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地区灌溉排水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河套灌区盐碱地暗管排水工程施工及管理技术规程一、引言河套灌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灌溉农田区域之一,但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和灌溉方式不当等原因,导致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套灌区盐碱地暗管排水工程应用而生。
本文主要探讨该工程的施工及管理技术规程。
二、施工前准备2.1 项目论证河套灌区盐碱地暗管排水工程的施工前,需进行项目论证,对工程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2.2 人员组织和培训在施工前,需要明确人员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能够胜任各项任务。
2.3 材料及设备准备对所需材料和设备进行统计和选购,确保符合工程要求,并具备相应的质量保证书和检验报告。
三、施工过程3.1 工程布置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暗管排水的布置方式,包括管道的走向、坡度、埋深等,确保排水畅通。
3.2 施工工艺采用开挖、敷设暗管、回填、压实等工艺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避免暗管的破坏和泄漏。
3.3 施工质量控制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土方开挖的控制、暗管敷设的控制、回填土的控制等,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3.4 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安全管理,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手册,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施工后管理4.1 工程验收完成施工后的工程验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4.2 运营与维护对暗管排水工程进行日常运营和维护,包括巡视、保洁、设备检修等,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4.3 水质监测与管理定期对排水进行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排水水质符合要求。
4.4 治理效果评估定期对河套灌区盐碱地进行治理效果评估,评估工程的效果和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后续的治理提供参考。
五、总结河套灌区盐碱地暗管排水工程施工及管理技术规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效益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的施工和有效的管理,能够解决盐碱地问题,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达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目标。
浅析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发展[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步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从古至今,华夏先祖都以治水为安邦治国之本。
河套地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它为华夏大地提供着文化以及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就河套的地形来说,在世界的云云江河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这种地形将河套文明推至了最高峰。
河套地区有非常多的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被赋予“塞上江南”的美称。
通过浅析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反映各个时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发展情况以及由此所带动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近代;河套地区;水利河套地区近代的水利史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历史回顾以及历史现象的描述,这些成果都偏重于叙述、展示水利建设的成就、分析工程建设的经验以及总结教训等方面,并没有深度研究,史料的利用也过于缺乏。
档案资料的挖掘不足。
在目前所知的研究中,依旧是依靠着文献以及统计资料支撑。
由于学术界对这时期的水利史总体重视程度不足,所以近年来,选择开展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史研究的人员较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总体的近代在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不论是研究著作还是其他相关成果都较少。
近代河套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古时,河套平原的东部,又称黑河流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大黑河上游的大青山的林木不断受到掠夺和砍伐,直至民国初期,“大青山山脉横亘绥远境内,尽是童山。
”随着森林的逐渐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河套地区东部的大黑河。
由于上游山区的大青山遭到砍伐,缺少自然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是必然的结果。
民国时期,黑河流域的归绥县白庙子村的那一段,河槽逐渐抬高,河道淤堵,易冲毁堤坝,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
另一方面,河套地区的开发一直以来都是边开垦田地,一边开渠分水,减少了大黑河的流量,下游的流量大大减少,甚至有些湖泊逐渐干涸。
到了民国后期,明明是水草丰茂,环境优越,有利于人民的大黑河,逐渐变成了一条自然灾害频繁的“大害河”。
探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利资源治理摘要:内蒙古河套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
然而,由于地区水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源枯竭、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
因此,对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利资源进行治理势在必行,以确保地区可持续发展。
本文探讨了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利资源治理问题。
通过调研和实例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优化水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河套;水利资源;治理;可持续发展前言内蒙古河套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个地区以其广阔的平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然而,由于地区水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源枯竭、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1]。
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但降水分布不均,且大多为夏季集中降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地下水资源受限,长期过量开采已经导致了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
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地区的干旱频发现象也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同时,近年来农田灌溉方式的传统化和粗放式经营,使得灌溉效率低下,水浪费严重,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加剧。
此外,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因素也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因此,对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利资源进行治理势在必行,以确保地区可持续发展。
水利资源治理旨在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效率和保护水环境,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一工程概况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利资源治理需要综合考虑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等不同需求。
二水利资源治理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和人口增长的加剧,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过去对水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资源短缺: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部分属于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本就匮乏。
过去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水利设施和管理措施,使得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更加紧缺[2-3]。
