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15 基本任务和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12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
【基本要求】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分析化学教案【篇一:分析化学教案】《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人们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1. 定性分析── 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如元素、离子、原子团、化合物等,即“解决物质是什么的问题”。
2. 定量分析── 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即“解决物质是多少的问题”。
3. 结构分析── 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按分析原理分类: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化学分析── 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又称经典分析法。
包括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滴定分析)。
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低、分析速度慢。
仪器分析── 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波谱分析、质谱分析、热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特点:灵敏、快速、准确。
四、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及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当代科学领域的所谓“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资源、能源、人囗、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与分析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研究密切相关。
1.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气、江河、海洋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正常的生态平衡,甚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为追踪污染源、弄清污染物种类、数量,研究其转化规律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分析化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材料的研究中,表征和测定痕量杂质在其中的含量、形态及空间分布等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微电子工业的关键;? 在资源及能源科学中,分析化学是获取地质矿物组分、结构和性能信息及揭示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的主要手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材料资源的探测、开采与炼制,更是离不开分析检测工作; ? 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在现代科学教育中,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分析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制定一份全面且科学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化学实验的技巧;2. 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分析化学实验;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基础知识1.1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与意义1.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3 分析化学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知识2. 分析方法2.1 传统分析方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2.2 仪器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2.3 分析化学中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3. 分析实验操作技术3.1 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3.2 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巧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知识,概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安排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五、考核评价1. 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的写作和实验操作技术的评估。
2. 理论考核:包括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的分析化学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全面。
2. 教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
3. 教师团队: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化学教学经验。
七、教学评价与改进1. 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教学改进。
2. 加强与实际应用领域的联系,开展实践课程,提高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八、总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可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分析化学内容小结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实现对物质的有效监测、检测和控制。
以下是对分析化学内容的详细分析。
一、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化学研究和生产中的科学和技术领域。
2.分析化学的基本任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判断未知样品中一些或几个组分的种类和性质。
-定量分析:测定未知样品中各个组分的含量。
二、分析化学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化学试剂: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定和测定,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仪器分析:利用一些仪器和设备进行分析,如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重量法:根据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如蒸发法、溶解法等。
-体积法:根据体积的变化进行分析,如滴定法、电解法等。
-光度法: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或发射进行分析,如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等。
-电化学方法:利用电流、电势等进行分析,如电解重量法、电化学滴定法等。
三、分析化学的常用技术和仪器1.电化学技术:包括电解和电化学分析,如电解质量法、电化学滴定法等。
2.光谱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用于分析物质组成和结构。
3.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用于分离和测定物质。
4.热分析技术:包括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用于研究物质的热性质和热分解过程。
5.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和分析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
6.原子吸收光谱:用于测定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7.蒸馏、萃取、结晶等分离技术:用于分离和纯化样品中的各个组分。
四、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1.环境监测:分析水体、大气、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2.医药和生物技术:分析药物的成分和含量,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3.食品安全:分析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物、毒素等。
分析化学简介本文章来源:考研网发布者:wenpinger 浏览次数:2057 发布时间:2010-2-02 15:04[概念]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析化学以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并吸收物理、生物、统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本身的内容,从而解决科学、技术所提出的各种分析问题。
[主要任务]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分析化学的任务(1)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2)测量各组成的含量——定量分析(3)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形态、能态——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4)表征组成、含量、结构、形态、能态的动力学特征——动态分析[分析化学的分类]仪器分析分类表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的科学,它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两部分。
化学分析包括滴定分析和称量分析,它是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
仪器分析的方法很多,它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
仪器分析根据测定的方法原理不同,可分为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色谱分析、其他分析法等4大类。
如右图。
