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博士生导师个人简历博士生导师个人简历个人简历基本信息:姓名:李奇性别:男职称:教授学院:自动化学院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优化方法和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职位: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3年8月生个人经历:1992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1993年在同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9,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7年-1999年任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副主任,自动化所副所长,2000年-2005年任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自动化所所长。
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控制、优化方法和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863、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SCI和EI论文收录40余篇。
2003年8月-2004年8月, 应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邀请,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高级访问研究,参与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AMS-02)研制。
2009年3月-2010年4月, 入选江苏省第一期中青年高级管理人才海外研修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九三学社南京市主委,第十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
2008年入选第二批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0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2000年获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资助。
2007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学博士生导师白学军教授简介:白学军,宁夏**市人。
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1984年,宁夏**市一中1984-1988年,**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1988-1991年,**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导师林崇德教授1991-1994年,**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沈德立教授和林崇德教授工作简历:1994年,**大学教育系,讲师1996年,**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硕士点带头人2003年,**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2007年,**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兼任职务:**大学校务委员**大学党委委员**大学教代会副主席**市第十届青联委员**市和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大学天津校友会副理事长学术兼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与行为研究》编委《应用心理学》编委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心理学组评审委员入选人才:**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教学获奖:**市首届青年知识分子奖(1998)**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2002)**大学荣誉校友(2002)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三等奖(2002)**市教卫工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学联、共青团**市委等单位评为**市第七届“挑战杯”**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3)天津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03)**大学“职业道德标兵称号”(2003)**市教卫工委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2003)**市优秀教师(2004)**市教卫工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学联、共青团**市委等单位评为**市第七届“挑战杯”**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6)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员(2007)**市“十五”实验室投资建设先进个人(2007)**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08)**市社会科学普及周先进工作者(2006)科研获奖: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8)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三等奖(2000)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徐建中--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导师简介姓名:徐建中学位: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简历:徐建中,男,1959年10月生,河北省丰润县人。
1982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业经济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3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省经济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统计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管理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系别:经济学系Email:Xujianzhongxjz@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战略研究现代化管理理论与方法工业经济管理获奖情况1、完成的中船总公司课题《船舶工业资金积累与补偿水平分析测度模式》95年获国家科技完成者证书;9 6年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研究报告获1992-1994年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与政策研究报告三等奖和一级中国船舶科技报告。
2、完成的中船总公司课题《舰船价格改革及报价模型研究》获96年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该研究报告评为一级中国船舶科技报告。
3、完成的中船总公司课题《舰船报价系统》该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98年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4、完成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获99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5、完成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经济学专业教学关键环节研究》获2000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考一般都要求(简要介绍本人学历背景与科研情况,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作出评价,对所报考专业提出研究设想),研究设想是不是读博期间自己要研究的方向,博士论文的方向呀马教授首先以“从学科的定位看生长点”开篇,用简明的图例向大家介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方向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仅明确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定位,还以此为基础引出了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重要生长点。
导师个人简介(模板)个人简介×××,男,汉族,1972年10月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学院××(职务)。
学习及工作经历(从大学阶段开始填写)1995.7~2000.9 ××大学××学院教师,××教研室主任1991.9~1995.7 ××大学××学院××专业学习,获××学学士学位学校及社会兼职中国化学会会员、浙江省化学会理事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承担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来源、时间、经费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1年,8万。