第3期(总第411期)2024年3月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EQUIPMENT No.3变化环境下河套灌区秋浇适宜模式的思考王霞1,李忠2,兰进芳1,胡振3,霍轶珍4(1.河套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015000;2.河套水务集团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015000;3.武汉湖振煜环境科技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4.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灌溉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015000)摘要秋浇是河套灌区特有的灌水制度,是河套地区沿用多年的传统习惯和群众丰产经验的总结。
河套灌区秋浇,一方面是针对河套灌区土壤长期处于积盐状态的现象,在作物收割后进行淋盐、脱盐的一次灌水;另一方面可在土壤中贮存一定的水分,为来年春季幼苗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
研究了变化环境下河套灌区秋浇适宜模式,旨在为河套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河套灌区;秋浇定额;秋浇时间;秋浇面积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4.03.032Reflection on the Suitable Autumn Irrigation Model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Wang Xia1,Li Zhong2,Lan Jinfang1,Hu Zhen3,Huo Yizhen4(1.Hetao College,Bayannur015000,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2.Hetao Water Group Company,Bayannur015000,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3.Wuhan Huzhenyu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Wuhan430000, Hubei,China;4.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Bayannur015000,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Abstract:Autumn irrigation is a unique irrigation system in Hetao irrigation area,which is a summary of the traditional habits used for many years and the productive experience of the masses in Hetao irrigation area.Autumn watering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on the one hand,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that soil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s in the state of salt accumulation for a long time,a one-time irrigation of salt leaching and desalting is carried out after crop harvest.On the other hand,it can store a certain amount of water in the soil to provide necessary water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in the next spring.The suitable model of autumn water‐ing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 was studied to provide basis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Key words:Hetao irrigation area;autumn pouring quota;autumn pouring time;autumn pouring area1开展河套灌区秋浇适宜模式研究的必要性1.1秋浇是河套灌区特有的灌水制度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三大灌区之一,引黄灌溉的水量约占黄河过境水量的1/6,而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95%以上。
塞北之江南—河套平原秦为胜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
广义的河套平原是由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的宁夏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构成。
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的“前套”。
它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由黄河泥沙冲积形成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黄河在此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形成“几”字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
河套平原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公里,南北宽20~90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
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
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
河套平原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阴山西段)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阴山中段)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即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有时河套平原也可泛指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于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因此有“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
今天,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
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河套地区则是指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黄河“几”字弯及其周边流域。
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
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
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西、北、东三面环以黄河。
论坛Forum浅析内蒙古河套灌区从孕育到蜕变的发展过程阴王东胜内蒙古河套灌区(以下简称河套灌区)作为我国古老灌区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秦,续垦于汉,中兴于北魏、唐,历经兴衰,成于清末,盛于新中国。
对于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套灌区来说,没有水就不适于人类生存,没有水利就没有灌溉农业,农业生态环境也无从谈起。
水资源是河套灌区农业循环链条上的核心资源。
河套灌区的灌溉农业活动既利用了当地特定的自然条件,也受到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河套灌区在开发方式、过程、发展方向和效果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将河套灌区推向历史舞台河套灌区为黄河冲积、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地平坦,渠纵横,土肥饶,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个米粮川。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弯左上方,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接,东至包头市郊区,黄河从河套灌区南端穿流而过,阴山山脉从西向东屏立其北,东西长260余千米,南北宽60余千米。
按区位地貌特征由西向东分为保尔套勒盖灌域(现今乌兰布和灌域)、后套灌域和三湖河灌域。
乌兰布和灌域位于河套灌区的西部,原为古黄河冲积平原,灌域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高低不等的沙丘,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地面坡降1/3000~1/5000,地面高程1048—1036米。
后套灌域是河套灌区的核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西向地面坡降1/5000~1/8000,南北向坡降1/4000~1/8000,地面高程1050—1109米。
三湖河灌域位于乌拉特前旗东部,是介于乌拉山南麓与黄河之间的东西走向狭长灌域,南北宽5千米左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降1/7000绿染河套左右,地面高程1018—1010米。
河套灌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特殊地形特征,为灌区开发提供了特有的方式。
如果说,河套灌区是阴山山脉用臂弯拥在怀中的一方热土,黄河就是其用双手捧起的“金色哈达”。
阴山、黄河是河套地区地理分界线上的核心组成部分。
内蒙古河套地区2一、单项选择题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
