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87.00 KB
- 文档页数:9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揭示人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过程。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学者,他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文化和社会经验对于认知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研究者试图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并探索这些规律的原因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1. 文化的作用布鲁纳认为文化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参与,逐渐接收和理解文化中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2. 诱导与发现布鲁纳提出了“诱导与发现”两种认知方式的概念。
诱导是指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习者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发现是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认为,诱导和发现在认知发展中起着互补和促进的作用。
3. 叙事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了叙事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叙事可以将松散的知识和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故事,有助于个体理解和记忆信息。
叙事还有助于个体构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感,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成长。
三、文化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应用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1.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基于文化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通过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故事和情境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支持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发展认知能力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的教学启示【摘要】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理论给世界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浪潮,他的理论主要从学生学习的方面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理论。
他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所以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一定的必要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去探索和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去获得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鲁纳明确提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沿袭以前那种表演式的教学,要把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理论教育的发展指示了道路。
【关键词】认知发现理论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求知欲望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具有很高声誉的学者。
他的研究处处显示智慧的火花,新观点、新思想不断涌现,给世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研究室关于知觉思维、发现学习的。
在那个年代,他的研究和创造引领了当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他的成就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发现和创造与他自己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在对世界的影响方面,人们将他与弗洛伊德、杜威等划时代人物相提并论。
布鲁纳的研究成果给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他受到皮亚杰、维果斯基、格塔式学派和托尔曼,在哲学方面他受到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等的影响,创造出一套新的教育理论——认知发现理论。
认知发现理论是指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的认知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
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
”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2)。
教育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所以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发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传授成功的认知策略。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内涵及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 J。
S。
Bruner)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非常强调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己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在布鲁纳看来, 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认知结构可以看成编码系统, 它的主要成分有 “一套感知的类目" 、“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观臆测或意象" 。
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并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
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 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因此,他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结构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
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己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新知识同己有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可能同学生的己有知识相违背, 或相替代,或者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转化是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以适应新的任务,并获得更多和更深刻的知识。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 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 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
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根据布鲁纳认知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布鲁纳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位重要代表。
根据他的认知理论,幼
儿的认知水平不应被低估。
幼儿是主动的、好奇的,他们通过与环
境不断交互,积累知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基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 尊重儿童,从儿童角度出发。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
感受、兴趣和需求。
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关注幼儿的意愿和
需求,努力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注重幼儿的感官体验。
布鲁纳认为,感官体验是认知活动的
基础,幼儿通过感官器官接受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建立
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创造丰富
的感官体验,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幼儿的感官认知。
3.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研究必须具有挑战性,只有在挑战的情境下,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和研究。
因此,在
设计学前教育情境时,教师应该注重情境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促进幼儿的自主研究。
4. 鼓励幼儿进行交互。
布鲁纳认为,幼儿的交互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幼儿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思考,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交互,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机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以上是根据布鲁纳认知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注重幼儿的感官体验,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鼓励幼儿进行交互,创设多样化的交互机会,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及例题详解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考点,本文将结合实例及常见的考题,对这一知识进行详细解析。
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分别是动作表征阶段,映象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
1.动作表征阶段,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
比如,用口舔尝来了解食物的味道,用手触摸去感知物体的温度。
再比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年纪小的孩子会把两支铅笔放在一起,看看谁长谁短。
2.映象表征阶段,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在大脑中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形成图象或表象,并能够记忆住他们,还可以根据发生了的事情进行想象。
例如,还是比较两个铅笔的长短,年纪大的孩子会直接看,通过看就能够知道两支铅笔谁长谁短。
这一阶段的儿童约3到7岁。
3.符号表征阶段,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
从六七岁开始,儿童能运用语言,数字等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例如,已知a>b,b>c,可以推知a>c。
又例如,比较5000米和5001米谁长谁短,仅仅通过数字的比较,就能够知道答案。
【例题解析】1.幼儿可以通过跑、走等动作感知外部世界,与外界环境互动,对应的是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的( C )A.符号表征B.语言表征C.动作表征D.图像表征解析: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与外界进行互动,去探索和感知世界,因此,属于动作表征阶段。
2.某幼儿爬凳子摔着了,该幼儿记住了这次教训,此后有一段时间离凳子远远地,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这属于( C )阶段。
A.动作表征B.符号表征C.映象表征D.联合表征解析:本题中,“幼儿记住了这次教训”,说明幼儿大脑中形成了“爬凳子摔着”的图象而远离凳子,因此,属于映象表征阶段。
3.课程上知识以什么形式呈现给学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正确性,对小学高段及中学低段的学生来说,知识的最佳呈现形式是( B )。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布鲁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阐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来实现的。
