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课程的任务和要求分析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758.50 KB
- 文档页数:5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细致的拟定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分析技术和仪器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1.1 分析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精密天平的使用和误差分析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2.1 样品制备和前处理2.2 化学平衡与反应动力学2.3 分离与富集技术3. 分析方法与仪器3.1 光谱分析技术3.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1.2 红外光谱分析3.1.3 质谱分析技术3.2 色谱分析技术3.2.1 气相色谱法3.2.2 液相色谱法3.2.3 离子色谱法3.3 电化学分析技术3.3.1 电解池和电解过程 3.3.2 电极和电流分析法3.3.3 电位滴定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和指导原则4.2 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4.3 分析报告撰写要点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与学习1.1 讲授分析化学基础理论1.2 示例分析过程和实例分析1.3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2. 实验教学2.1 实验操作的演示与指导2.2 学生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2.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定3. 课堂讨论与互动3.1 学生发表课上或课后作业的讲解与探讨 3.2 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3.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参与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50%。
2.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3. 成绩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学术报告撰写能力等。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要求分析化学是化学本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化学分析部分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各种分析化学方法与技能,了解现代分析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同时,针对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的课程设计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
本次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课程设计要求参照相关标准和教学大纲,选定一个有代表性的化学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技能,了解和运用不同的分析化学方法和仪器。
二、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 样品的制备选择适当的化学样品,通过纯化、稀释和标准化等步骤,制备出适合于定量分析的样品。
2. 样品的测定根据课程设计要求,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其中,样品的测定方法可以包括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度分析、显微镜分析等。
在样品测定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仪器,包括分光光度计、电位计、色谱仪、荧光分析仪等,还需要掌握化学计量学和数据分析等基础知识。
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样品的浓度、质量等相关参数,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
三、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安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危险品的处理和操作,尽可能避免切割、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2. 仪器操作不同的仪器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不同,需要学生在实验前先掌握好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需要排除实验误差,并按照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四、实验效果分析通过本次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析化学方法和技术。
同时,实验过程也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分析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药学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定位《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卫生职业教育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药物分析的一门重要技术,是培养学生有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在前、后续课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修完该课程,学生再修完相关专业课程即可参加“高级分析工”的执业资格考试,对学生的入岗工作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课程设计思路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由实践情境构成,工作过程为中心,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各环节的评价和调控;以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出学生利用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分析测试技术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化学分析方法及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化学分析方法或仪器分析方法。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物质含量测定的方法。
(2)熟悉各类误差的来源、性质、规律性及减小方法。
(3)掌握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条件及其具体应用。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时安排:136教时课程性质和任务: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研究物质化学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重要课程,担负着鉴定物质组成成分、测定其相对含量的两个任务。
一.设计思路及目标:以掌握分析基本类型及操作为目标,以分析操作过程的学习为主线。
1.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2.准确树立“量”的概念。
3.学会对各种物质的测定方法。
4.正确掌握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序号工作任务模块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理论参考课时实验参考课时1 绪论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2.分析化学的分类3.分析化学的进展概况4.分析化学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简介1.了解分析化学的对象、任务及它所包括的重要分支,明确其重要性。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联系和区别3.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有概括性的了解理论:2教时2 定量分析概述1.误差及其表示方法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3.减少误差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4.分析数据的处理1.了解误差的概念、误差来源及消除方法2.运用误差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3.明确有效数字的定义及运算规则理论:6教时实验:4教时1.天平的使用2教时2.移液管、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4.掌握天平的使用滴定管校正。
2学时3 滴定分析概述1.滴定分析的过程2.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3.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4.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5.滴定分析计算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分类2.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的各种方法及有关计算3.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理论:8教时实验:6学时标淮溶液的配制1.直接法22.间接法23.标定24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1.温度和湿度系数的概念2.酸碱质子理论3.酸碱平衡有关浓度的计算4.缓冲溶液1.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概念2.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PH值的计算方法3.通过实验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配制方法及其应用理论:8教时实验:6学时1.缓冲液配制。
分析化学计划书1. 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研究和应用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分析化学在物质检验、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个分析化学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以提高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2. 学习目标在本计划中,我们将设定以下学习目标:•掌握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和技术;•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学会使用分析化学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对分析结果进行准确、可靠解释和分析的能力;•熟悉分析化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领域。
