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1)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8
数学教案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卡片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的意义。
2.提问:乘法的逆运算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二)新课讲解1.讲解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举例讲解:以12÷4=3为例,说明除法是如何将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3.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的结构:被除数、除数、商。
4.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以通过乘法验证除法的正确性。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除法的概念。
2.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四)实际问题解决1.提出问题: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10÷4=2……2,每人分2个,还剩2个。
3.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场景。
2.提问: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除法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刻,但个别学生在运用除法解决问题时,还需加强练习。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要注意引导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课后作业要注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强化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除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除法的概念:平均分
2. 除法的符号:“÷”
3. 除法的读法和写法
4. 简单的除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故事或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除法是“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新知讲解
1. 教师介绍除法的符号“÷”,并讲解其读法和写法。
2. 教师用实物模型演示除法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让学生跟着做练习。
(三)课堂练习
教师布置一些除法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除法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除法题目,要求学生回家独立完成。
五、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参考教材:
《小学数学》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除法的初步认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案高桥中心小学李玉华教学内容:书第74页的例l,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习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当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
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圆和12根小棒;学生每桌准备8个圆片、12根小棒和12个三角形.一、复习引入1.激趣.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吧?老师讲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们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来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
它们决定把这8只大蘑菇分成两份,每人带一份回家。
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我们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帮忙,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好)请小朋友们用圆代替大蘑菇,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操作)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汇报,师板书。
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动手实践,分圆.①提出要求:把12个圆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
会分吗?分分看。
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③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
).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吗?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巩固平均分。
看黑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出示8个梨和4只盘子,示题: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
(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8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就是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3)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梨,动手分分看。
分后4人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老师先拿4个梨,每盘放1个,问:分完了吗?还剩下4个梨,再每盘放1个。
二下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平均分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