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 吨的认识(2)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6
6.《吨的认识(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例9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用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法整理所有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用列表法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问题情境和图片。
下面两辆车可以用来运煤。
如果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36吨煤?师:从图片中,我们得到了哪些信息?二、探究新知(一)阅读与理解预设:有36吨煤,要用两辆车运,其中小车的载质量是6吨,大车的载质量是8吨。
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还要恰好运完36吨煤。
引导学生理解“装满”和“恰好”的意思。
(二)分析与解答师:你想选择什么方法来进行解答呢?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然后我们再来进行分析和交流。
出示【学习任务一】。
集体汇报。
预设1:6+6+8+8+8=36(吨)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大家能看懂这个算式表达的意思吗?预设:2个6表示用载质量6吨的车运2次,加3个8表示用载质量8吨的车运3次,加起来刚好运了36吨煤。
也就是说,用这种方法每次每辆车都能装满,并且恰好运完36吨煤。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预设2:6×6=36(吨),表示只用载质量6吨的车运,运6次,恰好能够运完36吨煤。
……学生畅所欲言。
引导过渡:是否只有这几种方案呢?如何确定还有没有遗漏的方案呢?除了列算式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换一种策略来进行有序呈现。
师:因为我们要用载质量6吨和载质量8吨的车运煤,因此,我们先把它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6吨8吨)师:用载质量6吨的车运1次,我们就在“6吨”的下面写“1次”;用载质量8吨的车运4次,我们就在“8吨”的下面写“4次”。
吨的认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
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 能力目标:会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填空:9千米=( )米1千克=( )克2. 教师谈话: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30千克、 35千克、 50千克、 40千克……)如果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像汽车(出示汽车图)、火车(出示火车图)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吨〞。
1吨的重量有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 教师出示题和图。
大米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列式:100×10= 1000(千克)答: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老师指着算式说:千克与吨都是重量单位,每1000千克是1吨。
我们也可以说10袋大米重1吨。
2. 请几个体重比拟接近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着走两步,来感受一下重量。
然后提问:有几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大约有1吨重?(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粗略的推算出1吨大约有多重,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提问:你知道哪些物品用吨做计量单位吗?(载重卡车、大象的体重、河马的体重、火车的车厢……)3. 引导学生进行推算:谁知道一头象的体重是6吨,合多少千克?(大象体重是6000千克)问:为什么?(因为1吨=1000千克, 6吨就是 6个 1000千克, 1000×6=6000,所以6吨=6000千克)3吨等于多少千克?为什么?(3吨=3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1000×3=3000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为什么?(5000千克是5吨,因为1000千克是1吨,5000千克里有5个1000千克,5000÷1000 =5(吨)所以5000千克是5吨)三、稳固反应1. (用投影打出放大了的图)老师提出要求:想一想:每幅图旁边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吨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吨的定义和常见用途。
•掌握常见物体的重量单位转换。
•能够运用吨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课件:包含吨的定义和常见用途的图片和文字。
•实物:几个重物,如书籍、水桶等。
•记分板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导入•让学生观察一张包含吨的图片,并引导他们提问吨是什么、吨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通过学生提问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吨的定义和常见用途。
2. 定义吨的概念•使用课件展示吨的定义和符号(t)。
•引导学生理解吨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相当于1000千克。
3. 吨的常见用途•使用课件展示吨的常见用途,如计算货物重量、衡量船只的排水量等。
•引导学生思考吨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4. 吨与其他重量单位的转换•示范将吨转换为其他重量单位,如千克、克等。
•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转换熟悉吨与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5. 实践应用•将实物(如书籍、水桶等)放在教室前,并要求学生估计其重量。
•要求学生以吨为单位,使用物体的体积和物质密度来计算其质量。
•学生逐个报出自己的估计结果,记录在记分板上,然后与实际重量进行对比,谁的估计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得分最高。
6. 总结与作业布置•学生自主总结吨的定义和常见用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吨的概念和转换。
四、教学延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吨单位的知识。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他们用吨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货物运输、建筑物结构等。
五、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对吨单位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
•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
以上是关于吨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吨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通过实践应用和延伸活动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吨单位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将吨单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小学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4.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质量单位,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估测,教具、学具:教师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花生米、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
学生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标有重量的物品或食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书?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正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出示课本情境图,学生观察、激发兴趣)2.仔细阅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些动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吨为单位的。
3.激发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克、千克、吨是什么?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师:这节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介绍质量单位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有多少,像克、千克、吨这样的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质量单位--克。
板书课题:质量单位--克的认识2.猜一猜1克有多重?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猜一猜。
(板书:猜一猜)学生可能说大概和一粒花生米差不多,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和一颗QQ糖差不多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吨的认识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具准备:情境图、实物教学过程:一、引导复习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把握情况进行讲解。
回顾交流汇报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
二、情境导入1. 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合作解疑。
三、总结评价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小学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篇二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
二、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自身体重课件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物质概念。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
