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杨万里的古诗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小池》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代·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篇1—课后反思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
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
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
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
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
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
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杨万里(1127年—1206年)是宋代著名诗人和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描写山水、花鸟为主,尤其擅长写春天和秋天的景色。
他的一首著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描写他送朋友林子方到净慈寺游览的情景。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景色,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不舍和对离别的思考。
下面是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翻译:终究,西湖六月景色独特,与四季不同。
天上的莲叶无穷无尽的翠绿,映着太阳的荷花闪着别样的红色。
我希望像两只比翼鸟一样在天上飞翔,在地上希望成为一棵共生的树。
天地虽然永恒,但万物终有消逝的时候,这种离别的伤感会伴随我绵绵不绝。
这首诗有着简洁明了、平易近人的风格,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爱和思念。
作者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寄托和心愿。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愿作比翼鸟,愿为连理枝”的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比翼鸟和连理枝都是和爱情有关的象征。
比翼鸟是两只鸟结合在一起的形象,代表两个人心心相印,比翼共飞。
而连理枝则是两棵树形成的一棵树,也代表两个人合二为一,深深相爱。
这首诗展现了杨万里高超的诗境和爱情哲学。
作为一首“送别诗”,它不仅仅是对朋友的一种祝福,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一种赞美。
所以这首诗在历代文化中一直被誉为朦胧诗的代表之一。
总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的送别诗,凝练、简洁、情感真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也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终归,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接,形容广阔,望不到边。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诗、诗意)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与其它季节真是不一样。
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
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清晨离开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时的所见所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夏日西湖的绝美画卷。
在这首诗中,杨万里首先以“毕竟西湖六月中”开头,点明了时令和地点。
随后,“风光不与四时同”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景色的独特感受。
接下来,诗人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描绘了西湖中莲叶接天、连绵不绝的壮观景象,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夏日气息。
而“映日荷花别样红”则进一步点缀了这幅画卷,用荷花在阳光下的娇艳色彩,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送别友人林子方时,杨万里通过描绘西湖美景,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这幅美景不仅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友人之间的友谊的赞颂。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成为了一首广为流传、深受喜爱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仅展现了西湖六月的绝美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升起。
晓:早晨。
⑵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⑶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⑷毕竟:到底。
⑸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⑹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⑺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译文: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诗人。
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绍兴进士,曾任秘书监。
主张抗金。
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
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
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