他的理论主张,通过与成年人和同伴的互动,儿童能够研究到世界的本质和结构,并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包括了三个关键的阶段:表征能力阶段、符号能力阶段和抽象思维阶段。
1. 表征能力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婴幼儿期至约2岁期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获取信息,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
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理解世界,例如通过观察和操作玩具。
2. 符号能力阶段:这个阶段是在2岁到7岁期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使用句子和词汇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研究新的事物。
3. 抽象思维阶段:这个阶段是在7岁之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规则来解决问题,并能够思考抽象概念和原则。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需要与他人互动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
总结来说,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供了认知发展的重要框架。
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1915— )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他于1960年创建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1962—1964年间任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思维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发现的行为》。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受完形说、托尔曼的思想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而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与完形说及托尔曼的理论又是有区别的。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完形说及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动物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的认知是知觉水平上的认知,而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认知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
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人的认识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发展成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后,就形成了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
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
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他认为,无论教师选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概括化了的基本原理或思想,也就是要求学生以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结构。
根据布鲁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而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教育者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感知动作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动作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了解世界;在前操作期,他们开始使用符号代替实际行动,并逐渐理解简单的概念;在具体操作期,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和操作;最后,在形式操作期,他们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和推理。
教育意义上,首先,教育者应该深入了解儿童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感知动作期,教育者可以通过有趣的感官刺激来促进儿童的研究;在具体操作期,教育者可以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和问题解决活动,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育者还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研究环境和工具,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例如,在前操作期,教育者可以提供丰富的图书、游戏和玩具,帮助儿童建立符号和概念的认知能力;在形式操作期,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通过解决复杂问题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最后,教育者还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
布鲁纳认为,儿童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才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研究氛围,鼓励儿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给予适当的反馈和鼓励。
总而言之,根据布鲁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了解儿童的认知阶段、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都是教育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和学习过程的科学领域,其中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
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涵盖了思维、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运动期,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前操作期,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示对象。
具体操作期是儿童能够进行具体操作和逻辑推理的阶段。
最后,形式操作期是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阶段。
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触觉和视觉刺激,帮助婴儿发展感知能力。
在具体操作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任务,帮助儿童理解物体的属性和关系。
在形式操作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维果茨基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
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完成的任务,而远发展区则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让他们在互动中共同构建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远发展区任务。
3. 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主动建构知识和理解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反思和调整不断发展。
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杰洛姆.希摩尔.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1941年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适值二战期间,他到法国战区担任美军心理学专家工作。
1945年回到哈佛,1952年成为哈佛的心理学教授,1960~1972年担任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主任。
之后接受英国牛津大学之聘,担任该校实验心理学教授,同时任教于纽约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兼任该校纽约人文研究所的研究员。
目前是纽约大学心理学研究教授,兼法学院资深研究员。
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历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
这段期间他还有几本有关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名著:《论认知》(On Knowing, 1962)、《教学论》(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
其它著作也很多,不胜枚举。
他最著名的主张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在任何发展阶段教予任何一个孩童」,也是当时课程改革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
到1980年代末期,他的思想发生重大的转折,而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的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义的行动》(Acts of Meaning, 1990)以及本书(1996)。
1987年因「理解人类心灵的毕生贡献」而获颁国际巴尔仁奖(International Balzan Prize)。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背景(一)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练,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
获得了新知识以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
因此,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
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分别是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②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③程序原则。
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活动,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波拿巴·布鲁纳(Jean Piaget)是一位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家之一。
他自学成才,最初受过物理学、生物学和哲学的熏陶,后来受到斑星的影响,并根据信仰的出发点来研究心理发展理论,最终形成了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动力,概括为四个阶段,要求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系统性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认知发展。
布鲁纳认为,每个发展阶段不仅受到年龄影响,还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受到对知识和技术熟悉程度的影响。
综合影响,每个人都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行为。
布鲁纳此前提出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为心理发展理论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首先,是一个能力发展的前期阶段——婴儿期,也称反射期。
此期是以感知对环境反应和材料的操纵为主的期间,比如感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同时小孩会重复行为,练习控制生活中的东西。
此外,小孩学习条件性反射,把反射作用定向指向一些特定行为,比如发抖、抚摸、哭泣、叫声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学龄前,此期小孩就能发现把不同对象或概念做相互的比较,产生模式。
他们开始注意观察物体的特征,开始把物体按照一定的模式分类,比如聚类等,以便更清楚地理解它,并有意识地控制它,甚至作出一些单一行为以达到某些目的,比如把玩具归类整理,避免混乱等等。
第三个阶段,生活期,也叫操作期,是小孩学习意义象征性思维和内在自主行为的阶段。
在此期,小孩使用符号、抽象概念、自主操作,比如心智游戏等,来理解他的世界,比如他的玩具,并能更加独立地控制生活中的一切东西了。
最后一个阶段,叫做自我思维期,在这个期间,小孩开始把自己想象成独立存在的个体,并开始思考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一般原理,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因此,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一个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所涉及的各个阶段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