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新课标化学《必修1》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单元分析】本单元教材是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体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
由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微粒的变化,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物质的分散体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微粒,所以本单元很自然地引出了“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体系”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从本专题的三个单元之间的关系看,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有关原子的一些基础知识,本单元转向从分子层面去认识化学物质,同时又为第三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
专题1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依据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物质,人们常根据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物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物质分类方法(1)按组成结构分类(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如氧化物的分类1酸性氧化物A.概念:能够与碱反应生成________的氧化物。
B.举例:写出CO2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碱性氧化物A.概念:能够与酸反应生成________的氧化物。
B.举例:写出CaO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物质的转化1.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类型物质的转化化学方程式举例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碱性氧化物―→碱酸性氧化物―→酸酸―→盐碱―→盐盐+盐―→两种新盐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2.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化学反应的几种类型1.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为分类依据,化学反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1、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的化学式是O3,它是一种( )A. 混合物B. 氧化物C. 单质D. 化合物2、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
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A.浓硫酸 B.氯化钠C.碱石灰 D.生石灰3、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一种单质4、下列各组物质中,肯定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氯和氯水 B.酒精溶液和乙醇C.七水合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 D.干冰和混有冰的水5、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
正确的( )A.硫酸,纯碱,孔雀石 B.硝酸,烧碱,绿矾C.冰醋酸,乙醇,醋酸钠 D.盐酸,熟石灰,苛性钠6、据报道,2003年12月26日,重庆开县发生了天然气矿井“井喷”事件,喷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硫化氢(H2S),氰化氢(HCN)等多种有毒气体,造成290多人中毒死亡。
你认为喷出的气体是()A.一种纯净物B.全部由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全部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D.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7、下列物质中,不能导电的是()A.氯酸钾溶液 B、澄清石灰水C、酒精D、干冰8、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2Cl2)就是其中一种。
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
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9、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A.测定密度 B.放入稀硫酸中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10、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例题解析]例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2)写出它们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从组成上看,镁条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
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Zn + H2SO4 == ZnSO4 + H2↑, 依此类推,有:2 Zn + O2 == 2 ZnO,Zn(OH)2 + H2SO4 == ZnSO4 + 2H2O ,ZnO +H2SO4 == ZnSO4 + H2OZn(OH)2 △=ZnO + H2O , ZnO + H2△=Zn + H2O〔基础训练〕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A.NH3B.CH4C.NaHCO3D.HClO32.同种类型的物质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目录全必修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的组成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溴,碘的提取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离子反应●镁的提取与应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从铝土矿中提取铝●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铝及铝合金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必修2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修1 化学与生活专题1 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第一单元空气质量的改善第二单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三单元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第四单元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专题2 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第一单元摄取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第二单元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第三单元优化食物品质的添加剂第四单元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专题3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一单元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第二单元功能各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选修2 化学与技术专题1 多样化水处理技术第一单元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目录全第二单元硬水软化第三单元海水淡化专题2 从自然资源到化学品第一单元氨的合成第二单元氯碱生产第三单元硫酸工业第四单元镁和铝的冶炼专题3 让有机反应为人类造福第一单元有机药物制备第二单元合成洗涤剂的生产第三单元纤维素的化学加工第四单元有机高分子合成专题4 材料加工与性能优化第一单元材料的加工处理第二单元材料组成的优化第三单元复合材料的制造专题5 为现代农业技术添翼第一单元土壤酸碱性的改良第二单元化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第三单元无土栽培技术第四单元化学农药的发展专题6 从污染防治到绿色化学第一单元环境污染的化学防治第二单元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1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专题3 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第一单元金属键金属晶体第二单元离子键离子晶体第三单元共价键原子晶体第四单元分子间作用力分子晶体专题4 分子空房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第一单元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第二单元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专题5 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第三单元眼泪的水解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专题2 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第一单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专题3 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二单元芳香烃专题4 烃的衍生物第一单元卤代烃第二单元醇酚第三单元醛羧酸专题5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一单元糖类油脂第二单元氨基酸蛋白质核酸选修6 实验化学专题1 物质的分类与提纯课题1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课题2 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课题3 硝酸钾晶体的制备专题2 物质性质的探究(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目录全课题1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课题2 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专题3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题1 牙膏和火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课题2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专题4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题1 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课题2 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课题3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专题5 电化学问题研究课题1 原电池课题2 电解与电镀专题6 物质的定量分析课题1 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课题2 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的测定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一、单选题1.