3. 学习计划为了完成上述学习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3.1 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酸碱理论等。
我们将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学习这些基础知识。
3.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分析化学是一个实验性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我们将参加实验课程和实验室实践,学习使用各种分析化学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我们将逐渐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水平。
3.3 学习仪器原理和应用在现代分析化学中,各种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将深入学习分析化学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范围。
例如,我们将学习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常用仪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的应用。
3.4 培养分析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分析化学要求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分析。
为了培养这一能力,我们将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学习如何正确处理数据、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我们还将学习相关的数学和统计知识,以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5 跟踪前沿研究和应用分析化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领域,我们需要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
我们将参加学术会议、阅读科技期刊和跟踪科学新闻,从而了解分析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最新应用。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药学>专业(中专)<药物制剂>专业(中专)<医药商品经营>专业(中专)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科学。
本课程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1、明确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在生产实际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了解分析天平的构造和原理,正确掌握分析天平的称量技术。
3、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表征,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4、熟悉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沉淀平衡和质子理论。
掌握这些理论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5、掌握各种分析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正确掌握分析操作。
6、了解仪器分析在分析工作中的意义,熟练常用的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分析仪器的使用。
7、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其发展史。
会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 将分析化学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懂得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方法的分类。
3、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4、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三、教学建议:结合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药物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来讲述绪论。
第二章分析天平与称量一、教学要求:1、了解各类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熟悉使用分析天平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2、掌握分析天平的称量方法,了解其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3、了解灵敏度、稳定性、示值变动性和不等臂性的概念。
4、熟悉实验室规则。
二、教学内容:1、分析天平的分类,原理和构造。
分析化学实验(一)引言:分析化学实验(一)是化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实验的内容和相关要点。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2. 学习常用的分析仪器和仪器操作技巧。
3. 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安全1. 着装合理:佩戴实验室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2. 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禁止个人行为动作,如吃东西、喝水等。
3. 注意化学品风险:了解每种化学品的性质和危害,注意正确储存和处置。
三、实验仪器与操作1. 电子天平的使用: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称量操作,避免误差。
2. 恒温器的调试:学会调控恒温器的温度,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滴定管的使用:正确使用滴定管进行滴定操作,注意滴定剂的选择和用量。
四、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1. 样品制备:了解样品的准备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污染和误差。
2.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实验步骤,注意时间控制和操作顺序。
3.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条件、观察现象、计量数值等。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曲线图或计算平均值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展示:将实验结果以表格、图形等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分析和比较。
2.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解读实验现象和原理。
3. 结论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
总结:通过分析化学实验(一)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同时,注意实验安全和仪器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结论。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和化学分析的分类、步骤。
2.了解误差的来源、特点,掌握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3.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原理,掌握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4.理解定量分析中的基本概念,掌握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等滴定分析和称量分析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5.了解各种滴定法常见的应用实例。
6.培养学生牢固树立“量”的概念,掌握定量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二、课程内容
3.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场地与设备
授课教室按容纳50名学生配置,并配有黑板、讲台、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师资要求
任课老师应具备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经过职业教育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具有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
(3)教学方法建议
①提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②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物、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③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的规律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④加强分析基本计算的训练。
二、移液管:移液管和吸量管都是准确移取一定量溶液的量器。
移液管中间有膨大部分的称胖肚移液管,常用的规格有5 mL、10 mL、25 mL、50 mL。
吸量管是具有分刻度的直形玻璃管,常用的规格有1 mL、2 mL、5 mL、10 mL。
容量仪器在使用前必须洗净,故移液管在使用之前必须先进行洗涤,即吸取少量洗涤液于移液管中、横放并转动移液管进行洗涤。
移取溶液时,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拿住移液管的柄端,将其下端插入溶液中1-2cm,左手拿洗耳球,先把球内空气压出,然后将洗耳球的尖端接在移液管顶口,慢慢松开洗耳球使溶液吸入管内(见图2-3)。
当液面升到刻度线以上时移去洗耳球,立即用右手食指按住管口,把移液管的尖端提出液面,然后略松食指使液体缓缓地流出直到溶液的弯月面与标线相切,立刻用食指压紧管口。
然后取出移液管,把准备承接溶液的容器稍倾斜,将移液管垂直地放入容器中,管尖紧靠容器内壁,松开食指让溶液自然地沿器壁流下,溶液流完后再停靠约15秒,取出移液管。
三、容量瓶:容量瓶是一种颈梨形平底玻璃瓶,带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颈上有标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当液体充满到标线时,液体体积恰好与瓶上所注明的体积相等。
容量瓶一般用来配制标准溶液或试样液以及稀释一定量溶液到一定的体积。
通常有25 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规格。
容量瓶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然后洗净容量瓶。
若用固体配制溶液,先将准确称取的固体物质置小烧杯中溶解,再将溶液转入容量瓶中,转移时要使玻璃棒的下端靠近瓶颈内壁,使溶液沿玻璃棒及瓶颈内壁流下,溶液全部流完后,将烧杯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三次,洗涤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2/3容积处,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继续加蒸馏水,加至近标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直至溶液的弯月面与标线相切为止,盖紧瓶塞,将容量瓶倒转,并振荡数次,使溶液充分混合均匀。
若把浓溶液定量稀释,则用移液管移取一定体积的浓溶液入容量瓶中,按上述方法稀释至标线,摇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