化学分析是基础,仪器分析是目前的发展方向。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比较]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比较表:项目化学分析法(经典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现代分析法)物质性质化学性质物理、物理化学性质测量参数体积、重量吸光度、电位、发射强度等等误差0.1%~0.2%1%~2%或更高组分含量1%~100%<1%~单分子、单原子理论基础化学、物理化学(溶液四大平衡)化学、物理、数学、电子学、生物等等解决问题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构、形态、能态、动力学等全面的信息[分析仪器]当代分析化学著重仪器分析,常用的分析仪器有几大类,包括原子与分子光谱仪,电化学分析仪器,核磁共振,X光,以及质谱仪。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工应用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环境管理与监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基础.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被称为生产科研的眼睛,后续课有《仪器分析》、《精细化工产品检验技术》、《环境监测》、《生物工业分析》等课程。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分析化验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分析检验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面向济宁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等企业,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综合性,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产品分析所需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分析检验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在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上,打破以前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践作为理论的验证,实训项目与工作过程脱节的学科化体系,代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整合,实现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3)在学习顺序上,摈弃先学习知识再进行能力的训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岗位能力训练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4)在教学效果上,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真正实现学习的知识技能能直接与所在工作岗位零对接。
2、课程设计思路(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理论﹢实践)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检验授课单位:化学教研室学时:72 学分:编写执笔人:陆昆审定负责人:徐萍编写日期:2016年2月审定日期:2016年2月一、课程定位《分析化学》是我院中专药学、检验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内容借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专门的仪器去测量物质的理化性质,从而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测定和结构分析,主要运用的技术有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化学分析技术、光学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及各方法的联用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和训练,能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待测组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以及相关临床检验仪器的基本操作、维护保养和对检验结果作出初步判断,为有关课程学习及未来职业岗位奠定一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在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上,打破以前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践作为理论的验证,实训项目与工作过程脱节的学科化体系,代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整合,实现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3)在学习顺序上,摈弃先学习知识再进行能力的训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岗位能力训练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4)在教学效果上,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真正实现学习的知识技能能直接与所在工作岗位零对接。
2、课程设计思路(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随着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术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经典的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仪器分析获得蓬勃发展。
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第三次变革的基本特点:从采用的手段看,是在综合光、电、热、声和磁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生物学等学科新成就对物质进行纵深分析的科学;从解决的任务看,现代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获取形形色色物质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
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不只限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而是要对物质的形态(氧化-还原态、络合态、结晶态)、结构(空间分布)、微区、薄层及化学和生物活性等作出瞬时追踪、无损和在线监测等分析及过程控制。
随着计算机科学及仪器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家也不能只满足于分析数据的提供,而是要和其它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逐步成为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者。
近些年来,在全世界科学界和分析化学界开展了“化学正走出分析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科学”等热烈议论,反映了这次变革的深刻程度。
本书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自然科学学科(分析)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在美国、前苏联这两个发达国家分析化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将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归纳为八个方面,以论述分析化学整体的发展:(一)提高灵敏度这是各种分析方法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当代许多新的技术引入分析化学,都是与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有关,如激光技术的引入,促进了诸如激光共振电离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激光光热光谱、激光光声光谱和激光质谱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使得检测单个原子或单个分子成为可能。
任务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目标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
3.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有关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1993年WPAC(欧洲化学联合会的分析化学部)的爱丁堡会议将分析化学定义为“建立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获得关于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组成和性质信息的科学”。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获得相关分析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体系由哪些元素、离子、原子团或官能团、化合物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体系中有关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解决关于物质体系构成及性质的问题。
涉及任何物质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化学,更需要各种分析方法及手段对物质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并运用到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分析化学对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有科技就有化学,化学从分析化学开始”。
在科学技术方面,分析化学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化学领域,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资源和能源科学等许多领域,都需要知道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各种信息。
例如,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当代科学领域的“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起源和演化)问题、环境中的“五大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水质污染、森林减少)问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建设方面,分析化学的应用更加广泛。
在工业生产中,资源的勘探,生产原料、中间体、产品的检验分析,工艺流程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检验,三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等,都依赖分析化学提供的信息;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土壤、化肥、农药的分析研究,水土成分调查,农产品质量检验,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都要用到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