量,而不能全部吸收,未被吸收的那部分能量将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
例如,在右图中,由于天线与馈线的阻抗不同,一个为75 ohms,一个为50 ohms ,阻抗不匹配,其结果是匹配概念什么叫匹配?简单地说,馈线终端所接负载阻抗ZL 等于馈线特性阻抗Z0 时,称为馈线终端是匹配连接的。
微波技术原理及其发展与应用微波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在微波发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微波加热和微波灭菌两种技术的作用机理,并对微波加热的条件、特点等作出说明,另外,还包括微波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对微波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标签:微波技术;微波加热;微波灭菌;原理;应用;前景1 引言微波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0.1mm~1m之间,由于其最长波长值比超短波最小波长值还要短,故称其为微波。
微波具有极高的频率,其范围在300MHz~3000GHz之间,故微波亦称作“超高频电磁波”。
微波整体范围介于红外线与超短波之间,根据微波波长范围的不同,又可将微波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以及亚毫米波。
微波在整个电磁波频谱中所处的位置简图如图1所示[1]。
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通信行业,如微波卫星通信、微波散射通信、模拟微波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等。
为避免微波通信频率与工业、医学、科学等的频率相互干扰,故将微波通信频率与其他用途的微波频率分开使用。
目前,工业、医学、科学常用的微波频率有433MHz、915MHz、2450MHz、5800MHz、22125MHz,其中915MHz和2450MHz在我国常用于工业加热。
2 微波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波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微波器件的应用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就有研究人员开始了对微波理论的探索,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但由于当时信号发生器功率较小,加之信号接收器灵敏度较差,使得实验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
1936年,波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微波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及实将波导用作宽带传输线并申验条件。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George C. Southworth.请了专利,同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L.Barrow完成了空管传输电磁波的实验,这些工作为规则波导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微波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3]。
第四章规则波导理论前面介绍了几种无色散的TEM波传输线,它们在结构上都属于双导体系统。
其中平行双线是用在米波波段和分米波低频端的一种传输线;同轴线是用在分米波~厘米波段的一种传输线;带状线和微带是最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平面传输线,它们在微波集成电路(MIC)中做传输线或元器件之用,是属于厘米波高频端的一种传输线。
当频率再升高时,上述几种传输线出现了一系列缺点,致使它们失去了实用价值。
比如,随着频率的增高,趋肤效应显著,因而导体热损耗增加;介质损耗和辐射损耗也随之增加;横向尺寸减小,功率容量明显下降,加工工艺也愈加困难。
上述缺点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新的,适用于更高频率,具有大功率容量的传输手段,于是产生了波导管。
实际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3年就已在实验室内被证明,采用波导管是行之有效的微波功率的传输手段。
现代雷达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波导作为其高频传输系统。
波导管的使用频带范围很宽,从915MHz(微波加热)到94GHz(F波段)都可使用波导传输线。
本章所讲的“波导”是指横截面为任意形状的空心金属管。
所谓“规则波导”是指截面形状、尺寸及内部介质分布状况沿轴向均不变化的无限长直波导。
最常用的波导,其横截面形关是矩形和圆形的。
波导具有结构简单、牢固、损耗小、功率容量大等优点,但其使用频带较窄,这一点就不如同轴线和微带线了。
导行波理论不仅用于分析各类波导传输线本身,还是下面分析谐振腔、各种微波元件等的理论基础。
§4-1 电磁场基础同前面讨论同轴线、双线传输线所用的“路”的方法不同,本章所讨论的规则波导采用的是“场”的方法,即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利用边界条件导出波导传输线中电、磁场所服从的规律,从而了解波导中的模式及其场结构(即所谓横向问题)以及这些模式沿波导轴向的基本传输特性(即所谓纵向问题)。
一、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总结了一系列电磁实验定律,得出一组反映宏观电磁现象所服从的普遍规律的方程式,这就是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微波原理与技术
微波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微波的传播、辐射和控制的学科,涉及到电磁场理论、波导理论、腔体理论等知识。
微波技术的应用广泛,包括通信、雷达、卫星导航、医疗诊断、无线电频率检测等领域。
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 MHz至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
与其他频率的电磁波相比,微波具有波长较短、穿透能力强、传输损耗小的特点,因此在信号传输和通信中被广泛应用。
微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谐振腔。
谐振腔可以用来集中微波能量,从而增强微波的辐射或接收效果。
常见的谐振腔包括矩形波导腔、圆柱波导腔和螺旋腔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微波技术还包括微波电路的设计与制造。
微波电路主要包括功分器、相移器、滤波器、放大器等器件,以及射频开关、微波传输线等组件。
为了提高微波电路的性能,常常采用微带线、脊线和微波衬底等技术来减小器件的尺寸,降低传输损耗。
此外,微波技术还涉及到微波天线的设计与制造。
微波天线是将电磁波转化为电能或从电能中产生电磁波的装置,直接影响到微波信号的辐射和接收效果。
微波天线的设计包括天线的形状、尺寸和辐射频率等参数的确定,以及天线阵列的配置和相控阵技术的应用。
综上所述,微波原理与技术是一门涉及微波的传播、辐射和控
制的学科,涵盖了电磁场理论、波导理论、腔体理论、微波电路设计与制造以及微波天线设计与制造等内容。
通过研究微波原理与技术,可以实现对微波信号的有效利用和控制,推动微波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