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鉴赏分析培训讲学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3
登临诗诗歌赏析登临诗诗歌赏析一、引言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它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通过感慨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登临诗进行赏析。
二、登临的意义与象征⒈登高远眺的意义描述诗人登高远眺的行为,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渴望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
登临诗中常常出现的“高山”、“云霄”等词语,体现了人们对高远清净之地的向往和追求。
登高远眺的行为也象征着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索。
⒉意境与情感表达登临诗注重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壮丽、高远、宏伟等特点,抒发诗人内心的雄壮豪放、志向远大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三、登临诗的艺术特点⒈描述精细入微登临诗中,诗人会对景物进行详细的描绘,注重描绘细节,以突出景物的美丽和诗人的感受。
例如,诗人描绘山峦的形状、云霞的颜色和流动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和美丽。
⒉情感真挚深沉登临诗常常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感叹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表达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经典登临诗赏析⒈杜甫《望岳》山光忽西落,山色最关情。
过春风十里,尽草青青。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⒉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1:登临诗选编,附件2:登临诗表格排版。
六、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诗体:指诗歌的一种体裁,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
⒉登临诗: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七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类诗歌学习一、选文篇目及来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望岳》杜甫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望岳》杜甫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议题来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所以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从而达到对一类诗歌的学习,掌握学习登临类诗歌学常见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教会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很重要,初一的孩子要在于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方法。
执教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初步探究登临诗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规律。
2、举一反三,同步学习高中课文《登高》,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进行规律性概括。
3、通过探究分析和总结,掌握学习登临诗词较为全面可行的方法。
4、迁移运用,将所学知识延伸至课外,实现登临诗词群文阅读实践。
六、教学重难点1、重点:组群诗词中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规律探索2、难点: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利用课内知识、技能实现课外同类型诗歌的群文阅读实践。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南朝(梁)时期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说过这样的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在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创作的作品中规律性地呈现这么一件事:主人公登到一个高的地方,然后望远、深思……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群文阅读的主题一登临诗词。
二、学习《望岳》1.朗读《望岳》2.思考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有哪些意象(云、鸟、绝顶、众山、浮云等)(2)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雄伟磅礴、雄浑壮观)(3)用了什么手法(情景交融、夸张、直抒胸臆)(4)表达了什么感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不惧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壮志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自信而乐观)三、初步总计规律1、登临对象:山顶(高于地面的地方)2、选用意象:云鸟(眼前景象)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一般)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般)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四、同步学习《登高》和《登飞来峰》1、诵读这两首诗2、小组合作学习,思考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两首诗中分别选用哪些意象?(2)这两首诗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3)这两首诗分别用了什么手法?(4)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示例:《登高》1、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2、意境:悲凉萧瑟开阔3、手法:动静视听情景直抒胸臆4、情感:忧国伤时,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示例:《登飞来峰》1、意象:山、塔、浮云2、手法:夸张、想象、直抒胸臆3、情感: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有人曾经说过,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
千百年来,我国无数诗人望着国家时局的动荡不安、官场朝廷的浑浊污垢、人生仕途的崎岖险阻,心中自发地掀起浪涛般波澜起伏、汹涌澎湃的情思。
而如此深沉的情感在狭隘束缚的房屋、曲折喧嚣的街道小巷中,又何以得到释放?于是,诗人们带着满腔的悲愤离愁,登上一座座耸立的高楼;此时天上地下开阔明朗、坦荡无垠的景致,瞬间粉碎一切世俗的束缚,让诗人们郁积情感顿时如涌泉一般倾泻而出,肆意泼洒在那一首首惊神泣鬼的千古名句,泼洒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苍茫之中。
正是高楼的这种坦荡开阔,这种情感的释放,为历代的登临诗赋予了蓬勃、迸发的生命力,让它们得以光耀诗坛,历经千年沧桑而从未衰败。
众多登临诗所蕴含的情感,正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但大体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思念故园的忧愁登楼遥望,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然而对于身在异乡的世人来说,这个辽阔景象却让他们倍感家乡故园的遥不可及。
除此之外,提到抒发思乡愁绪的登临诗,明月这一意象不可不提。
自古以来,明月便作为思乡的意象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寄托了诗人们的思乡情怀,成为一座跨越一切的桥梁。
登上高楼后,逃离了灯火通明的地面,月亮似乎更近了一些,似乎更加地明亮,更加地纯洁。
因此,明月在登临诗中几乎无处不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后主李煜被“锁”在院中,如钩的残月唤醒被禁锢的思乡之情;“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月明中倚楼凝思,然而在明月映照下,不免愁怀更甚,发出“休独倚”的慨叹。
就这样,温柔的月光拨动诗人的心弦,唤起的乡愁浓烈、深沉而又痛切。
2. 怀才不遇的悲愤,壮志凌云的豪放和明月一样,天空在高楼上往往显得没有那么遥远。
在这里,让人感觉只需一步便可“上青天,揽明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居高临下,眼中仿佛没有无法攀登的高山,没有无法征服的困难。
当然,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发的情感会有千差万别。
——登临诗专题学案整理人:李斌一、专题知识积累:“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地悠悠情思.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地创作中,不断注入新地情感,使登高作品地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地文化内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登临诗常见情感:(一)、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地登临地愉悦之情(二)、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地思考)或抒发自己地追求(三)、抒怀励志.抒发作者地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四)、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地情感(五)、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二、研习反馈:与诸子登岘山(一)预习展示、字音岘()山沾襟()、解释重点字词诸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代谢:成古今:第一联地意思:人间地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地时日形成古和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我辈:复:第二联地意思: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浅:深:第三联地意思: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地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地秋景.()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沾襟:第四联地意思: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地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合作探究()前四句是诗人对羊祜地话进行概括,结合羊祜地故事,纵观全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地情感?答: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地心境,想起羊祜说过地“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地话,与自己地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地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地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地悲哀地怀古诗.()第三联写地是什么?对诗人地感情表达起到什么作用?答:登山所见之景.“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地伤感.()这首诗地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地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答: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地忧伤和感慨.