对于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B. 质量之比为1:1C. 原子总数之比为1:1D. 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A. 硫酸、纯碱、石膏B. 硫酸、烧碱、胆矾C. 硫酸氢钠、生石灰、醋酸钠D. 磷酸、熟石灰、苛性钠3.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煤的干馏B. 石油的裂解C. 煤的气化D. 石油的分馏4.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是()A. 将40gNaOH溶解在1L水中B. 将1L10mol/L的浓盐酸加入9L水中C. 将22.4L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D. 将10g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直到溶液体积为250mL5.N 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22.4LSO3所含原子数为4N AB. 1.0L浓度为1.0mol/L的一元酸溶液中含有N A个氢离子C. 7.8g Na2O2加入过量水中,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D. 同温同压下,原子数均为N A的氢气和氦气具有不同的体积6.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常温常压下,1 mol氮气中含有N A个氮分子B. 常温下,18 g D2O所含中子数为10 N AC. 将NO2和N2O4分子共N A个降温至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2.4 LD. 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有19 N A个共价键7.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mL 1mol•L﹣1 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A. 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B. 75 mL 2 mol•L﹣1 NH4Cl溶液C. 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D. 75 mL 3 mol•L﹣1的FeCl3溶液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84gNaHCO3晶体中含有N A个CO32-B. 15.6 g Na2O2与过量CO2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4N AC. 标准状况下,11.2 L氯仿中含有的C-Cl键的数目为1.5N AD. 理论上氢氧燃料电池负极消耗11.2L标准状况下气体,外线路通过电子数为N A9.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常温常压下,8 g O2含有4N A个电子B. 1 L 0.1 mol•L﹣1的氨水中有N A个NH4+C. 标准状况下,22.4 L盐酸含有N A个HCl分子D. 1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2N A个电子10.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20℃时,铝的密度为2.7 g/cm3,则1个Al原子的体积为()cm3B. 25℃、101KPa下,16 g O2与O3的混合气体中含电子数为8N AC. 25℃、101KPa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小于0.5N AD. 0℃、101KPa下,等体积的CH4和CCl4中含C原子数相等11.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22.4 L 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NaClO,转移电子数为N AB. 电解精炼铜时转移了6.02×1023个电子,阳极溶解32 g铜C. 一定量的SO2溶于水后形成pH为2的水溶液,其中H+的数目为0.01N AD. 含0.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SO2的分子数为0.1×6.02×1023二、填空题12.在标准状况下,1.7g氨气所占的体积为________L,它与标准状况下________L硫化氢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13.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6.72L,质量为12g.此混合气体中CO和CO2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摩尔质量之比是________.14.要配制100mL1mol/L的NaOH溶液,需在白纸上称4gNaOH固体,并且称量速度较慢.使测得的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5.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现用该浓硫酸配制980mL 0.1mol/L的稀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①胶头滴管;②烧瓶;③烧杯;④药匙;⑤量筒;⑥托盘天平⑦玻璃棒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稀硫酸时,上述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 (选填序号),还缺少的仪器有________ (写仪器名称);(2)配制0.1mol/L的稀硫酸980mL需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体积为 5.4mL.(3)实验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4)配制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量取②计算③稀释④摇匀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 .(填序号)(5)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可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有________ (填序号).①洗涤量取浓硫酸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②未等稀释后的硫酸溶液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③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④未洗涤稀释浓硫酸时用过的烧杯和玻璃棒⑤定容时,俯视刻度线.16.相同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分别与AgNO3溶液反应,当生成的AgCl沉淀的质量之比为3:2:1时,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_.三、解答题17.2.8g某单质A能从盐酸中置换出0.1g H2,同时生成ACl2;另一元素B,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BO3.在B的氢化物中,B的质量分数为94.1%.计算A、B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四、综合题18.实验室配制500mL 0.2mol•L﹣1的Na2CO3溶液,实验操作步骤有:①用天平称取28.6g Na2CO3•10H2O,放在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将其完全溶解;②把制得的溶液小心地注入………….中;③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cm~2cm处,改用………….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转移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⑤将容量瓶塞塞紧,充分摇匀.请填写下列空白:(1)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填序号)________;(2)写出②③步骤中,所缺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3)若实验过程中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应如何处理?________.19.如图是“×××”牌饮用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请认真阅读标签内容,计算:(1)镁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大值为________.(2)一瓶合格的这种矿泉水中SO42﹣的物质的量不能超过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解答】A、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假设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质量比是2:3,故A不符合题意;B、根据m=nM,假设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的质量之比=64:80=4:5,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N=nN A,假设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原子总数之比为3:4,故C 不符合题意;D、硫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假设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即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摩尔质量计算等质量的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结合分子组成进行判断即可.2.【答案】B【解析】【解答】A.硫酸属于酸,纯碱属于盐,石膏属于盐,A不符合题意;B.