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重点突破:如何读懂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14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项。
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语文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
尤其是对于诗歌这一特殊文体,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力应对。
因此,熟悉和掌握一些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技巧对于高考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整体感知在阅读一首诗歌之前,要先对整体进行感知。
这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段落结构和行数等。
在快速理解时,可通过瞥读首尾句,获取大致的主题和情感倾向。
二、关注诗歌的文体和韵律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诗歌的文体和韵律。
诗歌的韵律通常由韵脚和节奏决定,诗歌的文体则决定了其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对于不同文体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把握其独特之处。
三、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常常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等。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抓住其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解读诗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许多诗歌都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和解读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上下求索,理解隐喻和象征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五、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当读到一首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在整篇诗歌中的作用。
六、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意图了解诗歌背后的背景故事以及诗人的意图对于理解诗歌非常重要。
背景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诗人的意图则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七、多角度解读与思考诗歌往往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在分析诗歌时,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理解诗歌。
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也能够在高考中展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八、多维度练习与实践最后,要通过多维度的练习与实践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02 四法高效阅读,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一总体把握,四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在诗歌鉴赏中,首先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读懂是王道,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因为任何诗歌鉴赏都是分三步进行的,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二快速读懂诗歌内容的方法(一)读懂诗歌题目(二)读懂作者(三)读懂注释(四)读懂诗家语(情语景语典故倒装省略)三方法运用示例第一步:读标题,联作者,知人论世识概貌。
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作用如图:同时,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与时代特征,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第二步:析意象,悟情语,抓住关键通诗意。
第三步:读注释,思典故,突破障碍深理解。
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的暗示。
可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链接他人评价,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准确理解典故的内容,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意。
当然,掌握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
抓住这些要素,再加上自己的阅读理解,读懂诗歌便已成竹在胸。
【真题研磨·读懂文题】一、(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读懂文本】第一步:读标题,联作者,知人论世识概貌。
从标题可以读出,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表明这是一首应答诗。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他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我们在做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读懂,否则我们很难准确作答,但往往很多诗歌的语言较为生涩,那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文章,相信能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必考题之一,但考生该题的得分一直不理想,于是多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热衷于对答题模式、名词术语等的死记硬背,以致出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殊不知读懂古诗才是鉴赏的前提。
但纵观历年高考中的古诗,在理解上大多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难点,于是破译这些难点便成了读懂古诗的关键。
因此,在做古诗文鉴赏题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信息,力求突破这些难点,切不可怀着逃避或侥幸的心理知难而退,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若不能真正读懂,答题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是做无用功。
下面结合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题,谈一谈读懂古诗的方法,希望对2015届考生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方法1.抓住重点词语。
新课标卷Ⅱ第8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幺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原诗如下: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有考生认为该诗是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诗人孤独思乡之情的,前两句写“曾经”,为虚,后两句写“灯前”,为实。
如此理解虚实,似无不可,但诗歌的感情并不能由此引出,表现手法和情感把握出现了逻辑断层。
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惯”和“等闲”。
“惯”是“习惯”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那幺前两句的大意是:曾经已经习惯于离开家乡,把浪迹天涯当作很平常的事。
这样,联系后两句梦见家乡的。
2014年高考重点突破:如何读懂诗歌一、高考情况分析(一)相关高考试题举隅及分析1.(2011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2012江苏)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参考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3.(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参考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二)命题特点近三年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不管提问的形式有何变化,但最终都落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读懂上,总分10分,至少有8分直接考是否读懂诗歌。
有的题目仅限于对诗歌表层含义的理解,同时加以适当的概括就行。
如:《春日忆李白》的第一题、第三题,《醉眠》的第一题。
而有的题目还需读懂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比如《春日忆李白》的第二题,《梦江南》的一、二题,《醉眠》的二、三题。
二、二轮复习情况分析(一)考点分析★【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说,考试说明中没有直接设置读懂诗歌这一考点,但对诗歌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及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学生的难点及原因分析(1)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如平仄、押韵、字数的限制,导致词语的省略、颠倒,学生无法读懂或曲解字面意思。
(2)由于学生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一些具有象征和和特殊含义的意象、典故不能够理解。
(3)归类整理复习的意识缺乏。
比如,不懂将诗歌根据题材分类去理解,且对常见的送别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等这些题材的诗歌内容和情感也缺乏一定的储备。
(4)过渡关注诗句本身,忽略诗句以外的包括作者、时代甚至连诗歌下面的注解和题干,而这些往往是读懂诗歌的抓手,或是命题者留下的读懂诗歌的“钥匙”。
三、读懂诗歌的方法指导(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例1:(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算正确。
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了。
“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的意思了。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
例2:(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李白的诗作”。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补充举例: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
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
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的诗歌内容。
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例1.((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别诗”。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例2:(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咏史诗.(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1)惜别送别诗: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3)山水田园诗: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5)怀古咏史诗: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闺怨诗:①.借闺情表现个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怀。
最典型的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是唐代诗人,张籍身居高位,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诗人在临应试前作这首诗,借以征求意见。
②.男子代女子言,抒发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思念远方之人,但很少有诗歌流传,于是,男子代女子言,抒发思念之情。
如王昌龄《闺怨》便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③.女子直抒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情。
代表作家是李清照。
(7)写景抒情诗:具体的情感种类极多,只能根据不同的景来确定相应的情感。
(8)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例3(2013年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