获得奖励奖项(限填5项,时间、奖项名称、颁奖单位、署名位次等)2008年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省教育厅,第一主讲课程研究生课程:《材料合成与制备》、《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本科生课程:《配位化学》、《无机合成》联系方式办公电话:Email: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填10项,论文题目,期刊或会议名称,时间、署名次序等)1.碘仿电解机理研究,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02, 18(2) ,第一作者( EI 收录)2. Crystal Structure of Dihydrogenpimelato (1,10-phenanthroline-N),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2002, 217(2),通讯作者(SCI收录)。
2010年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华慧网—远程教育平台添加时间:2010-6-13 11:40:59 复制地址给好友考博论坛华慧考博精品课程考博推荐班级我要在线体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导简介(按拼音排序)艾欣,男,1964年1月生,汉族,吉林市人,分别在南京工学院(1981-1985)、中国电科院(1985-1988)和华北电力大学(1996-1999)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电科院博士后(1999-2001),英国布鲁内尔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03.8-12),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
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电力经济分析等。
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论文20篇;曾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生70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TS10030)第一负责人;北京市“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第一负责人;北京市精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第一负责人;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作者);教育部“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类”本科教育专业认证专家。
作为负责人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2009CB219706)”;“EUROSTAG软件的二次开发及应用”、“可视化供电系统输电能力计算软件开发”、“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研制”、“华北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及其分步实施策略研究”等,累计科研经费380余万元。
主讲研究生《电力系统分析》、本科生《电力系统分析基础》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等课程。
联系电话:010-********;010-********(FAX);135******** E-mail:aixin@毕天姝[MS1],女,1973年9月生,汉族,河南济源人。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王兵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
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
已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1 篇、Science1篇、Phys.Rev.Lett.5 篇、J. Am. Chem. Soc.3 篇。
物理学院陈仙辉博士生导师,1992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4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1995年5月-1995年10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1998年7月---1999年2月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2001年1月-2003年1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访问教授;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叶邦角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现代物理知识》编委。
1995-1996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
1999年-2000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
2008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
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介绍徐宗本院士、博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介绍:信息处理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及机器智能主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某些前沿基础问题,开展数学科学、认知科学、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研究。
典型研究领域包括:感知与认知模拟、计算心理学、稀疏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压缩感知与雷达信号处理、数据建模及其工业应用等。
彭济根博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介绍:1.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其应用该方向主要针对动力神经场方程、反常扩散方程、人工神经网络等典型方程,以及机器学习的泛函分析框架,发展以分数阶微积分为基础的泛函分析理论以及与非线性Lipschitz算子相关联的数学方法。
2. 稀疏信息处理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该方向属于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旨在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发展新的数学方法,解决稀疏信息处理中稀疏表示、稀疏采样以及稀疏重构等方面的典型基础问题。
张讲社博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介绍:1.统计计算和统计优化该方向主要研究:1)包括变分Bayes和正则化Bayes等在内的贝叶斯类方法研究及应用;2)计算密集型的统计量如最大共息系数(MIC)、信息瓶颈方法(IB)、意识的信息整合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of consciousness)等的计算方法;3)基于人的感知和认知的概率决策方法研究,探讨人类在商业与日常决策中的不确定信息使用规则。
2.机器学习方法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1)基于深度学习的超高维数据特征提取和维数约减;2)基于稀疏表示的标签传递算法及Case-Based学习分类方法;3)机器学习方法在多光谱图像解混、电力负荷预测、遥感数据解译、经济数据及网络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陈志平博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介绍:1.近代优化理论与方法旨在恰当描述、有效求解复杂的决策问题,对混合整数规划、动态随机优化、鲁棒优化与锥规划等近代优化问题的理论特性、求解算法设计与实际应用等展开系统研究。
博士生导师介绍:蒋昌波,男,1970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毕业于长沙交通学院港航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长沙交通学院港航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006-200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修访问。
目前在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还主持和参加30多项省部级纵、横向科研课题,2002年获国家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近几年在《Ocean Engineering》《Acta Oceanologica Sinica》、《China Ocean Engineering》、《J. of Hydrodynamic》、《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已被SCI,ISTP,EI三大检索收录30篇)。
200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高校骨干青年教师,2005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4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005年入选交通部交通科技青年英才,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1)通过数值和物理模拟方法,系统开展破碎区、冲泻区的水动力特性及泥沙输运机理,建立波流作用下的泥沙输运模式及岸滩演变计算模型;2)通过数值及实验研究展开结构物和波浪水流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3)通过数值计算和现场观测,展开湖泊和海岸生态、环境演化的研究。
联系方式:Email:Jcb36@ Tel: 0731- 8525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