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灌溉制度——秋浇(农作物收割后的浇灌,每年从9 月底开始到11 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图示甲、乙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A.海拔差异B.热量差异C.土质差异D.降水差异2.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A.发电B.防洪C.灌溉D.水产养殖3.河套灌区进行秋浇,其目的是()①秋后淋盐①冬季保温①春季保墒(土壤湿度)①秋播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有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入选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为河套灌区景观图和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河套灌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水源D.土壤5.关于河套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合理的是()A.继续扩大灌区规模,提升经济效益B.退耕还牧,不断缩减灌溉面积C.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兴修水利,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处河套平原,其葵花籽出油率高于其他地区。
近年来,巴彦淖尔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16年巴彦淖尔市葵花种植面积在400万亩左右,但该年有“中国葵花之乡”美誉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籽利润下降。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含油率高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夏半年降水多,有利于向日葵生长B.积温低,向日葵的生长期较长C.冬季气温低虫害少D.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年温差较大7.2016年有“中国葵花之乡”美誉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籽利润下降,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A.劳动力价格变化B.气候变化C.市场竞争加剧D.政策变化河套地区居民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农田,实现自流灌溉,形成了富甲一方的“塞上粮仓”。
下图河套灌区分布图和为河套灌区月平均地下水埋藏深度分布示意图。
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多少代农民、技术人员、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地探讨更有效的改良措施,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效果。
不泛总结出好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验证,发现像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类似区域,盐碱地改良比较经济且见效快。
其时间经验就是把握好9个关键环节。
1控制地下水位在成土母质中就有一定的盐分,且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在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约20倍的地区,地下水位高了,含一定盐分的潜水在地面高蒸发的作用下,会通过土壤毛细管源源不断上升到地面,留下各种盐分,然后蒸发到空气中,“盐随水来,水走盐留”,在这里显得特别直观。
控制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也就是减少潜水蒸发带到地表的盐分,在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中显得尤其重要。
1.1控制深度地下水位合理埋深,是一个不定的指标,它与地下水水质、土壤质地、所种植物和季节都有关系。
实践证明,内蒙古河套地区一般深度控制在1.5m 以下,对抑制土地返盐有显著作用。
沙性土壤可以浅一点。
1.2控制措施控制地下水位有竖井排水、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等。
在河套地区传统的做法是用明沟排水控制地下水位,近年部分地区开始应用暗管排水。
1.2.1明沟排水明沟排水因为容易引起塌坡,排水沟很难保持较深的状态,所以控制地下水位较浅。
特别排水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且需要经常清淤和除草,运行费用较高。
随着河套灌区采取了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灌区引水量得到减少,地下水位出现了下降,好些下级沟道,除灌期沟里有水外,常年大部分时间是干沟。
部分农民认为田间排水沟用处不大。
在土地逐年增值的现在,斗沟及以下的排水沟基本让农户填平种地了。
没有田间排水体系,增长了农田排水渗径,增长了排水时间,再一增加了淋洗单位盐分的水量。
只有增加灌水量,洗盐效果才比较明显。
现在河套灌区农户在较低洼地,种植甜瓜、葵花能获得较高产量,是以较大春灌灌水定额换取的。
春灌灌水定额有的地方达到4950m 3/hm 2。
需浪费大量的水将盐分挤压到远处排水沟或荒地下面,以保证耕地浅层土壤盐分较小,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
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发达的原因,河套平原引什么水灌
溉
1、发达原因: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黄河水灌溉方便(引黄灌溉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000年),可自流灌溉,具有沿岸冲积带来的肥沃土壤,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发展集约种植。
2、不利条件:当不合理进行灌溉时,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过度农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容易加剧土地荒漠化。
一、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发达的原因
1、发达原因
(1)具有充足的黄河水,可自流灌溉。
(2)具有黄河沿岸冲积的肥沃土壤。
(3)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
(4)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面积发展集约种植。
2、不利条件
(1)当引水灌溉不合理时,土壤容易出现盐碱化情况。
(2)过度农垦及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
二、河套平原引什么水灌溉
1、河套平原主要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引黄灌溉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000年。
2、在河套平原上,黄河与众多引水渠道纵横交错,这让大面积的农田得到灌溉用水,同时由于玉米、胡麻、小麦等农作物适合在河套平原上种植,因此当地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塞上江南”。
3、河套平原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它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位于“几”字形的黄河湾。
4、河套平原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别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以及土默川平原(别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大概为25000平方公里。
内蒙古河套地区灌溉排水模式
1012112206 宋丽丽
一、地形地貌状况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
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
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
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
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
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
二、作物种植状况
河套平原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西多东少,日照百分率67~73%。
年总辐射量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温5.6~7.4℃,西高东低,1月均温-14~-11℃,7月22~24℃,10℃以上活动积温3000~3280℃,无霜期130~150天,农作物一年一熟,河套地区因土地肥沃,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常种植作物包括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
三、水资源状况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丰,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大部地区降水量150~400毫米,东多西少,在时间分配上雨热同季。
四、灌区状况
河套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
早在秦汉时代即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
唐曾于后套开挖大型渠道。
清中叶以后,灌溉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永济渠、长济渠、黄济渠、杨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黄河两岸已有八大干渠,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套平原灌溉事业发展迅速,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南北两岸修建总干渠500多公里,灌溉面积由50年代以前的16.67万公顷扩大到66.67万公顷。
五、灌溉排水模式
河套地区大部分采取漫灌,但由于水资源缺乏,近几年黄河流域干旱少雨,而现在所使用的格田灌溉(淹灌)需水量又非常大,造成了供水和需水的矛盾。
因此,正在考虑改进灌溉方式,例如小麦采用畦灌灌溉,灌水有效利用率增大,产量有明显提升。
覆膜玉米沟灌,耗水量小于块灌,灌水有效利用率增大。
另外,逐步完善田间灌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河套地区的排水系统并不发达,这是因为该地区降雨量较小,理论上看来无需排水设施。
但是长期只灌不排,再加上河套地区的坡降也比较小,就会引起盐渍化的发生,因此,建立完善的排水沟道措施,保证有灌有排也是正在进行的一个重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