硫酸属于酸,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属于盐,B符合题意;C.硫酸氢钠属于盐,生石灰属于氧化物,醋酸钠属于盐,C不符合题意;D.磷酸是酸,熟石灰属于碱,苛性钠属于碱,不是盐,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B.烧碱的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C.硫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SO4,属于盐;D.苛性钠的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3.【答案】D【解析】【解答】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生成煤焦油、煤气、焦炭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裂解是指只通过热能将一种样品(主要指高分子化合物)转变成另外几种物质(主要指低分子化合物)的化学过程,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煤的气化过程中有新物质一氧化碳和氢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石油的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故选D.【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4.【答案】D【解析】【解答】A、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配成1L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1mol/L,体积1L是指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A不符合题意;B、溶液体积不具有加合性,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不是10L,B不符合题意;C、氯化氢所处的状态不一定是标准状况,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体积一定,影响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因素有温度、压强,22.4LHCl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C不符合题意;D、10gNaOH的物质的量为=0.25mol,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直到溶液体积为250mL,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体积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B、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不等于各溶液体积和;C、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压强,22.4LHCl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无法判断;D、符合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5.【答案】D【解析】【解答】解:A、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A错误;B、一元酸的强弱未知,若为弱酸,则不能完全电离,则溶液中的氢离子的个数小于N A个,故B错误;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为歧化反应,故0.1mol过氧化钠转移0.1mol 电子即0.1N A个,故C错误;D、氢气为双原子分子,而氦气为单原子分子,故原子数均为N A个氢气和氦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体积之比为1:2,故D正确.故选D.【分析】A、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B、一元酸的强弱未知;C、求出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为歧化反应;D、氢气为双原子分子,而氦气为单原子分子.6.【答案】A【解析】【分析】正确答案:AB.不正确,常温下,18 g D2O所含中子数为18g÷20g/mol=0.9mol,即9N A;C.不正确,将NO2和N2O4分子共N A个降温至标准状况下,N2O4为液态;D.不正确,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为液态。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B.在常温常压下,25.5 g NH3所含的原子数为6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水所含的分子数为0.5N A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B[0.5 mol Cl2所含的分子数是0.5N A,但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的物质
的量不是0.5 mol,A项错误。
根据n=m
M,n(NH3)=25.5 g÷17 g·mol
-1=1.5 mol,1
mol NH3含有4 mol原子,1.5 mol NH3所含的原子数为6N A,B项正确。
水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C项错误。
气体单质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故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的物质的量相同,但含有的原子个数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
5.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原子数相等B.密度相等
C.质量相等D.摩尔质量相等
A[由同温同压可得V m相同,再由公式n=
V
V m可得两瓶内分子的物质的量相
同,又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由原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可得两瓶内分子所含原子数相同,A项正确;两瓶内分子的物质的量相
等,由m=nM,M不一定相等,故m不一定相等,同时由ρ=m
V也可得ρ不一定
相等。
]
6.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H2S)的质量比为________;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其中含有的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若二者氢原子数相等,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
故氨气和硫化氢气体(H2S)的质量比为17∶34=1∶2;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1
17∶
1
34=2∶1,氢的原子个数比为(2×3)∶(1×2)=3∶1。
二者氢原子
数相等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1
3∶
1
2=2∶3,故体积之比为2∶3。
[答案] 1∶2 2∶1 3∶1 2∶3
7.通过下列条件,无法确定该物质摩尔质量的是( )
A .物质标准状况的体积和质量
B .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真实质量
C .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D .该物质气态标准状况时的密度
A [气体摩尔质量M =m /(V /V m )=mV m /V 中,已知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如果不知物质的聚集状态是气体,无法计算其摩尔质量;一个分子的真实质量乘以N A 等于摩尔质量;由公式M =m /n 能计算其摩尔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 -1,密度和气体摩尔体积已知,由M =ρV m ,能计算出其摩尔质量。
]
8.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合物X 受热分解:2X=====△A ↑+2B ↑+4C ↑,测得
反应后生成的混合气体对H 2的相对密度为11.43,在相同条件下,X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11.43
B .22.86
C .80.01
D .160.02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 mol X 生成7 mol 混合气体,X 的摩尔质量为11. 43×2 g· mol -1×7 mol 2 mol
=80.01 g·mol -1。
] 9.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忽略不计)。
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A B C D
A [氦气是单原子气体,故排除
B 项;相等质量的氢气和氦气,氢气的物质的量是氦气的两倍,氢气所占的体积也是氦气的两倍,故选A 。
]
10.室温下,某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由可移动的活塞隔成A 、B 两室,分别向A 、B 两室充入H 2、O 2的混合气体和1 mol 空气,此时活塞的位置如图所示。
(1)A 室混合气体所含分子总数为________。
(2)实验测得A 室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4 g ,则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同温同压条件下氢气密度的________倍。
(3)若将A 室H 2、O 2的混合气体点燃引爆,恢复原温度后,最终活塞停留的位置在________刻度,容器内气体压强与反应前气体压强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1)相同条件下,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即A 中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2 mol ,含有气体分子数为2N A (或1.204×1024);(2)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混合气体摩尔质量为34 g /2 mol =17 g·mol -1,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8.5倍;(3)n (H 2)+n (O 2)=2 mol ,[2n (H 2)+32n (O 2)]/[n (H 2)+n (O 2)]=17,解得n (H 2)=n (O 2)=1 mol ,点燃后发生反应:2H 2
+O 2=====点燃2H 2O ,求出氧气有剩余,剩余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空气物质的量为1 mol ,因此隔板停留在2刻度;原来气体总物质的量为3 mol ,反应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5 mol 。
同温同体积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即反应后压强与反应前压强之比等于1.5∶3=1∶2。
[答案] (1) 2N A (或1.204×1024) (2) 8.5
(3)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