然后通过体验、计算、感悟1吨的重量,并联系身边物体的质量,形成感知。
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据此,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物质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2.通过体验、观察、比较、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与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3.通过主题画问题的解决,并联系生活,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第3单元测量第6课时吨的认识(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7篇)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篇1教材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7~49页。
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祁老师的体重吗?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评析:从估计老师的体重引入质量单位千克,显得亲切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引入吨做了铺垫。
]2、引入“吨”。
(1)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吗?学生估计。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出示:它的体重是3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提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 表示。
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估计大型动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表象,为下一环节充分感受和体验1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吨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吨的定义,理解吨与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吨与千克、克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吨的定义:1吨等于1000千克。
2. 吨与千克、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 吨与千克、克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吨的定义,吨与千克、克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吨与千克、克的换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践操作法: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加深对吨的认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书包、水杯、桌子等,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2. 探究新知(1)教师介绍吨的定义:1吨等于1000千克。
(2)教师讲解吨与千克、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吨与千克、克的换算方法。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如书包、水杯、桌子等,用台秤测量其重量。
(2)学生将测量结果转换为吨、千克、克,并进行换算。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应用吨、千克、克的知识?(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体会和发现。
5. 情境教学(1)教师创设情境:小明去超市购物,购买了2千克的水果,请问他购买的这些水果有多少克和吨?(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吨的定义、进率及换算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
吨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作用。
2.在对比观察中,发现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要有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在解决如何最优的安排货车方案的活动中,能够按照实际生活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实际情景用列表法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教学难点:列表格时做到有序、合理分配,做到不重不漏
教学准备:PPT课件,投影仪,印有表格的纸(表格在附录)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师:老师星期天回老家,发现家旁边的工厂换新的厂址了,工厂要把很多东西都搬到新的厂里,当他们在运煤时,遇到了一点小问题(课件出示问题),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师:从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生1:工厂有一辆能运2吨的车和一辆能运3吨的车。
生2:要求能恰好运完8吨煤。
生3:每次每辆车都要运满。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在PPT上批注出来。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运呢?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只用载重2吨的车,运4次。
师:回答的真好,真是聪明,除了这个方法,你还可以怎么运呢?
生:2吨运3次,3吨运1次,共能运9吨.......
(引导学生体会到列表法解决问题需要有序思考)
二、自主探究
1.独立完成,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除了这两个方案,你还能想到哪些呢?请把你能想到的全部写在课前发的表格上,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填表格,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寻找自己想要的结果。
学生预设:
情况1:
派车方案2吨3吨运煤吨数
①4次0次8吨
②3次1次9吨
③0次3次9吨
④2次2次10吨
⑤1次2次8吨
情况2:
派车方案2吨3吨运煤吨数
①4次0次8吨
②3次1次9吨
③2次2次10吨
④1次2次8吨
⑤0次3次9吨情况3:
派车方案2吨3吨运煤吨数
①4次0次8吨
②3次1次9吨
③2次2次10吨
④1次2次8吨
⑤5次0次10吨
2.对比分析,概括方法
师分别用投影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更喜欢哪一个呢?
生1: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比起第一种来说,数字在安排上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看上去更加清楚;第一种安排的有点乱,可能会漏掉一些方案。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在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问题要有序,按照一个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才能不重不漏。
师:那谁来说下第三个同学的怎么样呢?
生2:第三个的方案⑤不好,2吨的运4次已经运完了,第5次是白开的,浪费了。
师:说的真棒!我们在选择分配方案时,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不能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违背。
3.检验正误
师:同学们,我们看着表格来看看哪些方案符合我们要求的。
生1:方案1和方案4.
师:同学们,他说的对吗?谁来说说检验的过程?
生2:(方案1)2*4+3*0=8(吨)
(方案4)2*1+3*2=8(吨)
师:很好,经过我们的检验,发现方案1和方案4是符合我们要求的。
三、巩固运用
1. 小明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
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他可以怎样付钱?(让学生巩固列表法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
学生预设:
情况1: 情况2: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1:第一个同学的方案4,付6张5元的已经够30元了,不用再多付1张2元的,太麻烦了。
师:说的很好,你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是怎么付钱的。
生2:第二个同学方案4,题目中只有6张2元的,他用了8张,不符合题目要求。
师:真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不能超过的题目的要求。
2.用两辆载质量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2吨(2000千克) 2吨(2000千克) 1000千克,800千克 700千克,600千克,400千克 1000千克,700千克 800千克,600千克,400千克 1000千克,600千克,400千克 800千克,700千克
1000千克,600千克 800千克,700千克,400千克
生说出能运送的方案,师按照表格的顺序写下来。
先把机器中最大的1000千克放下,再考虑其他的机器怎么放(从大到小)
四、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老师那有一题难题,你们想挑战吗?
付钱方案
5元 2元 面值数 1
6张 0张 30元 2 5张 3张 31元 3 4张 5张 30元 4 6张 1张 32元
付钱方案 5元 2元 面值数 1 6张 0张 30元 2 5张 3张 31元 3 4张 5张 30元 4 3张 8张 31元
如果载重2吨开一次付款20元,载重3吨开一次付款25元,那么你认为怎么安排派车方案更好呢?(同时展示表格)
生1:方案4更好。
生2:方案1需要付:20*4=80(元)
方案4需要付:20*2+25*2=70(元)
方案4更加省钱,所以更好。
师:同学们真聪明。
方案4相对于方案1更加省钱。
再看看方案1一共运了4次,方案4一共运了3次,方案4花的更少,而且运的次数也少。
在符合要求的方案有好几个时,我们就按照生活实际选择最优的解决办法。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1:列表法解决问题。
生2:在用列表法时,要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不漏。
生3:解决方案有好几个时,按照生活实际,选择最优的解。
师:同学们,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学习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附录:
派车方案2吨3吨运煤吨数
①4次0次8吨
②3次1次9吨
付钱方案5元2元面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