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二讲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一)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共同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两位伟大创始人的故乡,都在普鲁士最先进的省份——莱茵省。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利尔城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著名犹太律师的家庭。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巴门城一个思想保守和信奉虔诚主义的富裕工厂主家庭。
他们的童年恰逢拿破仑帝国被推翻后笼罩整个欧洲的最黑暗的封建复辟时期。
然而在他们思想成长的青年时代,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为开端,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与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起来,普鲁士的情况也不例外。
当时的普鲁士是四分五裂的德国三十八个独立邦国之一,仍然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
但是,莱茵省由于从1794年至1815年为法国长期占领,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所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革的强大影响,相当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工业得以较快地发展。
恩格斯的故乡巴门纺织工业发达,被称为“德国的曼彻斯特”。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势力迅速壮大,无产阶级的人数与力量也不断增长,这就为莱茵省反对封建制度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运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1、马克思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在马克思的家乡特利尔,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自由主义运动比较发展,盛行着自由主义的启蒙精神。
另外,圣西门主义也颇为流行,德国社会主义先驱者路德维希·伽尔还在这里宣传过傅立叶主义。
19世纪20年代特利尔成立了作为反对派活动中心的学术团体“文学俱乐部”,马克思的父亲是其领导成员之一。
1834年初,他由于参加这个团体的活动而涉嫌受审。
在马克思学习的特利尔中学里,自由主义思想也比较活跃,具有民主思想的老师不乏其人。
特别是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著名教育家约·胡·维滕巴赫同马克思的父亲有过友好交往。
马克思从小在家庭与学校里受到了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启蒙精神的教育与熏陶。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中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有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有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从建党开始,这个过程经历了17年时间。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做“论新阶段”的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中国化就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建党以后,党内对待马克思主义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教条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经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科学内涵)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即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预期目标是不仅解决了中国的问题,而且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部分。
(一)毛泽东思想1、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和发展:A、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跨越了1921年建党到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近60年的历史。