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87.00 KB
- 文档页数:9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揭示人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过程。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学者,他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文化和社会经验对于认知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研究者试图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并探索这些规律的原因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1. 文化的作用布鲁纳认为文化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参与,逐渐接收和理解文化中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2. 诱导与发现布鲁纳提出了“诱导与发现”两种认知方式的概念。
诱导是指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习者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发现是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认为,诱导和发现在认知发展中起着互补和促进的作用。
3. 叙事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了叙事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叙事可以将松散的知识和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故事,有助于个体理解和记忆信息。
叙事还有助于个体构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感,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成长。
三、文化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应用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1.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基于文化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通过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故事和情境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支持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发展认知能力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的教学启示【摘要】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理论给世界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浪潮,他的理论主要从学生学习的方面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理论。
他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所以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一定的必要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去探索和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去获得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鲁纳明确提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沿袭以前那种表演式的教学,要把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理论教育的发展指示了道路。
【关键词】认知发现理论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求知欲望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具有很高声誉的学者。
他的研究处处显示智慧的火花,新观点、新思想不断涌现,给世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研究室关于知觉思维、发现学习的。
在那个年代,他的研究和创造引领了当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他的成就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发现和创造与他自己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在对世界的影响方面,人们将他与弗洛伊德、杜威等划时代人物相提并论。
布鲁纳的研究成果给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他受到皮亚杰、维果斯基、格塔式学派和托尔曼,在哲学方面他受到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等的影响,创造出一套新的教育理论——认知发现理论。
认知发现理论是指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的认知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
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
”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2)。
教育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所以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发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传授成功的认知策略。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内涵及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 J。
S。
Bruner)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非常强调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己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在布鲁纳看来, 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认知结构可以看成编码系统, 它的主要成分有 “一套感知的类目" 、“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观臆测或意象" 。
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并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
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 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因此,他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结构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
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己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新知识同己有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可能同学生的己有知识相违背, 或相替代,或者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转化是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以适应新的任务,并获得更多和更深刻的知识。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 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 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
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根据布鲁纳认知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布鲁纳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位重要代表。
根据他的认知理论,幼
儿的认知水平不应被低估。
幼儿是主动的、好奇的,他们通过与环
境不断交互,积累知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基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 尊重儿童,从儿童角度出发。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
感受、兴趣和需求。
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关注幼儿的意愿和
需求,努力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注重幼儿的感官体验。
布鲁纳认为,感官体验是认知活动的
基础,幼儿通过感官器官接受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建立
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创造丰富
的感官体验,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幼儿的感官认知。
3.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研究必须具有挑战性,只有在挑战的情境下,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和研究。
因此,在
设计学前教育情境时,教师应该注重情境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促进幼儿的自主研究。
4. 鼓励幼儿进行交互。
布鲁纳认为,幼儿的交互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幼儿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思考,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交互,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机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以上是根据布鲁纳认知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注重幼儿的感官体验,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鼓励幼儿进行交互,创设多样化的交互机会,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及例题详解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考点,本文将结合实例及常见的考题,对这一知识进行详细解析。
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分别是动作表征阶段,映象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
1.动作表征阶段,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
比如,用口舔尝来了解食物的味道,用手触摸去感知物体的温度。
再比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年纪小的孩子会把两支铅笔放在一起,看看谁长谁短。
2.映象表征阶段,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在大脑中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形成图象或表象,并能够记忆住他们,还可以根据发生了的事情进行想象。
例如,还是比较两个铅笔的长短,年纪大的孩子会直接看,通过看就能够知道两支铅笔谁长谁短。
这一阶段的儿童约3到7岁。
3.符号表征阶段,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
从六七岁开始,儿童能运用语言,数字等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例如,已知a>b,b>c,可以推知a>c。
又例如,比较5000米和5001米谁长谁短,仅仅通过数字的比较,就能够知道答案。
【例题解析】1.幼儿可以通过跑、走等动作感知外部世界,与外界环境互动,对应的是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的( C )A.符号表征B.语言表征C.动作表征D.图像表征解析: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与外界进行互动,去探索和感知世界,因此,属于动作表征阶段。
2.某幼儿爬凳子摔着了,该幼儿记住了这次教训,此后有一段时间离凳子远远地,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这属于( C )阶段。
A.动作表征B.符号表征C.映象表征D.联合表征解析:本题中,“幼儿记住了这次教训”,说明幼儿大脑中形成了“爬凳子摔着”的图象而远离凳子,因此,属于映象表征阶段。
3.课程上知识以什么形式呈现给学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正确性,对小学高段及中学低段的学生来说,知识的最佳呈现形式是( B )。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布鲁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阐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来实现的。
他的理论主张,通过与成年人和同伴的互动,儿童能够研究到世界的本质和结构,并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包括了三个关键的阶段:表征能力阶段、符号能力阶段和抽象思维阶段。
1. 表征能力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婴幼儿期至约2岁期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获取信息,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
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理解世界,例如通过观察和操作玩具。
2. 符号能力阶段:这个阶段是在2岁到7岁期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使用句子和词汇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研究新的事物。
3. 抽象思维阶段:这个阶段是在7岁之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规则来解决问题,并能够思考抽象概念和原则。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需要与他人互动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
总结来说,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供了认知发展的重要框架。
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