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34)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孤独之旅》。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自信心。
(2)引导学生理解人生旅程的孤独性,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孤独之旅》。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受。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孤独之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查找其意思。
(2)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并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延伸:(1)学生谈一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孤独之旅》。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写作背景:现代文学主题思想:人生旅程的孤独性人物形象:1. 主人公:内向、敏感、勇敢2. 父亲:严厉、关爱、无奈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2. 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运用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受2.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或展示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学习氛围,使其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
请大家先谈谈对“孤独”这个词的理解。
生1:孤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没有人陪伴。
生2: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师:很好,那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2.自主阅读(1)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3)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3.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
生2:他还遇到了一些危险,如被狼群追赶、陷入沼泽等。
师:很好,那么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生1:他并没有被孤独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
生2:他还学会了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4.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1:文章开头对大草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处境。
生2:文章中对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描绘,突显了主人公面对孤独的勇敢。
生3:文章结尾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孤独,不断成长。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呢?生1: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孤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生2: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感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感悟,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孤独之旅》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辅导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2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感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心得。
5. 写作练习5.1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5.2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修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探讨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探讨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孤独之旅》,边读边做笔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就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4.分析与讲解教师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分析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故事情节分析1.小说的开篇,主人公独自一人踏上旅程,表现出他的孤独。
2.在旅途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3.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
二、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勇敢、坚定、独立、善良。
2.旅行中的配角:各有特点,为主人公的成长提供了不同的帮助。
三、主题探讨1.孤独之旅:人生中总会遇到孤独和挫折,关键是如何面对和克服。
3.坚定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主人公始终坚定信念,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1.故事情节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孤独之旅。
2.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形象,关注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主题探讨教师提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结合本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孤独之旅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1.阅读课外名著,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2.结合本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孤独之旅的感悟。
五、课后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理解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学会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孤独的经历吗?孤独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五、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总结收获,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复述《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情感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
1.2学生分享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分享。
3.合作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讨论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内容解析1.《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2.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过程。
二、课文主题分析1.课文主题是成长与蜕变,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揭示了人在困境中成长的必要性。
2.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教授九年级学生《孤独之旅》一文,使学生了解孤独与
友情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品味文学情感,展开思辨。
难点:理解孤独与友情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引入孤独与友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思考欲望。
2.导读
简要介绍《孤独之旅》的作者、背景和主题,为学生打开阅读大门。
3.文本解读
逐段解读《孤独之旅》,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起伏,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
4.情感表达
带领学生感受文中孤独与友情的情感碰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文学鉴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反思总结
让学生就孤独与友情的主题展开讨论,总结课堂收获。
四、课堂作业
1.根据《孤独之旅》的主题,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孤独与友情的理解与感悟。
2.针对《孤独之旅》中的某一段文字,进行赏析,分析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孤独与友情的主题,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案:《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课文进阶解读2.课文鉴赏与感悟3.诗歌写作实践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2.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的心情及其表达方式。
2.利用诗歌创作表达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Step 1:课前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看一张插图,描述一个人独自旅行的情景。
2.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独自旅行的感受和所带来的思考。
Step 2:课文阅读(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孤独之旅》。
2.教师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Step 3:课文解读(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内心感受。
Step 4:课文鉴赏与感悟(20分钟)1.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描述、情感和意境进行思考和讨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Step 5:诗歌写作实践(25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表达孤独之旅的诗歌。
2.鼓励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Step 6:诗歌分享与讨论(20分钟)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2.引导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感受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7:课堂小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延伸拓展活动:1.带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体验孤独之旅的情感和感受。
2.分组学生合作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共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
3.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收获进行反思和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1.课本《孤独之旅》。
2.PPT或黑板教学工具。
3.插图资源。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孤独之旅》为例,通过课文阅读、解读、鉴赏与感悟以及诗歌创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孤独之旅》简案
1.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来概括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2—27):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芦荡安了家
高潮(28—49):暴风夜杜小康独自寻找鸭子
结局(50—52) :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
2。
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找出句子并分析。
杜小康的心理轨迹: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坚强
3。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
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4.文题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孤独”的含义:
情感世界的孤独。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
巨大的孤独。
)
对未来的恐惧。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5.请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推荐给大家,并讨论这些景物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明确:
(1)鸭群: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芦荡:见证了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
(3)风雨:给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6.回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