()有人认为“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请试分析.答:它包含了复杂地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地更替,人事地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地情绪.四百多年前地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地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安定城楼(一)预习展示、字音迢( )递汀()洲王粲()扁()舟鹓()雏()、解释重点字词()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迢递:汀洲:第一联地意思:高高地城墙百尺楼,绿杨枝头地外面是一望无尽地水边绿地.()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虚垂泪:第二联地意思:想当初,贾谊年少时,有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只能空自落泪;王粲生不逢时,虽有满腹经纶,却只能远游流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归白发:入扁舟:第三联地意思:常常向往像范蠡那样做一番回旋天地地大功业后,再乘扁舟归隐江湖.()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成滋味:猜意:竟未休:第四联地意思:那些小人为官位利禄猜忌别人,就像愚蠢地鸱鸟那样以腐烂地死鼠为美味却猜忌凤凰与它抢食,岂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合作探究()典故贾谊垂涕王粲远游地用意?贾谊,西汉前期杰出地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但后来遭人猜忌排斥,抑郁而死.贾谊从小精通诗书,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贾谊发表了著名地《过秦论》,指出秦灭亡地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震动满朝文武.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地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就把他调出京.后来贾谊作了梁怀王刘揖地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本无责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没尽太傅地责任.从此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竟伤感过度而死,时年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里李商隐以两人自比,突出怀才不遇和寄人篱下地感受.()典故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功成后归隐江湖地用意?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带着西施乘扁舟归隐五湖.李商隐用此典故,是说自己也想像范蠡那样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典故引入庄子地文章《庄子·秋水》地用意?《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李商隐以庄子自比,表明自己有高远地心志,却受到谗佞小人地嫉妒.()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怎么看?表达了怎样地情感和思想?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地志趣、怀才不遇地苦闷和无端受谗地愤慨.它是晚唐时期年轻李商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地真实写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对于那些利禄熏心地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地愤怒.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九日齐山登高(一)预习展示、注音涵()酩()酊()晖()霑()迢()、解释重点字词九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涵:翠微:第一联地意思: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尘世:第二联地意思: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但:酩酊:恨:第三联地意思: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衣第四联地意思: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二)合作探究、山上地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我们地东晋诗人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成了高洁人格地象征. 、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内心什么样地心情?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地办法了.无奈地心情.、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涵”:是包含、包容、“沉浸”地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地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地倒影,把这里地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地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地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把江水拟人化了,因此在这里就运用了(拟人地修辞手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结:“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地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同意.从诗中地确可以看出情怀地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地话,来表现他地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地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地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地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人地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地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地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地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地题目.(分)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地是,《望湖楼晚景》写地是疾风骤雨.(分)()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地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地作用.(分)()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分)【参考答案】()和风细雨()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地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地壮观美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地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这首词中地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地?“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分)()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地景象?(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地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地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由开头对昔盛今衰地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地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地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地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地舒畅心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分)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地作用.(分)()关于这首词表达地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地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答案】(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地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地“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地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情思.。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发布时间:2022-06-04T02:43:35.86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5月作者:何利波[导读]何利波浙江省慈溪市凤湖初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5-011-0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临诗,探究登临诗体例的特点,学习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2:学会赏析诗中的写景。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人生经历,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集体背诵《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登临诗,今天我们所谓的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二:精读例文,体会登临诗的“三问”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读,理解大意: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教师三问:1、登临何处何地?2、目见何景何物?3、生发何感何思?学生答疑:1、登临地为碣石山。
2、所见的景物“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3、生发感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这不是写景的句子。
教师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本文抒发的情感: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登临诗鉴赏方法第八讲登临诗鉴赏方法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群星璀璨,流派繁多。
就题材而论,登临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卓异的艺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光耀诗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更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一、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
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